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在平常的交流中,我常听到有人抱怨集成在剪辑软件里的图像调整滤镜功能太弱,难于使用且效果一般,而调用专门的合成或调色软件又有点杀鸡动牛刀的意思。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在我看来,合成或者调色软件对于画面整体的控制和剪辑软件并无二致,它们的强项在于局部控制和产生强烈风格化的画面。至于基础的摄影参数上的再校正,合成软件能完成的,剪辑软件同样可以完成得一样好,不同只是控制上不那么精确,界面不那么友好。
而在剪辑软件里形形色色的插件中,如果只让我选一样进行图像的控制,那一定是曲线。选择的原因是因为曲线的功能远远比很多人想象中的强大,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很多不同的调整插件,而你所需要知道的只是不同的调整体现在曲线上的形式,即用曲线来实现对图像包括曝光、色彩、对比等的各种控制。另外,曲线的优点是基本上在所有的剪辑软件里都会集成,便捷而易于调用。
所以接下来我将简单讲解,使用曲线来实现各种对图像控制的方法,以及所代表的意义。这篇文章专注于校色的部分,即一级校色,风格调色的部分相对复杂,不过多涉及。
展示的平台为软件PREMIERE PRO CS4(以下简称PR),但是这篇技巧适用于所有有曲线插件的软件。
对曲线的认识
在PR中,常用的曲线滤镜隶属于色彩校正组,全称为RGB CURVE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原色曲线。曲线除了使用RGB系统以外,也有亮度曲线、照度曲线以及在photoshop里常见的CMYK,LAB和分级调色中常见的饱和度及色相曲线。虽然用途不同,使用不同的单位,但是都有着共同的作用——映射。
一个典型的RGB曲线由3个通道曲线及主曲线组成。RGB的精度是8BIT,横向上的曲线表示的是取值从0—255的图像分布,而纵向上也就是表示它强度的数量了。起始状态下4条曲线都有一条45度的斜线,也就是1∶1的斜率,不难理解也就是图像默认的状态,各个数值相对应于他们本来的状态。
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改变曲线的形状来获得想要的映射以达到对图像的控制目的。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改变形状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曲线的图形和我们所熟悉的函数曲线很相像,而我们知道衡量每一个点的变化趋势用的是斜率这个概念,不妨这样理解,曲线上的任意一点的斜率决定了图像上相对应这点的对比度的变化,即越大的斜率意味着这一点有越大的对比度。这容易解释为相邻像素差异的趋势越大,意味着差别越大,而差别反映在直观上所看到的,也就是对比度的变化。
基本上我们所公认的一点就是,高对比度的部分通常来说比较引人注目,而同时良好的画面应该是全阶调的。所以在我看来,利用曲线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图像有丰富的阶调和对比良好的主体,或者说是细腻的层次与突出的主题。而这会作为我们改变曲线的目的。
改变曲线的方式是通过在曲线上添加控制点(即锚点)来进行的,通常我们的策略是在需要改变的阶调,也就是对应图像在曲线上映射的位置前后打上锚点,然后向上(增高)或者向下(降低)来改变这个点所对应的斜率,但重要的一点是,并不是把点升高就可以增加这点的对比度,升高提升了这个点的亮度,增加对比度还是通过改变斜率实现的。简单地提升某个点,由于更高光的部分变得更平而有可能损失某些调的层次。
那么了解了这些,我们可以简单看看实际操作下曲线上控制点的特别意义以及实现的效果。
使用曲线进行调整及一些基本形状
为了便于理解,我将用实际操作的方式展示曲线的形状及前后的变化,同时我会对比一些实现同样功能的其他滤镜的概念。
准确的曝光是良好图像的基础,所以我们通常从这里开始。虽然作为视频文件尤其是大多数已经定性的视频文件来说(除去RED R3D这类RAW格式),曝光是确定的,我们所做的工作的更多的是修正。我们通常先校正反差等,而后校正色彩。
在校正过程中,如果没有外监的话,比如仅仅使用显示器的情况下,软件的内建示波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准确的参考,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在项目监视器那里改为示波器模式,然后在窗口中添加一个参考监视器即可。
基本曲线形状——修正曝光
修正曝光主要由3个控制点来完成,曲线的两端和中点。
从曝光的线性累加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曲线右上的端点决定的是画面最高光,中间的点决定的是中间调,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亮度,左下的点则是最暗处的亮度。类比的话,3个点分别对应的是白场、中间调、黑场。对于平面图像处理有了解的读者,在这里可以简单把这个3个点理解为色阶中的3个控制的三角,它们是一样的,只是称谓不同。对于分级调色比较熟悉的读者,可以把白场的控制理解为GAIN,而中间调对应的是GAMMA,但LIFT则比较特殊,LIFT控制的是两个端点,同时向上或者向下移动同样的幅度,在波形上体现为整体的移动。之所以没有统一的名称主要是这种描述建立在不同的阶段,比如GAMMA更多是在摄像机里拍摄时候的机内设置,而亮度确是拍摄完毕再映射中间调的调整。
如果对于曝光的准确没有概念,一般都是通过波形结合图像内容来判断曝光是否准确。
对于曝光不足来说,我们只要设置曲线的右端点,即白场,把波形的右上端点向左移动到这个使画面曝光合适的位置,然后根据需要改变两端中点高低,即中间调来决定亮度。
类似的对于曝光过度,我们设置曲线的左端点,即黑场,把曲线的左下端点向右移动到曝光合适,然后同样设置中间点来决定亮度。
比较严重的曝光过度,观察示波器就能看到,由于亮部层次受到挤压,缺乏对比,这时候通常在高光部分使用较陡的曲线,展开高光部分的层次。
也许有些读者会有一些疑虑,经常处理图片容易让人有一种习惯,就是惯性地把曲线变为简单的S型,而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诚然在处理照片的时候我也很偏爱这种形状,因为作为静态的图片,缺乏动态的关系引导,人们更需要高对比这种手段来突出主题。但是在视频调色中滥用S型带来的是一场灾难,从斜率的变化上就可以看到,S型在加大了中间调对比度的同时,消灭了高光和暗调的层次,对于宽容度的影响很大,还可能夸张主题的表达,起到不必要的效果。一般来说,曝光准确的时候,视频的反差都是良好的,并不需要额外的增强对比度。S型更多时候是用一小段来强调某一部分。只有当图像在波形饱满但是依然反差不足的时候,才会使用较大的S型,如果波形聚集在中间调而导致反差较低,一般是通过移动两端点让直线的斜率便陡,相当于把波形展开。
在平常的交流中,我常听到有人抱怨集成在剪辑软件里的图像调整滤镜功能太弱,难于使用且效果一般,而调用专门的合成或调色软件又有点杀鸡动牛刀的意思。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在我看来,合成或者调色软件对于画面整体的控制和剪辑软件并无二致,它们的强项在于局部控制和产生强烈风格化的画面。至于基础的摄影参数上的再校正,合成软件能完成的,剪辑软件同样可以完成得一样好,不同只是控制上不那么精确,界面不那么友好。
而在剪辑软件里形形色色的插件中,如果只让我选一样进行图像的控制,那一定是曲线。选择的原因是因为曲线的功能远远比很多人想象中的强大,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很多不同的调整插件,而你所需要知道的只是不同的调整体现在曲线上的形式,即用曲线来实现对图像包括曝光、色彩、对比等的各种控制。另外,曲线的优点是基本上在所有的剪辑软件里都会集成,便捷而易于调用。
所以接下来我将简单讲解,使用曲线来实现各种对图像控制的方法,以及所代表的意义。这篇文章专注于校色的部分,即一级校色,风格调色的部分相对复杂,不过多涉及。
展示的平台为软件PREMIERE PRO CS4(以下简称PR),但是这篇技巧适用于所有有曲线插件的软件。
对曲线的认识
在PR中,常用的曲线滤镜隶属于色彩校正组,全称为RGB CURVE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原色曲线。曲线除了使用RGB系统以外,也有亮度曲线、照度曲线以及在photoshop里常见的CMYK,LAB和分级调色中常见的饱和度及色相曲线。虽然用途不同,使用不同的单位,但是都有着共同的作用——映射。
一个典型的RGB曲线由3个通道曲线及主曲线组成。RGB的精度是8BIT,横向上的曲线表示的是取值从0—255的图像分布,而纵向上也就是表示它强度的数量了。起始状态下4条曲线都有一条45度的斜线,也就是1∶1的斜率,不难理解也就是图像默认的状态,各个数值相对应于他们本来的状态。
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改变曲线的形状来获得想要的映射以达到对图像的控制目的。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改变形状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曲线的图形和我们所熟悉的函数曲线很相像,而我们知道衡量每一个点的变化趋势用的是斜率这个概念,不妨这样理解,曲线上的任意一点的斜率决定了图像上相对应这点的对比度的变化,即越大的斜率意味着这一点有越大的对比度。这容易解释为相邻像素差异的趋势越大,意味着差别越大,而差别反映在直观上所看到的,也就是对比度的变化。
基本上我们所公认的一点就是,高对比度的部分通常来说比较引人注目,而同时良好的画面应该是全阶调的。所以在我看来,利用曲线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图像有丰富的阶调和对比良好的主体,或者说是细腻的层次与突出的主题。而这会作为我们改变曲线的目的。
改变曲线的方式是通过在曲线上添加控制点(即锚点)来进行的,通常我们的策略是在需要改变的阶调,也就是对应图像在曲线上映射的位置前后打上锚点,然后向上(增高)或者向下(降低)来改变这个点所对应的斜率,但重要的一点是,并不是把点升高就可以增加这点的对比度,升高提升了这个点的亮度,增加对比度还是通过改变斜率实现的。简单地提升某个点,由于更高光的部分变得更平而有可能损失某些调的层次。
那么了解了这些,我们可以简单看看实际操作下曲线上控制点的特别意义以及实现的效果。
使用曲线进行调整及一些基本形状
为了便于理解,我将用实际操作的方式展示曲线的形状及前后的变化,同时我会对比一些实现同样功能的其他滤镜的概念。
准确的曝光是良好图像的基础,所以我们通常从这里开始。虽然作为视频文件尤其是大多数已经定性的视频文件来说(除去RED R3D这类RAW格式),曝光是确定的,我们所做的工作的更多的是修正。我们通常先校正反差等,而后校正色彩。
在校正过程中,如果没有外监的话,比如仅仅使用显示器的情况下,软件的内建示波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准确的参考,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在项目监视器那里改为示波器模式,然后在窗口中添加一个参考监视器即可。
基本曲线形状——修正曝光
修正曝光主要由3个控制点来完成,曲线的两端和中点。
从曝光的线性累加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曲线右上的端点决定的是画面最高光,中间的点决定的是中间调,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亮度,左下的点则是最暗处的亮度。类比的话,3个点分别对应的是白场、中间调、黑场。对于平面图像处理有了解的读者,在这里可以简单把这个3个点理解为色阶中的3个控制的三角,它们是一样的,只是称谓不同。对于分级调色比较熟悉的读者,可以把白场的控制理解为GAIN,而中间调对应的是GAMMA,但LIFT则比较特殊,LIFT控制的是两个端点,同时向上或者向下移动同样的幅度,在波形上体现为整体的移动。之所以没有统一的名称主要是这种描述建立在不同的阶段,比如GAMMA更多是在摄像机里拍摄时候的机内设置,而亮度确是拍摄完毕再映射中间调的调整。
如果对于曝光的准确没有概念,一般都是通过波形结合图像内容来判断曝光是否准确。
对于曝光不足来说,我们只要设置曲线的右端点,即白场,把波形的右上端点向左移动到这个使画面曝光合适的位置,然后根据需要改变两端中点高低,即中间调来决定亮度。
类似的对于曝光过度,我们设置曲线的左端点,即黑场,把曲线的左下端点向右移动到曝光合适,然后同样设置中间点来决定亮度。
比较严重的曝光过度,观察示波器就能看到,由于亮部层次受到挤压,缺乏对比,这时候通常在高光部分使用较陡的曲线,展开高光部分的层次。
也许有些读者会有一些疑虑,经常处理图片容易让人有一种习惯,就是惯性地把曲线变为简单的S型,而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诚然在处理照片的时候我也很偏爱这种形状,因为作为静态的图片,缺乏动态的关系引导,人们更需要高对比这种手段来突出主题。但是在视频调色中滥用S型带来的是一场灾难,从斜率的变化上就可以看到,S型在加大了中间调对比度的同时,消灭了高光和暗调的层次,对于宽容度的影响很大,还可能夸张主题的表达,起到不必要的效果。一般来说,曝光准确的时候,视频的反差都是良好的,并不需要额外的增强对比度。S型更多时候是用一小段来强调某一部分。只有当图像在波形饱满但是依然反差不足的时候,才会使用较大的S型,如果波形聚集在中间调而导致反差较低,一般是通过移动两端点让直线的斜率便陡,相当于把波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