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优化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传统教学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材又是知识的载体,因而教材就是中心,讲解、传授知识点是传统教学的弊病,而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新课程明确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终身会学习的能力。新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位置给出了新的含义与传统教学观完全不同,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化了,从被动独立学习转向了主动合作学习。作为教师要明白,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在活跃的探究与学习过程中获取的,而不是依赖教师,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活动中应以引导、点拨为主。这样学生的智慧才是真正意义上智慧,对学生今后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终身受益。
因此,教师创造性的用好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要进行有效、合理的教学重组和整合,设计出生动活泼的、轻松幽默的课来,有效地激活教材的知识,形成富有独特教师个性的教材内容。用通俗易懂的学科语言把问题表达清楚。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如果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那么学生活跃的探究、合作学习能力不仅得不到培养,学生知识的获取也只能是被动的。
下面我就“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的原因谈谈自己的想法:
1、课程与教材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程规定的内容教师无权更动。这种条条框框的教学内容显然遏制了教师创造性利用教材的能力。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程等同于教材,课程是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没有必要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依据课程搞好教学,事实上这样很难搞好教学。
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把课程等同于教材的观点是不恰当的,课程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更是让教师和学生去体验、享受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一个过程,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泛指,学生、教师也应是课程的一部分。因此,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部分。例如,在研究那些因素影响动能大小的问题时,教师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而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改编。首先,让学生在感性上根据生活经验认识动能与那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得出结论。从感性——猜想——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使学生在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理解物理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人有不同的认识。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是有教师和学生经验共同参与的课程,不再是教材那些知识,而是从开放的角度让学生体验过程,教授方法,培养能力,由此可以说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
2、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学生课上学习的内容远远大于教材,教材是规定死的,但教学内容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外的也可以是课内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例如,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内容等等。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因为教科书仅仅是众多教学媒体的一种。更何况,今天的教学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网络系统支撑的庞大的知识世界,为师生提供了无可限量的资源。如,在上例中教师没有把教学内容仅仅停留讲解知识内容上而是在感受——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同的感受中逐渐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达到培养能力,促进发展的目的。又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想:如果让小车沿着光滑平面一直运动下去,小车会怎么样呢?学生从已有知识基础的实际出发,加以思维扩展,从而认识到理想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的一种思维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能够提供大量可借鉴的思维形式。另外,在进行惯性现象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局限于书本的惯性现象,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惯性解释生活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有了课程资源意识,教学内容就远远地大于教材。
3、教材不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适应的
本次课改教材编写考虑得非常周密,从知识维度、思想品德和文化内涵、认知心理和发展水平、编制水平、实际使用效果等五个维度上进行认真编写的,可以说考虑细致、周到。尽管这样,课改教材也不是都适应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情况。原因是,教学内容是教师、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中重点、难点、课时的安排都没有作出详细规定和分配,学科课程标准目标中只设定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规定最高的要求。这说明对学生的要求是弹性的,因人而异的。如果学生思维能力强,杠杆的平衡可以不作为教学的重点,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让学生学会这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上。再如,在电路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给学生一个小灯泡、一只电铃、一只电动机等,请学生尽可能多地组成一些不同的电路。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思维不是很强的,让学生知道一种常规电路就可以,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设计的方法越多就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由此可见,不同班级不同情况,学生情况不同标准不同,教材确实不是对每一位学生都适应的。不要用一把尺子来作为标准。
总之,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教材,是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之一。我们必须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材资源,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堂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传统教学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材又是知识的载体,因而教材就是中心,讲解、传授知识点是传统教学的弊病,而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新课程明确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终身会学习的能力。新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位置给出了新的含义与传统教学观完全不同,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化了,从被动独立学习转向了主动合作学习。作为教师要明白,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在活跃的探究与学习过程中获取的,而不是依赖教师,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活动中应以引导、点拨为主。这样学生的智慧才是真正意义上智慧,对学生今后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终身受益。
因此,教师创造性的用好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要进行有效、合理的教学重组和整合,设计出生动活泼的、轻松幽默的课来,有效地激活教材的知识,形成富有独特教师个性的教材内容。用通俗易懂的学科语言把问题表达清楚。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如果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那么学生活跃的探究、合作学习能力不仅得不到培养,学生知识的获取也只能是被动的。
下面我就“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的原因谈谈自己的想法:
1、课程与教材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程规定的内容教师无权更动。这种条条框框的教学内容显然遏制了教师创造性利用教材的能力。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程等同于教材,课程是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没有必要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依据课程搞好教学,事实上这样很难搞好教学。
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把课程等同于教材的观点是不恰当的,课程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更是让教师和学生去体验、享受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一个过程,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泛指,学生、教师也应是课程的一部分。因此,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部分。例如,在研究那些因素影响动能大小的问题时,教师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而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改编。首先,让学生在感性上根据生活经验认识动能与那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得出结论。从感性——猜想——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使学生在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理解物理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人有不同的认识。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是有教师和学生经验共同参与的课程,不再是教材那些知识,而是从开放的角度让学生体验过程,教授方法,培养能力,由此可以说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
2、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学生课上学习的内容远远大于教材,教材是规定死的,但教学内容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外的也可以是课内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例如,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内容等等。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因为教科书仅仅是众多教学媒体的一种。更何况,今天的教学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网络系统支撑的庞大的知识世界,为师生提供了无可限量的资源。如,在上例中教师没有把教学内容仅仅停留讲解知识内容上而是在感受——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同的感受中逐渐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达到培养能力,促进发展的目的。又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想:如果让小车沿着光滑平面一直运动下去,小车会怎么样呢?学生从已有知识基础的实际出发,加以思维扩展,从而认识到理想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的一种思维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能够提供大量可借鉴的思维形式。另外,在进行惯性现象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局限于书本的惯性现象,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惯性解释生活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有了课程资源意识,教学内容就远远地大于教材。
3、教材不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适应的
本次课改教材编写考虑得非常周密,从知识维度、思想品德和文化内涵、认知心理和发展水平、编制水平、实际使用效果等五个维度上进行认真编写的,可以说考虑细致、周到。尽管这样,课改教材也不是都适应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情况。原因是,教学内容是教师、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中重点、难点、课时的安排都没有作出详细规定和分配,学科课程标准目标中只设定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规定最高的要求。这说明对学生的要求是弹性的,因人而异的。如果学生思维能力强,杠杆的平衡可以不作为教学的重点,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让学生学会这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上。再如,在电路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给学生一个小灯泡、一只电铃、一只电动机等,请学生尽可能多地组成一些不同的电路。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思维不是很强的,让学生知道一种常规电路就可以,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设计的方法越多就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由此可见,不同班级不同情况,学生情况不同标准不同,教材确实不是对每一位学生都适应的。不要用一把尺子来作为标准。
总之,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教材,是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之一。我们必须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材资源,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堂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