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卢梭的《爱弥儿》是他的教育代表作,但却并不是其教育思想的全貌,他在写成《爱弥儿》这本著作的前后,又撰写了两个论及教育的著作,其分别是《论政治经济学》和给波兰政府规划的方案,“在这两本著作中卢梭变身国家教育论者,强调国家要狠抓教育,办好学校,树立振兴国势的牢固基础,这就和《爱弥儿》在思想理念上差距很大。在《爱弥儿》这本主要阐述教育课题的著作中,不曾提到国家掌控教育领导权,却反复论证家庭是理想的教育园地” 我们知道,卢梭在《爱弥儿》中详细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所以要研究其“自然教育”思想理论,主要就是参考《爱弥儿》。
关键词:爱弥儿 教育 舵手 师生
一、思想的源泉
研究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是不能忽视他本身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生活背景的。通过分析前人的一些研究资料后不难发现,其基本上都肯定了卢梭的特殊人生经历对于他的伟大思想的积极影响,但同时,我们知道思想家的思想其实也是根本无法挣脱于他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就像我们挣脱不了自己的肤色,不管这些经历是我们现代人的价值观所认同或是不能认同的,无疑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就造就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卢梭。所以,笔者认为要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其生活经历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这样也许才是比较稳妥的方法,而不是用过于感性的“有色眼光”去看待卢梭,使其神圣化或者偏激的对其加以全盘否定。这对于研究卢梭的思想都是不利的,也可以说这无疑会扰乱研究者的判断或造成读者的片面理解。
从爱弥儿只管自己转到把目光投向别人,这一教育目标暗含了卢梭认定的合理的自然人性。但是,“当爱弥儿向那些同他相似的人投下的第一道目光,将使他把他自己同他们相比较;这样一来,首先就会刺激他产生一种处处要占第一的心。由自爱变成自私的关键就在这里,因自私而产生的种种感情也就是在这里开始出现的。” 由此,正是存在着这样的危险的转变时刻,在这时教师的合理引导的作用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的转变是必然的,却也是不容易走上正途的。
二、探索的脚步
对于卢梭“自然教育”中的教师理论,前人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成果。为了更为清晰和深刻地认识卢梭的教师理论,这需要我们参照着前人研究的方向和探索的脚步,合理的找寻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目前,关于“自然教育”中教师理论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少的。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卢梭并没有把他的教师思想理论化、系统化,且研究者们也更多的是关注“自然教育”的学生——学生的自然天性——而非教师,因而,相关的资料和文献都不是很充足。其中一些研究文章会把《爱弥儿》中论述的教师品质大致罗列出来,分成不同的方面来讨论,其实这样的讨论只是基于《爱弥儿》中叙述文字的表面的,而没有探讨文字背后的深层思想,这样的研究方法就会存在一些弊端,也许说的都是正确的,但是却是没有深度的。
通过整理分析前人的这些观点,笔者想通过自己的论述来试图建立一种不同的论述逻辑,从什么是“自然教育”之下的“舵手”,到教师如何获得教育的权利(包含两个方面:教师自身具备的条件以及教师和他的学生爱弥儿之间的种种关联),再到论及为什么教师是“自然教育”的核心,最后,笔者再次论述了“舵手”的“友谊契约”,试图探讨出“舵手”的“友谊契约”不可复制的世俗缘由,从而区分了自然状态中的教师和国家框架下的教师两者之间的不同。
三、“自然教育”之下的“舵手”
这里的教师其实就可以称之为一位“舵手”,“他更看重道德情操而非肉体及“身外之物”,他是爱弥儿的精神领导者,引领他的心灵之船驶向通往智慧和幸福之途。”卢梭说过:“为了不让自然人被惊涛骇浪卷进大海,他必须效仿‘舵手’掷下巨锚以稳定航船。”在这里,“舵手”这一概念被卢梭用一种浪漫化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既形象地表达了卢梭本人的意愿,又让读者感受深刻。我们清楚的看到,这样的”舵手”形象暗含着卢梭对于教师的某种期待,这不仅仅是通过简单地提升世俗社会中的教师的某些品格就能成就的一个教师形象,他创生的这一位“舵手”是神圣的,是完美的、理想色彩浓重的。他存在于“自然教育”之中的最重要的目的应该就是能启迪学生的思想,引领学生的精神,保护学生的心灵使其免受外界不良环境的污染。因为教师的本质是可以不变的,教师所持有的基本信念是可以共通的。虽然,这里还有两种矛盾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公众的和共同的;另一种是特殊的和家庭的。
四、结语
卢梭处苦困之中,但他的《爱弥儿》却饱含了他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透露出他的思想如孩子般的天真和美好。“自然教育”是对于当时社会中那种压迫人心的教育的一种勇敢的反抗,那位“舵手”也是对于当时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者的一种无情的讽刺。我们崇拜卢梭,其实是因为我们太想拥有美好的生活;我们追求“自然教育”,也折射出我们对于当下教育现状的不满和反思;我们渴望像“舵手”那样的教育工作者,反映出世俗环境中的教师能力的不足和有限,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帮助学生。
但是,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卢梭教育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因而,我们研究者的态度应该是审慎的,也许应该也是饱含同情的。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滕大春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4]尚杰,社会契约论导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5][美]普拉特纳等著,尚新建,余灵灵译:卢梭的自然状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61-75
[6]刘小枫,陈少明编著,卢梭的苏格拉底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4-100,153-179
[7]杨明权,卢梭的教师论思想及其启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第24卷第1期,15-17
关键词:爱弥儿 教育 舵手 师生
一、思想的源泉
研究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是不能忽视他本身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生活背景的。通过分析前人的一些研究资料后不难发现,其基本上都肯定了卢梭的特殊人生经历对于他的伟大思想的积极影响,但同时,我们知道思想家的思想其实也是根本无法挣脱于他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就像我们挣脱不了自己的肤色,不管这些经历是我们现代人的价值观所认同或是不能认同的,无疑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就造就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卢梭。所以,笔者认为要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其生活经历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这样也许才是比较稳妥的方法,而不是用过于感性的“有色眼光”去看待卢梭,使其神圣化或者偏激的对其加以全盘否定。这对于研究卢梭的思想都是不利的,也可以说这无疑会扰乱研究者的判断或造成读者的片面理解。
从爱弥儿只管自己转到把目光投向别人,这一教育目标暗含了卢梭认定的合理的自然人性。但是,“当爱弥儿向那些同他相似的人投下的第一道目光,将使他把他自己同他们相比较;这样一来,首先就会刺激他产生一种处处要占第一的心。由自爱变成自私的关键就在这里,因自私而产生的种种感情也就是在这里开始出现的。” 由此,正是存在着这样的危险的转变时刻,在这时教师的合理引导的作用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的转变是必然的,却也是不容易走上正途的。
二、探索的脚步
对于卢梭“自然教育”中的教师理论,前人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成果。为了更为清晰和深刻地认识卢梭的教师理论,这需要我们参照着前人研究的方向和探索的脚步,合理的找寻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目前,关于“自然教育”中教师理论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少的。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卢梭并没有把他的教师思想理论化、系统化,且研究者们也更多的是关注“自然教育”的学生——学生的自然天性——而非教师,因而,相关的资料和文献都不是很充足。其中一些研究文章会把《爱弥儿》中论述的教师品质大致罗列出来,分成不同的方面来讨论,其实这样的讨论只是基于《爱弥儿》中叙述文字的表面的,而没有探讨文字背后的深层思想,这样的研究方法就会存在一些弊端,也许说的都是正确的,但是却是没有深度的。
通过整理分析前人的这些观点,笔者想通过自己的论述来试图建立一种不同的论述逻辑,从什么是“自然教育”之下的“舵手”,到教师如何获得教育的权利(包含两个方面:教师自身具备的条件以及教师和他的学生爱弥儿之间的种种关联),再到论及为什么教师是“自然教育”的核心,最后,笔者再次论述了“舵手”的“友谊契约”,试图探讨出“舵手”的“友谊契约”不可复制的世俗缘由,从而区分了自然状态中的教师和国家框架下的教师两者之间的不同。
三、“自然教育”之下的“舵手”
这里的教师其实就可以称之为一位“舵手”,“他更看重道德情操而非肉体及“身外之物”,他是爱弥儿的精神领导者,引领他的心灵之船驶向通往智慧和幸福之途。”卢梭说过:“为了不让自然人被惊涛骇浪卷进大海,他必须效仿‘舵手’掷下巨锚以稳定航船。”在这里,“舵手”这一概念被卢梭用一种浪漫化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既形象地表达了卢梭本人的意愿,又让读者感受深刻。我们清楚的看到,这样的”舵手”形象暗含着卢梭对于教师的某种期待,这不仅仅是通过简单地提升世俗社会中的教师的某些品格就能成就的一个教师形象,他创生的这一位“舵手”是神圣的,是完美的、理想色彩浓重的。他存在于“自然教育”之中的最重要的目的应该就是能启迪学生的思想,引领学生的精神,保护学生的心灵使其免受外界不良环境的污染。因为教师的本质是可以不变的,教师所持有的基本信念是可以共通的。虽然,这里还有两种矛盾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公众的和共同的;另一种是特殊的和家庭的。
四、结语
卢梭处苦困之中,但他的《爱弥儿》却饱含了他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透露出他的思想如孩子般的天真和美好。“自然教育”是对于当时社会中那种压迫人心的教育的一种勇敢的反抗,那位“舵手”也是对于当时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者的一种无情的讽刺。我们崇拜卢梭,其实是因为我们太想拥有美好的生活;我们追求“自然教育”,也折射出我们对于当下教育现状的不满和反思;我们渴望像“舵手”那样的教育工作者,反映出世俗环境中的教师能力的不足和有限,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帮助学生。
但是,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卢梭教育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因而,我们研究者的态度应该是审慎的,也许应该也是饱含同情的。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滕大春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4]尚杰,社会契约论导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5][美]普拉特纳等著,尚新建,余灵灵译:卢梭的自然状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61-75
[6]刘小枫,陈少明编著,卢梭的苏格拉底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4-100,153-179
[7]杨明权,卢梭的教师论思想及其启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第24卷第1期,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