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淄博方言词语看淄博民俗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b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方式的载体,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一种中下层文化现象,而方言又是一个地区民风民俗的载体。历年来,各个地区的相关学者从未中断过对方言的探究,于是一批批优秀的方言志和方言研究不断地呈现给我们。民俗文化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我将以山东淄博方言为个案,从服饰穿戴,婚娶词语等四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字:地域;词语;民俗文化
  引言
  自从50年代方言普查起,山东省的方言研究工作一直做得都不错。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属于冀鲁、中原、胶辽等三个不同官话小区中的冀鲁官话。根据语音的特点,该市可以划分为三个方言片:南片(包括淄川、博山和沂源的西北部);东片(包括临淄);西北片(包括张店、周村、桓台、高青)。各片方言差异明显,即使是同一个区县范围内,方言也有差异。像张店、桓台都大体分成东北、西南两部分,张店城区西北角的道庄和东南角的洪沟语音就不一样。[1](P31)淄博方言仅是北方官话区中的一个方言特点,许多方言现象跟周边地市甚至北方的广大地区都是相通的。如“安、恩”的发音跟济南一样。再如把“哥、科、河”读成uo韵母,山东许多县市,甚至外省也有这种读法。方言词语有些确实淄博独有,但有些流通范围也较大,因此不能把“淄博方言”片面地理解成为淄博独有的方言。 [2](P11)
  研究地域方言的民俗文化内涵,作为方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文学、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传承地域文化、古籍考据、刑事侦查等等工作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我将以淄博方言里的词语为例,从中撷取四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从服饰穿戴词语看民俗文化
  服饰穿戴对于每个人来说最熟悉不过了。但是穿戴什么既有地域的习俗,更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淄博方言里,旧时农村穿的衣服都是手工缝制的,主要以粗布衣服为主。花色单调,样式简单。上衣,俗称“褂子”,有短袖的称为“半截袖”,春秋穿两层的夹袄、夹裤;夏天穿贴身的汗褟子;冬天旧时便穿棉袄棉袍子了。衣服的款式、样式、花色、图案等都少之又少,可见当时经济水平的落后。
  至于裤子,旧时不论男女均穿大裤裆,上身后将腰部免起来再扎腰,叫“免腰”,扎腰的腰带叫“扎腰带子”、“腰带”。幼儿穿开裆裤,上身带兜兜,为了遮住前身,以免弄脏上衣。而很小的孩子夏天往往不给穿任何衣服,叫“光腚”。一为了节省,二为了凉快。有些男孩子到了五六岁才能穿上遮羞的裤子,想来前人约定俗成地制定这些习俗,也是良苦用心,不过也是因时因地制宜。
  谈到衣服,不得不了解一下鞋帽。鞋帽样式很多,淄博方言里,根据不同的制作方法,鞋子也有众多名称,像山鞋、暗尖子鞋,有人把这两种统称为“浅鞋”。这些鞋子耐磨,走山路不打滑,因而山区称之为“登倒山”。帽子有圆形的冒垫,毡帽叫“帽头子”或者“毡帽头子”。而针织的线帽叫“满头撸”、“吐噜其”。 [2](P97)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淄博的风土民情甚是质朴,无论男女、老少衣服皆没有过多的辈分、等次几分,可见乡人邻里、亲朋好友之间相处比较融洽,这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就给原本并不发达的经济和政治带去的影响不同凡响。
  从饮食词语看民俗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北方地区主要以面食为主,淄博也不例外。人们把固体面食泛称为“干粮”,在当地一些饮食词语反映了地方上特有的民俗。如“煎饼”(用玉米、高粱、大豆浸泡后经过加工而成的圆形薄饼)、“煎饼汤”(一次摊一大摞,日后馏着吃或者用开水泡着吃)、“茶汤”(将小米炒过碾成面,用细罗筛出的面子,可用开水冲着喝)、“油粉的粥”(用豆腐的酸浆或者绿豆浆,加入适量面粉,再加入粉条、花生、豆腐、香菜、大头菜等熬成,带有咸酸味道)、“扒”(蒸的菜叶)等 。 [3](P102)
  淄博地处平原,主要以种植小麦为主,因而面食成为人们的主食。各式各样关于对小麦加工后的主食和副食,无不体现了淄博地区独有文化品位。人们对于饮食的爱好,以吃饱为主,一日多餐,对于食物制作才从不认为繁琐无聊,愿意花时间去准备。
  从亲属称谓看民俗文化
  汉民族对于亲属的称呼比较复杂,这从与外语的对比中可略知一二,比如在英语中“aunt”一词就有伯母、姨母、姑母、婶母、舅母等四个含义,而这四个称呼在汉语中却是分开的,一个称呼对应一类人。当然,在汉语方言之间,即使是同一方言之间,对同一亲属称谓也可能有不同之处。
  对亲属的称呼有面称和背称之别。面称即当面称呼,对祖母大部分喊奶奶,东片喊嬷嬷。这些土语带有一定的亲切意味。对祖父喊爷爷,但有的读成阴平,有的读成阳平。只是各个片的口音中的程度大小。对母亲喊妈、娘,博山喊婱,东片有人把父母称为叔和婶子,认为这样称呼孩子容易长命。博山有的把叔、婶称为小爷、小妈。夫之父母与妻之父母互称亲家和亲母家,对外祖父母分别称老爷、姥娘。称呼前加“表”字的是指父、祖父的姊妹的孩子和母、祖母的兴地姊妹的孩子,即所说的姑表、姨表、如表姐等。对同祖父但是不停父母者叫叔伯兄弟、叔兄弟等,对同曾祖父而不同祖、父者称唐伯兄弟等,但不用于面称。
  背称是志在背后叫的,如丈夫、丈母爷小叔子等。丈夫可叫汉子、男人、男的、当家的,“当家的”显示了传统社会里男性的主导地位,就其现在意义来看,则反映了男性在家庭中的户主地位。妻子可叫媳妇、老婆、家里,家下既可以指妻子,也可知老婆与孩子。老年夫妻背后常说俺家那老东西、老疙瘩,文一点的才说老伴,可见这是岁月积淀,夫妻俩人性格经久磨合,爱恨交织的感情。姊妹的丈夫背后互称“两乔”、“一拉杆儿”、“拉不平”,还有一担挑、一条绳等多种说法。背称和旁称某人妻,在某人名字后面或者排行后加“家”,如水桶叫刘老根家提走了;老张家的儿子。“老”字在称谓中有时候指年纪大,如老哥哥;有时候指高出一个辈份,如称父亲的姑姑为“老姑”。老舅特指舅舅。   至于称呼至亲,一般不加排行,像爷爷、妈,称呼其他人多话就需要加排行,像二婶子,三舅。如果是为了表达对人的亲近和尊重,人们常常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因为汉人注重血缘关系,把对方看成一家人,对方自然高兴,但是前面多加上姓氏,如李二嫂,张姐。若是姑姑、婶婶等去世了,哭丧时一律哭娘或者妈;对她们的丈夫一律哭爹或者爷,以显得感情深厚,因而有“外甥哭舅——没舅(救)了”的歇后语。 [3](P113)
  这些不成文的称谓,在各个方言区大同小异,反映出方言区的人们之间的血缘以及地缘关系。从关于亲属间的称谓和它所包含的社会内容、人生内涵,我们可以发现“姓名文化”的不少内容,而这些“姓名文化”又与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紧密相联,或者说前者就是后者的一个组成部分。[4](P70)
  结语
  这些方言中的代表词语,是我们的祖祖辈辈在长期的创造、使用中锤炼、筛选而成的,内容丰富深刻,令人为之赞叹;其中蕴含着本地文化的精髓,渗透着乡亲们的精明、聪明、风趣;既有全民族的共性,也有独自的个性。民俗文化是民族的最广泛的民间传承的文化现象,涉及到经济、信仰、游艺等多方面,方言词语也只是从某些方面恰到好处的体现了其中的某些特点。 [5](P69)
  研究汉语方言词语、词汇乃至整个汉语方言学,有着广泛的研究内容。有自身的静态描写,也有动态的考察;有内部结构系统的研究,也有外部关系的探索;有理论的概论,也有应用的研究,是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P35)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将越来越显得重要,方言的调查和研究,对于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将发挥重要作用。 [8](P97)
  注释:
  [1]张欣.山东方言(淄博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J].文学界(理论版).2001(7)
  [2]山东方言的归属与分布(J).现代语文(语文研究版).2007(2)
  [3]于中.淄博乡音乡俗[M].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2002
  [4]李政.山东方志岁时民俗文化的解读[J].2009
  [5]殷梅.从山东方言俗语看齐鲁文化[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6]甘于恩.刘倩.七彩方言——方言与文化趣谈[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7]李小凡.项梦冰.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李小凡.项梦冰.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于中.淄博乡音乡俗[M].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2002
  [5]朱建颂.方言与文化[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甘于恩.刘倩.七彩方言——方言与文化趣谈[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7]闵家骥.晁继周.刘介明.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8]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方言词汇[M].语文出版社.1995
其他文献
摘要 湖南花鼓戏音乐要反映现代生活,塑造时代人物,单靠传统曲调和手法是无法表现的。湖南花鼓戏音乐在演变的过程中,要不失自身的独特风格,又能塑造复杂的人物形象,如何来解决这对复杂的矛盾,已成为目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花鼓戏 主腔 结构  湖南花鼓戏音乐,是以传统音乐为基础,以它特有的、富有地方音乐语言元素而发展的;湖南花鼓戏音乐的发展,能否在创新的基础上,保存花鼓戏音乐的独特性,是关键
期刊
文摘:文化的全球化给中国影视审美文化带来了文化的趋同性和多样性,影视艺术强大的文化特性及全球化传播,对中国影视审美文化产生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应努力探究中国影视审美文化创新发展的条件和策略,挖掘民族文化的视觉表现力,运用影视审美文化体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国影视审美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全球化 影视艺术 审美文化 民族文化  文化全球化是一种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全球
期刊
【摘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经典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步》,以及其宏大的宏观角度,通过多方历史比较和丰富的材料,详细证明了关于民族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表现以及成因。在其中,语言作为民族和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因素,在整本书中都有贯穿。然而,安德森在叙述中并没有详细论及中国,对于中国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中产生的几次语言运动,也并未进行探讨。本文试图通过对经典的重读和相关历史的思考,对
期刊
摘要:贵州苗族剪纸以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文化韵味为其它现代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现代陶瓷设计领域,也随处可见贵州苗族剪纸的应用。本文阐述了贵州剪纸与现代陶瓷艺术的结合,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剪纸和陶瓷艺术的不断创新。  关键词:贵州苗族剪纸 造型 文化 传统 陶瓷  引言:贵州苗族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应用了“虚实相生,虚实互补”的造型原则,这种造型方式本身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意识,剪纸艺术与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对于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卓越的生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对于拓宽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视阈,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深入
期刊
摘 要:从心理学方面分析了中职生学习情况: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心态不正,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指出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习惯的养成,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正确地运用心理学来管理好现代中职生的学习。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学习;动机;管理  目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心态不正,没有形成良
期刊
摘要:歌剧《土楼》是一部具有闽西客家气韵和极具审美情趣的现代歌剧,它以独特的中国歌剧意境备受大家的喜欢和赞誉。文章重点对《土楼》中女主角“云花”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唱段演唱技巧及处理进行研究,旨在能够对演唱该类型的作品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土楼》;演唱特点;人物形象塑造  原创歌剧《土楼》是一部具有福建浓郁乡土特色、饱含客家文化的作品,也是福建省首部大型原创歌剧。作品中大量运用闽西客家
期刊
摘要:《樱桃园》作为契诃夫晚年最后一部剧作,是在他身体抱恙的情况下艰难完成的,他本人对于该剧的未能一气呵成报有很多的遗憾。但是,该剧自诞生之日起,就获得无数热情的演绎与研究,至今仍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被公认为契诃夫一部最具现代意义的剧作。它的长盛不衰在于:其主题所展现的人类现代化条件下的无奈与困惑引起了人们强烈的认同感与共鸣,今天的现代人依然在这个困惑里苦苦地探索、挣扎。因此,探究《樱桃园》中作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在新形势下,课堂式的宣讲是不够的,辅导员与学生相互了解可以促进深度沟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做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尽量用自己理解后的语言,根据掌握的学生情况,结合实际,有深度有广度,形式多样地与学生分享知识,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以感情为先导,用个人魅力和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教育的作用可以持久而深远。  【关键词】:辅导员 责
期刊
摘要:本体(Noumenon)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此概念涉及康德哲学中其他一系列的概念:对象(Gegen stand)、先验对象(transzendental Gegenstand)、物自体(Dingeansich)、显象(Erscheinungen)和现象(Phaenomena)。通过对这一系列的概念解析,凸显了本体概念与其之间的密切联系。此外,此概念还涉及康德的哲学体系及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