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欧内斯特·J·盖恩斯被认为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南方小说家之一。他先后出版了八部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其作品中,盖恩斯着力展现百年来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生存的现状,表达其对黑人文化的真挚情感和他对美国种族问题的思考。其中,他发表于1983年的作品《老人集合》被评论家称为是“近十年来美国关于南方种族关系写得最好的一部小说”。文章从重建男性尊严和共促种族融合两方面对该小说的主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黑人 重建 男性尊严 种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非洲裔作家欧内斯特·J·盖恩斯(Ernest J.Gaines,1933—)是当代美国继福克纳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南方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大黑人作家之一。他曾获得过诸如美国政府终身文化成就奖、全美人文科学奖章等多项殊荣,其作品也赢得了包括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的“最佳小说奖”等在内的数十项奖励。他出版了八部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其作品中,盖恩斯着力展现百年来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生存的现状,表达其对黑人文化的真挚情感和他对美国种族问题的思考。有人批判他的作品基调过于温和,没有以锋利的笔触集中揭露黑人面临的种种不公正的现象,其实这正是他个人风格的一个方面,他的所有作品都不以渲染当时的历史事件为重,也从不对书中人物作明确的评判,因为他要唤醒的并非人们的暴力意识,而是对主人公命运的同情与怜悯,他所关注的不是黑人与白人的对立,而是同一片土地上不同种族人的共性与趋同。他发表于1983年的作品《老人集合》集中体现了这一风格。
与盖恩斯的其他小说一样,《老人集合》还是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西南部一个虚构的小镇为背景。该书通过十五位不同的叙述者从多个角度向读者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生在这里一个农场里的事件:白人监工博被黑人雇工查理枪杀。由于害怕被处死,查理恳求富有抗争精神的黑人老者马苏为其顶罪,而他仓皇逃跑。白人农场主坎迪为了保护将她从小抚养长大的马苏,召集了近二十位黑人老者带着枪聚集在马苏家的院子里。这些老人们纷纷向前来调查案件的梅普斯警长表示是自己杀死了博,并且一一“陈述”了自己杀人的动机和理由。杀人者查理经过痛苦的心理挣扎,最终战胜了恐惧,回到农场认罪自首,并与前来报复的白人展开激烈枪战,虽然最后战死,但却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事件以法庭“各打五十大板”的判决而告终,小说也在马苏和众多黑人老者一起离去的背影中结束。盖恩斯通过该部小说展示了黑人完成自我觉醒、实现人生价值的艰苦历程,探讨了黑人男性重建尊严,各种族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相互融合的主题。
二 重建男性尊严
长期以来,美国黑人倍受种族歧视,遭受了种种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是伤害。在曾经白人主导一切的美国社会中,黑人男性几乎就是“精神阉人”的代名词,他们社会地位低下,被认为是软弱无能之辈。黑人要享有自由和平等,首先必须先获得和重建黑人自我尊严。《老人集合》这部小说从多个层面探讨了黑人男性重获尊严、实现自我价值的主题。
第一,合并双重自我,摆脱心灵奴役。
在故事发生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与生活状况尽管已得到巨大的改善,但尚未获得真正的平等与尊严。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依然存在,黑人在多个方面仍备受歧视,隔离对待也多处可见。20世纪初,杜波伊斯提出了黑人“双重意识”的问题。他指出,“一个(黑)人总感觉到他的双重性——自己是美国人,而同时又是黑人;感觉到两个灵魂、两种思想、两种不可调和的努力,……美国黑人的历史就是这种斗争的历史—渴望获得自觉的人格,渴望把自己的双重自我合并成一个更美好、更真实的自我”。《老人集合》这部小说由二十章(二十篇)独白组成,每章均以独白人物的名字为标题。盖恩斯通过章回名称中黑人角色的两个名字的并置体现了黑人所具有的这种双重意识:一个是他们希望得到白人社会认可的正式名字;另一个是他们在黑人世界里通用的昵称。长期以来,黑人一直背负着这样的双重身份,忍辱负重地生活,他们似乎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被奴役的现实,这成为黑人实现自我尊严的主要障碍。而黑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平等和尊严,必须得先摆脱心灵深处受奴役的状态。小说发展到最后法庭审判一节时,黑人老者们轻松坦然地用昵称称呼彼此,表现出黑人们终于摆脱了多年来的心灵奴役,以本质、真实的自我完成了双重自我的合并。
第二, 把握“话语权”,掌握自己命运。
《老人集合》秉承了黑人口述文学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一直不得不保持沉默的黑人老者们以“话语权”,使黑人男性终于获得了认识自我的机会和把握自身命运的权利。法国哲学家福柯提出的权力话语理论认为,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话语的实践中潜藏着权力的运作。盖恩斯本人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黑人“说话”的权利。这点在《老人集合》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十几位黑人老者面对梅普斯警长,缓缓讲述个人的悲痛经历,充分揭示黑人遭压迫、受奴役的残酷历史之时,正是黑人们运用自己应有的权力,以实际行动争取平等和尊严之际。盖恩斯试图籍此说明只有获得了“说话”的权利,黑人才有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构建真正的“男性自尊”,从而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第三,承担责任,实现自尊。
小说通过对于杀人凶手查理从懦弱逃跑到承担责任、直面冲突、武装反抗的变化的描写,反映了他思想意识的变化和觉悟的不断提高,肯定了黑人为争取做人的尊严和权利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一向胆小软弱、奴性十足的查理在短短一天之内完成了蜕变。首先,面对博的无理压迫,他进行了反抗;后来,他战胜恐惧心理,勇敢地承担了责任。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查理主动返回认罪,他告诉大家:“我已经准备好付出代价。我卸掉了一个沉重的包袱。现在我知道自己是个男子汉了”。在听到梅普斯警长真诚地尊称他为“比格斯先生”时,查理开心地笑了。小说指出:“这是深沉的、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笑,一个做了50年黑鬼后终于成了男子汉的人的笑”;最后,在反抗白人的残忍报复时,查理彻底摆脱了对于白人无稽的恐惧感并奋力还击,最终“战死沙场”,以死亡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老人手中的“枪”也见证了黑人重获男性自尊的重要时刻。博被杀之后,坎迪召集了数十位黑人老者,要求他们都带上未上子弹的枪支在马苏家的院子里集合,以迷惑并阻挠梅普斯警长调查案件。当白人劳和梅普斯第一眼看到手持武器的黑人老者们时,心中暗暗吃惊。但得知那些不过是些未上膛的枪支时,便一下子释然了——那些空枪空弹再一次印证了他们心目中黑人无能与懦弱的形象。而令他们和其他所有白人想象不到的是,黑人老者们最终用自己的行动将这些枪支变成了他们男性尊严的象征。面对前来实施报复的白人,他们拿出了一直放在身上的真子弹,武装了自己,进行了有效的反抗,打破了一直以来黑人无能颓败的形象,向白人展示了他们的尊严。
三 共同促种族融合
民族共融,首先需要民族内部团结。黑人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想要充分享有人的尊严,仅仅靠民族自豪感或是自我反思、自我实现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实现整个黑人民族的团结、并与美国社会主流进行融合,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与幸福。在《老人集合》中,盖恩斯对共建和谐关系、实现种族融合这一主题思想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第一,不同种族平等,种族内部团结。
盖恩斯批判了白人和“纯正”黑人的种族优越感。《老人集合》真实地反映了种族间及种族内部存在的肤色不同所造成的社会地位差异。小说中,白人内部划分为白人农场主和当地的法裔后代卡真人(Cajuns)。白人认为自己是最优等的人,卡真人次之。同时,黑人内部也根据皮肤颜色的深浅来确定此人社会地位的高低。通过对自认为高高在上,实际却无所事事、整日都醉醺醺的白人农场主马歇尔夫妇以及观念陈旧、行为粗鄙、骨子里懦弱的酒鬼暴徒卢克等人物的塑造,小说揭示了白人种族优越感的荒谬性。
小说中最具反抗精神和斗争精神的黑人马苏,原先对于自身纯正的黑人血统感到骄傲,歧视那些肤色略浅的黑人。但随着故事的发展,马苏逐渐意识到大家是平等的,而黑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正是要以黑人内部的平等为前提,以黑人们的团结为保障。因此在小说结尾,当坎迪问马苏要不要坐她的车回去时,他拒绝了,他明确表示要和大家一起回去。这样的结尾象征了不恰当的民族自豪感的修正以及黑人内部团结的重新获得。
第二,黑白种族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实现种族融合。
《老人集合》明确体现了盖恩斯对于种族关系的思考:种族的融合仅靠黑人或个别白人也是不够的,只有整个白人、黑人群体一起付诸努力,真正的种族融合才有望得以完成。当博的弟弟吉尔得知哥哥被杀,他感到无法按照父亲的愿望和种族及家族的传统去复仇。他对父亲说:“现在是20世纪70年代,马上就要进入80年代了,不再是二、三十年代或40年代了”。他的话打消了父亲想要报复的念头。虽然吉尔的劝说阻止了他父亲的报复行为,但以卢克为首的一群白人随后还是发动了复仇行动。复仇行动双方均有伤亡的结局揭示了任何有违种族团结、融合的行为只能导致两败俱伤。
小说还表明了盖恩斯对于种族融合必然性和前景的态度。小说中吉尔和卡尔的关系象征了种族融合的必然趋势。白人吉尔是死者博的弟弟,他和黑人队友卡尔同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橄榄球队的主力。他俩在比赛中合作默契,表现出色,缺一不可,人们称之为“盐巴和胡椒”。这一绰号既形象地体现了他们肤色的不同,又表明他俩正如美国人餐桌上的盐巴和胡椒一样,不可或缺、密不可分。由于他们卓越的表现和精彩的配合,吉尔和卡尔赢得了多次比赛,成为了“全美”(All-America)球队的运动员。通过选用“全美”(All-America)球队这一有象征意义的队名,作者旨在告诉读者,整个美国社会(All-America)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各个种族之间的依存、合作与融合、无论黑人、白人,都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并采取积极行动迎对美国这一不可逃避的社会现实。更为重要的是,种族融合是多元化美国未来发展的基础。只有当社会中不同肤色的人都能享有人的尊严并和谐共处,彼此认同并尊重对方,个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才能得以实现,美国社会的未来才有希望。
四 结语
通过《老人集合》这部作品,盖恩斯不仅呈现了美国黑人被歧视被压迫的屈辱历史,肯定了黑人的人性,反映了他们自我的觉醒、对欺压的反抗,以及黑人争取自身尊严所做的努力,同时也对美国社会各种族间的融合,和谐共处的前景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从而完成了其对于“同一片土地上不同种族人的共性与趋同”的关注。
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RW0709)。
参考文献:
[1] Gaines,Ernest J.The Gathering of the Old Men [M].New York:Vingtage Comtemporaries,1984.
[2] 王家湘:《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译林出版社,2006年。
[3] 伯纳德·贝尔:《当代非裔美国小说其民间溯源与现代文学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4] Staples,Robert.Black Masculinity:The Black Male's Role in American Society.San Francisco:Black Scholar Press,1982.
[5] 威·艾·伯·杜波伊斯,维群译:《黑人的灵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6] Foucault,Michel.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1972-1977.Colin Gordon(ed.)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1995.
作者简介:
鲁莉,女,1972—,陕西安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蒋红,女,1976—,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关键词:黑人 重建 男性尊严 种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非洲裔作家欧内斯特·J·盖恩斯(Ernest J.Gaines,1933—)是当代美国继福克纳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南方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大黑人作家之一。他曾获得过诸如美国政府终身文化成就奖、全美人文科学奖章等多项殊荣,其作品也赢得了包括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的“最佳小说奖”等在内的数十项奖励。他出版了八部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其作品中,盖恩斯着力展现百年来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生存的现状,表达其对黑人文化的真挚情感和他对美国种族问题的思考。有人批判他的作品基调过于温和,没有以锋利的笔触集中揭露黑人面临的种种不公正的现象,其实这正是他个人风格的一个方面,他的所有作品都不以渲染当时的历史事件为重,也从不对书中人物作明确的评判,因为他要唤醒的并非人们的暴力意识,而是对主人公命运的同情与怜悯,他所关注的不是黑人与白人的对立,而是同一片土地上不同种族人的共性与趋同。他发表于1983年的作品《老人集合》集中体现了这一风格。
与盖恩斯的其他小说一样,《老人集合》还是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西南部一个虚构的小镇为背景。该书通过十五位不同的叙述者从多个角度向读者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生在这里一个农场里的事件:白人监工博被黑人雇工查理枪杀。由于害怕被处死,查理恳求富有抗争精神的黑人老者马苏为其顶罪,而他仓皇逃跑。白人农场主坎迪为了保护将她从小抚养长大的马苏,召集了近二十位黑人老者带着枪聚集在马苏家的院子里。这些老人们纷纷向前来调查案件的梅普斯警长表示是自己杀死了博,并且一一“陈述”了自己杀人的动机和理由。杀人者查理经过痛苦的心理挣扎,最终战胜了恐惧,回到农场认罪自首,并与前来报复的白人展开激烈枪战,虽然最后战死,但却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事件以法庭“各打五十大板”的判决而告终,小说也在马苏和众多黑人老者一起离去的背影中结束。盖恩斯通过该部小说展示了黑人完成自我觉醒、实现人生价值的艰苦历程,探讨了黑人男性重建尊严,各种族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相互融合的主题。
二 重建男性尊严
长期以来,美国黑人倍受种族歧视,遭受了种种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是伤害。在曾经白人主导一切的美国社会中,黑人男性几乎就是“精神阉人”的代名词,他们社会地位低下,被认为是软弱无能之辈。黑人要享有自由和平等,首先必须先获得和重建黑人自我尊严。《老人集合》这部小说从多个层面探讨了黑人男性重获尊严、实现自我价值的主题。
第一,合并双重自我,摆脱心灵奴役。
在故事发生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与生活状况尽管已得到巨大的改善,但尚未获得真正的平等与尊严。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依然存在,黑人在多个方面仍备受歧视,隔离对待也多处可见。20世纪初,杜波伊斯提出了黑人“双重意识”的问题。他指出,“一个(黑)人总感觉到他的双重性——自己是美国人,而同时又是黑人;感觉到两个灵魂、两种思想、两种不可调和的努力,……美国黑人的历史就是这种斗争的历史—渴望获得自觉的人格,渴望把自己的双重自我合并成一个更美好、更真实的自我”。《老人集合》这部小说由二十章(二十篇)独白组成,每章均以独白人物的名字为标题。盖恩斯通过章回名称中黑人角色的两个名字的并置体现了黑人所具有的这种双重意识:一个是他们希望得到白人社会认可的正式名字;另一个是他们在黑人世界里通用的昵称。长期以来,黑人一直背负着这样的双重身份,忍辱负重地生活,他们似乎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被奴役的现实,这成为黑人实现自我尊严的主要障碍。而黑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平等和尊严,必须得先摆脱心灵深处受奴役的状态。小说发展到最后法庭审判一节时,黑人老者们轻松坦然地用昵称称呼彼此,表现出黑人们终于摆脱了多年来的心灵奴役,以本质、真实的自我完成了双重自我的合并。
第二, 把握“话语权”,掌握自己命运。
《老人集合》秉承了黑人口述文学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一直不得不保持沉默的黑人老者们以“话语权”,使黑人男性终于获得了认识自我的机会和把握自身命运的权利。法国哲学家福柯提出的权力话语理论认为,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话语的实践中潜藏着权力的运作。盖恩斯本人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黑人“说话”的权利。这点在《老人集合》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十几位黑人老者面对梅普斯警长,缓缓讲述个人的悲痛经历,充分揭示黑人遭压迫、受奴役的残酷历史之时,正是黑人们运用自己应有的权力,以实际行动争取平等和尊严之际。盖恩斯试图籍此说明只有获得了“说话”的权利,黑人才有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构建真正的“男性自尊”,从而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第三,承担责任,实现自尊。
小说通过对于杀人凶手查理从懦弱逃跑到承担责任、直面冲突、武装反抗的变化的描写,反映了他思想意识的变化和觉悟的不断提高,肯定了黑人为争取做人的尊严和权利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一向胆小软弱、奴性十足的查理在短短一天之内完成了蜕变。首先,面对博的无理压迫,他进行了反抗;后来,他战胜恐惧心理,勇敢地承担了责任。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查理主动返回认罪,他告诉大家:“我已经准备好付出代价。我卸掉了一个沉重的包袱。现在我知道自己是个男子汉了”。在听到梅普斯警长真诚地尊称他为“比格斯先生”时,查理开心地笑了。小说指出:“这是深沉的、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笑,一个做了50年黑鬼后终于成了男子汉的人的笑”;最后,在反抗白人的残忍报复时,查理彻底摆脱了对于白人无稽的恐惧感并奋力还击,最终“战死沙场”,以死亡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老人手中的“枪”也见证了黑人重获男性自尊的重要时刻。博被杀之后,坎迪召集了数十位黑人老者,要求他们都带上未上子弹的枪支在马苏家的院子里集合,以迷惑并阻挠梅普斯警长调查案件。当白人劳和梅普斯第一眼看到手持武器的黑人老者们时,心中暗暗吃惊。但得知那些不过是些未上膛的枪支时,便一下子释然了——那些空枪空弹再一次印证了他们心目中黑人无能与懦弱的形象。而令他们和其他所有白人想象不到的是,黑人老者们最终用自己的行动将这些枪支变成了他们男性尊严的象征。面对前来实施报复的白人,他们拿出了一直放在身上的真子弹,武装了自己,进行了有效的反抗,打破了一直以来黑人无能颓败的形象,向白人展示了他们的尊严。
三 共同促种族融合
民族共融,首先需要民族内部团结。黑人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想要充分享有人的尊严,仅仅靠民族自豪感或是自我反思、自我实现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实现整个黑人民族的团结、并与美国社会主流进行融合,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与幸福。在《老人集合》中,盖恩斯对共建和谐关系、实现种族融合这一主题思想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第一,不同种族平等,种族内部团结。
盖恩斯批判了白人和“纯正”黑人的种族优越感。《老人集合》真实地反映了种族间及种族内部存在的肤色不同所造成的社会地位差异。小说中,白人内部划分为白人农场主和当地的法裔后代卡真人(Cajuns)。白人认为自己是最优等的人,卡真人次之。同时,黑人内部也根据皮肤颜色的深浅来确定此人社会地位的高低。通过对自认为高高在上,实际却无所事事、整日都醉醺醺的白人农场主马歇尔夫妇以及观念陈旧、行为粗鄙、骨子里懦弱的酒鬼暴徒卢克等人物的塑造,小说揭示了白人种族优越感的荒谬性。
小说中最具反抗精神和斗争精神的黑人马苏,原先对于自身纯正的黑人血统感到骄傲,歧视那些肤色略浅的黑人。但随着故事的发展,马苏逐渐意识到大家是平等的,而黑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正是要以黑人内部的平等为前提,以黑人们的团结为保障。因此在小说结尾,当坎迪问马苏要不要坐她的车回去时,他拒绝了,他明确表示要和大家一起回去。这样的结尾象征了不恰当的民族自豪感的修正以及黑人内部团结的重新获得。
第二,黑白种族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实现种族融合。
《老人集合》明确体现了盖恩斯对于种族关系的思考:种族的融合仅靠黑人或个别白人也是不够的,只有整个白人、黑人群体一起付诸努力,真正的种族融合才有望得以完成。当博的弟弟吉尔得知哥哥被杀,他感到无法按照父亲的愿望和种族及家族的传统去复仇。他对父亲说:“现在是20世纪70年代,马上就要进入80年代了,不再是二、三十年代或40年代了”。他的话打消了父亲想要报复的念头。虽然吉尔的劝说阻止了他父亲的报复行为,但以卢克为首的一群白人随后还是发动了复仇行动。复仇行动双方均有伤亡的结局揭示了任何有违种族团结、融合的行为只能导致两败俱伤。
小说还表明了盖恩斯对于种族融合必然性和前景的态度。小说中吉尔和卡尔的关系象征了种族融合的必然趋势。白人吉尔是死者博的弟弟,他和黑人队友卡尔同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橄榄球队的主力。他俩在比赛中合作默契,表现出色,缺一不可,人们称之为“盐巴和胡椒”。这一绰号既形象地体现了他们肤色的不同,又表明他俩正如美国人餐桌上的盐巴和胡椒一样,不可或缺、密不可分。由于他们卓越的表现和精彩的配合,吉尔和卡尔赢得了多次比赛,成为了“全美”(All-America)球队的运动员。通过选用“全美”(All-America)球队这一有象征意义的队名,作者旨在告诉读者,整个美国社会(All-America)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各个种族之间的依存、合作与融合、无论黑人、白人,都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并采取积极行动迎对美国这一不可逃避的社会现实。更为重要的是,种族融合是多元化美国未来发展的基础。只有当社会中不同肤色的人都能享有人的尊严并和谐共处,彼此认同并尊重对方,个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才能得以实现,美国社会的未来才有希望。
四 结语
通过《老人集合》这部作品,盖恩斯不仅呈现了美国黑人被歧视被压迫的屈辱历史,肯定了黑人的人性,反映了他们自我的觉醒、对欺压的反抗,以及黑人争取自身尊严所做的努力,同时也对美国社会各种族间的融合,和谐共处的前景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从而完成了其对于“同一片土地上不同种族人的共性与趋同”的关注。
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RW0709)。
参考文献:
[1] Gaines,Ernest J.The Gathering of the Old Men [M].New York:Vingtage Comtemporaries,1984.
[2] 王家湘:《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译林出版社,2006年。
[3] 伯纳德·贝尔:《当代非裔美国小说其民间溯源与现代文学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4] Staples,Robert.Black Masculinity:The Black Male's Role in American Society.San Francisco:Black Scholar Press,1982.
[5] 威·艾·伯·杜波伊斯,维群译:《黑人的灵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6] Foucault,Michel.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1972-1977.Colin Gordon(ed.)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1995.
作者简介:
鲁莉,女,1972—,陕西安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蒋红,女,1976—,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