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枚“太平天国”背“圣宝”大钱
甘曙光
太平天国为清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由广东花县人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后建立的农民政权,历时14年。太平天国政权由于清王朝的疯狂镇压,以及太平天国政权内讧,最终导致失败。太平天国政权曾铸造过钱币,但流传至今已相当少。“太平天国”大钱,更是极其稀少,甚至可以说已成“凤毛麟角”。
笔者介绍的这枚“太平天国”大钱,直径为7.3厘米,穿径为1厘米,厚为0.6厘米,重173.6克,黄铜质。此钱正面有宋体四字钱文,上下右左对读为“太平天国”,背后为“圣宝”两字。正面钱文“太平天国”外侧有一环形约宽0.3厘米,环外为双龙戏珠图案。双龙均是龙头昂首向上尾在下,双龙头中间为“火焰珠”。龙尾之间有一个“兴”字,应是象征着太平天国“兴旺”。钱外沿为另一圆环。此钱背面穿的两侧为“圣宝”两字,两字的外侧为一环形,环外是“八宝”图案,钱的外沿也是一圆环。
此钱为传世品,包浆熟旧,钱币表面呈现黑褐色包浆,微露黄铜色。钱文边缘可见绿色铜锈。钱币正背面均有流通的痕迹,应是当年的传世旧物。此钱外缘没有新近仿制品的后加工锉痕,呈现自然平滑的圆形光滑面,钱文、穿、边表面均有经过长期以来被风化腐蚀而显示出的坑坑洼洼痕迹,并且整个铜钱呈现同步的变化。细心观察此钱钱文边缘外侧,在自然光线下作平面上下摆动,可见钱文边缘有经人手长时间摩擦后所产生的光滑痕迹,这是由于流通后人为摩擦的痕迹。笔者认为,这是真钱与后仿品最好的区别,这也是判断真假古钱币的要素之一。此钱经有关专家看过,也确认为真钱。特将以上文字刊登,与广大读者、藏家共同欣赏此钱的庐山真面目。
(责编:丁丑)
明代“天启通宝”小平厚重钱小议
何文育
明“天启通宝”铸于熹宗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小平、折二、折十等。“天启通宝”四字楷书,小平钱除光背外,背有星月及记重、记局、记地等多种文字。
笔者藏一枚“天启通宝”光背小平钱。钱径24毫米,穿面径4毫米、背径5.5毫米,厚2.5毫米,重6.7克。黄铜质地,钱体厚重,包浆自然,有流通磨损且边缘受重击变形之痕,是开门的传世品。
孙仲汇先生对明代万历以后在铜钱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发现一些厚重超常的小平钱感到奇怪。他说:“一般小平钱重3.5克左右,厚钱的重量为5至7克。从形分析,并非母钱样钱,更不是私铸钱,出于官炉是没有疑问的,很可能是开炉时的初铸品,以送呈有关当局邀取宠信的。”他还说:“明代的母钱传世极少,如‘天启通宝’母钱也较厚重,唯文字峻深、肉质细密,与上述厚重钱不同。”(孙仲汇著《古钱》124页)孙先生对明永乐至天启年间出现的厚重钱与母钱的共同点及区别讲得很清楚了。
笔者所藏这枚“天启通宝”小平钱与泉界公认的“天启通宝”白铜母钱相比较,除大小及铜色不同外,有好多相同之处:如均比较厚重,铜质细密,文字瘦劲峻深,精工制作等。另外,“启”字首笔与白铜母钱同为“点”,不是“横点”。马定祥先生在《历代古钱图说》163页批注:“另见小平点启白铜样钱,亦稀。”
严格地讲,综合以上情况,笔者所藏“天启通宝”小平钱,称“母钱”不足,说“厚重钱”有余。是否可以称不多见的点启黄铜样钱?请专家、泉友品评、指教。(编者:未见实物)
(责编:丁丑)
甘曙光
太平天国为清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由广东花县人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后建立的农民政权,历时14年。太平天国政权由于清王朝的疯狂镇压,以及太平天国政权内讧,最终导致失败。太平天国政权曾铸造过钱币,但流传至今已相当少。“太平天国”大钱,更是极其稀少,甚至可以说已成“凤毛麟角”。
笔者介绍的这枚“太平天国”大钱,直径为7.3厘米,穿径为1厘米,厚为0.6厘米,重173.6克,黄铜质。此钱正面有宋体四字钱文,上下右左对读为“太平天国”,背后为“圣宝”两字。正面钱文“太平天国”外侧有一环形约宽0.3厘米,环外为双龙戏珠图案。双龙均是龙头昂首向上尾在下,双龙头中间为“火焰珠”。龙尾之间有一个“兴”字,应是象征着太平天国“兴旺”。钱外沿为另一圆环。此钱背面穿的两侧为“圣宝”两字,两字的外侧为一环形,环外是“八宝”图案,钱的外沿也是一圆环。
此钱为传世品,包浆熟旧,钱币表面呈现黑褐色包浆,微露黄铜色。钱文边缘可见绿色铜锈。钱币正背面均有流通的痕迹,应是当年的传世旧物。此钱外缘没有新近仿制品的后加工锉痕,呈现自然平滑的圆形光滑面,钱文、穿、边表面均有经过长期以来被风化腐蚀而显示出的坑坑洼洼痕迹,并且整个铜钱呈现同步的变化。细心观察此钱钱文边缘外侧,在自然光线下作平面上下摆动,可见钱文边缘有经人手长时间摩擦后所产生的光滑痕迹,这是由于流通后人为摩擦的痕迹。笔者认为,这是真钱与后仿品最好的区别,这也是判断真假古钱币的要素之一。此钱经有关专家看过,也确认为真钱。特将以上文字刊登,与广大读者、藏家共同欣赏此钱的庐山真面目。
(责编:丁丑)
明代“天启通宝”小平厚重钱小议
何文育
明“天启通宝”铸于熹宗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小平、折二、折十等。“天启通宝”四字楷书,小平钱除光背外,背有星月及记重、记局、记地等多种文字。
笔者藏一枚“天启通宝”光背小平钱。钱径24毫米,穿面径4毫米、背径5.5毫米,厚2.5毫米,重6.7克。黄铜质地,钱体厚重,包浆自然,有流通磨损且边缘受重击变形之痕,是开门的传世品。
孙仲汇先生对明代万历以后在铜钱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发现一些厚重超常的小平钱感到奇怪。他说:“一般小平钱重3.5克左右,厚钱的重量为5至7克。从形分析,并非母钱样钱,更不是私铸钱,出于官炉是没有疑问的,很可能是开炉时的初铸品,以送呈有关当局邀取宠信的。”他还说:“明代的母钱传世极少,如‘天启通宝’母钱也较厚重,唯文字峻深、肉质细密,与上述厚重钱不同。”(孙仲汇著《古钱》124页)孙先生对明永乐至天启年间出现的厚重钱与母钱的共同点及区别讲得很清楚了。
笔者所藏这枚“天启通宝”小平钱与泉界公认的“天启通宝”白铜母钱相比较,除大小及铜色不同外,有好多相同之处:如均比较厚重,铜质细密,文字瘦劲峻深,精工制作等。另外,“启”字首笔与白铜母钱同为“点”,不是“横点”。马定祥先生在《历代古钱图说》163页批注:“另见小平点启白铜样钱,亦稀。”
严格地讲,综合以上情况,笔者所藏“天启通宝”小平钱,称“母钱”不足,说“厚重钱”有余。是否可以称不多见的点启黄铜样钱?请专家、泉友品评、指教。(编者:未见实物)
(责编: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