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善诱 峭直深刻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初年,文坛上有两篇著名的论积粮对立国作用的文章。一是贾谊的《论积贮疏》,一是晁错的《论贵粟疏》。这两篇文章被鲁迅先生誉为“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如下几点:
  
  一、逻辑严密,层层深入
  
  多年政治实践所培养出的远见卓识,使晁错立论为文时,具有缜密的思想,严密的逻辑。事理的说明,细致深入,犹如剥笋,层转层深,酣畅淋漓,极富说服力。文中第一节分析“畜积足”的意义与“畜积未及”的危害时,就运用了层层相因的逻辑推理,构成无可辩驳的理论力量。“畜积多而备先具”,故尧、禹、汤三帝能在九年之水、七年之旱的灾难中,使其臣民避免了饥饿的威胁。而今,汉帝国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并不逊于先朝,且无数年自然穴害,粮食尚“畜积未及”。倘遇尧禹汤之灾,则国民难免捐瘠。此为第一层。导致畜积“未及”的根源是“地有遗利,民有余力,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此为第二层。畜积不足的后果:“贪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这是第三层。接着文章进行了类比推理:从不待轻暖,不待甘旨一转而至于不顾廉耻,从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到慈母不能保全其子,再到君不能保民,最后结出:明主应劝民农桑,薄赋敛,广蓄积,这是第四层。由生活事理推论“畜多而备先具”的必要性,既是上三层层层推演的结果,又回应了第一层。全节沿流溯源,从因果关系的层层推演中逼出结论,逻辑性极强。不仅将“畜积足”的必要性进一步加强了,也暗寓了对汉帝未能为民尽开“资财之道”的讽刺。第四节论“劝民立本”时也有严密的推理:由当务之急推出解危之策——“贵粟”,再由“贵粟”引入以粟为赏罚的“贵粟之道”,最后由“贵粟之道”的实施推导出一举三得的结局:“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推理由抽象而具体,由原因而结果,从容引导,层层相衍而又步步深入,从而将“贵粟”的主题深刻而细密地分析出来了。
  
  二、对比映衬,阐明得失
  
  同类事物在对比中共性更加鲜明,异类事物在对比映衬中其个性亦能凸现出来。晁错为说明贵粟对于立国的意义,多处采用此法。(1)今昔对比。文中先引用古代明主尧、禹、汤遇大灾而能度过灾难的史实,指出原因在于“畜积多而备先具”,然后对比当今汉帝国,虽臣民之众、土地之广不逊尧禹汤,且多年无水旱之灾,可结果还是“畜积未及”,“奸邪生”。一正一反,既有对明主功绩的褒扬,也含对今主不重蓄积的规谏。正反申述,对比映衬, “畜积多而备先具”的必要性得以加强。(2)物与物比。如第二节中的“珠玉金银”与“粟米布帛”。前者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后者却一日离开则有饥寒之迫,前者四时皆有,后者累日方成,前者玲珑轻巧,便于携带,后者笨重无比,力士难任。同样为物,因帝王的好恶而有前者贵后者贱的差异。重前者而轻后者,其弊无比,轻前者而重后者,其利甚丰。得与失,全在“轻”、“重”之间。晁错如此不厌其详地比较两物,正是引出“明主”与没有出场的“昏君”相比较。明主“知其然也”,昏君未必知其然。“知其然者”得保其民,不“知其然者”必失其民。如此局势,不由君主不警醒。(3)人与人比。五口之家的农夫与行商坐贾相比,前者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经尽千辛万苦,缴完苛捐杂税仍食不果腹。倘遇旱涝失调,则只有借高利贷,或卖田卖儿以还债务,生活非常艰辛。而后者虽“亡农夫之苦”,却“有仟佰之得”,“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生活异常奢侈。他们以利交结王侯,兼并农人,导致大量农人流离失所,社会风气污浊,好恶上下相背。作者浓墨重染农夫的艰辛与商人的奢侈,构成了劳者不得食,不劳者得多食的强烈反差。正是在这种反差中,促使人们对造成这一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根源进行反思,从而强调了“重农抑商”及“贵粟”对解汉帝国当前之危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三、铺陈排比,妙用对偶
  
  大量使用排比句和对偶句是本文的又一特色。有时排比句就是由对偶句构成。铺陈排比,横则可成万马奔腾之势,纵则向事理深处拓进。纵横开拓,使文章既宏放恣肆,又跌宕起伏,曲尽变化。句数上,少则三两句,多则五六句,随意赋形,随情短长。本文反映农夫生活的艰辛时就连用了三组排比句。第一组写稼穑艰辛:“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第二组写日常生活:“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第三组写天灾人祸突至:“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地、鬻子孙以偿债者矣。”三组排比各有侧重,又意义相连,组成一幅灾难深重的农夫生活图。而再由“又”、“尚复”、“于是”三者穿串而成,造成的那种接踵而至、雪上加霜的语境里,既蕴含着作者对农夫生活艰辛的关切,又有其对当朝轻重倒置政策的焦虑。同样,文中对行商坐贾的生活描写也运用了排比,作者运用整齐的四字句,尖锐而深刻地将商人的奸诈、奢侈、贪婪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是文中最痛快的部分。这样的内容和行文对汉帝调整政策不无震动。
  文中亦多处运用了对偶句。其在形式上的对称美,音响上的节奏感,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如珠落玉盘。文中的对偶句,精警灵动。如,“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米,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等等。大量的对偶句,以其整齐严谨的风格活跃了文势。
  
  四、顶真续麻,环环相扣
  
  顶真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技法。其句与句间首尾相接,承转而下,往往造成一种步步紧逼之势,将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地剥出来,逻辑性较强。顶真又可分“直接顶真”与“间隔顶真”两种。前者是第一句的末尾为第二句的开头,如此鱼贯而下,首尾相连。如“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贱商人,商人已富贵”、“尊农夫,农夫已贫贱”,句与句环环相扣,不断生发,在层层转换中显示出逻辑的缜密与意义的深刻。后者如“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以粟为赏罚”。与前一种相比,其间有其他的字嵌于其中,但作为“意义链”来说,上句与下句直接相承,意脉不断。
  此外,晁错政论文文字洗练,风格质朴,这在本文中也表现得较为充分。纵观全文,少则两字,多则十二字,随意随情,短的精要,长句不蔓。更能代表此文文字风格的是四六句。大量使用四六句组材,不仅富于美感,且显示着洗练。“晁错为文峭直刻深”,道理说得深而透,选材却平而直。以生活常识阐明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却能明白晓畅,要言妙道。举重若轻,正是晁氏为文风格的典型写照。
其他文献
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求得学生才能、智慧和人格的共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作文教学在这一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要想让作文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使学生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使之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关键是要把握学生作文成功的内在因素,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得到落实,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培养。    一、紧扣三“点”,激发兴趣    影响学生写作成败
期刊
当今的作文指导,由于受到应试作文的影响,大多数老师在指导时,追求爆米花的膨化,指导中“天马行空”地大讲写作技法的现象,不注意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自由表达,指导缺乏“有效性”,作文教学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非指导性作文教学”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它提倡作文指导要“瘦身”,指导环节要由显入隐。  “非指导性”一词缘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该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注意学生
期刊
怎样较快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探讨的一个课题。循循善诱,训练有素则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对此项原则的理解和实践可能会各有千秋,因学生基础而产生的效果也许会有所差异,但我们只要诱导得体,训练有素,学生则会增强悟性,较快提高。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坚持了一些做法,试谈如下。    一、定向定位,篇有目标    写作指导的每一堂课,都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味在指导中追
期刊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有很多风云人物,留下了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足印,供后人寻访凭吊。这些历史遗迹,最能发人思古之幽情,给人以泉涌般的灵感;诗人们也乐于借此别善意、寓褒贬,寄托自己的情怀。杜牧的《赤壁》就是这样一首咏史抒怀的名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在湖北蒲圻县长江南岸,是三国周瑜大败曹操的战场。赤壁一战,东吴大将周瑜采取黄盖
期刊
北魏郦道元所写《水经注》,虽是一部地学巨著,更是一部散文佳作。书中写景文字,历来广为传诵。其中关于三峡的描写便是它的精华所在,每次捧读《三峡》,总似是在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是品一杯千古佳酿,令人赏心悦目,心清气爽。原文摘录如下: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期刊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后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全文虽然只有四百多字,读来却让人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余香满口。难怪自问世以来,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据《滁州志》记载,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监官,可以免税。”那么《醉翁亭记》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的原因是什么呢?恐怕应归功于它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风格
期刊
自感是喜欢幽静之人,也就喜欢去幽静之地,品幽静之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便是我钟爱文章之一。钟爱其清晰空灵的语言,钟爱其曲径通幽的构思,钟爱其闲适幽静的境界,更钟爱其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但不宣扬的心境。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文本解读体验与感悟到“幽境”背后的这份“忧情”呢?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一、了解作者生平,追溯情之源    柳宗元出生在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母亲卢氏聪明贤淑
期刊
我县是一个瑶族自治县,地处桂东北方向,四围是山,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落后,交通简陋,信息闭塞,文化底蕴欠缺。因此,本区域的学生家庭条件差、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差,缺乏自信,性格孤僻、情感脆弱、适应能力不强,这就造成了本区域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相当差。而近年来,语文高考趋向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基础知识、文学鉴赏、语言运用、写作水平无一不全。而区域的特点使我们的瑶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受到极大的影响,在
期刊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作为素质教育核心问题之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考试评价历来被广大教师当作教与学的指挥棒,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能否成功,新课程能否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关键取决于考试评价制度是否符合并服务于新课标新理念。语文考试评价怎样才能符合新课标新理念呢?我认为关键是看考试评价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期刊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受中考和高考的功利性影响,语文教学几乎全部以书面训练为内容,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口语交际几乎无一席之地。再加上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随着肌体的迅速变化,他们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也逐渐提高。他们的内心世界也逐渐丰富、复杂起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