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工作的复杂程度创造性质,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怎样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粗浅地叙说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不仅仅师带来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方式、新思维、新行为。随着新世纪全国乃至全球对教育,尤其是对课程改革的关注,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的专业化意味着教师职业具有不可代替和专用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专业化意味着教师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和教师发展的终极指向即教师素养。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暴露出来的几点问题
(1)对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方式知之甚少,实践上也较为粗疏;多年来由于“应试倾向”的重压,信奉经验,崇尚操作,在潜意识上较为淡漠理论学习和专业引用。
(2)教师知识储备老化与断代。
(3)教师思维方式的保守落后,不能适应新课课程教学的变化。
(4)教师缺乏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华为人格精神的学识修养,导致在解读素材时捉襟见肘,与教学任务的高要求落差较大。
(5)传统的备课方式,导致教学缺乏创设与生成;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上意识较为淡薄。
(6)重视教学的课前预设,而没有形成较为稳固的反思意识,个人的教育实践性素养提升较为缓慢。
(7)教学中,教师的知识传授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欠紧密,失却开放度,体验性效果较差。
(8)面对高度整合后的新教材知识,暴露出教师的专业知识失之于广博。
(9)不能很好地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式。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我们要从哪些地方做起?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师劳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面对这种变化,我们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专业化发展:
1、要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树立高尚的教育信念。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在健康、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引导下,教师才能把握教学方向,正确对待利害得失,保持乐观积极心态,把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信念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
热爱学生,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行为只有建立在爱护学生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教师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取决于她与学生的关系,越来越取决于学生是否喜欢他的课乃至喜欢她这个人,“只有心灵才能呼唤心灵,只有人格才能赢的人格”。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热爱教学工作,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具有滴水穿石般的精神,不能放过每一个教学细节,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状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学有所思,似有所悟,悟有行为,行有所获。
2、要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转变思想观念
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没有科学的理论的指导,教师的实践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因为理论的价值在于:“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认真解读课改理论,提升“眼高”境界,重在反思实践,让观念转换为理念,让理念转换为素养,让理论在教师的头脑中生根。
3、提高教学素养,做合格教师
(1)加强拓展性学习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仅是课程结构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师角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变革。因此,要顺利推进新课改的实施,不是凭空想象,或说说而已,它需要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理念,认真学习、反复学习新课改理念,在实践中尝试新课改。在这新课改中,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都应该加强学习,教师应该学习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且在互动式教学中向学生学习。虽然新课程标准制定了,但新课程不是固定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教师应不断提升本身素养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从中获取新信息,新技术,更新知识成为教师学习的自觉行为。任何个体及组织只能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积累和教师的学识修养。有了足够的底气,才能有创新和发展。
(2)开展针对性分析
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确立现代教育观、学生观、质量关,还需要重修现代教育理论,加强多学科知识的学习。根据学生身心特征,结合课程变化,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种心灵的碰撞,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特点、个性、差异,加强交流,沟通情感,关注每一个学生,真正了解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新的认识。开展针对性分析,还要根据不同阶段课程的内容,选择适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方式,注重个案的分析,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例如:当前教学中十分流行探究式教学方法,实际上课堂探究不是从开始上课一直探究到下课,也不是所有内容都能探究,这就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时机,注意探究的深度和广度。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育素养和学科水平的综合体现。
(3)实施有效性教学
课程的实施,必须要贯彻新课程理念,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必须用“心”施教,察言观色,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的实施,是师生的沟通,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师生双方要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第一、新课程理念不能停留在理论上,而应结合平时教学不断消化、体会、实践,做到“学而时习之”,年长日久,孰能生巧,“不亦乐乎”。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注重材料的积累,学会筛选,学会整合,建立适合学生又富有启迪的校本课程。
第二、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需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锤炼。特别是课堂教学组织中,情景的创设、问题的设置、语言的组织和语句的提炼,均应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要能逬发出智慧的火花,让人感受到知识之美。
第三、合理巧妙利用媒体,丰富教学手段,需要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程整合的有机性。
第四、一堂成功好课的设计,需要教师从一位教书匠转化为研究型、学者型的教育实践者,吸纳百家之长。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有一定的目的,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就把握了课堂教学的方向,但实践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的组合就会形成新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应该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把课程设计、展示围绕在学生主体周围,实施“人本化”的教学策略。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可由兴趣小组提前探究,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思维探究,学习过程中建立“有效时间”概念,但提高有效性,不在于赶进度,而在于怎么启发学生。教师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自己利益的得失,教师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4)学会反思性总结
“经验+反思=成长”,经验有助于反思,反思有益于积累经验。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辩证的否定是最好的反思,教学方案的反复修改是教育前的反思,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调整教学方案,即通常说的临场应变,是教育中的反思,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高的调控能力,教育后的反思则是对教学中成败得失的小结,对闪光点的追忆和肯定,得以扬己之长,克己之短,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活动。
总之,实践新课改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实践新课程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理念、教育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才能成为适应教育发展的优秀教师。
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不仅仅师带来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方式、新思维、新行为。随着新世纪全国乃至全球对教育,尤其是对课程改革的关注,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的专业化意味着教师职业具有不可代替和专用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专业化意味着教师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和教师发展的终极指向即教师素养。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暴露出来的几点问题
(1)对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方式知之甚少,实践上也较为粗疏;多年来由于“应试倾向”的重压,信奉经验,崇尚操作,在潜意识上较为淡漠理论学习和专业引用。
(2)教师知识储备老化与断代。
(3)教师思维方式的保守落后,不能适应新课课程教学的变化。
(4)教师缺乏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华为人格精神的学识修养,导致在解读素材时捉襟见肘,与教学任务的高要求落差较大。
(5)传统的备课方式,导致教学缺乏创设与生成;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上意识较为淡薄。
(6)重视教学的课前预设,而没有形成较为稳固的反思意识,个人的教育实践性素养提升较为缓慢。
(7)教学中,教师的知识传授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欠紧密,失却开放度,体验性效果较差。
(8)面对高度整合后的新教材知识,暴露出教师的专业知识失之于广博。
(9)不能很好地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式。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我们要从哪些地方做起?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师劳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面对这种变化,我们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专业化发展:
1、要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树立高尚的教育信念。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在健康、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引导下,教师才能把握教学方向,正确对待利害得失,保持乐观积极心态,把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信念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
热爱学生,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行为只有建立在爱护学生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教师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取决于她与学生的关系,越来越取决于学生是否喜欢他的课乃至喜欢她这个人,“只有心灵才能呼唤心灵,只有人格才能赢的人格”。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热爱教学工作,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具有滴水穿石般的精神,不能放过每一个教学细节,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状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学有所思,似有所悟,悟有行为,行有所获。
2、要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转变思想观念
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没有科学的理论的指导,教师的实践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因为理论的价值在于:“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认真解读课改理论,提升“眼高”境界,重在反思实践,让观念转换为理念,让理念转换为素养,让理论在教师的头脑中生根。
3、提高教学素养,做合格教师
(1)加强拓展性学习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仅是课程结构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师角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变革。因此,要顺利推进新课改的实施,不是凭空想象,或说说而已,它需要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理念,认真学习、反复学习新课改理念,在实践中尝试新课改。在这新课改中,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都应该加强学习,教师应该学习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且在互动式教学中向学生学习。虽然新课程标准制定了,但新课程不是固定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教师应不断提升本身素养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从中获取新信息,新技术,更新知识成为教师学习的自觉行为。任何个体及组织只能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积累和教师的学识修养。有了足够的底气,才能有创新和发展。
(2)开展针对性分析
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确立现代教育观、学生观、质量关,还需要重修现代教育理论,加强多学科知识的学习。根据学生身心特征,结合课程变化,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种心灵的碰撞,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特点、个性、差异,加强交流,沟通情感,关注每一个学生,真正了解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新的认识。开展针对性分析,还要根据不同阶段课程的内容,选择适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方式,注重个案的分析,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例如:当前教学中十分流行探究式教学方法,实际上课堂探究不是从开始上课一直探究到下课,也不是所有内容都能探究,这就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时机,注意探究的深度和广度。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育素养和学科水平的综合体现。
(3)实施有效性教学
课程的实施,必须要贯彻新课程理念,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必须用“心”施教,察言观色,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的实施,是师生的沟通,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师生双方要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第一、新课程理念不能停留在理论上,而应结合平时教学不断消化、体会、实践,做到“学而时习之”,年长日久,孰能生巧,“不亦乐乎”。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注重材料的积累,学会筛选,学会整合,建立适合学生又富有启迪的校本课程。
第二、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需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锤炼。特别是课堂教学组织中,情景的创设、问题的设置、语言的组织和语句的提炼,均应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要能逬发出智慧的火花,让人感受到知识之美。
第三、合理巧妙利用媒体,丰富教学手段,需要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程整合的有机性。
第四、一堂成功好课的设计,需要教师从一位教书匠转化为研究型、学者型的教育实践者,吸纳百家之长。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有一定的目的,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就把握了课堂教学的方向,但实践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的组合就会形成新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应该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把课程设计、展示围绕在学生主体周围,实施“人本化”的教学策略。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可由兴趣小组提前探究,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思维探究,学习过程中建立“有效时间”概念,但提高有效性,不在于赶进度,而在于怎么启发学生。教师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自己利益的得失,教师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4)学会反思性总结
“经验+反思=成长”,经验有助于反思,反思有益于积累经验。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辩证的否定是最好的反思,教学方案的反复修改是教育前的反思,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调整教学方案,即通常说的临场应变,是教育中的反思,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高的调控能力,教育后的反思则是对教学中成败得失的小结,对闪光点的追忆和肯定,得以扬己之长,克己之短,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活动。
总之,实践新课改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实践新课程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理念、教育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才能成为适应教育发展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