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也宣示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思想的诞生。《宣言》涵盖了统一战线的目标导向、自身团结以及掌握领导权三大核心问题,构建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思想体系与逻辑架构。深入挖掘《宣言》这座思想宝库,把握其基本原理,灵活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在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中固本纳新,更好地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对于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对于着力解决“人心问题、力量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统一战线;《共产党宣言》;逻辑架构;当代价值;中国共产党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6.005
[中图分类号]A811;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6-0029-09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阐述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来源,是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值此经典著作发表17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宣言》统一战线思想精髓,系统剖析其统一战线思想的逻辑架构,在体悟经典中深入挖掘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当代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统一战线思想的逻辑架构
统一战线的实质是政治联盟,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的阶级,为实现其历史使命而组织的政治联盟。其构成包括基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而形成的政治联盟目标导向,基于凝聚力量而形成的无产阶级内部及其同其他阶级的联盟,基于确保联盟行动方向与价值导向而形成的对联盟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即塑造统一战线的目标、组织同盟军以及掌握领导权三个核心问题。《宣言》对这三个核心问题均进行了理论阐述与思想构建,基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逻辑架构。
(一)目标导向——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指出,“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1]252。这便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及其奋斗目标。毛泽东将其概括为“无产阶级必须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2]。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与社会背景下,阶级矛盾广泛、深刻而尖锐,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只能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3]
阶级斗争的实践前提是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各阶级进行科学准确的界定与区分。这需要两个条件予以实现,一是对社会结构进行大量深入地、细致地、正确地调查研究,二是自觉运用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前者是基础性工作,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分析性工作,是对于前者的应用,两者共同作用从而对当时的社会结构予以科学的界定与划分。这成为构成统一战线的前提条件,即在准确把握不同阶级的地位、特征、利益诉求、生活方式、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才能区分敌我友,才能明确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才能明晰能否构建统一战线、同谁构建统一战线、如何构建统一战线等系列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大量调查研究与理论分析,发现当时阶级对立呈现出简单化的趋势,“整个社会日益分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势力”[1]273。无产阶级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使自身上升为统治阶级,这便需要无产阶级自觉运用统一战线,壮大自身、分化瓦解敌人,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社会力量与政治力量。在取得政权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293。最终构建成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宣言》揭示了之所以能够结成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内在动因,表明统一战线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目标指向,这是统一战线存在的理论根基。
从当时的外在因素来看,对“共产主义的幽灵”的联合围剿则说明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等旧势力结成了反对共产主义的联盟。《宣言》开篇就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描述,“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1]271。这种围剿联盟的出现在客观上要求无产阶级通过统一战线壮大自身,反抗围剿,实现自身目标。
由此可见,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完成其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同时,这种联合也是严酷的外在环境所要求的。无产阶级通过对社会的调查研究,自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划分敌我友,结成无产阶级统一战线,为完成无产阶级的宏伟目标,即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团结奋斗。
(二)自身团结——工人阶级内部的统一战线
自身团结和组织同盟军是统一战线的重要问题,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问题与工人阶级同其他阶级团结问题两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明确意识到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是实现工人阶级统一和团结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4]。
工人阶级同资本主义相伴而生,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过程中力量不断壮大,组织程度不断增强,阶级意识不断得以强化。最初,工人的大规模集结不是出于自为的阶级意识,而是为资产阶级服务而被动地组织起来的。“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敵人作斗争”[1]280。另一方面,工人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下被组织起来,《宣言》对此描述到,“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1]407。这体现出工人最初的组织与联合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目标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特定生产方式等原因而被动形成的。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无产阶级内部利益和生活状况趋于一致,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非但没有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生存条件以下”[1]412。这种面临共同的压迫与剥削下所形成的共同生存条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利益,逐步转化成共同的目标及实际行动。 在当时,工人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为可能发生的反抗准备食品。有些地方,斗争爆发为起义”[1]281。工人们不断联合起来进行斗争,在规模上,工人们取得越来越广泛的联合;在地域范围上,由地方斗争汇聚成全国性的斗争。与此同时,工人阶级内部所结成的统一战线也暴露出不统一的问题。《宣言》中就此写道:“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1]281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便在于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缺乏。
“社会阶级的出现不仅需要有人数众多且利益一致的人构成一个整体,而且需要所有这些人都意识到他们之间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并与其他利益集团处于对立的位置上”[5]。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政党要将工人组织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就需要通过教育强化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工人阶级政党要唤醒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使其成为一个自为的阶级”[6]。从而“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1]412。《宣言》对此强调,“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1]306。这种理念同欧文、傅里叶派仅着眼于改善工人阶级生活的目标有着本质区别,“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1]431。共产党要在联合行动中对工人阶级进行阶级意识教育和革命理论教育,引导工人阶级在革命中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列宁对此评价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功绩, 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 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 用科学代替了幻想。” [7]
1864年,马克思、恩格斯组织了欧洲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把歐美的工人阶级联合成一支大军,将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恩格斯在1888年《宣言》的英文版序言中写道:“这个协会成立的明确目的是要把欧美正在进行战斗的整个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1]255
由此可见,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是基于工人阶级共同生活水平即维持最低生活条件下产生的共同利益,通过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唤醒并塑造了工人阶级阶级意识,为了共同目标即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与实现自身统治而结成的政治联盟。无产阶级的组织与联合是伴随着资产阶级反抗其敌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的,由被动的组织转变为主动的联合,由“为他”转变为“自为”,由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转变为为无产阶级的使命奋斗,最终形成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成为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基石。
(三)组织同盟者——工人阶级同其他阶级的联合
工人阶级是先进阶级,但工人阶级完成其历史使命不能仅依靠自身力量,还要善于团结其他阶级及其政党,构建更为广泛的统一战线。“钢铁和水泥是性质不同的物质, 把它们结合起来, 就变成钢骨水泥那样强有力的东西”[8]。这种结合既是由无产阶级为完成历史使命而需要强大的力量支撑决定的,也是由无产阶级运动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83。这表明了无产阶级运动服务范围的广泛性——为绝大多数人谋利,以及无产阶级运动实现目标的崇高性——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要求无产阶级努力争取同其他阶级的合作,构建最为广泛的统一战线。
在当时的欧洲,反动的制度主要有以英、法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制度两种,这两种制度都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压迫对象从而维护阶级统治的。《宣言》就此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与协调。”[1]307这表现出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在反对当时反动制度的共同目标上同其他阶级及其政党进行联合的可能性,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体现出统一战线的灵活性。不同国家进行阶级斗争的路径又不尽相同,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宣言》基于法国、瑞士、波兰等国家的不同国情提出了进行团结的不同对策。在谈到德国时,《宣言》强调,“只要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共产党就同它一起去反对专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动性”[1]306。
由此可见,基于无产阶级运动的目标与特质,无产阶级需要团结其他能够团结的阶级,积聚更为强大的革命力量,构建更为广泛的统一战线。这就要求在统一战线中要坚持联合的灵活性和协调统一。在联合中保持适当的灵活性,为了扩大团结面,“甚至可以和魔鬼结成联盟”。同时要坚持无产阶级原则,确保“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不致发生转移”,这便涉及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即领导权归属的问题。
(四)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协调政治联盟各主体间的关系,增强统一战线的向心力与凝聚力,选择实现共同目标的最优路径以及确保联盟目标的实现。《宣言》囿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当时并未明确提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但描绘出共产党所具备的取得领导权的若干条件。
一是由共产党所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决定的。当时资本主义背景下,社会日益分裂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相互对立的阶级,其他阶级则随着历史的进程被削弱从而被抛弃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的阶级,“这是因为它是同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的,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是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和未来的代表”[9]。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是由于无产阶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便一无所有所决定的。共产党所代表的正是最具有先进性和革命性的无产阶级,这成为共产党取得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阶级基础。
二是由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交相迸发,试图以自身的观点解释世界、改造世界。恩格斯在1888年《宣言》英文版序言中将1837年《宣言》正式发表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者分成了两类,“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特别是英国的欧文派和法国的傅立叶派,这两个流派当时都已经缩小成逐渐走向灭亡的纯粹的宗派。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他们想用各种万应灵丹和各种补缀办法来消除社会弊病而毫不伤及资本和利润”,而共产党人则是“确信单纯政治变革还不够而要求根本改造社会的那一部分工人” [1]264。 三是由共产党自身特性决定的。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从利益上来看,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这表明共产党无论处于斗争的何种阶段都始终将无产阶级利益作为其奋斗的目标,这种利益的超脱性使得共产党能够在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上进行协调各方利益,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的凝聚作用,汇集更大力量,确保整个无产阶级奋斗目标的延续。此外,共产党在整个工人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的坚决性和理论的彻底性也是其取得领导权的支撑与保障。“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黨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人对于理论的掌握既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1]285,而是共产党人对于人类历史规律的把握,是“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1]285。
由此可见,共产党具备取得统一战线领导权的相关条件,这是共产党能够掌握领导权的基础。共产党属于先进的工人阶级,它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以及自身利益的超脱性、理论的彻底性、斗争的坚决性共同决定其能够对统一战线的目标进行确保,路径进行优化,力量进行凝聚,矛盾进行协调。
二、《共产党宣言》中统一战线思想的当代价值
《宣言》被誉为“红色中国第一书”[10],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思想源泉,是“我们组织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11]。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将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重视统一战线作用的发挥。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统一战线的历史。在《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逐本溯源,从源头上审视统一战线的思想根源与理论根基,深入挖掘《宣言》这座思想宝库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一)在坚持发展中坚守《宣言》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2]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写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实际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统一战线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历来是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民主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等不同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中心任务、范围、特征等方面不断调整变化,而如何确立共同目标、如何组织同盟者、如何实现与保障领导权等核心问题与基本原则是不变的。在变化中坚持不变,就是要坚持《宣言》的分析方法及其所归纳总结的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在变化中顺应变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国情与实践相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创新、丰富、发展和完善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领导统一战线在“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的发展环境中更好地扩大团结面、凝聚正能量,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满足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的人民需要。“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一战线开展好”[13]。
(二)在统合阶级阶层分析法中科学划分社会结构
结成统一战线的先决条件是准确界定各个不同的阶级。所谓“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是指探求政治联盟的各组成部分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又是由各主体的特殊利益凝结而成。要准确把握各主体的不同利益,就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精准地界定不同主体阶级与阶层,这便需要阶级、阶层分析法。
从“阶级”和“阶层”所对应的英文来看,“阶级”所对应的英文是class,阶层所对应的英文一般是stratum,但英文class一词既可以指阶级,也可以指阶层,stratum一词则单指阶层。通常,我们将马克思在《宣言》中对于社会的划分方法称为“阶级分析法”,将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功能论”观点的社会分层方法称为“阶层分析法”。事实上,《宣言》兼具了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两种分析法。长期以来,我们在学习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斗争思想、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的时候,忽略了他们的阶层分析方法[14]。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以阶级斗争的视角进行分析,对其他阶级阶层间的关系描绘并不多,但这并不代表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只有阶级斗争,还存在着剥削与对立以外的其他关系,进行了阶级分析以外的阶层分析应用。
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对于统一战线自身的构建与完善以及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灵活运用《宣言》的阶级分析法,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国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对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及中国革命的力量、路径、战略、策略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选用特定的阶级阶层分析方法会造成不同的分类,在统一战线中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联盟力量。因此,选用阶级分析还是阶层分析,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析与划分便成为构成统一战线的重大影响因素。基于此,我们应当依据统一战线的特征对分析标准作出几点原则性界定。
一是以政治经济为导向。统一战线是政治联盟,在统一战线的政治实践中阶级、阶层的划分标准应突出经济占有和政治态度而有别于社会学中的财富、权力、声望标准。应当注意的是,阶级分析法中一项重要标准是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并非简单的采用财富、金钱来进行划分。马克思曾指出,“钱包的大小纯粹是数量上的差别,它可以尽情唆使统一阶级的两个人相互反对”[15]。 二是以巩固、扩大阶级基础,实现阶级、阶层和谐为导向。社会主义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与联合,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内在规律。从历史发展来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6]。群众队伍的壮大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也是统一战线需要不断扩大联系范围与覆盖面的内在要求。从人类社会变迁规律来看,“每一个新阶级赖以实现自己统治的基础,总比它以前的统治阶级所依赖的基础要宽广一些”[1]100。社会主义作为代替资本主义的更高的历史阶段,所依赖和倚靠的阶级基础也必将更为宽广,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进行阶级、阶层的划分时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广泛团结、突出灵活、激发活力的原则进行划分,构建和谐、减小隔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便于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发挥统一战线在阶级阶层间的协调与统合作用,将万众之心汇聚成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新征程中的千钧之力、磅礴之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及时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爱国者联盟纳入爱国统一战线的范畴无疑是对巩固、扩大统一战线的最好阐释和有力实践。
三是及时把握阶级、阶层的动态变化,以将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有效纳入统战范围为导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结构产生根本性改变,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在此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产物,是由于科技进步、社会分工的变化而从过去的阶级阶层中分化出来的部分,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具有较强的阶层意识与较独立的利益诉求。随着新的社会阶层队伍的扩大、力量的壮大,产生出较强烈的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的意愿。与此同时,新的社会阶层内部分化特征明显,资源占有、经济实力、文化水平、政治态度等方面并不一致,不能一概而论。毋庸置疑,新的社会阶层“因其出身为体制外,对执政党在情感上天然较为疏离”[17],这对党的社会整合以及意识形态构建产生了一定影响。要注意把新的社会阶层形成时期作为统战工作的“窗口期”和“机遇期”,将新出现并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新阶层有效纳入统战范围,扩大统战工作的团结面与覆盖面。一是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对社会的整合能力与凝聚能力,将统战工作寓于党建工作中,以党建工作带动统战工作,加强在民营企业、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建立与作用的发挥,形成覆盖范围广、组织化程度高、联动性效果好的党组织网络和统战网络。二是加强利益的表达、协调与整合,建立有序的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多元渠道,以利益为纽带增进新阶层对执政党的认同。三是及时关注新阶层的思想动态、阶层特征等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工作寓于统战工作的联谊交友之中,增进思想认同,着力解决人心问题、思想问题。
(三)在广泛团结中筑牢统一战线的根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构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吸纳新的社会力量的同时,更应注意夯实基础,加强工人阶级内部团结与巩固工农联盟的问题。《宣言》对于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而在《宣言》发表几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就深刻地指出农民阶级同工人阶级联合的重要性,认为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天然同盟军。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马克思总结欧洲革命失败的教训,深刻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认为如果获得了农民的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1]684。
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人阶级受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不完善的限制,整体人数较少但组织集中,具有先进性。与之对应,农民阶级队伍极其庞大,占国家人数的百分之八十[18]。工人同农民的联合极具可行性,双方同样遭受多重压迫与剥削,具有相同的生存境遇以及联合进行抗争与革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愿。这一时期,工农联盟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革命的主体力量,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基础,也是统战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联盟仍是统一战线的构成基础,但并非统战工作的对象。时至今日,工农联盟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被弱化甚至边缘化的趋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阶级阶层不断分化与流动,农民与工人也出现了两种新的变化。一是农民与工人向其他阶层分化,成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以及知识分子,而原有的以工人与农民为职业的群体则日益成为整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二是工农联盟内部的转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浩大的“民工潮”,成为“新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但并未获得城市工人相应的待遇。基于上述两种情况,应当适时将更多的基层普通产业工人劳动者代表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范围[19],充分调动一线工人、制造业工人、农民工、农民在政治参与上的积极性,有效激发这部分群体的劳动积极性,真正确保其相应待遇与社会保障,把基础夯实筑牢,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稳固党的执政地位,做到本固邦宁、基业长青。
(四)在自我完善中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统一战线的性质与发展方向。共产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的前提条件,是统一战线事业巩固与发展的根本保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壮大。《宣言》对于领导权思想的论述主要是通过共产党人在阶级、思想、理论与实践上的先进性和彻底性来实现的,这是共产党能够取得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认识,在领导权的实质、实现方式以及如何加强等方面作出了新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探索。
研究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首先要明晰领导权的实质。毛泽东同志对此有一个精辟的论述,“领导就是带路的意思”,并进一步指出实现领导权需要具备的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20]谢觉哉对毛泽东所提出的“带路”观点进一步解释:“首先,党的主张合乎各个阶级的利益,他知道跟着党来有好处;其次,党员很积极,有信义,站在一切政治斗争的前头,他知道跟着我们党员走不会吃亏。” [21]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领导权的实质就是带路,做同盟者的领路人。这当中涉及领导者和同盟者两个相对应的概念。只有领路人能够带领同盟者胜利,保障同盟者利益,同盟者才愿意追随,没有追随者,就没有领导者。作为领导者,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先进性建设,这正是《宣言》所提出的重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追求和一贯坚持的优势与特色所在,是成为统一战线领导者的内在动因。另一方面领导者要加强对同盟者的引领,对同盟者利益予以关照,对同盟者思想予以引导。利益的表达与实现及思想的教育与引导二者不可偏废,应当齐头并进、协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同盟者的关照与引导,形成了“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和“对同盟者进行教育、引导”两大原则,成为维护与保障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重要原则和统战工作的基本准则。 其次,要完善领导权的实现方式。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特殊的群众工作,要有特殊的方式和方法。“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22],要让人家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心悦诚服地执行”。这就需要民主与协商的精神与方法。民主与协商不是弱化而是强化了党的领导。“各党各派无党无派的人愈是感觉到民主与自由,则我们同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愈加密切、愈加发展。党的领导作用,也会因此愈有保证。反之,如果他们到处感觉到我们的包办与命令,则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反会疏远起来、恶化起来,党的领导作用因此也会减少保证”[23]。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政治领导而不是组织控制,是党委领导而不是部门领导,是集体领导而不是个人领导。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对不会领导、不会做统战工作的四种方式进行了批评:官腔十足、人情味少;放任自流、不会引导;荒腔走板、动作变形;对不上话,做不进工作。要坚持人民民主,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众人之事由众人来做,不断构建民主精神与协商渠道,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不断完善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实现方式。
再次,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习近平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4]统一战线是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中心所服务,随着党的中心任务变化而变化,这是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初衷,也是统一战线的初心与价值所在。党的十九大对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了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由此,“统一战线也相应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5]。新时代,统一战线是治国理政之道,是安邦定国之基石;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团结范围更为广泛,凝聚力量更为多元,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更为复杂;新时代,统一战线为党的长期执政提供了先进性与合法性来源,为党和国家宏伟目标的实现凝聚人心、提供力量。做好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与完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坚持统一战线的政治性与政策性不动摇,增进统一战线的艺术性与灵活性,在制度保障、统战团体建设等方面予以加强。一是要转变思想。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巩固党的執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重视统一战线,重视统战工作。二是提供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等统一战线方面的重要文件,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的出台,成为第一部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党内法规,对于克服统战工作的随意性,加强统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根本遵循。三是加强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其他统战团体的建设。统一战线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需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水平与执政能力,同时也需要重视系统内其他团体的自我建设与自我完善,新使命要求着力加强思想、组织、制度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在坚持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统战工作的科学化和实效化水平。
综上所述,《宣言》虽没有使用“统一战线”或“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这样的概念,但统一战线的思想却贯穿全文、熠熠生辉,为统一战线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思想深邃、表述严谨、层次分明、便于实践的逻辑架构,即工人阶级在面对强大的敌对势力的情况下,需要借助统一战线来完成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这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必然选择与必由之路。《宣言》中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又极大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的理论体系与思想内涵,这既是对《宣言》的具体应用,又是对《宣言》的丰富发展。应当坚持《宣言》中统一战线的基本思想,灵活运用阶级阶层分析法,筑牢根基、扩大范围、加强领导,让《宣言》在21世纪的中国重新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7.
[3]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
[4] 赵明义,文宗瑜.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与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J].东岳论丛,1991(5).
[5] [法]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M].周以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7.
[6] 谢成宇,孙来斌.革命主体与阶级意识:《共产党宣言》的有关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江汉论坛,2011(2).
[7] 列宁.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
[8]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
[9] 赵明义.科学社会主义[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44.
[10] 高放.《共产党宣言》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共产党宣言〉汉译纪念版》序言[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4).
[11] 林远.统一战线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13] 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57.
[14] 郭春生.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6).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43.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17] 廉思,冯丹,芦垚.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特征分析、杠杆作用以及工作思考——关于新社会阶层的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6(11).
[1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6.
[19] 郭士民,赵明义.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的当代价值和实现路径[J].理论学刊,2017(2).
[2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3.
[21]中共延安地委.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统一战线和三三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448.
[2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
[23] 张闻天.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82.
[2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5] 孙信.习近平新时代统一战线思想探析[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
责任编辑:朱 列
关键词:统一战线;《共产党宣言》;逻辑架构;当代价值;中国共产党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6.005
[中图分类号]A811;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6-0029-09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阐述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来源,是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值此经典著作发表17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宣言》统一战线思想精髓,系统剖析其统一战线思想的逻辑架构,在体悟经典中深入挖掘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当代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统一战线思想的逻辑架构
统一战线的实质是政治联盟,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的阶级,为实现其历史使命而组织的政治联盟。其构成包括基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而形成的政治联盟目标导向,基于凝聚力量而形成的无产阶级内部及其同其他阶级的联盟,基于确保联盟行动方向与价值导向而形成的对联盟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即塑造统一战线的目标、组织同盟军以及掌握领导权三个核心问题。《宣言》对这三个核心问题均进行了理论阐述与思想构建,基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逻辑架构。
(一)目标导向——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指出,“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1]252。这便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及其奋斗目标。毛泽东将其概括为“无产阶级必须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2]。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与社会背景下,阶级矛盾广泛、深刻而尖锐,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只能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3]
阶级斗争的实践前提是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各阶级进行科学准确的界定与区分。这需要两个条件予以实现,一是对社会结构进行大量深入地、细致地、正确地调查研究,二是自觉运用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前者是基础性工作,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分析性工作,是对于前者的应用,两者共同作用从而对当时的社会结构予以科学的界定与划分。这成为构成统一战线的前提条件,即在准确把握不同阶级的地位、特征、利益诉求、生活方式、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才能区分敌我友,才能明确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才能明晰能否构建统一战线、同谁构建统一战线、如何构建统一战线等系列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大量调查研究与理论分析,发现当时阶级对立呈现出简单化的趋势,“整个社会日益分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势力”[1]273。无产阶级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使自身上升为统治阶级,这便需要无产阶级自觉运用统一战线,壮大自身、分化瓦解敌人,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社会力量与政治力量。在取得政权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293。最终构建成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宣言》揭示了之所以能够结成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内在动因,表明统一战线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目标指向,这是统一战线存在的理论根基。
从当时的外在因素来看,对“共产主义的幽灵”的联合围剿则说明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等旧势力结成了反对共产主义的联盟。《宣言》开篇就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描述,“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1]271。这种围剿联盟的出现在客观上要求无产阶级通过统一战线壮大自身,反抗围剿,实现自身目标。
由此可见,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完成其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同时,这种联合也是严酷的外在环境所要求的。无产阶级通过对社会的调查研究,自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划分敌我友,结成无产阶级统一战线,为完成无产阶级的宏伟目标,即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团结奋斗。
(二)自身团结——工人阶级内部的统一战线
自身团结和组织同盟军是统一战线的重要问题,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问题与工人阶级同其他阶级团结问题两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明确意识到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是实现工人阶级统一和团结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4]。
工人阶级同资本主义相伴而生,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过程中力量不断壮大,组织程度不断增强,阶级意识不断得以强化。最初,工人的大规模集结不是出于自为的阶级意识,而是为资产阶级服务而被动地组织起来的。“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敵人作斗争”[1]280。另一方面,工人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下被组织起来,《宣言》对此描述到,“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1]407。这体现出工人最初的组织与联合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目标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特定生产方式等原因而被动形成的。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无产阶级内部利益和生活状况趋于一致,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非但没有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生存条件以下”[1]412。这种面临共同的压迫与剥削下所形成的共同生存条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利益,逐步转化成共同的目标及实际行动。 在当时,工人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为可能发生的反抗准备食品。有些地方,斗争爆发为起义”[1]281。工人们不断联合起来进行斗争,在规模上,工人们取得越来越广泛的联合;在地域范围上,由地方斗争汇聚成全国性的斗争。与此同时,工人阶级内部所结成的统一战线也暴露出不统一的问题。《宣言》中就此写道:“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1]281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便在于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缺乏。
“社会阶级的出现不仅需要有人数众多且利益一致的人构成一个整体,而且需要所有这些人都意识到他们之间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并与其他利益集团处于对立的位置上”[5]。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政党要将工人组织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就需要通过教育强化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工人阶级政党要唤醒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使其成为一个自为的阶级”[6]。从而“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1]412。《宣言》对此强调,“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1]306。这种理念同欧文、傅里叶派仅着眼于改善工人阶级生活的目标有着本质区别,“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1]431。共产党要在联合行动中对工人阶级进行阶级意识教育和革命理论教育,引导工人阶级在革命中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列宁对此评价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功绩, 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 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 用科学代替了幻想。” [7]
1864年,马克思、恩格斯组织了欧洲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把歐美的工人阶级联合成一支大军,将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恩格斯在1888年《宣言》的英文版序言中写道:“这个协会成立的明确目的是要把欧美正在进行战斗的整个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1]255
由此可见,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是基于工人阶级共同生活水平即维持最低生活条件下产生的共同利益,通过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唤醒并塑造了工人阶级阶级意识,为了共同目标即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与实现自身统治而结成的政治联盟。无产阶级的组织与联合是伴随着资产阶级反抗其敌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的,由被动的组织转变为主动的联合,由“为他”转变为“自为”,由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转变为为无产阶级的使命奋斗,最终形成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成为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基石。
(三)组织同盟者——工人阶级同其他阶级的联合
工人阶级是先进阶级,但工人阶级完成其历史使命不能仅依靠自身力量,还要善于团结其他阶级及其政党,构建更为广泛的统一战线。“钢铁和水泥是性质不同的物质, 把它们结合起来, 就变成钢骨水泥那样强有力的东西”[8]。这种结合既是由无产阶级为完成历史使命而需要强大的力量支撑决定的,也是由无产阶级运动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83。这表明了无产阶级运动服务范围的广泛性——为绝大多数人谋利,以及无产阶级运动实现目标的崇高性——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要求无产阶级努力争取同其他阶级的合作,构建最为广泛的统一战线。
在当时的欧洲,反动的制度主要有以英、法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制度两种,这两种制度都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压迫对象从而维护阶级统治的。《宣言》就此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与协调。”[1]307这表现出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在反对当时反动制度的共同目标上同其他阶级及其政党进行联合的可能性,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体现出统一战线的灵活性。不同国家进行阶级斗争的路径又不尽相同,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宣言》基于法国、瑞士、波兰等国家的不同国情提出了进行团结的不同对策。在谈到德国时,《宣言》强调,“只要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共产党就同它一起去反对专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动性”[1]306。
由此可见,基于无产阶级运动的目标与特质,无产阶级需要团结其他能够团结的阶级,积聚更为强大的革命力量,构建更为广泛的统一战线。这就要求在统一战线中要坚持联合的灵活性和协调统一。在联合中保持适当的灵活性,为了扩大团结面,“甚至可以和魔鬼结成联盟”。同时要坚持无产阶级原则,确保“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不致发生转移”,这便涉及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即领导权归属的问题。
(四)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协调政治联盟各主体间的关系,增强统一战线的向心力与凝聚力,选择实现共同目标的最优路径以及确保联盟目标的实现。《宣言》囿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当时并未明确提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但描绘出共产党所具备的取得领导权的若干条件。
一是由共产党所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决定的。当时资本主义背景下,社会日益分裂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相互对立的阶级,其他阶级则随着历史的进程被削弱从而被抛弃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的阶级,“这是因为它是同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的,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是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和未来的代表”[9]。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是由于无产阶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便一无所有所决定的。共产党所代表的正是最具有先进性和革命性的无产阶级,这成为共产党取得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阶级基础。
二是由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交相迸发,试图以自身的观点解释世界、改造世界。恩格斯在1888年《宣言》英文版序言中将1837年《宣言》正式发表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者分成了两类,“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特别是英国的欧文派和法国的傅立叶派,这两个流派当时都已经缩小成逐渐走向灭亡的纯粹的宗派。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他们想用各种万应灵丹和各种补缀办法来消除社会弊病而毫不伤及资本和利润”,而共产党人则是“确信单纯政治变革还不够而要求根本改造社会的那一部分工人” [1]264。 三是由共产党自身特性决定的。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从利益上来看,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这表明共产党无论处于斗争的何种阶段都始终将无产阶级利益作为其奋斗的目标,这种利益的超脱性使得共产党能够在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上进行协调各方利益,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的凝聚作用,汇集更大力量,确保整个无产阶级奋斗目标的延续。此外,共产党在整个工人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的坚决性和理论的彻底性也是其取得领导权的支撑与保障。“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黨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人对于理论的掌握既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1]285,而是共产党人对于人类历史规律的把握,是“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1]285。
由此可见,共产党具备取得统一战线领导权的相关条件,这是共产党能够掌握领导权的基础。共产党属于先进的工人阶级,它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以及自身利益的超脱性、理论的彻底性、斗争的坚决性共同决定其能够对统一战线的目标进行确保,路径进行优化,力量进行凝聚,矛盾进行协调。
二、《共产党宣言》中统一战线思想的当代价值
《宣言》被誉为“红色中国第一书”[10],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思想源泉,是“我们组织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11]。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将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重视统一战线作用的发挥。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统一战线的历史。在《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逐本溯源,从源头上审视统一战线的思想根源与理论根基,深入挖掘《宣言》这座思想宝库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一)在坚持发展中坚守《宣言》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2]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写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实际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统一战线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历来是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民主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等不同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中心任务、范围、特征等方面不断调整变化,而如何确立共同目标、如何组织同盟者、如何实现与保障领导权等核心问题与基本原则是不变的。在变化中坚持不变,就是要坚持《宣言》的分析方法及其所归纳总结的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在变化中顺应变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国情与实践相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创新、丰富、发展和完善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领导统一战线在“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的发展环境中更好地扩大团结面、凝聚正能量,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满足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的人民需要。“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一战线开展好”[13]。
(二)在统合阶级阶层分析法中科学划分社会结构
结成统一战线的先决条件是准确界定各个不同的阶级。所谓“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是指探求政治联盟的各组成部分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又是由各主体的特殊利益凝结而成。要准确把握各主体的不同利益,就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精准地界定不同主体阶级与阶层,这便需要阶级、阶层分析法。
从“阶级”和“阶层”所对应的英文来看,“阶级”所对应的英文是class,阶层所对应的英文一般是stratum,但英文class一词既可以指阶级,也可以指阶层,stratum一词则单指阶层。通常,我们将马克思在《宣言》中对于社会的划分方法称为“阶级分析法”,将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功能论”观点的社会分层方法称为“阶层分析法”。事实上,《宣言》兼具了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两种分析法。长期以来,我们在学习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斗争思想、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的时候,忽略了他们的阶层分析方法[14]。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以阶级斗争的视角进行分析,对其他阶级阶层间的关系描绘并不多,但这并不代表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只有阶级斗争,还存在着剥削与对立以外的其他关系,进行了阶级分析以外的阶层分析应用。
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对于统一战线自身的构建与完善以及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灵活运用《宣言》的阶级分析法,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国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对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及中国革命的力量、路径、战略、策略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选用特定的阶级阶层分析方法会造成不同的分类,在统一战线中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联盟力量。因此,选用阶级分析还是阶层分析,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析与划分便成为构成统一战线的重大影响因素。基于此,我们应当依据统一战线的特征对分析标准作出几点原则性界定。
一是以政治经济为导向。统一战线是政治联盟,在统一战线的政治实践中阶级、阶层的划分标准应突出经济占有和政治态度而有别于社会学中的财富、权力、声望标准。应当注意的是,阶级分析法中一项重要标准是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并非简单的采用财富、金钱来进行划分。马克思曾指出,“钱包的大小纯粹是数量上的差别,它可以尽情唆使统一阶级的两个人相互反对”[15]。 二是以巩固、扩大阶级基础,实现阶级、阶层和谐为导向。社会主义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与联合,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内在规律。从历史发展来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6]。群众队伍的壮大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也是统一战线需要不断扩大联系范围与覆盖面的内在要求。从人类社会变迁规律来看,“每一个新阶级赖以实现自己统治的基础,总比它以前的统治阶级所依赖的基础要宽广一些”[1]100。社会主义作为代替资本主义的更高的历史阶段,所依赖和倚靠的阶级基础也必将更为宽广,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进行阶级、阶层的划分时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广泛团结、突出灵活、激发活力的原则进行划分,构建和谐、减小隔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便于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发挥统一战线在阶级阶层间的协调与统合作用,将万众之心汇聚成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新征程中的千钧之力、磅礴之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及时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爱国者联盟纳入爱国统一战线的范畴无疑是对巩固、扩大统一战线的最好阐释和有力实践。
三是及时把握阶级、阶层的动态变化,以将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有效纳入统战范围为导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结构产生根本性改变,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在此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产物,是由于科技进步、社会分工的变化而从过去的阶级阶层中分化出来的部分,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具有较强的阶层意识与较独立的利益诉求。随着新的社会阶层队伍的扩大、力量的壮大,产生出较强烈的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的意愿。与此同时,新的社会阶层内部分化特征明显,资源占有、经济实力、文化水平、政治态度等方面并不一致,不能一概而论。毋庸置疑,新的社会阶层“因其出身为体制外,对执政党在情感上天然较为疏离”[17],这对党的社会整合以及意识形态构建产生了一定影响。要注意把新的社会阶层形成时期作为统战工作的“窗口期”和“机遇期”,将新出现并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新阶层有效纳入统战范围,扩大统战工作的团结面与覆盖面。一是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对社会的整合能力与凝聚能力,将统战工作寓于党建工作中,以党建工作带动统战工作,加强在民营企业、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建立与作用的发挥,形成覆盖范围广、组织化程度高、联动性效果好的党组织网络和统战网络。二是加强利益的表达、协调与整合,建立有序的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多元渠道,以利益为纽带增进新阶层对执政党的认同。三是及时关注新阶层的思想动态、阶层特征等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工作寓于统战工作的联谊交友之中,增进思想认同,着力解决人心问题、思想问题。
(三)在广泛团结中筑牢统一战线的根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构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吸纳新的社会力量的同时,更应注意夯实基础,加强工人阶级内部团结与巩固工农联盟的问题。《宣言》对于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而在《宣言》发表几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就深刻地指出农民阶级同工人阶级联合的重要性,认为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天然同盟军。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马克思总结欧洲革命失败的教训,深刻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认为如果获得了农民的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1]684。
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人阶级受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不完善的限制,整体人数较少但组织集中,具有先进性。与之对应,农民阶级队伍极其庞大,占国家人数的百分之八十[18]。工人同农民的联合极具可行性,双方同样遭受多重压迫与剥削,具有相同的生存境遇以及联合进行抗争与革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愿。这一时期,工农联盟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革命的主体力量,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基础,也是统战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联盟仍是统一战线的构成基础,但并非统战工作的对象。时至今日,工农联盟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被弱化甚至边缘化的趋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阶级阶层不断分化与流动,农民与工人也出现了两种新的变化。一是农民与工人向其他阶层分化,成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以及知识分子,而原有的以工人与农民为职业的群体则日益成为整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二是工农联盟内部的转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浩大的“民工潮”,成为“新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但并未获得城市工人相应的待遇。基于上述两种情况,应当适时将更多的基层普通产业工人劳动者代表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范围[19],充分调动一线工人、制造业工人、农民工、农民在政治参与上的积极性,有效激发这部分群体的劳动积极性,真正确保其相应待遇与社会保障,把基础夯实筑牢,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稳固党的执政地位,做到本固邦宁、基业长青。
(四)在自我完善中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统一战线的性质与发展方向。共产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的前提条件,是统一战线事业巩固与发展的根本保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壮大。《宣言》对于领导权思想的论述主要是通过共产党人在阶级、思想、理论与实践上的先进性和彻底性来实现的,这是共产党能够取得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认识,在领导权的实质、实现方式以及如何加强等方面作出了新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探索。
研究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首先要明晰领导权的实质。毛泽东同志对此有一个精辟的论述,“领导就是带路的意思”,并进一步指出实现领导权需要具备的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20]谢觉哉对毛泽东所提出的“带路”观点进一步解释:“首先,党的主张合乎各个阶级的利益,他知道跟着党来有好处;其次,党员很积极,有信义,站在一切政治斗争的前头,他知道跟着我们党员走不会吃亏。” [21]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领导权的实质就是带路,做同盟者的领路人。这当中涉及领导者和同盟者两个相对应的概念。只有领路人能够带领同盟者胜利,保障同盟者利益,同盟者才愿意追随,没有追随者,就没有领导者。作为领导者,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先进性建设,这正是《宣言》所提出的重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追求和一贯坚持的优势与特色所在,是成为统一战线领导者的内在动因。另一方面领导者要加强对同盟者的引领,对同盟者利益予以关照,对同盟者思想予以引导。利益的表达与实现及思想的教育与引导二者不可偏废,应当齐头并进、协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同盟者的关照与引导,形成了“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和“对同盟者进行教育、引导”两大原则,成为维护与保障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重要原则和统战工作的基本准则。 其次,要完善领导权的实现方式。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特殊的群众工作,要有特殊的方式和方法。“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22],要让人家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心悦诚服地执行”。这就需要民主与协商的精神与方法。民主与协商不是弱化而是强化了党的领导。“各党各派无党无派的人愈是感觉到民主与自由,则我们同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愈加密切、愈加发展。党的领导作用,也会因此愈有保证。反之,如果他们到处感觉到我们的包办与命令,则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反会疏远起来、恶化起来,党的领导作用因此也会减少保证”[23]。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政治领导而不是组织控制,是党委领导而不是部门领导,是集体领导而不是个人领导。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对不会领导、不会做统战工作的四种方式进行了批评:官腔十足、人情味少;放任自流、不会引导;荒腔走板、动作变形;对不上话,做不进工作。要坚持人民民主,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众人之事由众人来做,不断构建民主精神与协商渠道,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不断完善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实现方式。
再次,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习近平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4]统一战线是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中心所服务,随着党的中心任务变化而变化,这是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初衷,也是统一战线的初心与价值所在。党的十九大对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了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由此,“统一战线也相应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5]。新时代,统一战线是治国理政之道,是安邦定国之基石;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团结范围更为广泛,凝聚力量更为多元,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更为复杂;新时代,统一战线为党的长期执政提供了先进性与合法性来源,为党和国家宏伟目标的实现凝聚人心、提供力量。做好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与完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坚持统一战线的政治性与政策性不动摇,增进统一战线的艺术性与灵活性,在制度保障、统战团体建设等方面予以加强。一是要转变思想。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巩固党的執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重视统一战线,重视统战工作。二是提供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等统一战线方面的重要文件,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的出台,成为第一部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党内法规,对于克服统战工作的随意性,加强统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根本遵循。三是加强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其他统战团体的建设。统一战线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需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水平与执政能力,同时也需要重视系统内其他团体的自我建设与自我完善,新使命要求着力加强思想、组织、制度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在坚持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统战工作的科学化和实效化水平。
综上所述,《宣言》虽没有使用“统一战线”或“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这样的概念,但统一战线的思想却贯穿全文、熠熠生辉,为统一战线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思想深邃、表述严谨、层次分明、便于实践的逻辑架构,即工人阶级在面对强大的敌对势力的情况下,需要借助统一战线来完成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这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必然选择与必由之路。《宣言》中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又极大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的理论体系与思想内涵,这既是对《宣言》的具体应用,又是对《宣言》的丰富发展。应当坚持《宣言》中统一战线的基本思想,灵活运用阶级阶层分析法,筑牢根基、扩大范围、加强领导,让《宣言》在21世纪的中国重新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7.
[3]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
[4] 赵明义,文宗瑜.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与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J].东岳论丛,1991(5).
[5] [法]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M].周以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7.
[6] 谢成宇,孙来斌.革命主体与阶级意识:《共产党宣言》的有关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江汉论坛,2011(2).
[7] 列宁.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
[8]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
[9] 赵明义.科学社会主义[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44.
[10] 高放.《共产党宣言》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共产党宣言〉汉译纪念版》序言[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4).
[11] 林远.统一战线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13] 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57.
[14] 郭春生.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6).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43.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17] 廉思,冯丹,芦垚.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特征分析、杠杆作用以及工作思考——关于新社会阶层的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6(11).
[1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6.
[19] 郭士民,赵明义.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的当代价值和实现路径[J].理论学刊,2017(2).
[2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3.
[21]中共延安地委.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统一战线和三三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448.
[2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
[23] 张闻天.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82.
[2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5] 孙信.习近平新时代统一战线思想探析[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
责任编辑:朱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