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学习的重要地位,提倡快乐学习、多闻博见、终身学习、实践学习等方法,重视基础、思考、自学和提问。认真研究和科学对待孔子的学习思想,具有当代价值。
关键词:《论语》 学习理论 现代审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学者,“《论语》将《学而篇》置于全书20 篇之首绝非偶然,纵观《论语》这部著作可以发现,‘学’在其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讲授和接纳,也并非一种达到‘仁’的品格或境界的手段,‘学’本身既是人的一种生命思想,表征了人的生命的一种目的”。对孔子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很多,但对孔子学习理论的研究并不多,笔者谨将孔子学习理论与现代人的学习相结合,探讨孔子学习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学习占第一位
儒家经典文献《论语》列“学而”篇为第一篇,显示了学习在《论语》中所占的分量。清代学者刘宝楠在为《论语正义》中解释说:“一,数之始也。言此篇于次当一也。”说明学习在儒家思想中所占的地位很重要。郭沫若先生也谈到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学习的重要地位:
“人是有能学的本质的,不仅在道义上应该去学仁,就是在技艺上也应该去学要怎样才可以达到仁的目的。立人立己,达人达己,不是专凭愿望便可以成功的事情。因而他又强调学。论语一开头的第一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现在,有的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上学的时候,不认真学习。等到参加工作后,才发现上学时,有许多功课没有认真学,导致知识不够用。我们现在要打造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应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二 学习方法多样
作为一位学者,孔子认识到学习方法很重要,他在《论语》中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多次谈到学习方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八种:
1 快乐学习法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刘宝楠在注解这句话时说:“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通过学习,可以使自己的学业不荒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孔子“认为学习的人应该经常保持乐观的精神”,觉得学习本身和学习过程是很快乐的。
快乐学习的表现之一就是“好学”,《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在评价人物时,多次谈到“好学”的品质。《论语·公冶长》一篇中,孔子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极好的品德,应该给予表彰。他还多次强调自己的好学精神:“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忠信是非常美好的品质,属于孔门四教的内容,但是必须同时具备好学精神,才能祛除所蔽。《论语·泰伯》中孔子自认为具有“笃信好学”的品质,所以才不为其他事物所迷惑。
关于“好学”的记载在《论语》中很多。鲁哀公和季康子都曾就“好学”一事专门问过孔子,请孔子评价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的两次回答都认为弟子中颜回最为好学,并为颜回的早逝而深深惋惜。他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认为好学是极其重要的品质,他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关于好学与乐学的关系,用孔子自己的话来总结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识到兴趣和快乐学习对于学习过程的重要意义了。
2 多闻、多见、博学
孔子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明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只有多闻、多见,博学,才可以不违背做事的道理。
孔子希望弟子多学习社会生活的广博知识。通过学习《诗经》中广博的社会生活知识,可以对社会生活发表意见,进行讽诵,使得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也可以了解广博的大自然的动物、植物知识。《论语·阳货》篇中这样记载孔子的话:“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评价自己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说明孔子自认为是学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的。他认为:“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认为,各种书都可以看,君子应当向往博大而有所选择。
3 终身学习法
孔子认为人的一生都要不断的学习。四时都要坚持,日日不能废止,并一再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勉励后学。
清代学者刘宝楠在为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作正义时,通过前人的解释认为,“时”在这里有三个意思:一、指人生的不同学习时期;二、指春夏秋冬四时;三、指每天。而综合这三种意思,说明孔子认为人的一生都要不断的学习。而孔子以自己一生的经历说明了这一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评价这句话说:“以知命之年,通致命之道,穷学尽数,可以得之,不必皆生而知之也,此勉学之至言也。”
孔子认为对学者而言,有恒心是难得可贵的品质,是学者的基础。他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他认为“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说明学习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孔子以此勉励后学认真学习,并身体力行,把学习联贯起来。他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自强不息、孜孜不倦地学习,还常常自省,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他晚年学习通天地之理的《易经》,还谦虚地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中可以找到与这句话相印证的记载。可见其活到老、学到老、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论语·述而》篇中记载,楚大夫叶公向孔子弟子子路询问孔子的情况,孔子希望子路这样介绍自己:“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说明孔子好学到了忘记吃饭、忘记自己年龄的程度。孔子的弟子子夏继承老师的学习理论,他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日日知新温故,日积月累,终有所进,这正是终身学习的好学精神。我们现在提倡终身学习,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
4 实践学习法
(1) 学习要注重练习
《论语》中有两次记录学习后要注重练习。《论语》开篇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文解字》认为“习”的本义是鸟数次起飞,刘宝楠认为在这里引申为重视练习学习到的知识。曾参是孔门弟子中较为好学的一位,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刘宝楠在注解这句话时说:
“曾子立事篇,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没其身,亦可谓守业矣。又云:君子既学之,患其不传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不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行也。此正曾子以传不习自省之证。习兼知行。故论语 言习也。”
这段话以练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知识自省,说明练习关乎知和行两个方面,非常重要。
(2) 实践是学习的基础
孔子认为,任何人都要做到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尊重兄长、长辈。把为人的根本之道做好,包括行为严谨、言语诚信、关爱众人,这样,就接近于一个仁德之人。这些都做好了,就可以学习古代遗留下的文字。他要求年轻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是行为孝悌、谨慎、仁爱、诚信之后才做的事情。实践是基础,是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
这与孔子“文、行、忠、信”的四教相一致。《论语·学而》篇中记录孔子弟子子夏的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继承老师的衣钵,认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与人伦不违背,就可以认为他已经学到了知识。
(3) 从日常生活中学习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向自己周围的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身上的缺点。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正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应做到的,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大有裨益。他认为自己不是圣人,只是坚持学习,乐于教人而已:“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然而孔子的弟子公西华认为,这一点正是很多人不能做到的。
5 学、思、问相结合
孔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终日独自思考是无益的,不如向别人学习。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在于别人交流中才能开阔视野,增进知识。《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讲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与他“学而时习之”的思想一脉相承,说明学习应重视思考与自学,新旧知识要融会贯通。孔子的一位很有悟性的弟子子贡用《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老师的教诲,孔子很赞赏他,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对学生而言,能思考所学的知识而知道新的知识,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论语·八佾》篇中,弟子子夏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的意思,孔子用绘画技巧打比方。子夏由此思考联想到礼,孔子很高兴,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孔子认为子夏能了解自己的意图,所以可以和他一起讨论《诗经》。
春秋时期,人死后的谥号为“文”是对此人极大的褒扬,很少有人得到这样的谥号。弟子子贡问孔子,为何卫大夫孔圉的谥号为“文”?他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学、问结合,是极好的品德,应该给予表彰。孔子在教育学生时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等到对方心里愤愤,口中悱悱,经过深入思考后,想认识事物的时候,才教育他,这样的效果也是最好的。孔子认为学生有了主动思考提问的意识后,才可以启发他。他把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归结为一句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习和思考,二者不可偏废。现在我们强调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却忽视了学生主观上愿意思考、主动学习的愿望。
6 务本务实学习法
《论语·学而》篇中记录:“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习讲求务本务实的学风。《论语》正义中引李贤《后汉·郎觊传》注曰:“立,犹定也。道者,人所由行之路。事物之理,皆人所由行。故亦曰道。”只有确立根本,才能明白事物的道理,确立自己的行动方向,学习也是一样。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教育弟子仲由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明学习应用务本务实的方法,踏踏实实,打好基础。
25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孔子时发现,他在他那个时代所说的话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很有价值。正如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在复旦大学九十三周年校庆时题为《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的讲话中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的话所说的:
“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是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
参考文献:
[1] 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2] 丁立卿:《论孔子哲学思想中的“仁”与“学”》,《福建论坛》,2007年。
[3] 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2006年。
[4] 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
[5] 钟肇鹏:《孔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6] 潘富恩、徐洪兴:《孔子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作者简介:孙鹏,女,1978—,河南周口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中国文学与文化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先秦诸子思想与文化研究,工作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论语》 学习理论 现代审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学者,“《论语》将《学而篇》置于全书20 篇之首绝非偶然,纵观《论语》这部著作可以发现,‘学’在其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讲授和接纳,也并非一种达到‘仁’的品格或境界的手段,‘学’本身既是人的一种生命思想,表征了人的生命的一种目的”。对孔子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很多,但对孔子学习理论的研究并不多,笔者谨将孔子学习理论与现代人的学习相结合,探讨孔子学习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学习占第一位
儒家经典文献《论语》列“学而”篇为第一篇,显示了学习在《论语》中所占的分量。清代学者刘宝楠在为《论语正义》中解释说:“一,数之始也。言此篇于次当一也。”说明学习在儒家思想中所占的地位很重要。郭沫若先生也谈到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学习的重要地位:
“人是有能学的本质的,不仅在道义上应该去学仁,就是在技艺上也应该去学要怎样才可以达到仁的目的。立人立己,达人达己,不是专凭愿望便可以成功的事情。因而他又强调学。论语一开头的第一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现在,有的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上学的时候,不认真学习。等到参加工作后,才发现上学时,有许多功课没有认真学,导致知识不够用。我们现在要打造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应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二 学习方法多样
作为一位学者,孔子认识到学习方法很重要,他在《论语》中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多次谈到学习方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八种:
1 快乐学习法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刘宝楠在注解这句话时说:“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通过学习,可以使自己的学业不荒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孔子“认为学习的人应该经常保持乐观的精神”,觉得学习本身和学习过程是很快乐的。
快乐学习的表现之一就是“好学”,《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在评价人物时,多次谈到“好学”的品质。《论语·公冶长》一篇中,孔子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极好的品德,应该给予表彰。他还多次强调自己的好学精神:“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忠信是非常美好的品质,属于孔门四教的内容,但是必须同时具备好学精神,才能祛除所蔽。《论语·泰伯》中孔子自认为具有“笃信好学”的品质,所以才不为其他事物所迷惑。
关于“好学”的记载在《论语》中很多。鲁哀公和季康子都曾就“好学”一事专门问过孔子,请孔子评价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的两次回答都认为弟子中颜回最为好学,并为颜回的早逝而深深惋惜。他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认为好学是极其重要的品质,他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关于好学与乐学的关系,用孔子自己的话来总结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识到兴趣和快乐学习对于学习过程的重要意义了。
2 多闻、多见、博学
孔子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明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只有多闻、多见,博学,才可以不违背做事的道理。
孔子希望弟子多学习社会生活的广博知识。通过学习《诗经》中广博的社会生活知识,可以对社会生活发表意见,进行讽诵,使得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也可以了解广博的大自然的动物、植物知识。《论语·阳货》篇中这样记载孔子的话:“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评价自己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说明孔子自认为是学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的。他认为:“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认为,各种书都可以看,君子应当向往博大而有所选择。
3 终身学习法
孔子认为人的一生都要不断的学习。四时都要坚持,日日不能废止,并一再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勉励后学。
清代学者刘宝楠在为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作正义时,通过前人的解释认为,“时”在这里有三个意思:一、指人生的不同学习时期;二、指春夏秋冬四时;三、指每天。而综合这三种意思,说明孔子认为人的一生都要不断的学习。而孔子以自己一生的经历说明了这一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评价这句话说:“以知命之年,通致命之道,穷学尽数,可以得之,不必皆生而知之也,此勉学之至言也。”
孔子认为对学者而言,有恒心是难得可贵的品质,是学者的基础。他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他认为“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说明学习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孔子以此勉励后学认真学习,并身体力行,把学习联贯起来。他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自强不息、孜孜不倦地学习,还常常自省,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他晚年学习通天地之理的《易经》,还谦虚地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中可以找到与这句话相印证的记载。可见其活到老、学到老、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论语·述而》篇中记载,楚大夫叶公向孔子弟子子路询问孔子的情况,孔子希望子路这样介绍自己:“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说明孔子好学到了忘记吃饭、忘记自己年龄的程度。孔子的弟子子夏继承老师的学习理论,他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日日知新温故,日积月累,终有所进,这正是终身学习的好学精神。我们现在提倡终身学习,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
4 实践学习法
(1) 学习要注重练习
《论语》中有两次记录学习后要注重练习。《论语》开篇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文解字》认为“习”的本义是鸟数次起飞,刘宝楠认为在这里引申为重视练习学习到的知识。曾参是孔门弟子中较为好学的一位,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刘宝楠在注解这句话时说:
“曾子立事篇,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没其身,亦可谓守业矣。又云:君子既学之,患其不传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不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行也。此正曾子以传不习自省之证。习兼知行。故论语 言习也。”
这段话以练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知识自省,说明练习关乎知和行两个方面,非常重要。
(2) 实践是学习的基础
孔子认为,任何人都要做到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尊重兄长、长辈。把为人的根本之道做好,包括行为严谨、言语诚信、关爱众人,这样,就接近于一个仁德之人。这些都做好了,就可以学习古代遗留下的文字。他要求年轻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是行为孝悌、谨慎、仁爱、诚信之后才做的事情。实践是基础,是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
这与孔子“文、行、忠、信”的四教相一致。《论语·学而》篇中记录孔子弟子子夏的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继承老师的衣钵,认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与人伦不违背,就可以认为他已经学到了知识。
(3) 从日常生活中学习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向自己周围的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身上的缺点。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正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应做到的,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大有裨益。他认为自己不是圣人,只是坚持学习,乐于教人而已:“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然而孔子的弟子公西华认为,这一点正是很多人不能做到的。
5 学、思、问相结合
孔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终日独自思考是无益的,不如向别人学习。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在于别人交流中才能开阔视野,增进知识。《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讲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与他“学而时习之”的思想一脉相承,说明学习应重视思考与自学,新旧知识要融会贯通。孔子的一位很有悟性的弟子子贡用《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老师的教诲,孔子很赞赏他,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对学生而言,能思考所学的知识而知道新的知识,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论语·八佾》篇中,弟子子夏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的意思,孔子用绘画技巧打比方。子夏由此思考联想到礼,孔子很高兴,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孔子认为子夏能了解自己的意图,所以可以和他一起讨论《诗经》。
春秋时期,人死后的谥号为“文”是对此人极大的褒扬,很少有人得到这样的谥号。弟子子贡问孔子,为何卫大夫孔圉的谥号为“文”?他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学、问结合,是极好的品德,应该给予表彰。孔子在教育学生时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等到对方心里愤愤,口中悱悱,经过深入思考后,想认识事物的时候,才教育他,这样的效果也是最好的。孔子认为学生有了主动思考提问的意识后,才可以启发他。他把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归结为一句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习和思考,二者不可偏废。现在我们强调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却忽视了学生主观上愿意思考、主动学习的愿望。
6 务本务实学习法
《论语·学而》篇中记录:“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习讲求务本务实的学风。《论语》正义中引李贤《后汉·郎觊传》注曰:“立,犹定也。道者,人所由行之路。事物之理,皆人所由行。故亦曰道。”只有确立根本,才能明白事物的道理,确立自己的行动方向,学习也是一样。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教育弟子仲由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明学习应用务本务实的方法,踏踏实实,打好基础。
25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孔子时发现,他在他那个时代所说的话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很有价值。正如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在复旦大学九十三周年校庆时题为《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的讲话中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的话所说的:
“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是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
参考文献:
[1] 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2] 丁立卿:《论孔子哲学思想中的“仁”与“学”》,《福建论坛》,2007年。
[3] 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2006年。
[4] 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
[5] 钟肇鹏:《孔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6] 潘富恩、徐洪兴:《孔子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作者简介:孙鹏,女,1978—,河南周口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中国文学与文化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先秦诸子思想与文化研究,工作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