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且必须学会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着重阐述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应用意识;培养
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因此,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以教材为载体,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为突破口。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中应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相结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让学生学习到数学的精神和思想方法。
2.循序渐进原则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以利于排除学生畏惧数学应用的心理障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3.适度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中应掌握几个度:难度、深度、量度。
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会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下面谈谈自己的尝试。
1.创设生活情景,感受应用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逐步养成事事、时时、處处应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积极性。
生活永远是数学问题不枯竭的源泉,我们生活的现实三维空间中,有许多问题可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如商品打折、旅游门票、家庭电和煤气因费用高低去选择使用等问题,都是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的生活问题。
2.挖掘知识源头,体验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中隐含着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原型。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纯形式化数学问题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从这些原型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味的心理,而且使学生体验到如何将数学问题提炼为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课本的数学问题中多挖掘出生活原型,选择紧贴社会实际的典型问题进行教学。
例如在讲样本的平均数时:为了解用电量的多少,李明在六月初连续几天同一时刻观察电表显示的度数,记录如下:
问:李明家那几天的平均用电量是 ,估计李明家六月份总用电量是度。
学生对用电量在生活中很熟悉,马上有学生说出结果,并用这一最佳教学时机,适当点拨,从而使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的差别,并让学生回家记录这个月的其中八天,与最后付电费的用电量作比较,体验样本与总体的联系与差异。
因此,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知识的现实背景,需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体验应用的全过程,切忌由教师全盘端出。
3.搜集应用事例,理解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介绍给学生,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知识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
例如,在方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介绍给学生储蓄、经济增长率、市场调查与预测、投资与消费等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网站搜集相关事例并在课堂上交流,如刘翔的奥运会110米栏;还可以利用课本“阅读材料”丢番图,插图修建“花坛”的最优问题等等。这些为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并能主动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
4.重视实践活动,强化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实践课,把它作为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让学生测量校园内的一棵树有多高?学生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的知识,经分析、讨论、交流想出许多方法,然后教师进行总结,与学生一起评价各种方法是否切实可行。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辅导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把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或查找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创建数学模型,培养应用意识
创建数学模型就是将实际问题的本质抽象为数学问题,再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求解得出实际问题的答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应用的四个常用模型:①函数模型——涉及最优化问题。如用料最省、造价最底、利润最大、利息最多等问题,常常归结为函数的最值问题来求解;②方程与不等式模型——涉及一些量的相等或不等的问题。如市场预测、投资决策、人口控制、资源保护、生产规划、交通运输等问题中的有关量之间的求解问题。常归结为方程或不等式问题来求解;③几何模型——涉及一定图形性质的问题。如建筑设计、航行路线、学校规划等问题,常需要应用图形性质来求解;④统计模型——涉及统计初步的一些知识。如成绩分析、产值报表、保险赔偿、市场调查等问题,常需要用统计初步中的有关知识来求解。
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根本所在。
总之,课改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课改是一段说不完的话,需要我们一起分享;课改是一道解不完的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课改是一件做不完的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行动。
参考文献:
[1]李铁安.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M].北京:青年科学出版社,2012,3.
[2]马维民,孟令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数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关键词:数学教学;应用意识;培养
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因此,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以教材为载体,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为突破口。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中应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相结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让学生学习到数学的精神和思想方法。
2.循序渐进原则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以利于排除学生畏惧数学应用的心理障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3.适度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中应掌握几个度:难度、深度、量度。
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会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下面谈谈自己的尝试。
1.创设生活情景,感受应用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逐步养成事事、时时、處处应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积极性。
生活永远是数学问题不枯竭的源泉,我们生活的现实三维空间中,有许多问题可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如商品打折、旅游门票、家庭电和煤气因费用高低去选择使用等问题,都是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的生活问题。
2.挖掘知识源头,体验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中隐含着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原型。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纯形式化数学问题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从这些原型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味的心理,而且使学生体验到如何将数学问题提炼为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课本的数学问题中多挖掘出生活原型,选择紧贴社会实际的典型问题进行教学。
例如在讲样本的平均数时:为了解用电量的多少,李明在六月初连续几天同一时刻观察电表显示的度数,记录如下:
问:李明家那几天的平均用电量是 ,估计李明家六月份总用电量是度。
学生对用电量在生活中很熟悉,马上有学生说出结果,并用这一最佳教学时机,适当点拨,从而使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的差别,并让学生回家记录这个月的其中八天,与最后付电费的用电量作比较,体验样本与总体的联系与差异。
因此,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知识的现实背景,需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体验应用的全过程,切忌由教师全盘端出。
3.搜集应用事例,理解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介绍给学生,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知识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
例如,在方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介绍给学生储蓄、经济增长率、市场调查与预测、投资与消费等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网站搜集相关事例并在课堂上交流,如刘翔的奥运会110米栏;还可以利用课本“阅读材料”丢番图,插图修建“花坛”的最优问题等等。这些为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并能主动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
4.重视实践活动,强化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实践课,把它作为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让学生测量校园内的一棵树有多高?学生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的知识,经分析、讨论、交流想出许多方法,然后教师进行总结,与学生一起评价各种方法是否切实可行。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辅导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把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或查找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创建数学模型,培养应用意识
创建数学模型就是将实际问题的本质抽象为数学问题,再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求解得出实际问题的答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应用的四个常用模型:①函数模型——涉及最优化问题。如用料最省、造价最底、利润最大、利息最多等问题,常常归结为函数的最值问题来求解;②方程与不等式模型——涉及一些量的相等或不等的问题。如市场预测、投资决策、人口控制、资源保护、生产规划、交通运输等问题中的有关量之间的求解问题。常归结为方程或不等式问题来求解;③几何模型——涉及一定图形性质的问题。如建筑设计、航行路线、学校规划等问题,常需要应用图形性质来求解;④统计模型——涉及统计初步的一些知识。如成绩分析、产值报表、保险赔偿、市场调查等问题,常需要用统计初步中的有关知识来求解。
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根本所在。
总之,课改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课改是一段说不完的话,需要我们一起分享;课改是一道解不完的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课改是一件做不完的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行动。
参考文献:
[1]李铁安.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M].北京:青年科学出版社,2012,3.
[2]马维民,孟令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数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