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微探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dongshe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双向交流。然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已提出数年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依然存在。本文分析了该问题的诸多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举措。借此,也希望能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播推广到全世界。
  【关键词】大学英语 中国文化失语 跨文化交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地位日益突出,然而大学英语教学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项基本任务,目前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中国文化失语”就是摆在众多英语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大学英语学习者无法用英语有效表达中国文化,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有碍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一、中国文化失语概念的提出与深入
  中国文化失语最早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丛教授提出,指的是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英语学习者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就几乎无法正确表达中国文化,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
  自从丛提出“中国文化失语”后,国内很多英语教育者都意识到了用英语有效表达母语文化的重要性,很多高校英语教师也在尝试针对于此的研究。数年针对于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相当一部分大学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表达有关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的话题时,都表现得很困难,这也说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有效传播的道路上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中国文化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成因分析
  笔者于所在院校范围内,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师、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后,挖掘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原因:
  1.英语教学中缺少中国文化的输入。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英语及英语文化在主流媒体、新闻、教材、书籍中非常普遍,导致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无论从学到的课本、看到的课外材料、听到的歌曲中,几乎很难接触到中国文化的内容,这使他们只能关注于目的语文化。大学里面虽然开设了一些文化课程,不过大多偏重于英美文化、西方文化,即便有中国文化的课程,也是中文授课。输入的缺失,直接影响大学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的准确度与成效。
  2.对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视不够。通过前期的访谈,笔者发现,尽管学生自己有弘扬母语文化的主观愿望和热情,也很重视课堂内外的中国文化教学,但在实际应用,特别是在英语测试中,学生们遇到的有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题目几乎难觅踪迹,测试更关注于考查英语的使用,这也让学生不得不将重点放在英语语言的讲解和使用上,中国文化的输出也无从谈起。
  3.缺乏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目前全球化的格局下,随着中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跨文化交际将是无法回避的,这种认识的实质其实是中外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对等。跨文化交流意识的缺乏,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忽视中国文化,从一定意义上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的建议
  1.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跨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握需要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双谙熟;英语教学应加强对中国文化内容的融入,培养学生能够使用目的语准确、流畅地表达母语文化内容的能力。大学生首先要端正态度,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会说这门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用语言进行交流,
  2.扩大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比重。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媒介。在众多出版物中,有关西方文化的文章很多,但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却寥寥无几,因此,那些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语教材对于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的这种情况就显得格外重要。
  3.提高教师自身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笔者在前期调查时发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不仅存在与学生中,在大学英语教师身上也比较普遍。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要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底蕴,同时也要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教师要提高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这样才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4.促进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输出。要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首先要让学生愿意说中国文化、敢于说中国文化,要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这样他们才能主动用合理的语言将我国文化正确地介绍给对方,激发对方对我国文化的兴趣。学生可以利用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和场合,主动学习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文表达,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小结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契在《语言与文化》中指出,“在谙知母语文化、习得目的语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在几种语言与文化之间斡旋是综合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要了解中国文化,以中国文化为豪,并学会用英语表达,克服中国文化失语,为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文化和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12).
  [2]邓文英,敖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4).
  [3]克拉姆契.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要】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语言活动,对学习者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仍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本文作者从几个方面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翻译技能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以及在世界领域起到的重要作用,英语作为外交和贸易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被更多场所需要。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不管身处何专业,都需要具备基本的英语
【摘要】随着近几年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不断进行,翻转课堂这个新词不断的成为在各高校教改研讨的主题。翻转课堂是一种颠覆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成为教改中新宠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已然不太适合大学英语教学,教学中倡导学生的实际练习和实用能力的培养和习得,但是要如何翻转,教师需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们切实得到锻炼是本文作者研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的主要内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掌握英语知识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因此,对在校期间的英语学习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写作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涉及到专用英语和通用英语两大部分。基于网络环境下,为了促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适应全球化的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文中对英语写作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进行了论述,希望二者互推力下,实现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的平衡。  
随着我国节能产业发展和智能化进程的推进,对系统的精准调节和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调节阀作为关键设备,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因而要求
【摘要】大学英语的学习模式和内容与中小学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会超出英语课程本身的范围。本篇为文章重点在大学英语的学习目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方略上给广大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朋友们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大家的英语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大学英语 学习方法 精神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于所有的大学生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抛开学习提升这方面不讲,自己的娱乐、游戏等,哪一样也离不开英语的学习和应
【摘要】教学评价的选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意义重大,如何客观、及时地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进行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文中详细阐述了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包括:制定阶段性评价策略、制定分组制评价策略;同时还指出了实行形成性评价应注意的问题:保持评价体系的完整性、秉持评价体系的灵活性、把握评价体系的针对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关键
【摘要】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多元化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英语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大学英语教学也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树立多元文化教学的意识,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综合能力提升的需要。本文在分析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对当前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多元化背景  随着经济
【摘要】本文运用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从而找到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有效表达方式,更有效的指导教师的课堂用语,使其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提高师生互动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 言语行为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简述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于1962年由牛津大学哲学家 Austin创建,1979 年由美国语言哲学家
Aiming at providing organizational designers with implications of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opics on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its discussio
China English does exist, which is reconfirmed by salient linguistic features illustrated and documented by many research scholars. 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p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