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无足轻重,实则意蕴极丰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伙计与若瑟夫分别是中国文学巨匠鲁迅的《孔乙己》和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这两个人物,看似无足轻重,却不可或缺,意蕴极丰。两位文学家在对小人物的塑造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两个人物都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从小伙计的口中,我们知道了咸亨酒店的陈设布局,长衫主顾与短衣帮的高下之别和小伙计求职时的人情世故。在他眼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又是唯一穿长衫的人。由此交代孔乙己的外貌特征和言谈举止,透过小伙计,我们看到一个迂腐的孔乙己和冷漠麻木的众人。“小伙计”还串联起人们的几次谈论以及孔乙己的几次出场,暗示孔乙己的命运结局。
  若瑟夫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一变再变,对金钱的崇拜,对手足亲情的漠视,其言行的前后对比,其他人物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都是从若瑟夫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事件的感受和评论,也都是从若瑟夫的角度说出来的。在若瑟夫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喜怒和哀乐。
   “小伙计”向我们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风貌;“若瑟夫”为我们展现了当时法国民众的虚伪自私、贪婪狡诈的本性。
  
  二、通过这两个人物来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阴暗
  
  通过“小伙计”的见闻,深刻地揭批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孔乙己的悲剧根源在于封建科举制度。他科举不中,潦倒透顶也不屑用读书之外的其他方式谋生,即便是站着喝酒,也要穿着长衫,以显示自己是读书人。后因偷书被讥笑,他还很穷酸地争辩是“窃”不是“偷”,以此来维持读书人的所谓“尊严”。可以说孔乙己是封建社会落第文人的典型。更为发人深思的是周围的短衣帮。他们的麻木与冷漠让人心寒,也引发读者深思。
  通过“若瑟夫”的见闻揭示了生活中菲利普夫妇这一类人物极端势利的嘴脸。当得知于勒发财的消息时,原本“分文不值”的人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当看到于勒又老又穷的现实状况后,菲利普夫妇却不能接纳弟弟于勒的亲情融入。其态度变化前后迥异,对比强烈。其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形象跃然纸上。那个“诚实可靠”的贫穷公务员对结婚态度的转变,仅是因为他看到了发了财的于勒的来信。这充分表明了“势利”是当时人们的通病。
  通过“小伙计”,我们看到了孔乙己所受毒害之深,看到了短衣帮的麻木与冷漠和丁举人的残忍;透过“若瑟夫”我们看到了“势利”的社会众生相。两位作家都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罪恶和人性的阴暗。
  
  三、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两位作家对未来的思考
  
  小伙计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又沉重的时代。不幸者的四周充斥着讽刺与挖苦,在这样的环境中,小伙计的人性也逐渐迷失。当孔乙己要教他写“回”字时,他的拒绝也许是对孔乙己的厌恶与蔑视。当众人津津乐道于丁举人打残孔乙己的“壮举”时,他的内心也许是渴望成为丁举人那样“威风”的人物。小伙计将会如何成长?深刻的拷问也在小伙计貌似平常的言行中冷峻地显露:如果中国社会不产生剧烈的变革,国人的思想不产生深刻的荡涤,未来的中国人还将继续麻木,继续冷漠,继续沉重!
  若瑟夫生活在一个腐化、动荡的时代,周围的人都充斥着金钱至上的观念,亲情遭到流放和轻视。在环境的熏陶下,若瑟夫的善良本性也许也会渐渐发生改变。试想,菲利普夫妇也有过纯真的童年时代,他们的童年肯定也有金子般的童心。随着岁月潮水的涤荡,那颗童心丧失殆尽。剩下的只有残忍与冷漠和金钱至上的思想了。那么,若瑟夫的未来究竟会怎样?毕竟若瑟夫的善举,拉近了与叔叔于勒的亲情关系。若瑟夫善待亲情的方式,是作者对法国国民重返人类精神家园的号召与指引,号召与指引人类弃恶扬善。可见,若瑟夫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和希望。
  从这两部小说中,我们看到作者对未来的思考。从这个角度而言,鲁迅和莫泊桑在这两部小说中更深刻的思想也许是呼唤健全人性的回归,不再让迷失的人性轮回。
其他文献
怎样较快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探讨的一个课题。循循善诱,训练有素则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对此项原则的理解和实践可能会各有千秋,因学生基础而产生的效果也许会有所差异,但我们只要诱导得体,训练有素,学生则会增强悟性,较快提高。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坚持了一些做法,试谈如下。    一、定向定位,篇有目标    写作指导的每一堂课,都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味在指导中追
期刊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有很多风云人物,留下了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足印,供后人寻访凭吊。这些历史遗迹,最能发人思古之幽情,给人以泉涌般的灵感;诗人们也乐于借此别善意、寓褒贬,寄托自己的情怀。杜牧的《赤壁》就是这样一首咏史抒怀的名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在湖北蒲圻县长江南岸,是三国周瑜大败曹操的战场。赤壁一战,东吴大将周瑜采取黄盖
期刊
北魏郦道元所写《水经注》,虽是一部地学巨著,更是一部散文佳作。书中写景文字,历来广为传诵。其中关于三峡的描写便是它的精华所在,每次捧读《三峡》,总似是在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是品一杯千古佳酿,令人赏心悦目,心清气爽。原文摘录如下: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期刊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后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全文虽然只有四百多字,读来却让人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余香满口。难怪自问世以来,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据《滁州志》记载,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监官,可以免税。”那么《醉翁亭记》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的原因是什么呢?恐怕应归功于它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风格
期刊
自感是喜欢幽静之人,也就喜欢去幽静之地,品幽静之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便是我钟爱文章之一。钟爱其清晰空灵的语言,钟爱其曲径通幽的构思,钟爱其闲适幽静的境界,更钟爱其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但不宣扬的心境。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文本解读体验与感悟到“幽境”背后的这份“忧情”呢?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一、了解作者生平,追溯情之源    柳宗元出生在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母亲卢氏聪明贤淑
期刊
我县是一个瑶族自治县,地处桂东北方向,四围是山,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落后,交通简陋,信息闭塞,文化底蕴欠缺。因此,本区域的学生家庭条件差、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差,缺乏自信,性格孤僻、情感脆弱、适应能力不强,这就造成了本区域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相当差。而近年来,语文高考趋向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基础知识、文学鉴赏、语言运用、写作水平无一不全。而区域的特点使我们的瑶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受到极大的影响,在
期刊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作为素质教育核心问题之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考试评价历来被广大教师当作教与学的指挥棒,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能否成功,新课程能否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关键取决于考试评价制度是否符合并服务于新课标新理念。语文考试评价怎样才能符合新课标新理念呢?我认为关键是看考试评价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期刊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受中考和高考的功利性影响,语文教学几乎全部以书面训练为内容,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口语交际几乎无一席之地。再加上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随着肌体的迅速变化,他们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也逐渐提高。他们的内心世界也逐渐丰富、复杂起来,
期刊
西汉初年,文坛上有两篇著名的论积粮对立国作用的文章。一是贾谊的《论积贮疏》,一是晁错的《论贵粟疏》。这两篇文章被鲁迅先生誉为“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如下几点:    一、逻辑严密,层层深入    多年政治实践所培养出的远见卓识,使晁错立论为文时,具有缜密的思想,严密的逻辑。事理的说明,细致深入,犹如剥笋,层转层深,酣畅淋漓,极富说服力。文中第一节分析“畜积足”的意义
期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育者所接触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优秀的学生固然为每个人所青睐,而所谓后进生则为大多数教育者所歧视。如何使所有学生好学、乐学,这是每个教育者必须面对的。我在实践中借鉴周宏老师的赏识教育做法,实施微笑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微笑教学秉承赏识教育的主旨,即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学生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以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