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做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也不断地思索着,不懈地追求着。近段时间,通过学习,我脑海中原来那种模模糊糊的感觉逐渐地清晰起来,明朗起来,我想,好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
一、平等沟通,搭建师生对话的平台
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在进行着一场场你来我往的对话,在这样的交流与交锋中,知识点亦被逐步被点化,逐步凸显出来。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由于自身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的局限,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完全自能”的要使得这种对话进行得更为生动、有效,显然需要教师的指导。
陈雅玲老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陈老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以上教学片断中,陈老师在与学生对话时,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研究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老师以宽容、博大的心顺势利导,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放飞自己的真情,学生的心灵之窗,情感之门就会纷纷向你敞开。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精神享受,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可爱。
二、激发兴趣,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每一堂课都要注意调动学生兴趣,特别讲究课堂导入设计。导入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学与问的兴趣,开拓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情感传导的作用,把学生引入无比瑰丽的知识世界,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奋度,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愉快、高效的学习,使学习成为乐趣,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空间。如我在上《太阳》时,上课开始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喜欢的太阳。由学生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太阳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朗读、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学习课文更强了。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文重在情感体验,然而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后的情感体验不会相同,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我在教学《炮手》一文时,前排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我一听,愣了一下,没想到学生敢向教材挑战,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了提问题的同学,像在问:怎么会提这样的问题呢?我做了临场应变,马上用一种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学生说:“你真勇敢,能谈谈你的看法吗?”这名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说,马上自信地说:“天气那么的寒冷,别人都在打颤,炮手却冒汗了,说明了此时他是有多紧张、多矛盾、多痛苦。”多好的想法啊,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再读一读、议一议,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同学们的表现欲望被激活了,读书声、议论声充满整个课堂,学生们发言积极踊跃。一个“感受”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呈现出合作、探讨的气氛。这无疑是真正的读书,读书而又不盲从于书,敢于向教材挑战,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索精神。当然,学生的质疑,不一定都正确,更不可能很完善,但这并不重要,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认识。保护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每个个体生命的风采,课堂上才能形成合作、探究的气氛。
四、倡导自主,让学生产生共鸣
在《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建议中告诉我们:“调动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炮手》教学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句话:‘他服从了命令,仔细地瞄准目标,开了一炮。’”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感动了?生:当将军发出向德军的驻地开炮的命令时,炮手坚决地执行了命令,而这座房子却是他家仅有的一点财产。尽管那是自己的房子,但是现在变成了敌人的驻地,要想消灭敌人,就要把驻地炸掉。师:“我们大家一起读这句话,共同感受一下炮手当时所处的处境。炮手明明知道这是他的家,是他仅有的一点财产,但是他依然——”在这简洁的语言、坚决的动作背后,隐藏着炮手复杂、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
在简单的交流中,正是基于对炮手的敬佩,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鳴,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总之,每节课堂都是好课堂,都是理想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期盼,希望我们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反思,使我们的每节课都成为好课堂,让我们的教育梦从这里开始,始终都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一、平等沟通,搭建师生对话的平台
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在进行着一场场你来我往的对话,在这样的交流与交锋中,知识点亦被逐步被点化,逐步凸显出来。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由于自身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的局限,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完全自能”的要使得这种对话进行得更为生动、有效,显然需要教师的指导。
陈雅玲老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陈老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以上教学片断中,陈老师在与学生对话时,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研究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老师以宽容、博大的心顺势利导,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放飞自己的真情,学生的心灵之窗,情感之门就会纷纷向你敞开。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精神享受,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可爱。
二、激发兴趣,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每一堂课都要注意调动学生兴趣,特别讲究课堂导入设计。导入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学与问的兴趣,开拓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情感传导的作用,把学生引入无比瑰丽的知识世界,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奋度,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愉快、高效的学习,使学习成为乐趣,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空间。如我在上《太阳》时,上课开始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喜欢的太阳。由学生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太阳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朗读、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学习课文更强了。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文重在情感体验,然而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后的情感体验不会相同,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我在教学《炮手》一文时,前排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我一听,愣了一下,没想到学生敢向教材挑战,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了提问题的同学,像在问:怎么会提这样的问题呢?我做了临场应变,马上用一种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学生说:“你真勇敢,能谈谈你的看法吗?”这名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说,马上自信地说:“天气那么的寒冷,别人都在打颤,炮手却冒汗了,说明了此时他是有多紧张、多矛盾、多痛苦。”多好的想法啊,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再读一读、议一议,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同学们的表现欲望被激活了,读书声、议论声充满整个课堂,学生们发言积极踊跃。一个“感受”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呈现出合作、探讨的气氛。这无疑是真正的读书,读书而又不盲从于书,敢于向教材挑战,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索精神。当然,学生的质疑,不一定都正确,更不可能很完善,但这并不重要,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认识。保护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每个个体生命的风采,课堂上才能形成合作、探究的气氛。
四、倡导自主,让学生产生共鸣
在《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建议中告诉我们:“调动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炮手》教学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句话:‘他服从了命令,仔细地瞄准目标,开了一炮。’”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感动了?生:当将军发出向德军的驻地开炮的命令时,炮手坚决地执行了命令,而这座房子却是他家仅有的一点财产。尽管那是自己的房子,但是现在变成了敌人的驻地,要想消灭敌人,就要把驻地炸掉。师:“我们大家一起读这句话,共同感受一下炮手当时所处的处境。炮手明明知道这是他的家,是他仅有的一点财产,但是他依然——”在这简洁的语言、坚决的动作背后,隐藏着炮手复杂、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
在简单的交流中,正是基于对炮手的敬佩,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鳴,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总之,每节课堂都是好课堂,都是理想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期盼,希望我们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反思,使我们的每节课都成为好课堂,让我们的教育梦从这里开始,始终都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