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稳态与平衡观”的跨学科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数理化解题研究·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0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稳态与平衡观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自然科学课程共有的重要概念.在高中生物知识体系构建和应用中,利用跨学科的共性知识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建立稳态与平衡的基本模型,实现对解决生物学问题的灵活应用.
  关键词:稳态与平衡;跨学科;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4-0111-03
  收稿日期:2021-05-25
  作者简介:刘焕书(1972.4-),男,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从事生物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龙岩市专家工作室教育科研项目课题“高中生物教学中基于真实情境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NO. GZZJ2020-009
  “稳态与平衡观”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中凝炼出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生命观念中的重要内容,是自然科学课程共同的重要概念.通俗的说,稳态即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平衡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或相关的几个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均等或大致均等.生命系统是一个稳态和平衡的系统,无论是构成生命的物质还是结构,亦或是个体的数量,在系统的调节下,均需保持相对稳定,否则生命就无法正常进行.所以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牢固形成“稳态与平衡观”,在高中生物复习中利用稳态与平衡的观念来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并且利用稳态与平衡的观念来实现跨学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试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稳态与平衡观”的人体水平衡数学模型的建构
  在数学上,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懂得,一个小水池,有一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当进水速度大于出水速率时,水池中的水会越来越多,反之会越来越少;当进水速率与出水速率相当时,水池中的水能保持相对稳定.利用学生这个熟悉、易理解的原理,进行人体水平衡知识的建构.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50%~60%,相当于水池中的水量,每天水的来源相当于进水口,每天水的排出相当于出水口,当人体水的来源(主要包括饮水、食物中的水、代谢产生的水等)与排出(主要通过肾脏排尿、皮肤排汗、呼吸中的水蒸气和粪便中带走的水等)相当时,人体内的水就能保持相对稳定.由于人体排出的水量的多少主要受水的来源(用a表示)的影响,而排水主要是通过排尿量(用y表示)和排汗量(用x表示)进行;且排尿量的多少又受出汗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它们间大致的关系:y=a-b-x(b代表呼吸中以水蒸气形式和粪便中带走的水量等).
  利用建立的水平衡知识数学模型,能较好地系统的理解相关知识和解释有关问题.例如,为什么冬天排尿量相对较多而夏天排尿量较少?如果在人体水的摄入量(a)一定量的情况下,由于冬天气温较低,汗腺分泌汗液(x)较少,所以排尿量(y)值增大,而夏天气温高,人体分泌汗液量大,排尿量就少.
  基于“稳态与平衡观”建立水平衡模型,先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利用大家熟悉的数学模型,构建出人体水平衡的知识框架,使人体内水平衡的知识变的直观形象,再进一步分析水平衡的具体过程,总结出简单的公式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出人体水平衡的调节.
   二、基于“稳态与平衡观”的物理原理的人体体温恒定的知识模型建构  在物理学上,要保持物体温度的相对恒定,必需物体获得的热量等于物体的散热.比如电冰箱、空调和热水器等都大致是这个原理.其实人体体温的恒定也遵循这一理论.健康人的体温能恒定在37℃左右,就是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时,可以释放大量热量,特别是骨骼肌和肝脏产热较多;而热量的散失主要通过皮肤进行的,包括毛细血管的散热和皮肤中汗腺分泌汗液的蒸发,此外呼气、排尿和排遗等也会带走一部分的热量.体温恒定的过程如图1所示.
  利用此体温恒定的知识模型,可以从相对宏观的角度理解体温调节过程,在寒冷时,骨骼肌和肝脏等代谢加强,产热量增加,同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和汗腺分泌汗液减少,以使散热量减少;炎热时正好相反,以维持体温恒定.利用此知识模型也可解释很多的生物现象,比如,某人因感染病原体而发热,从早上8点到11点体温均持续在38.5℃左右,此时间段内,此人体内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关系是怎样?由模型可知,若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则体温会升高,若产热量小于散热量,体温会下降;在3h内,体温维持相对稳定,产热量应该与散热量相当.
  通过人体体温恒定的教學,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概念,反过来,跨学科的的概念的建立,又能加深对人体体温恒定概念的理解,并实现这些跨学科内容的融会贯通,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三、“稳态与平衡观”视域下跨化学科的碳循环知识体系构建
  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一个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化学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能持在0.03%左右,这与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是密不可分的.从平衡的角度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通过生产者固定成为有机物,包括生物的光合作用和一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而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包括植物和动物在内的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大气中CO2浓度的稳态可以用如图2所示模式表示:
  由上面CO2的稳态与平衡知识模型可知,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定时间内CO2的固定速率和产生速率大致是同等的,所以CO2浓度能维持相对稳定.此知识模型可以用于解释一些相关现象,例如,与40年前(1980年)相比,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什么明显升高?北半球的冬天,二氧化碳的浓度为什么明显比夏天高?从CO2的固定速率来看,与40年前比,城镇化和人口的增长,植被被大量破坏,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减少;而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化石燃料被利用, CO2的释放量大大增加,从而导致大气CO2浓度的上升.同理,与夏天相比,北半球的冬天绝大部分植物落叶进入休眠,即使少数常绿的植物也因温度低、日照时间短,光合速率低,所以CO2固定速率大大下降;进入冬天后,北半球的取暖等,化石燃烧的使用量剧增,CO2释放增加,导致大气CO2浓度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气候变暖的原因和措施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跨学科的角度深入思考,积极探究,抓住主要矛盾.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从去路来看,主要是植被的问题,而从来源看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利用问题.通过这些跨学科问题的分析,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認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稳态与平衡观”在解题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形成“稳态与平衡观”,用稳态与平衡的观念解决一些实际情境问题,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116页:图3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
  请根据图回答:(1)在该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水中溶解氧含量在BC段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水中藻类等光合作用释放,而去路主要是水中各种生物的呼吸消耗,特别好氧性细菌等微生物的耗氧.在污水排入前的河段,藻类等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等于或大于各种生物呼吸消耗的氧气量,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能保持相对稳定.当污水排入河流后,水中溶解氧大量减少,也应从氧气的来源和去路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图3中可看出,污水进入后,在AB段藻类含量减少,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减少,而因为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引起好氧性细菌繁殖急剧增加,消耗大量氧气,从而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大量减少.随着细菌把大量有机物分解为CO2和无机盐,使水中NH+4等无机盐离子增加,为藻类的快速繁殖提供了条件,藻类光合作用释放氧气量大大增多,另一方面,随着水中含碳有机物含量减少,好氧性细菌逐渐减少,氧气的消耗量减少,所以在BC段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逐渐恢复.
  依循稳态与平衡观来进行分析解题,思路清晰,目标很明确,都是根据事物的两个方面,即来源与去路进行考虑.稳态与平衡观是各自然科学课程的共性,对于学生理解上没有太多的障碍,对于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培养科学思维具有极大的帮助.在上述例子中,逻辑关系是非常严密的,污水的排入,水中含碳有机物剧增,引起好氧型细菌微生物大量繁殖,分解有机物产生无机盐,水中NH+4等无机盐离子的增加,又促进藻类等植物的繁殖,光合速率增强,释放氧气增加,最终使水中溶解氧恢复并趋于稳定.
  类似的问题还很多,基本贯穿在高中生物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例如在讲光合作用的过程时,在一定的条件(适宜的光照强度、CO2浓度和温度等)下,叶绿体中的ATP、ADP、三碳化合物(C3)和五碳化合物(C5)的含量是维持相对稳定的.当植株突然置于黑暗环境中(其它条件不变),短时间内,其中的C3的含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利用稳态与平衡的观点解释就很清晰,首先从C3的来源看,CO2浓度不变,CO2固定形成C3的反应能继续进行;而由于在黑暗环境下,光反应不能进行,ADP无法继续合成ATP,原有少量ATP被消耗后,C3就不能再被还原了.所以C3的含量在短时间内会变多后趋于稳定.
  “稳态与平衡观”是生命观念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自然科学课程共有的概念;在学习生物过程中形成稳态与平衡观念是一项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理解生物学科的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建立,以及分析、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曹保义.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季春阳]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未接触过的事物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积极的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逐步的养成勇于探索,乐于研究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践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3-0070-02  收稿日期:2021-05-15  作者简介:周小兴(1982.9-),女,江苏省扬州人,本科,
摘 要:化学计算类问题是高考化学试题中的重要题型,是考查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题障碍,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和化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类问题;解题障碍;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4-0091-02  收稿日期:2021-05-25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界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中,微课就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那么文章从初中物理解题教学角度,试谈微课教学手段的具体应用方式,以利用微课优化初中物理解题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微课;解题;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3-0080-02  收稿日期:2021-05-15  作者简
摘 要:分析了以蜡烛为材料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某些弊端和不便,用上面左右半侧涂红颜色的跳棋子代替蜡烛进行实验,节约成本、时间,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方便、安全、准确的得出实验结论.  关键词:平面镜成像;蜡烛;跳棋子;刻度尺;薄镀膜平面玻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3-0088-02  收稿日期:2021-05-15  作者简
摘 要:抽象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难点,题型众多,变化多样,学生不易掌握.研究发现构造法是突破这个难点的有效办法,紧紧抓住信息,尤其是把握信息的本质,恰当构造,可以化难为易,将抽象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关键词:构造法;抽象函数;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2-0076-03  收稿日期:2021-05-05  作者简介:刘建军(
知识可以传授,但思维只能启发、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目前物理教学中的关注点.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过程中,牛顿从看到“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经过一系列充满想象力
摘 要:创新试题在考试中往往以压轴题呈现,难度较大,解题时学生不能将已有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进行适当地迁移,以适应新的问题背景,新的知识关系.教学中,针对这些题目开展启发性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压轴;赏析;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2-0070-02  收稿日期:2021-05-05  作者简介
摘 要: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与掌握,运用“类比法”教学,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学知识进行类比,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概念和规律,从而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主要围绕“类比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类比法;初中物理;物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对教育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这也给教育行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们不断的对教学理念进行一定的创新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进而使得课堂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使物理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并拉近物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苏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中就运用了很多生活中的图像来对相关物理概念进行一定的类比解释,进而使得学生
摘 要:项目的协作学习就是需要教师以书本中的单元内容作为具体项目,有效引导学生通過协作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着重探讨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项目协作学习;初中物理;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3-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