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德国军事传统当中,袖标作为一种荣誉性质的徽章流传至今。袖标一般由精锐部队佩戴,在二战时期还演化出带有勋章性质的袖标。袖标成为子德意志军事传统最让人感兴趣的一个特色。德国的第一种袖标出现在1784年。1782年到1783年汉诺威参加了英国攻打了直布罗陀的战斗。英王乔治三世作为汉诺威选候,在战争胜利之后,将参加战斗的三个汉诺威营授予“直布罗陀营”的称号,同时开始佩戴“GIBRALTAR”袖标。随着德意志军事力量的发展,袖标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并且应用的领域逐渐拓展,并在第三帝国时期达到了最高峰。
在纳粹党夺权的早期道路当中,党卫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从成立之初,党卫队就采用了大量的袖标,而袖标历来在纳粹党徽章体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冲锋队时期就开始继承德意志的军事传统使用袖标了。但是在第三帝国的所有组织当中,没有一个组织像党卫队一样将袖标应用得这么广泛。而在德国的所有军事力量当中,武装党卫军又是应用袖标最多的。
在武装党卫军不长的历史当中,总共建立了38个师。另外还有一些存在时间很短,或者从其他师团改编番号建立的师。所以实际上建立的师可能在40个上下。除了番号在前面的几个师,其他武装党卫军师大多只是停留在团,甚至是营的建制上面,作战能力非常低下。但是由于武装党卫军自认为是日耳曼人的精英集结而成,因此大多数师都有自己的袖标,即便是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建立的几个团级师,也有自己的袖标。一些精锐团也佩戴自己的袖标。而陆军只是类似“大德意志师”、“李斯特团”这些精锐当中的精锐才会佩戴袖标。
1941年6月17日党卫队地区总队长汉斯·于特纳就有关武装党卫军袖标的佩戴发布了如下规定:
1、那些被授予荣誉名称的部队成员应当佩戴袖标;
2、从普通党卫队进入武装党卫军的成员佩戴所属师团袖标;
3、除非有正式命令,否则以前所属部队的袖标不得佩戴;
4、在调任至新部队之后,原部队的袖标应当立即取下。
1943年,该条令被添加了几条内容,包括超过两条以上的荣誉师团袖标禁止佩戴等。绝大多数党卫军袖标都是黑色底面,文字为银色、银灰色或银灰色绣线,而两边都是和文字一样颜色的边线。武装党卫军荣誉师团袖标宽度一般在2.5到3厘米之间,边线一般宽2毫米,长度一般为49厘米。士兵和军士的袖标一般为机械缝制,军官的袖标为手工缝制。毫无疑问,这些袖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独特的风景,引起了后人的无限兴趣。
党卫队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
(1.SS-Panzar Division“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
作为最著名而且应该说是最精锐的一个师,“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简称“警卫旗队”师,或者“元首卫队”师)是武装党卫军的基础,也是大家最为熟知的一个武装党卫军师。该师的前身“阿道夫·希特勒旗队”(Adolf Hitler Standarte)从1933年9月就开始使用荣誉袖标了。这种袖标以哥特体的“Adolf Hitler”为特色,完全不同于后来为人熟知的休特林体袖标,是为第一种“Adolf Hitler”袖标。这种袖标的士兵和军士版本文字为银灰色丝线机织,军官版本文字为银色丝线手工绣成。这种袖标存在时间非常短,大概在1934年10月左右就被休特林体“Adolf Hitler”袖标取代了。但是在1937年希特勒视察里希特菲尔德军营的照片上,泽普·迪特里希佩戴着休特林体袖标,而背后的党卫队二级突击大队长却佩戴着哥特体袖标。
第二种“Adolf Hitler”袖标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休特林体袖标。以前曾经有资料称这种袖标上希特勒的名字为其本人签名的字体,其实不然。官方文件显示这种袖标从1934年10月开始正式使用。新式袖标同样分为士兵军士版本和军官版本,区别也在于文字缝制的方式。这种袖标存在很多变型,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
党卫队第2“帝国”装甲辆
(2.SS-Panzer Division“Das Reich”)
帝国师同样是武装党卫军最重要的一个师之一。它是武装党卫军的前身党卫队特别机动队(SS-Verfǖgungstruppe)的核心。从建立之初,该师下辖的一些团就开始佩戴荣誉袖标了。1942年9月1日,该师还未佩戴袖标的部队开始佩戴统一的“Das Reich”袖标。
党卫队第3“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团
(SS-Panzergrenadier Regiment 3“Deutschland”)
该团的前身是党卫队特别机动队第1旗队。1935年9月的纽伦堡集会期间,该旗队被授予“德意志”的荣誉称号,驻扎在慕尼黑这个纳粹主义的发源地。1935年11月,在被授予荣誉称号后不久,该旗队的人员就开始佩戴带有哥特体“Deutschland”文字的袖标。该袖标不分衔级,所有都是用手工缝制而成。但是从1936年开始,士兵和军士开始佩戴机织版本的袖标。
1939年9月开始,“Deutschland”袖标的字体由哥特体变为拉丁体。在跟随着它所隶属的师经历了若干变化之后,1943年10月,该团最后被命名为党卫队第3“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团。
党卫队第9“日耳曼尼亚”装甲掷弹兵团
(SS-Panzergrenadier Regimen 9“Germania”)
该团前身是1934年8月成立的党卫队特别机动队第2旗队。1936年纽伦堡集会期间获得“日耳曼尼亚”的荣誉称号。自此开始,该旗队佩戴哥特体“Germania”袖标。1939年12月,哥特体袖标又被拉丁体袖标取代。
日耳曼尼亚旗队在1940年11月改编为党卫队“日耳曼尼亚”机械化师(SS-Division(mot.) Germania),并且后来演变为党卫队第5“维京”装甲师,其最后的名称是党卫队第9“日耳曼尼亚”装甲掷弹兵团(SS-Panzergrenadier Regiment 9“Germania”)
党卫队第4“元首”装甲掷弹兵团
(SS-Panzergrenadier Regiment 4“Der Fǖ her”)
该团的前身党卫队特别机动队第3旗队成立于1938年4月。1938年9月的纽伦堡集会授予其“元首”的荣誉称号,并且允许佩戴专门的荣誉袖标。
第一种“Der Fǖ her”袖标是哥特体文字。士兵和军士版本的文字为银灰色机织,军官版本为银色手工缝制。跟前面几种袖标一样,1939年12月,哥特 体袖标被拉丁体袖标取代。作为帝国师的前身党卫队特别机动师的组成部分,它经历了若干名称上的变化,1943年10月,该团最终被命名为党卫队第4“元首”装甲掷弹兵团(SS-PanzergrenadierRegiment 4“Der Fǖ her”)
上面提到的三支部队的袖标尽管在1939年12月全部由哥特体袖标变为拉丁体袖标,但是很多人还是佩戴老式袖标一直到战争结束。
佩戴有哥特体“Deutschland”袖标的党卫队区队长威廉·比特里希
党卫队第3“髑髅”装甲辆
(3.SS-Panzer Division “Totenkopf”)
波兰战役之后,党卫队以部分参加战斗的髑髅队成员为基础成立了武装党卫军髑髅师。该师的下属部队包括党卫队第5装甲掷弹兵团(SS-Panzergrenadier Regiment 5,前身是党卫队第1髑髅步兵团)和党卫队第6装甲掷弹兵团(SS-PanzergrenadierRegiment 6,前身是党卫队第3髑髅步兵团)。
在该师早期,很多来自党卫队“上巴伐利亚”髑髅旗队的成员还非正式地佩戴其髑髅头袖标。但是后来很多新加入该师的人员也开始佩戴髑髅头袖标,甚至在该师的正式袖标设立之后也是这样。他们认为这一袖标更有魅力,而且他们可以给人“老战士”的印象。尽管如此,髑髅头袖标在髑髅师的历史中始终是非正式的袖标。
1942年9月,新的袖标由髑髅师官兵开始使用。袖标上有“Totenkopf”的文字。所有没有被规定必须佩戴其他袖标的髑髅师官兵都必须佩戴该种袖标。
党卫队第5“图勒”装甲掷弹兵团
(SS-Panzergrenadier Regiment 5“Thule")
该团于1939年10月组建,其名称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该团起初的名字是党卫队第1髑髅步兵团,1942年8月更名为党卫队“图勒”机械化团(SS-Regiment(mot.)Thule)。1943年春天,它又被改称为党卫队“图勒”突击团(SS-Schǖtzen Regiment Thule),10月,该团最终被命名为党卫队第5“图勒”装甲掷弹兵团。
图勒的名字来自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慕尼黑成立的图勒社团。该社团鼓吹极端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对纳粹党早期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最初党卫队摩托化突击团(SS-Kradschǖtzen-Regiment)使用“图勒”的荣誉称号,该团解散之后名字才由党卫队第1髑髅步兵团继承。
该团的袖标大约在1942年中期开始首次使用。有资料显示1943年左右,“Thule”袖标停止使用。此后该团人员全部佩戴“Totenkopf”袖标。当然“Thule”袖标仍然非正式地被佩戴到战争结束。
党卫队第6“提奥多尔·艾克”装甲掷弹兵团
(SS-Panzergrenadier Regiment 5“Theodor Eicke”)
这支部队于1939年10月被编入髑髅师,当时的名称是党卫队第3髑髅步兵团。1943年3月15日为了纪念2月26日在俄国前线坠机丧生的师长,以其名字命名。
“Theodor Eicke”袖标文字是一开始就是拉丁体。尽管也存在士兵和军士的灰色字样与边线和军官的白色字样和边线,但是官方资料并没有对此加以确定。有研究者表明这只是生产厂商的一种做法。
党卫队第4“警察”装甲掷弹兵师
(4.SS-Polizei-Panzergrenadier Division)
1939年9月18日,希特勒下令建立警察师,该师的成员大多以前是秩序警察(O rdungspolizei)。由于该师的人员以前是警察,并没有达到党卫队严格的种族和体格标准,因此希姆莱认为他们不是“真正”的党卫队员,他们还继续沿用警察的制服和徽章。实际上该师很多人员保留了警察和党卫队的双重身份,他们在左胸口袋处佩戴铝线手工缝制的SS文字标志。
但是该师后来在战斗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1942年2月希姆莱终于改变了态度,将其完全接受为武装党卫军编制内的一个师。从此之后,警察师开始使用武装党卫军的制服徽章。
该师使用过的袖标有两种款式。第一种袖标于1942年4月15日设立,上面没有任何文字,只有机织的银灰色丝线椭圆形警察鹰徽标志。这种袖标要比一般的武装党卫军师团荣誉袖标窄一些。但是这种袖标使用时间非常短,当年就被第二种袖标取代了。第二种袖标于12月1日设立,这种袖标上有“SS-Polizei-Division”的拉丁体文字。有资料表明在此之前还有一种哥特体文字的袖标,这种袖标的边线也与一般的警察师袖标不同,为链形。另外,还存在一种只有“SS-Polizei”文字的袖标,但是并没有证据它在警察师使用过。
党卫队第5“维京”装甲师
(5.SS-Paner Division “Wiking”)
该师的骨干来自帝国师的日耳曼尼亚团,后来又编入了“西欧”(Westland,也翻译成维斯特兰) 团和“北欧”(Nordland,也音译成诺兰德)团作为最基本的作战单位。最初该师的名字是党卫队“日耳曼尼亚”机械化师。1941年1月1日,该师改名为党卫队“维京”机械化师。1942年11月,该师升格为装甲掷弹兵师,而在1943年10月,该师最终被命名为党卫队第5“维京”装甲师。该师袖标于1942年9月1日设立,所有没有佩戴其下属团级作战单位袖标的人员都佩戴带有文字“Wiking”的袖标。
有资料显示该师师长党卫队地区总队长赫伯特·奥托·吉勒(Herbert OttoGille)曾经佩戴过专门的哥特体“Wiking”袖标。正是由于师长的影响,这种哥特体袖标也在军官当中有所佩戴,但是范围并不广。
党卫队“北欧”装甲掷弹兵团
(SS-Panzerarenadier Reqimet“NOrdkand”)
该团1940年成立之初就直接编入了维京师。1943年,该团脱离维京师,以其为骨干成立了“北地”师。在作为团级编制的时候,该团人员佩戴“Nordland”袖标。
党卫队第10“西欧”装甲掷弹兵团
(SS-Panzerarenadier Regiment 10“Westland")
该团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是维京师的主要作战单位。其最初的名字是党卫队“西欧”步兵团,1942年11月更名为党卫队“西欧”装甲掷弹兵团,一年以后更名为最终的名称。该团人员佩戴拉丁体“Westland”袖标。
党卫队第6“北方”山地师
(6.SS-Gebirgs Division “Nord”)
该师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党卫队“北方”战斗群(SS-Kampfgruupe),1942年1月15日,这支部队改编为武装党卫军山地师。1943年10月22日,最后被命名为党卫队第6“北方”山地师。 尽管该师下属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山地步兵团和“米歇尔·盖斯迈尔”山地步兵团佩戴自己独有的袖标,但是该师其他部队却并不佩戴袖标。实际上很多照片显示该师人员佩戴过一种“Nord”袖标,不过合理的解释却是佩戴这种袖标的人员可能是由那些从普通党卫队北方大区(SS Oberabschnitt“Nord”)编入该师的,该大区的普通党卫队成员就佩戴“Nord”袖标,他们只是佩戴了以前的袖标。当然也有可能是北方师的官兵自己的个人行为。可以肯定的侍,没有一个官方的武装党卫军“Nord”袖标。
党卫队第11“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山地步兵团
(SS-Gebirgsj??ger Regiment 11“Reinhar Heydrich”)
这支部队的前身是党卫队第6髑髅旗队,并且佩戴髑髅标志直到1942年2月改编为党卫队第6机械化步兵团。为了纪念被暗杀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该团以其名字命名,其成员佩戴拉丁体“ReinhardHeydrich”袖标。
党卫队第12“米歇尔,盖斯迈尔”山地步兵团(SS-Gebirgsj??ger Regiment 11“Michael Gai β mair”)
该团前身是党卫队第7髑髅旗队,1941年9月改编为党卫队第7机械化步兵团。1943年10月,又被改编为党卫队第12山地步兵团,1944年6月21日被授予“米歇尔·盖斯迈尔”的荣誉称号。米歇尔·盖斯迈尔是16世纪一名激进的新教徒,曾经领导了对德国历史影响深远的1522—1525年农民战争。该团成员佩戴拉丁体“Michael Gai β mair”袖标。
党卫队第7“欧根亲王”志愿山地师
(7.SS-Freiwilligen-Gebirgs-Division “Prinz Eugen”)
欧根亲王师成立于1942年3月1日,主要由来自罗马尼亚巴纳特地区和南斯拉夫、奥地利的德意志人组成,最初的名字为志愿山地师。一个月之后,该师被命名为党卫队“欧根亲王”志愿师。当年10月,该师名字中的“山地”被恢复,1943年10月被最终命名为党卫队第7“欧根亲王”志愿山地师。
该师的名字来自于萨伏伊亲王弗朗西斯·欧根,他曾是神圣罗马帝国最伟大的军事家。欧根亲王在对土耳其的作战中取得了辉煌胜利,而以其命名的欧根亲王师则针对南斯拉夫作战,希望这个名字能够给他们带来运气。该师成员佩戴拉丁体“Prinz Eugen”袖标。
欧根亲王师的师长党卫队地区总队长阿图尔·菲利普斯(Artur Phleps)1944年9月21日乘坐侦察机时被敌方炮火击毙,当年11月13日,该师下属的党卫队第13志愿山地步兵团被授予了“阿图尔·菲利普斯”的荣誉称号,并且佩戴“Artur Phleps”袖标。
该师第二个山地步兵团在1943年10月22日被命名为党卫队第14“斯坎德堡”志愿山地步兵团。但是该团成员并没有佩戴专门的“Skanderbeg”袖标,而是佩戴“Prinz Eugen”袖标。很多欧根亲王师内佩戴“Skanderbeg”袖标的例子都被认为是那些从党卫队第21“斯坎德堡”山地师在该师于1944年年底解散后调到欧根亲王师的人员佩戴的。
党卫队第8“弗洛里安·盖尔”骑兵师
(8.SS-Kavallerie-Division“Florian Geyer”)
盖尔骑兵师建立于1941年8月2日,当时是党卫队骑兵旅。1942年6月1日,该师被扩编为师,1943年10月获得了武装党卫军师的编号。1944年3月12日,该师获得了武装党卫军第八“弗洛里安·盖尔”骑兵师的荣誉称号。弗洛里安·盖尔是德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作为一名弗朗科尼亚骑士,他跟米歇尔·盖斯迈尔一同领导了1522-1525年德意志农民战争。该师袖标为拉丁体的“FlorianGeyer”袖标。
另外存在一种哥特体“SS Kavallerie Division”袖标,有资料显示这是一种由捷克制造的非正式袖标,与该师没有任何关系。
党卫队第9“霍亨斯陶芬”装甲师
(9.SS-Panzer-Division “Hohenstaufen”)
该师于1943年2月1日建立,最初是党卫队第9装甲掷弹兵师。一个月之后,被授予“霍亨斯陶芬”的荣誉称号。同年10月22日,最终获得了党卫队第9“霍亨斯陶芬”装甲师的称号。这一名字来自于腓特列大帝的霍亨斯陶芬王朝。该师的袖标为拉丁体“Hohenstaufen”袖标。
党卫队第10“弗伦斯堡”装甲师
(10.SS-Panzer-Division“Frundsberg”)
该师建立于1943年2月,当时很简单地被称作武装党卫军第10师。当年10月,重新被命名为党卫队第10“卡尔大帝”(Karl der Grosse)装甲掷弹兵师。卡尔大帝即德意志历史上著名的查理大帝,也被称作查理曼大帝。由于希特勒不太喜欢将纯正日耳曼血统的师用这个人物来命名,因此该师在1943年11月20日被重新命名为“弗伦斯堡”。
格奥尔格·冯·弗伦斯堡是德意志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位军事家,他曾经领导了一支勇猛而且战功卓著的雇佣军(Landsknechts,字面意思为国家之仆)为哈布斯堡王朝同法国、瑞士、威尼斯作战,被认为是德意志雇佣军之父。
“Frundsberg”袖标在1943年10月该师重新命名之前就开始设立了。官方的“Frundsberg”袖标是拉丁体文字。但是存在一种哥特体“Frundsberg”袖标。一般认为这是私人制作的,不过没有照片证明它被佩戴过。
党卫队第11“北欧”志愿装甲掷弹兵师
(11.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Nordland”)
该师的前身是建立于1943年2月的瓦拉格战斗队。瓦拉格是Varangian的德文单词,它指的是拜占庭皇帝的私人卫队。当月该部队又被命名为日耳曼志愿师(Germanische-Freiwilligen-Division)。1943年4月11日,它被更名为党卫队第11装甲掷弹兵师(日耳曼)。在其最终名称确定之前,还曾经有过党卫队第11“北欧”志愿装甲掷弹兵师的名字。 该师的骨干是从维京师里面脱离出来的北欧团,他们跟新编人的挪威团和丹麦团一起组成了这个师。该师下属的团都佩戴自己的袖标,除此之外,其他人员都佩戴该师专门的“Nordland”袖标。
党卫队第23“挪威”装甲掷弹兵团(挪威第1)
(SS-Panzer-Grenadier-Regiment 23“NOrge”)
该师大部分成员都来自于挪威,但是骨干是德国人。该团人员佩戴拉丁体“Norge”袖标。无论军官还是士兵,袖标上的文字和边线都是银灰色的。
党卫队第24“丹麦”装甲掷弹兵团(丹麦第1)
(SS-Panzer-Grenadier-Regiment 24“Danmark”)
该师大部分成员都来自于丹麦,以前都是丹麦自由兵团(FreikorpsDanmark)的成员。该团人员佩戴拉丁体“Denmark”袖标。
武装党卫军第11“赫尔曼·冯·萨尔扎”装甲营
(SS-panzer-Abteilung 11“Hermann Von Salza”)
作为一支装甲掷弹兵师,北欧师拥有一支装甲团,下属两个装甲营。其中第Ⅰ营后来改编为独立的党卫队第103装甲营。而第Ⅱ营留在了北欧师,使得北欧师只有一个满编的装甲部队。
第Ⅱ营于1943年12月被赋予“赫尔曼·冯·萨尔扎”的荣誉称号,1944年2月设立了专门的袖标。赫尔曼·冯·萨尔扎是条顿骑士团大团长(也称作宗师),与希特勒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腓特列大帝有密切联系。
很多资料都置疑该营“Hermannvon Salza”袖标的存在,但是下图证明该袖标是确实存在并且有佩戴的。
党卫队第12“希特勒青年”装甲辆
(12.SS-Panzer-Division“Hitlerjugend”)
这支武装党卫军里面赫赫有名的部队在此无需多做介绍了。其历史介绍可以参见任然写作的《希特勒的炮灰——党卫队第12“希特勒青年”装甲师战史》一文(《较量》E)。
由于该师骨干来自于元首旗队师,因此这些人大都佩戴原来的“Adolf Hitler”袖标。1944年2月,该师官方袖标设立,文字为拉丁体的“Hitlerjugend”。在很大程度上,这个袖标成为了一种荣誉。很多在诺曼底战役中幸存下来的士兵直到当年年底才获得早就应当佩戴的袖标,因此他们特别看重这份荣誉。
有趣的是,休特林体的“Hitlerjugend”袖标也存在过。我认为这仍然由于骨干来自于元首旗队的原因。在武装党卫军的袖标当中,只有官方的元首旗队“AdolfHitler”袖标用过休特林字体。休特林体“Hitlerjugend”袖标继承了这一风格,尽管这只是那些从元首旗队师调任过来的军官的一种私人行为,目的在于表明其与元首旗队师的关系。
党卫队第16“党卫队全国领袖”装甲掷弹兵师
(16.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Reichsf ǖ hrer-SS”)
1941年5月,一支被命名为党卫队全国领袖护卫营(BeZleit-Bataillon Reichsfǖ hrer-SS)的部队以希姆莱个人卫队的部分成员为骨干建立起来。1943年2月.希特勒下令这支部队从营的编制扩编为旅。扩编后的部队被命名为“党卫队全国领袖突击旅”(Sturmbrigade Reichsf ǖ hrer-SS)。该旅成为了党卫队全国领袖师的基础。党卫队全国领袖师于1943年10月3日成立,10月22日获得了16的编号。该师人员佩戴拉丁体的“Reichsfǖhrer-SS”袖标。
党卫队第17“戈茨·冯·伯利辛根”装甲掷弹兵师
(17.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Goetz von Berlichingen”)
该师是最后一个达到满编师水平的纯正日耳曼人血统成员组师。戈尔兹·冯·伯利辛根是中世纪的一个骑士,曾经作佣兵。在为巴伐利亚公爵阿尔伯特四世作战的时候,上了一支铁制成的手掌,这支铁手也成为了伯利辛根名字命名的戏剧。在为该师命名的仪式上,伯利辛根的久,该师成员就开始佩戴“Goetz von Berlichingen”袖成的武装党卫军为许多德意志国王的雇他的右手负伤截肢。后来他换师的师徽。歌德曾经写作了一部以其后代冯·伯利辛根上尉也参加了。在仪式后不文字为拉丁体。
党卫队第18“霍斯特·威塞尔”志愿装甲掷弹兵师
(18.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Horst Wessel”)
该师于1944年1月,其骨干来自于党卫队第1机械化步兵旅。希特勒下令从冲锋队当中进行人员补充,将这支部队扩编为师,其名字也以最著名的纳粹“英雄”冲锋队员霍斯特·威塞尔为名。有趣的是,在1934年镇压冲锋队的“长刀之夜”之中,党卫队是不遗余力的。不过并没有多少冲锋队志愿者参加该师,倒是从匈牙利招募了不少日耳曼血统的志愿者。在命名后不久,拉丁体“Horst Wessel”袖标正式设立。
党卫队第21“斯坎德堡”山地师
(21.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Skanderbeg”)
该师1944年4月成立,在解散之前仅仅存在了6个月。其成员大多是阿尔巴尼亚志愿者,这些人此前非但没有给德国人带来任何帮助,反而引起了不少麻烦。解散之后,该师大部分人员转至欧根亲王师下。其名字来自于阿尔巴尼亚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伊斯坎德·贝格(Iskander Beg),他曾经带领同胞击退了土耳其侵略者。该师的袖标为拉丁体“Skanderbeg”字样,佩戴这一袖标的图片非常罕见,大部分还是后来转调至欧根亲王师的德国人佩戴的。
党卫队第23“尼德兰”志愿装甲掷弹兵师
(23.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Nederland”)
如同名字一样,该师的成员大多来自荷兰。荷兰志愿者1941年7月成立了党卫队尼德兰志愿队,8月改名为党卫队尼德兰志愿兵团。1943年10月扩编为武装党卫军第4“尼德兰”志愿装甲掷弹兵旅。1945年2月获得其最终名称,继承了刚刚解散的党卫队“卡玛”师的编号。
该师成员在其发展历史上曾先后佩戴过荷兰制造的较为粗糙的“Legion Niederlande”、德国制造的“Frw.Legion Niederlande”、“Frw.Legion Nederland”、“Nederland”袖标。该师下属的主要作战单位包括党卫队第45(后来改为48)“谢法特将军”(尼德兰第一)志愿装甲掷弹兵团和党卫队第46(后来改为49)“德鲁特”(尼德兰第二)志愿装甲掷弹兵团。谢法特是支持纳粹的荷兰陆军前总参谋长。德鲁特是荷兰伟大的海军将领。这两个团的成员也分别佩戴拉丁体的“GeneralSeyffardt”和“De Ruiter”袖标,但是并没有佩戴的照片证据。
在纳粹党夺权的早期道路当中,党卫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从成立之初,党卫队就采用了大量的袖标,而袖标历来在纳粹党徽章体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冲锋队时期就开始继承德意志的军事传统使用袖标了。但是在第三帝国的所有组织当中,没有一个组织像党卫队一样将袖标应用得这么广泛。而在德国的所有军事力量当中,武装党卫军又是应用袖标最多的。
在武装党卫军不长的历史当中,总共建立了38个师。另外还有一些存在时间很短,或者从其他师团改编番号建立的师。所以实际上建立的师可能在40个上下。除了番号在前面的几个师,其他武装党卫军师大多只是停留在团,甚至是营的建制上面,作战能力非常低下。但是由于武装党卫军自认为是日耳曼人的精英集结而成,因此大多数师都有自己的袖标,即便是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建立的几个团级师,也有自己的袖标。一些精锐团也佩戴自己的袖标。而陆军只是类似“大德意志师”、“李斯特团”这些精锐当中的精锐才会佩戴袖标。
1941年6月17日党卫队地区总队长汉斯·于特纳就有关武装党卫军袖标的佩戴发布了如下规定:
1、那些被授予荣誉名称的部队成员应当佩戴袖标;
2、从普通党卫队进入武装党卫军的成员佩戴所属师团袖标;
3、除非有正式命令,否则以前所属部队的袖标不得佩戴;
4、在调任至新部队之后,原部队的袖标应当立即取下。
1943年,该条令被添加了几条内容,包括超过两条以上的荣誉师团袖标禁止佩戴等。绝大多数党卫军袖标都是黑色底面,文字为银色、银灰色或银灰色绣线,而两边都是和文字一样颜色的边线。武装党卫军荣誉师团袖标宽度一般在2.5到3厘米之间,边线一般宽2毫米,长度一般为49厘米。士兵和军士的袖标一般为机械缝制,军官的袖标为手工缝制。毫无疑问,这些袖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独特的风景,引起了后人的无限兴趣。
党卫队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
(1.SS-Panzar Division“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
作为最著名而且应该说是最精锐的一个师,“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简称“警卫旗队”师,或者“元首卫队”师)是武装党卫军的基础,也是大家最为熟知的一个武装党卫军师。该师的前身“阿道夫·希特勒旗队”(Adolf Hitler Standarte)从1933年9月就开始使用荣誉袖标了。这种袖标以哥特体的“Adolf Hitler”为特色,完全不同于后来为人熟知的休特林体袖标,是为第一种“Adolf Hitler”袖标。这种袖标的士兵和军士版本文字为银灰色丝线机织,军官版本文字为银色丝线手工绣成。这种袖标存在时间非常短,大概在1934年10月左右就被休特林体“Adolf Hitler”袖标取代了。但是在1937年希特勒视察里希特菲尔德军营的照片上,泽普·迪特里希佩戴着休特林体袖标,而背后的党卫队二级突击大队长却佩戴着哥特体袖标。
第二种“Adolf Hitler”袖标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休特林体袖标。以前曾经有资料称这种袖标上希特勒的名字为其本人签名的字体,其实不然。官方文件显示这种袖标从1934年10月开始正式使用。新式袖标同样分为士兵军士版本和军官版本,区别也在于文字缝制的方式。这种袖标存在很多变型,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
党卫队第2“帝国”装甲辆
(2.SS-Panzer Division“Das Reich”)
帝国师同样是武装党卫军最重要的一个师之一。它是武装党卫军的前身党卫队特别机动队(SS-Verfǖgungstruppe)的核心。从建立之初,该师下辖的一些团就开始佩戴荣誉袖标了。1942年9月1日,该师还未佩戴袖标的部队开始佩戴统一的“Das Reich”袖标。
党卫队第3“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团
(SS-Panzergrenadier Regiment 3“Deutschland”)
该团的前身是党卫队特别机动队第1旗队。1935年9月的纽伦堡集会期间,该旗队被授予“德意志”的荣誉称号,驻扎在慕尼黑这个纳粹主义的发源地。1935年11月,在被授予荣誉称号后不久,该旗队的人员就开始佩戴带有哥特体“Deutschland”文字的袖标。该袖标不分衔级,所有都是用手工缝制而成。但是从1936年开始,士兵和军士开始佩戴机织版本的袖标。
1939年9月开始,“Deutschland”袖标的字体由哥特体变为拉丁体。在跟随着它所隶属的师经历了若干变化之后,1943年10月,该团最后被命名为党卫队第3“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团。
党卫队第9“日耳曼尼亚”装甲掷弹兵团
(SS-Panzergrenadier Regimen 9“Germania”)
该团前身是1934年8月成立的党卫队特别机动队第2旗队。1936年纽伦堡集会期间获得“日耳曼尼亚”的荣誉称号。自此开始,该旗队佩戴哥特体“Germania”袖标。1939年12月,哥特体袖标又被拉丁体袖标取代。
日耳曼尼亚旗队在1940年11月改编为党卫队“日耳曼尼亚”机械化师(SS-Division(mot.) Germania),并且后来演变为党卫队第5“维京”装甲师,其最后的名称是党卫队第9“日耳曼尼亚”装甲掷弹兵团(SS-Panzergrenadier Regiment 9“Germania”)
党卫队第4“元首”装甲掷弹兵团
(SS-Panzergrenadier Regiment 4“Der Fǖ her”)
该团的前身党卫队特别机动队第3旗队成立于1938年4月。1938年9月的纽伦堡集会授予其“元首”的荣誉称号,并且允许佩戴专门的荣誉袖标。
第一种“Der Fǖ her”袖标是哥特体文字。士兵和军士版本的文字为银灰色机织,军官版本为银色手工缝制。跟前面几种袖标一样,1939年12月,哥特 体袖标被拉丁体袖标取代。作为帝国师的前身党卫队特别机动师的组成部分,它经历了若干名称上的变化,1943年10月,该团最终被命名为党卫队第4“元首”装甲掷弹兵团(SS-PanzergrenadierRegiment 4“Der Fǖ her”)
上面提到的三支部队的袖标尽管在1939年12月全部由哥特体袖标变为拉丁体袖标,但是很多人还是佩戴老式袖标一直到战争结束。
佩戴有哥特体“Deutschland”袖标的党卫队区队长威廉·比特里希
党卫队第3“髑髅”装甲辆
(3.SS-Panzer Division “Totenkopf”)
波兰战役之后,党卫队以部分参加战斗的髑髅队成员为基础成立了武装党卫军髑髅师。该师的下属部队包括党卫队第5装甲掷弹兵团(SS-Panzergrenadier Regiment 5,前身是党卫队第1髑髅步兵团)和党卫队第6装甲掷弹兵团(SS-PanzergrenadierRegiment 6,前身是党卫队第3髑髅步兵团)。
在该师早期,很多来自党卫队“上巴伐利亚”髑髅旗队的成员还非正式地佩戴其髑髅头袖标。但是后来很多新加入该师的人员也开始佩戴髑髅头袖标,甚至在该师的正式袖标设立之后也是这样。他们认为这一袖标更有魅力,而且他们可以给人“老战士”的印象。尽管如此,髑髅头袖标在髑髅师的历史中始终是非正式的袖标。
1942年9月,新的袖标由髑髅师官兵开始使用。袖标上有“Totenkopf”的文字。所有没有被规定必须佩戴其他袖标的髑髅师官兵都必须佩戴该种袖标。
党卫队第5“图勒”装甲掷弹兵团
(SS-Panzergrenadier Regiment 5“Thule")
该团于1939年10月组建,其名称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该团起初的名字是党卫队第1髑髅步兵团,1942年8月更名为党卫队“图勒”机械化团(SS-Regiment(mot.)Thule)。1943年春天,它又被改称为党卫队“图勒”突击团(SS-Schǖtzen Regiment Thule),10月,该团最终被命名为党卫队第5“图勒”装甲掷弹兵团。
图勒的名字来自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慕尼黑成立的图勒社团。该社团鼓吹极端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对纳粹党早期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最初党卫队摩托化突击团(SS-Kradschǖtzen-Regiment)使用“图勒”的荣誉称号,该团解散之后名字才由党卫队第1髑髅步兵团继承。
该团的袖标大约在1942年中期开始首次使用。有资料显示1943年左右,“Thule”袖标停止使用。此后该团人员全部佩戴“Totenkopf”袖标。当然“Thule”袖标仍然非正式地被佩戴到战争结束。
党卫队第6“提奥多尔·艾克”装甲掷弹兵团
(SS-Panzergrenadier Regiment 5“Theodor Eicke”)
这支部队于1939年10月被编入髑髅师,当时的名称是党卫队第3髑髅步兵团。1943年3月15日为了纪念2月26日在俄国前线坠机丧生的师长,以其名字命名。
“Theodor Eicke”袖标文字是一开始就是拉丁体。尽管也存在士兵和军士的灰色字样与边线和军官的白色字样和边线,但是官方资料并没有对此加以确定。有研究者表明这只是生产厂商的一种做法。
党卫队第4“警察”装甲掷弹兵师
(4.SS-Polizei-Panzergrenadier Division)
1939年9月18日,希特勒下令建立警察师,该师的成员大多以前是秩序警察(O rdungspolizei)。由于该师的人员以前是警察,并没有达到党卫队严格的种族和体格标准,因此希姆莱认为他们不是“真正”的党卫队员,他们还继续沿用警察的制服和徽章。实际上该师很多人员保留了警察和党卫队的双重身份,他们在左胸口袋处佩戴铝线手工缝制的SS文字标志。
但是该师后来在战斗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1942年2月希姆莱终于改变了态度,将其完全接受为武装党卫军编制内的一个师。从此之后,警察师开始使用武装党卫军的制服徽章。
该师使用过的袖标有两种款式。第一种袖标于1942年4月15日设立,上面没有任何文字,只有机织的银灰色丝线椭圆形警察鹰徽标志。这种袖标要比一般的武装党卫军师团荣誉袖标窄一些。但是这种袖标使用时间非常短,当年就被第二种袖标取代了。第二种袖标于12月1日设立,这种袖标上有“SS-Polizei-Division”的拉丁体文字。有资料表明在此之前还有一种哥特体文字的袖标,这种袖标的边线也与一般的警察师袖标不同,为链形。另外,还存在一种只有“SS-Polizei”文字的袖标,但是并没有证据它在警察师使用过。
党卫队第5“维京”装甲师
(5.SS-Paner Division “Wiking”)
该师的骨干来自帝国师的日耳曼尼亚团,后来又编入了“西欧”(Westland,也翻译成维斯特兰) 团和“北欧”(Nordland,也音译成诺兰德)团作为最基本的作战单位。最初该师的名字是党卫队“日耳曼尼亚”机械化师。1941年1月1日,该师改名为党卫队“维京”机械化师。1942年11月,该师升格为装甲掷弹兵师,而在1943年10月,该师最终被命名为党卫队第5“维京”装甲师。该师袖标于1942年9月1日设立,所有没有佩戴其下属团级作战单位袖标的人员都佩戴带有文字“Wiking”的袖标。
有资料显示该师师长党卫队地区总队长赫伯特·奥托·吉勒(Herbert OttoGille)曾经佩戴过专门的哥特体“Wiking”袖标。正是由于师长的影响,这种哥特体袖标也在军官当中有所佩戴,但是范围并不广。
党卫队“北欧”装甲掷弹兵团
(SS-Panzerarenadier Reqimet“NOrdkand”)
该团1940年成立之初就直接编入了维京师。1943年,该团脱离维京师,以其为骨干成立了“北地”师。在作为团级编制的时候,该团人员佩戴“Nordland”袖标。
党卫队第10“西欧”装甲掷弹兵团
(SS-Panzerarenadier Regiment 10“Westland")
该团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是维京师的主要作战单位。其最初的名字是党卫队“西欧”步兵团,1942年11月更名为党卫队“西欧”装甲掷弹兵团,一年以后更名为最终的名称。该团人员佩戴拉丁体“Westland”袖标。
党卫队第6“北方”山地师
(6.SS-Gebirgs Division “Nord”)
该师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党卫队“北方”战斗群(SS-Kampfgruupe),1942年1月15日,这支部队改编为武装党卫军山地师。1943年10月22日,最后被命名为党卫队第6“北方”山地师。 尽管该师下属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山地步兵团和“米歇尔·盖斯迈尔”山地步兵团佩戴自己独有的袖标,但是该师其他部队却并不佩戴袖标。实际上很多照片显示该师人员佩戴过一种“Nord”袖标,不过合理的解释却是佩戴这种袖标的人员可能是由那些从普通党卫队北方大区(SS Oberabschnitt“Nord”)编入该师的,该大区的普通党卫队成员就佩戴“Nord”袖标,他们只是佩戴了以前的袖标。当然也有可能是北方师的官兵自己的个人行为。可以肯定的侍,没有一个官方的武装党卫军“Nord”袖标。
党卫队第11“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山地步兵团
(SS-Gebirgsj??ger Regiment 11“Reinhar Heydrich”)
这支部队的前身是党卫队第6髑髅旗队,并且佩戴髑髅标志直到1942年2月改编为党卫队第6机械化步兵团。为了纪念被暗杀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该团以其名字命名,其成员佩戴拉丁体“ReinhardHeydrich”袖标。
党卫队第12“米歇尔,盖斯迈尔”山地步兵团(SS-Gebirgsj??ger Regiment 11“Michael Gai β mair”)
该团前身是党卫队第7髑髅旗队,1941年9月改编为党卫队第7机械化步兵团。1943年10月,又被改编为党卫队第12山地步兵团,1944年6月21日被授予“米歇尔·盖斯迈尔”的荣誉称号。米歇尔·盖斯迈尔是16世纪一名激进的新教徒,曾经领导了对德国历史影响深远的1522—1525年农民战争。该团成员佩戴拉丁体“Michael Gai β mair”袖标。
党卫队第7“欧根亲王”志愿山地师
(7.SS-Freiwilligen-Gebirgs-Division “Prinz Eugen”)
欧根亲王师成立于1942年3月1日,主要由来自罗马尼亚巴纳特地区和南斯拉夫、奥地利的德意志人组成,最初的名字为志愿山地师。一个月之后,该师被命名为党卫队“欧根亲王”志愿师。当年10月,该师名字中的“山地”被恢复,1943年10月被最终命名为党卫队第7“欧根亲王”志愿山地师。
该师的名字来自于萨伏伊亲王弗朗西斯·欧根,他曾是神圣罗马帝国最伟大的军事家。欧根亲王在对土耳其的作战中取得了辉煌胜利,而以其命名的欧根亲王师则针对南斯拉夫作战,希望这个名字能够给他们带来运气。该师成员佩戴拉丁体“Prinz Eugen”袖标。
欧根亲王师的师长党卫队地区总队长阿图尔·菲利普斯(Artur Phleps)1944年9月21日乘坐侦察机时被敌方炮火击毙,当年11月13日,该师下属的党卫队第13志愿山地步兵团被授予了“阿图尔·菲利普斯”的荣誉称号,并且佩戴“Artur Phleps”袖标。
该师第二个山地步兵团在1943年10月22日被命名为党卫队第14“斯坎德堡”志愿山地步兵团。但是该团成员并没有佩戴专门的“Skanderbeg”袖标,而是佩戴“Prinz Eugen”袖标。很多欧根亲王师内佩戴“Skanderbeg”袖标的例子都被认为是那些从党卫队第21“斯坎德堡”山地师在该师于1944年年底解散后调到欧根亲王师的人员佩戴的。
党卫队第8“弗洛里安·盖尔”骑兵师
(8.SS-Kavallerie-Division“Florian Geyer”)
盖尔骑兵师建立于1941年8月2日,当时是党卫队骑兵旅。1942年6月1日,该师被扩编为师,1943年10月获得了武装党卫军师的编号。1944年3月12日,该师获得了武装党卫军第八“弗洛里安·盖尔”骑兵师的荣誉称号。弗洛里安·盖尔是德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作为一名弗朗科尼亚骑士,他跟米歇尔·盖斯迈尔一同领导了1522-1525年德意志农民战争。该师袖标为拉丁体的“FlorianGeyer”袖标。
另外存在一种哥特体“SS Kavallerie Division”袖标,有资料显示这是一种由捷克制造的非正式袖标,与该师没有任何关系。
党卫队第9“霍亨斯陶芬”装甲师
(9.SS-Panzer-Division “Hohenstaufen”)
该师于1943年2月1日建立,最初是党卫队第9装甲掷弹兵师。一个月之后,被授予“霍亨斯陶芬”的荣誉称号。同年10月22日,最终获得了党卫队第9“霍亨斯陶芬”装甲师的称号。这一名字来自于腓特列大帝的霍亨斯陶芬王朝。该师的袖标为拉丁体“Hohenstaufen”袖标。
党卫队第10“弗伦斯堡”装甲师
(10.SS-Panzer-Division“Frundsberg”)
该师建立于1943年2月,当时很简单地被称作武装党卫军第10师。当年10月,重新被命名为党卫队第10“卡尔大帝”(Karl der Grosse)装甲掷弹兵师。卡尔大帝即德意志历史上著名的查理大帝,也被称作查理曼大帝。由于希特勒不太喜欢将纯正日耳曼血统的师用这个人物来命名,因此该师在1943年11月20日被重新命名为“弗伦斯堡”。
格奥尔格·冯·弗伦斯堡是德意志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位军事家,他曾经领导了一支勇猛而且战功卓著的雇佣军(Landsknechts,字面意思为国家之仆)为哈布斯堡王朝同法国、瑞士、威尼斯作战,被认为是德意志雇佣军之父。
“Frundsberg”袖标在1943年10月该师重新命名之前就开始设立了。官方的“Frundsberg”袖标是拉丁体文字。但是存在一种哥特体“Frundsberg”袖标。一般认为这是私人制作的,不过没有照片证明它被佩戴过。
党卫队第11“北欧”志愿装甲掷弹兵师
(11.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Nordland”)
该师的前身是建立于1943年2月的瓦拉格战斗队。瓦拉格是Varangian的德文单词,它指的是拜占庭皇帝的私人卫队。当月该部队又被命名为日耳曼志愿师(Germanische-Freiwilligen-Division)。1943年4月11日,它被更名为党卫队第11装甲掷弹兵师(日耳曼)。在其最终名称确定之前,还曾经有过党卫队第11“北欧”志愿装甲掷弹兵师的名字。 该师的骨干是从维京师里面脱离出来的北欧团,他们跟新编人的挪威团和丹麦团一起组成了这个师。该师下属的团都佩戴自己的袖标,除此之外,其他人员都佩戴该师专门的“Nordland”袖标。
党卫队第23“挪威”装甲掷弹兵团(挪威第1)
(SS-Panzer-Grenadier-Regiment 23“NOrge”)
该师大部分成员都来自于挪威,但是骨干是德国人。该团人员佩戴拉丁体“Norge”袖标。无论军官还是士兵,袖标上的文字和边线都是银灰色的。
党卫队第24“丹麦”装甲掷弹兵团(丹麦第1)
(SS-Panzer-Grenadier-Regiment 24“Danmark”)
该师大部分成员都来自于丹麦,以前都是丹麦自由兵团(FreikorpsDanmark)的成员。该团人员佩戴拉丁体“Denmark”袖标。
武装党卫军第11“赫尔曼·冯·萨尔扎”装甲营
(SS-panzer-Abteilung 11“Hermann Von Salza”)
作为一支装甲掷弹兵师,北欧师拥有一支装甲团,下属两个装甲营。其中第Ⅰ营后来改编为独立的党卫队第103装甲营。而第Ⅱ营留在了北欧师,使得北欧师只有一个满编的装甲部队。
第Ⅱ营于1943年12月被赋予“赫尔曼·冯·萨尔扎”的荣誉称号,1944年2月设立了专门的袖标。赫尔曼·冯·萨尔扎是条顿骑士团大团长(也称作宗师),与希特勒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腓特列大帝有密切联系。
很多资料都置疑该营“Hermannvon Salza”袖标的存在,但是下图证明该袖标是确实存在并且有佩戴的。
党卫队第12“希特勒青年”装甲辆
(12.SS-Panzer-Division“Hitlerjugend”)
这支武装党卫军里面赫赫有名的部队在此无需多做介绍了。其历史介绍可以参见任然写作的《希特勒的炮灰——党卫队第12“希特勒青年”装甲师战史》一文(《较量》E)。
由于该师骨干来自于元首旗队师,因此这些人大都佩戴原来的“Adolf Hitler”袖标。1944年2月,该师官方袖标设立,文字为拉丁体的“Hitlerjugend”。在很大程度上,这个袖标成为了一种荣誉。很多在诺曼底战役中幸存下来的士兵直到当年年底才获得早就应当佩戴的袖标,因此他们特别看重这份荣誉。
有趣的是,休特林体的“Hitlerjugend”袖标也存在过。我认为这仍然由于骨干来自于元首旗队的原因。在武装党卫军的袖标当中,只有官方的元首旗队“AdolfHitler”袖标用过休特林字体。休特林体“Hitlerjugend”袖标继承了这一风格,尽管这只是那些从元首旗队师调任过来的军官的一种私人行为,目的在于表明其与元首旗队师的关系。
党卫队第16“党卫队全国领袖”装甲掷弹兵师
(16.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Reichsf ǖ hrer-SS”)
1941年5月,一支被命名为党卫队全国领袖护卫营(BeZleit-Bataillon Reichsfǖ hrer-SS)的部队以希姆莱个人卫队的部分成员为骨干建立起来。1943年2月.希特勒下令这支部队从营的编制扩编为旅。扩编后的部队被命名为“党卫队全国领袖突击旅”(Sturmbrigade Reichsf ǖ hrer-SS)。该旅成为了党卫队全国领袖师的基础。党卫队全国领袖师于1943年10月3日成立,10月22日获得了16的编号。该师人员佩戴拉丁体的“Reichsfǖhrer-SS”袖标。
党卫队第17“戈茨·冯·伯利辛根”装甲掷弹兵师
(17.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Goetz von Berlichingen”)
该师是最后一个达到满编师水平的纯正日耳曼人血统成员组师。戈尔兹·冯·伯利辛根是中世纪的一个骑士,曾经作佣兵。在为巴伐利亚公爵阿尔伯特四世作战的时候,上了一支铁制成的手掌,这支铁手也成为了伯利辛根名字命名的戏剧。在为该师命名的仪式上,伯利辛根的久,该师成员就开始佩戴“Goetz von Berlichingen”袖成的武装党卫军为许多德意志国王的雇他的右手负伤截肢。后来他换师的师徽。歌德曾经写作了一部以其后代冯·伯利辛根上尉也参加了。在仪式后不文字为拉丁体。
党卫队第18“霍斯特·威塞尔”志愿装甲掷弹兵师
(18.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Horst Wessel”)
该师于1944年1月,其骨干来自于党卫队第1机械化步兵旅。希特勒下令从冲锋队当中进行人员补充,将这支部队扩编为师,其名字也以最著名的纳粹“英雄”冲锋队员霍斯特·威塞尔为名。有趣的是,在1934年镇压冲锋队的“长刀之夜”之中,党卫队是不遗余力的。不过并没有多少冲锋队志愿者参加该师,倒是从匈牙利招募了不少日耳曼血统的志愿者。在命名后不久,拉丁体“Horst Wessel”袖标正式设立。
党卫队第21“斯坎德堡”山地师
(21.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Skanderbeg”)
该师1944年4月成立,在解散之前仅仅存在了6个月。其成员大多是阿尔巴尼亚志愿者,这些人此前非但没有给德国人带来任何帮助,反而引起了不少麻烦。解散之后,该师大部分人员转至欧根亲王师下。其名字来自于阿尔巴尼亚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伊斯坎德·贝格(Iskander Beg),他曾经带领同胞击退了土耳其侵略者。该师的袖标为拉丁体“Skanderbeg”字样,佩戴这一袖标的图片非常罕见,大部分还是后来转调至欧根亲王师的德国人佩戴的。
党卫队第23“尼德兰”志愿装甲掷弹兵师
(23.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Nederland”)
如同名字一样,该师的成员大多来自荷兰。荷兰志愿者1941年7月成立了党卫队尼德兰志愿队,8月改名为党卫队尼德兰志愿兵团。1943年10月扩编为武装党卫军第4“尼德兰”志愿装甲掷弹兵旅。1945年2月获得其最终名称,继承了刚刚解散的党卫队“卡玛”师的编号。
该师成员在其发展历史上曾先后佩戴过荷兰制造的较为粗糙的“Legion Niederlande”、德国制造的“Frw.Legion Niederlande”、“Frw.Legion Nederland”、“Nederland”袖标。该师下属的主要作战单位包括党卫队第45(后来改为48)“谢法特将军”(尼德兰第一)志愿装甲掷弹兵团和党卫队第46(后来改为49)“德鲁特”(尼德兰第二)志愿装甲掷弹兵团。谢法特是支持纳粹的荷兰陆军前总参谋长。德鲁特是荷兰伟大的海军将领。这两个团的成员也分别佩戴拉丁体的“GeneralSeyffardt”和“De Ruiter”袖标,但是并没有佩戴的照片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