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永安市实验小学)
摘 要:以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这种理想导学过程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诸多方面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把握是否准确和到位。因而,智慧导学必定以读懂学生为基础和前提条件。
关键词:导学风格;经验;智慧
在一次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有幸聆听了一位优秀青年教师与一位特级教师关于六年级“认识比”的同课异构教学,呈现出了两位老师各自鲜明的导学风格,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精彩的教学过程和多维的教学实效。通过对导学风格差异的对比研究,我们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从而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操作策略。
一、导学特点和过程剖析
青年教师基于教材实例,领着学生经历两个阶段的体验和感悟,逐步走向概念本质。首先是情境体验,积累经验,初识概念。教师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精心创设了调配酸梅汤的活动情境,让学生针对不同分量、相同口味的酸梅汤中酸梅汁和水的配比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从中获得了宝贵的调配经验,初步认识到相同口味的酸梅汤中汁总是水的几分之几这一本质,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揭示出比的意义。接着是实例强化,精致经验,领悟本质。教师随后又引入了抽奖活动转盘中的色块之间的相比关系,引导学生讨论一种色块是另一种色块的几分之几,一种色是整个转盘的几分之几,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比表示出来。进而启发学生归纳:这里的比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什么关系?学生比较自然地领悟到“同类量的比即同类量相除的关系”这一本质意义。在这个教学实例中,青年教师小步带领,设计了典型的活动和实例,逐步启发学生讨论发现、类比归纳,体现了精雕细磨、精致引领的主要特色,教学过程充实高效。
特级教师基于学生经验,助推着学生从已有的模糊经验和原始认识出发,初步走向数学概念的本质。首先是唤醒经验,启发分类。老师在教学伊始便让学生充分地搜索和唤醒已有的相关经验,来完成“( )比( )”的填空。这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学生提供了足球赛中的比分之比和做饭和面中的粉和水之比等材料,这是学生当下现实和真实认知水平的体现,为后续的深入探究提供了典型的学习素材。进而教师启发学生将现有素材进行分类,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指明了方向。接着是交流讨论,发现本质。教师通过“比赛中的比和做饭时的比,这两类有不一样的地方吗”这一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单个量变”“两个量同时变”等本质问题,进而体悟到“变中的不变”,即倍数关系不变这一同类量相比的本质,顺利地抽象归纳出同类量比的意义。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作为认识抽象概念的基础,在充分的自主讨论中慢慢地逼近、发现概念本质性的东西。教师自然唤醒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从中穿针引线,启发学生自主分類、抽象归纳。教师始终游走于学生模糊的生活认知经验和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之间,不断地通过适切的提问来穿针引线,当了一回儿童与数学之间的媒人,体现了自然生成、顺应学生、回归自由的主要特色,教学过程灵动深刻。
二、导学风格对我们的启示
1.生本课堂:学与教的理想追求
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特级教师,他们的导学都旨在为学生搭建概念建构的有用支架,或是提供资源,或是催生资源,在此基础上营造思考的时机,提出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逐步击破认知上的障碍,促进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不断拓展和完善。在这个导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就是要使他们能够清晰地意识到“他们自己是学习者和思考者”,感受到他们在课堂上被赋予了一定的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成为解决问题者。这便是生本课堂的应有之义,是当前课改背景下课堂学与教的理想追求。
2.读懂学生:智慧导学的基础
上述案例中的两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在不断地尝试读懂学生,真心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关于“比”这个概念,学生脑子里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太清楚什么,他们对于比是怎样想的……正因为老师充分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心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和思维世界,才能创设出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让孩子们在遇到数学问题时能够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把正确的或者错误的理解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而这些真实的做法和想法则是教师灵活导学的依据。
3.教无定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两位老师导学风格各异,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说教无定法,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种“适合的教法”首先是针对学生而言,教师应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采取的导学策略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兴趣点、模糊点、疑惑点上适当地导,同时还需关注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差异地导。其次,针对教师自身而言,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老师应选取适合自身的导学策略,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功底等因素决定着哪种导学风格更加适合。更进一步说,不同地域的教学流派风格也会决定教师日常导学风格的习惯性差异,当然,教师也应该主动尝试不同导学策略,凝练出更适合自身的导学风格。总之,教无定法,适合学生学习以及教师自身特点的才是最好的。只要每个老师上出自己的特色来,让学生喜欢满意、学有成效,这样的课应该就是好的。
4.省学论教:学生发展成效是考量标准
不管是哪一种导学风格,都必须以促进学生朝着课标既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效迈进为旨归。因而,我们必须省学论教,即要以儿童生命成长的视角,全方位反省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状态,反省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情况,以此来评价反思学与教。
编辑 赵飞飞
摘 要:以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这种理想导学过程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诸多方面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把握是否准确和到位。因而,智慧导学必定以读懂学生为基础和前提条件。
关键词:导学风格;经验;智慧
在一次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有幸聆听了一位优秀青年教师与一位特级教师关于六年级“认识比”的同课异构教学,呈现出了两位老师各自鲜明的导学风格,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精彩的教学过程和多维的教学实效。通过对导学风格差异的对比研究,我们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从而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操作策略。
一、导学特点和过程剖析
青年教师基于教材实例,领着学生经历两个阶段的体验和感悟,逐步走向概念本质。首先是情境体验,积累经验,初识概念。教师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精心创设了调配酸梅汤的活动情境,让学生针对不同分量、相同口味的酸梅汤中酸梅汁和水的配比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从中获得了宝贵的调配经验,初步认识到相同口味的酸梅汤中汁总是水的几分之几这一本质,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揭示出比的意义。接着是实例强化,精致经验,领悟本质。教师随后又引入了抽奖活动转盘中的色块之间的相比关系,引导学生讨论一种色块是另一种色块的几分之几,一种色是整个转盘的几分之几,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比表示出来。进而启发学生归纳:这里的比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什么关系?学生比较自然地领悟到“同类量的比即同类量相除的关系”这一本质意义。在这个教学实例中,青年教师小步带领,设计了典型的活动和实例,逐步启发学生讨论发现、类比归纳,体现了精雕细磨、精致引领的主要特色,教学过程充实高效。
特级教师基于学生经验,助推着学生从已有的模糊经验和原始认识出发,初步走向数学概念的本质。首先是唤醒经验,启发分类。老师在教学伊始便让学生充分地搜索和唤醒已有的相关经验,来完成“( )比( )”的填空。这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学生提供了足球赛中的比分之比和做饭和面中的粉和水之比等材料,这是学生当下现实和真实认知水平的体现,为后续的深入探究提供了典型的学习素材。进而教师启发学生将现有素材进行分类,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指明了方向。接着是交流讨论,发现本质。教师通过“比赛中的比和做饭时的比,这两类有不一样的地方吗”这一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单个量变”“两个量同时变”等本质问题,进而体悟到“变中的不变”,即倍数关系不变这一同类量相比的本质,顺利地抽象归纳出同类量比的意义。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作为认识抽象概念的基础,在充分的自主讨论中慢慢地逼近、发现概念本质性的东西。教师自然唤醒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从中穿针引线,启发学生自主分類、抽象归纳。教师始终游走于学生模糊的生活认知经验和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之间,不断地通过适切的提问来穿针引线,当了一回儿童与数学之间的媒人,体现了自然生成、顺应学生、回归自由的主要特色,教学过程灵动深刻。
二、导学风格对我们的启示
1.生本课堂:学与教的理想追求
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特级教师,他们的导学都旨在为学生搭建概念建构的有用支架,或是提供资源,或是催生资源,在此基础上营造思考的时机,提出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逐步击破认知上的障碍,促进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不断拓展和完善。在这个导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就是要使他们能够清晰地意识到“他们自己是学习者和思考者”,感受到他们在课堂上被赋予了一定的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成为解决问题者。这便是生本课堂的应有之义,是当前课改背景下课堂学与教的理想追求。
2.读懂学生:智慧导学的基础
上述案例中的两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在不断地尝试读懂学生,真心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关于“比”这个概念,学生脑子里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太清楚什么,他们对于比是怎样想的……正因为老师充分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心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和思维世界,才能创设出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让孩子们在遇到数学问题时能够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把正确的或者错误的理解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而这些真实的做法和想法则是教师灵活导学的依据。
3.教无定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两位老师导学风格各异,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说教无定法,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种“适合的教法”首先是针对学生而言,教师应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采取的导学策略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兴趣点、模糊点、疑惑点上适当地导,同时还需关注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差异地导。其次,针对教师自身而言,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老师应选取适合自身的导学策略,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功底等因素决定着哪种导学风格更加适合。更进一步说,不同地域的教学流派风格也会决定教师日常导学风格的习惯性差异,当然,教师也应该主动尝试不同导学策略,凝练出更适合自身的导学风格。总之,教无定法,适合学生学习以及教师自身特点的才是最好的。只要每个老师上出自己的特色来,让学生喜欢满意、学有成效,这样的课应该就是好的。
4.省学论教:学生发展成效是考量标准
不管是哪一种导学风格,都必须以促进学生朝着课标既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效迈进为旨归。因而,我们必须省学论教,即要以儿童生命成长的视角,全方位反省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状态,反省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情况,以此来评价反思学与教。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