培养规则意识需要温和而坚定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1r2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大人端着饭追着喂孩子的场景;公共场所里,总是有孩子不顾旁人大声喧哗。这些都是孩子缺失规则意识的典型表现。3-6岁是孩子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规则不是束缚,而是让行动结果更加有保证,让生活拥有更多的自由和快乐。养成规则意识,有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为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成人需要及时引导孩子认识规则、理解规则、制定规则、遵守规则。
  环境影响规则培养方式
  孩子的规则主要体现在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约束和养成,好的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不好的习惯则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孩子的主要活动区是立规矩的理想场所,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家庭、幼儿园入手。
  家庭规则建立“五步走”。良好的家庭规则除了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起到引导和约束作用,还会使孩子在实践中获得认同感和安全感。在不同家庭里,家长立规矩的方法各不相同,但目标都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使其健康成长。家长应怎样建立有效的规则?
  第一,叙述规则要简洁清晰。3-6岁的孩子,受到理解能力的限制,需要家长简单的、指令性的表述。例如孩子企图触摸电器时,家长要及时说“停止,不能摸”,而不是“离它远一点”等模糊指令。第二,规则要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甚至可以和年龄适当的孩子展开讨论,斟酌修改。家庭规则是家人间顺畅沟通的保障,而不是制造矛盾的工具。第三,提前说明孩子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如果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则需要家长灵活处理。第四,规则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调整,难度与对应性都必须匹配实际生活内容。建立规则的初衷是为了让生活更有秩序,而不是让人机械地服从。第五,家庭规则要有唯一性,家庭成员要有统一的意见。一旦有人出现背离,会使孩子感觉混乱而无所适从。
  家庭中每一条规则在建立、实施初期,都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冲突,家长要做好与孩子展开拉锯战的心理准备。一条好规则的真正确立,需要家长始终保持温和的坚持,从而使好的规则与孩子相伴,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塑造优秀品质。
  依托幼儿园游戏,建立规则意识。在家庭之外,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度过。幼儿园的教育主要围绕游戏展开,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师应引导孩子通过游戏探索世界,通过游戏培养规则意识。规则是游戏的本质特征,在开展游戏之前,教师应该给孩子讲清楚游戏规则,犯规就会被罚暂停一次,孩子为了能继续参加游戏,便会遵守游戏规则。游戏过程中,如果有孩子犯规了,经过教师的教育之后,孩子再次参加游戏时便能较好地遵守游戏规则。
  教师想利用游戏产生的强大吸引力,使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就需要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开展孩子喜爱的游戏,在游戏的愉快体验中达到让孩子了解规则、巩固规则的目的。比如“娃娃家”角色游戏,孩子通过扮演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角色,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体验着不同身份的人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并逐渐把社会的规则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进而迁移到生活中去。
  在幼儿园中,除了游戏,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还有很多培养规则的方式,如排队喝水、排队如厕、排队洗手、排队取餐、排队做操等。通过不同环节的规则实施,配合不同的主题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形式,孩子能够直观地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从而认识到遵守公共规则是文明的表现。
  把握三原则,推动规则培养进程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为使规则的利用达到最好的效果,可以按以下三个方式推进孩子的规则培养过程。
  个性与规则的统一。在孩子的教养问题中,保持个性与建立规则同等重要。不要规则的个性是可怕的,可能带给社会危害,也带给孩子烦恼;盲目制定规则,压制个性的发展也会产生矛盾。
  如何平衡个性发展与规则建立?规则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使他明白规则的意义。实际上,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好奇心和求知欲極强的孩子在温柔的劝说下并不会立即听取建议,反而会做出家长所禁止的行为。这些个性具有鲜明特点的孩子,需要父母坚持劝说,采取积极的引导策略,同时给予适当惩罚,才会遵守规则。
  亲子沟通助力规则搭建。亲子之间无话不谈,是家庭教育中最理想、美好的状态。良好的沟通是孩子愿意遵守规则的基础。亲子间坦诚的交流,使得很多问题得以在和谐平静的沟通、包容理解的氛围中得到解决,有利于孩子形成优良的个性。家长在舒适的沟通氛围中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和他们一起感受生活,从而建立家庭特有的规则,每条规则都是令人信服且充满弹性的。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这里的“自由”,是指给孩子充分发展潜力的自由,充分探索和认知的自由。孩子在游戏或者与同伴的交往中,会自动约定一些规则并能很好地遵守它,例如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这些规则是孩子在生活中、游戏中自主建立的,符合孩子身心发展与内在需求。孩子愿意遵守自己创造的规则,一旦孩子创造的规则被破坏,他们会十分生气。在孩子眼中,用自己创造的规则进行交往、开展游戏是具有极大趣味性的。
  由此可见,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需要长期努力。首先,成人要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让孩子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获得发展。其次,充分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制定适合他们能力和兴趣特点的规则要求,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通过抓住教学活动和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持续不断地为孩子提供体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养成习惯。孩子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便不用再借助记忆,规则也能很容易、很自然地发挥作用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实验幼儿园)
  责任编辑:陈璠
其他文献
中班幼儿进餐之前,教师会组织幼儿开展活动,以减少消极等待。“老师,我们组什么时候可以去洗手?”刚到餐前准备时间,卡卡就迫不及待地问。在得知是第三组后,他的“心”便从餐前活动中飘远了,一边提醒其他组的幼儿去洗手,一边密切观察盥洗室门口的人流量。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教室里的幼儿,发现有的幼儿在聊天,有的在玩小椅子……  显然,听故事、念儿歌等简单安静的餐前活动不能完全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如何安排餐前活动才能
期刊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间的生活,形成了内容丰富、蕴含深厚人文精神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传统艺术。将这些内容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传统美德。浙江省杭州市大成实验幼儿园自20世纪90年代始,开展京剧教学活动,二十几年来,一直努力尝试丰富幼儿园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的实施策略,并开发了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萌”课程,使幼儿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促进幼儿全面
期刊
过渡环节是幼儿一日生活中各项活动之间的衔接。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大路中心幼儿园对一日活动中几个重要的过渡环节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温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晨间锻炼与幼儿早操相结合。我园把不太规整的户外场地划分为10个区域,根据场地的大小安排活动内容。此前,幼儿来园晨检后会在操场进行半个小时的晨间锻炼,随后大班做早操,小、中班幼儿需要提前从各个场地赶过来排队等候,三个年级组把早操做完就
期刊
幼儿与同伴间,特别是异龄同伴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游戏等,既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户外区域混龄游戏可以让异龄幼儿在愉悦轻松的游戏中获得积极的发展。本文从具体案例入手,着重梳理异龄幼儿游戏中通过给予开放的环境、创造挑战机会、提供具体示范、增强自信心的策略。  集体游戏中,教师利用平衡木、平衡锥、障碍架开展送果子游戏。茜茜拿着小果子,从起点出发小跑到平衡木前,左脚踩地,整条右腿抬
期刊
篮球运动作为一种全身运动,不但能促进幼儿篮球技能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幼儿形成乐于参与活动、愿意与同伴分享、不怕困难、大胆挑战等积极品质。经过课题组不断推敲、交流、研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实验幼儿园开展了“幼儿园篮球体适能”园本课程,课程安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使教师们在组织和實施过程中有据可循。期间,我园定期为教师们安排多样的篮球培训活动,使之在篮球团队的引领下更加全面化、专业化。  篮球运动促进幼
期刊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有哪些暖心故事让你感动,有哪些时刻让你坚定教育初心?我们邀请一线教师挖掘日常工作中的“职业小确幸”,讲述教师尊严感的“高光时刻”。  “遇到您是我们的福气”  高燕(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幼儿园):说一声“老师好”“老师再见”对大班孩子来说是最基本的礼貌,可是新来的一林小朋友却“金口难开”,着实让我们伤透了脑筋。一天午睡起床时间,我看见一林两个小拳头紧紧攥着,眼里含着泪,望着小床的方
期刊
在“互联网+”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尝试开展线上教师培训。不过部分教师对网络技术不熟悉,无法自主投入学习,导致线上园本研修出现互动性差、培训低效等问题。浙江省杭州市西园实验幼儿园以“项目化学习”园本课程实施为抓手,探索线上园本研修新样态,尝试构建有可视感、共学感和共情感的线上研修学习圈,破解线上研修缺乏联动、缺乏选择、缺乏合作的三大困局。  园所把研修群体拆解为三个微型研修学习圈,分别为小、中、
期刊
在“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山东省济南市育晖小学确立了“牵手温暖·成全生命”的办学理念。通过学校核心文化的传承、优质管理经验和优秀教师的输入、校园环境升级改造等途径,逐步实现了办学转型发展,在创新德育活动、创新课堂教学、创新学校课程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向日葵課程体系”。  第一,构建、完善基于课程标准的“向日葵课程体系”图谱。  向日葵是学校的校花,象征着阳光美好、积极进取,
期刊
邊界感是将自己区别于他人,使自己与外界保持合理而健康的距离的一种心理机制。边界感是一种双向的保护,不能让别人侵犯自己身体、情绪、认知的舒适空间,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同时自己也能不以冒犯的方式踏入他人的精神领地,尊重他人的空间,尊重他人的独立性,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虽然边界感的建立是个体身份认同建立的重要维度,是维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但在强调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和为贵”等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期刊
如果深入了解每一所幼儿园,你会发现,“忙碌”几乎成为当下园长和幼儿教师的普遍状态。可是,同样的付出,结果却可能不尽相同。有的教师在忙碌中充实成长,有的教师在忙碌中原地徘徊。种种迹象表明,工作中的某些因素,影响着幼儿教师的职业尊严感。哪些行为损伤了他们的工作尊严感?幼儿园应该创设怎样的氛围,来保障他们的工作尊严?师者有尊严,教育才有底气;师道成风尚,国家才有未来。我们期待,幼儿园为教师创造一个舒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