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其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一节课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环节增多:如,读图,讨论、实验、观察、思考、探究、阅读、练习等。无论教材怎么创新,它仍是一种工具,要真正实现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关键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而非机械地“教”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确实产生了许多创新的教学设计,下面通过鲜活的案例,具体谈谈初中《化学》教材中已学知识再学习的创新设计。
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课教学中应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或者新课引入时用,但在《化学》教材中则不然。如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材中关于氧气的颜色和气味的教学,学生已经在第四章第三节“空气”教学中学习过:“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教材安排的第二节“氧气和氧化”教学中,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须要重新观察氧气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气味?如果按常规教学一般是展示一瓶氧气直接观察,这样做学生显然没有什么兴趣。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感到该实验观察不是多余,且能激发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呢?
[案例]
(“空气”一节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体积分数占21%,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有助燃和供给生物呼吸等用途。)
师:关于氧气知识大家已经知道哪些?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与氧气有关?
生: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生:氧气的化学式是O2
生:铁生锈与氧气有关,氧气可以供给生物呼吸,还可以助燃。
师:氧气真的是无色、无味的吗?
生:当然是无色、无味
师:我们平时观察到的氧气是哪里的氧气?
生:空气中的
师:那是纯净的氧气吗?
生:不是,空气中的氧气是与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等混合在一起的。
师:氧气与其他气体混合在一起是无色、无味的:能说明纯净的氧气就是无色、无味的吗?(学生的思维产生矛盾,不是无色无味……,难道还有颜色和气味?没有感觉到呀,不可能……)
师: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的复色光,它是什么颜色的?
生:白色
师:若发生色散呢?
生:变成(红、橙、黄、绿、蓝、靓、紫)七种单色光。
师:那么我们从这个事例中会受到什么启发?
生:纯净的氧气不一定就是无色、无味的,有可能会有颜色(对原有认知产生怀疑,并确立新的探究点:若有颜色和气味,那是什么颜色和气味呢?纯净的氧气怎么才能得到呢?)
师:若真的像光的色散一样,那么纯净的氧气会是什么颜色和气味呢?现在老师带来一瓶纯净的氧气大家想不想观察一下?
生:想(情绪高涨)然后教师展示已准备好的一瓶纯氧让学生观察。
遇到上述现象,比较常见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教师直接展示一瓶氧气,把“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的知识作为学生的已知绕开不讲,重点放在如何观察颜色和闻气味的规范操作上。显然这种做法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二是教师也是直接展示一瓶氧气,把学生已知的“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当作未知,就按教材设计教。显然这种做法“只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案例中,我们发现一种更新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生已经知道结果的知识,新课教学中还须要重新学习,在科学教学中这样的事例是比较多的,如初中《化学》第一册关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有多处重复出现,还有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经了解的知识在初中的再学习等等。对这些类似的知识点需要巧妙设计问题,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热情。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要实现新课标的理念,在教材创新设计的基础上,还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并在实践中创造性运用教材,探索出更多的创新设计。
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课教学中应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或者新课引入时用,但在《化学》教材中则不然。如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材中关于氧气的颜色和气味的教学,学生已经在第四章第三节“空气”教学中学习过:“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教材安排的第二节“氧气和氧化”教学中,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须要重新观察氧气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气味?如果按常规教学一般是展示一瓶氧气直接观察,这样做学生显然没有什么兴趣。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感到该实验观察不是多余,且能激发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呢?
[案例]
(“空气”一节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体积分数占21%,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有助燃和供给生物呼吸等用途。)
师:关于氧气知识大家已经知道哪些?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与氧气有关?
生: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生:氧气的化学式是O2
生:铁生锈与氧气有关,氧气可以供给生物呼吸,还可以助燃。
师:氧气真的是无色、无味的吗?
生:当然是无色、无味
师:我们平时观察到的氧气是哪里的氧气?
生:空气中的
师:那是纯净的氧气吗?
生:不是,空气中的氧气是与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等混合在一起的。
师:氧气与其他气体混合在一起是无色、无味的:能说明纯净的氧气就是无色、无味的吗?(学生的思维产生矛盾,不是无色无味……,难道还有颜色和气味?没有感觉到呀,不可能……)
师: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的复色光,它是什么颜色的?
生:白色
师:若发生色散呢?
生:变成(红、橙、黄、绿、蓝、靓、紫)七种单色光。
师:那么我们从这个事例中会受到什么启发?
生:纯净的氧气不一定就是无色、无味的,有可能会有颜色(对原有认知产生怀疑,并确立新的探究点:若有颜色和气味,那是什么颜色和气味呢?纯净的氧气怎么才能得到呢?)
师:若真的像光的色散一样,那么纯净的氧气会是什么颜色和气味呢?现在老师带来一瓶纯净的氧气大家想不想观察一下?
生:想(情绪高涨)然后教师展示已准备好的一瓶纯氧让学生观察。
遇到上述现象,比较常见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教师直接展示一瓶氧气,把“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的知识作为学生的已知绕开不讲,重点放在如何观察颜色和闻气味的规范操作上。显然这种做法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二是教师也是直接展示一瓶氧气,把学生已知的“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当作未知,就按教材设计教。显然这种做法“只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案例中,我们发现一种更新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生已经知道结果的知识,新课教学中还须要重新学习,在科学教学中这样的事例是比较多的,如初中《化学》第一册关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有多处重复出现,还有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经了解的知识在初中的再学习等等。对这些类似的知识点需要巧妙设计问题,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热情。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要实现新课标的理念,在教材创新设计的基础上,还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并在实践中创造性运用教材,探索出更多的创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