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利家位于犹太区的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里。没错,犹太区的一座新教教堂,早期英国哥特风格,有修长的尖顶拱券,相对简朴的玫瑰窗,历经百年不褪色的红砂岩。
上世纪中叶,教堂内部建起了旋梯和地板,被分隔成十多间公寓,多是一室一厅,适合单人或一对情侣居住。每户人家都随机占有教堂遗迹的一个零部件:两扇彩窗、一根廊柱、高而无用的尖屋顶。哈利家朝南客厅内长长的窗沿石曾是唱诗班上空安置管风琴的地方,如今摆满了橙色、白色和紫色的兰花,“是我妻子种的,她喜欢兰花。”
哈利的妻子D是小说家,我曾在Hodges Figgis书店的橱窗内看到她一字儿排开的五部曲小说,费伯-费伯出版社的油画花卉封面让这些书看起来像一组哀伤的静物。她目前在三一学院教创意写作课。选过她课的盼盼曾说:“如果都柏林有什么让我舍不得的,就是D的课了。”
我把这话转述给哈利,哈利说:“可是她讨厌教书。有那么多,你知道,和真正的东西无关的事务:编写课程大纲、登记分数、行政……她喜欢制造东西:种花、绢印、烤蛋糕、写个故事。”
“ 哦,但教书可以制造人啊。”其实我都不相信这话。
哈利笑了:“那得等上几十年才知道。”
“所以,两个都是作家的人生活在一起,会不会有点挤呢?”
“大部分时间我在卧室里写作,她则在学校办公室,也不怎么互相干扰。当然,我们也想过租大一点的公寓,有两个独立书房之类的,但是搬家实在太麻烦了。而且,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既然没有孩子,把钱花在房子上就有点奇怪了。”
我想,比我父亲年长却还在租房的哈利,大概理解不了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房产就很难在北京、上海结婚这种事,是怎么一回事吧。实际上哈利回老家都柏林定居不过这10年左右,此前他们夫妇在意大利边教书边写作,再之前是法国,再之前,遇到D以前,是越南、泰国、北非。二十岁出头从都柏林大学拿了哲学、数学、文学三个学位毕业后,哈 利就没在爱尔兰长待过,用他的话说:“我是我们家6个孩子里的黑马——直到我那个更疯狂的妹妹出生,”他咧嘴一笑,“那时我父母就没有精力来操心我了。”
“你这种优等生有什么可操心的啦。”
“因为,‘我是个诗人’这种,不是可以在饭桌上对父母说的话啊。尤其当家里其他的孩子不是银行家就是医生、律师的时候。”
我不禁笑出声来。这句话里每个字的意思,我都再明白不过。
那天哈利还给我看了一帧镶在橡木镜框里的黑白全家福。照片摄于上世纪50年代,红砖穹顶下,每个人的面部都有一种与清晰度无关的特点:光是光,阴影是阴影,颧骨是颧骨,严肃的人越发严肃,没心没肺大笑的人看起来越发没心没肺 。哈利用手指给我:谁私奔去了智利,谁养了12个孩子,谁为女王拉奏大提琴,谁一辈子没结婚,谁照顾年老的阿姨,谁尚未成年就自杀,谁成年后自杀,谁在车祸中去世。
“现在,这张照片上大部分人都死了,活着的时候,我也不是和他们最亲近的一个。但,直到我和D在托斯卡纳山区旅行结婚,D的家人全部从爱尔兰飞去了意大利,站满了小教堂的前3排,我这边却只有我自己,我才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这一点,并且多少有些落寞。”
我没有告诉哈利,作为独生女,我的婚礼上会有三代、四代的亲戚出席,而更多的将是一些我从没见过的人,他们会把一个既是舞台又是饭店的四不像的处所挤满,我会敬许多酒,他们会送上许多祝福,而我会比当年他在托斯卡纳山区更感到落寞。
从哈利家出来时,恰好遇到一群犹太教徒去一条街外本市最大的会堂做礼拜,二人一排走在路沿石上,蓝色基帕帽醒目地戴在后脑,几乎没有人说话。不远处还有一座清真寺,一座大学,一所精神病院。
我想,这的确是一个让人感到安心的街区。
上世纪中叶,教堂内部建起了旋梯和地板,被分隔成十多间公寓,多是一室一厅,适合单人或一对情侣居住。每户人家都随机占有教堂遗迹的一个零部件:两扇彩窗、一根廊柱、高而无用的尖屋顶。哈利家朝南客厅内长长的窗沿石曾是唱诗班上空安置管风琴的地方,如今摆满了橙色、白色和紫色的兰花,“是我妻子种的,她喜欢兰花。”
哈利的妻子D是小说家,我曾在Hodges Figgis书店的橱窗内看到她一字儿排开的五部曲小说,费伯-费伯出版社的油画花卉封面让这些书看起来像一组哀伤的静物。她目前在三一学院教创意写作课。选过她课的盼盼曾说:“如果都柏林有什么让我舍不得的,就是D的课了。”
我把这话转述给哈利,哈利说:“可是她讨厌教书。有那么多,你知道,和真正的东西无关的事务:编写课程大纲、登记分数、行政……她喜欢制造东西:种花、绢印、烤蛋糕、写个故事。”
“ 哦,但教书可以制造人啊。”其实我都不相信这话。
哈利笑了:“那得等上几十年才知道。”
“所以,两个都是作家的人生活在一起,会不会有点挤呢?”
“大部分时间我在卧室里写作,她则在学校办公室,也不怎么互相干扰。当然,我们也想过租大一点的公寓,有两个独立书房之类的,但是搬家实在太麻烦了。而且,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既然没有孩子,把钱花在房子上就有点奇怪了。”
我想,比我父亲年长却还在租房的哈利,大概理解不了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房产就很难在北京、上海结婚这种事,是怎么一回事吧。实际上哈利回老家都柏林定居不过这10年左右,此前他们夫妇在意大利边教书边写作,再之前是法国,再之前,遇到D以前,是越南、泰国、北非。二十岁出头从都柏林大学拿了哲学、数学、文学三个学位毕业后,哈 利就没在爱尔兰长待过,用他的话说:“我是我们家6个孩子里的黑马——直到我那个更疯狂的妹妹出生,”他咧嘴一笑,“那时我父母就没有精力来操心我了。”
“你这种优等生有什么可操心的啦。”
“因为,‘我是个诗人’这种,不是可以在饭桌上对父母说的话啊。尤其当家里其他的孩子不是银行家就是医生、律师的时候。”
我不禁笑出声来。这句话里每个字的意思,我都再明白不过。
那天哈利还给我看了一帧镶在橡木镜框里的黑白全家福。照片摄于上世纪50年代,红砖穹顶下,每个人的面部都有一种与清晰度无关的特点:光是光,阴影是阴影,颧骨是颧骨,严肃的人越发严肃,没心没肺大笑的人看起来越发没心没肺 。哈利用手指给我:谁私奔去了智利,谁养了12个孩子,谁为女王拉奏大提琴,谁一辈子没结婚,谁照顾年老的阿姨,谁尚未成年就自杀,谁成年后自杀,谁在车祸中去世。
“现在,这张照片上大部分人都死了,活着的时候,我也不是和他们最亲近的一个。但,直到我和D在托斯卡纳山区旅行结婚,D的家人全部从爱尔兰飞去了意大利,站满了小教堂的前3排,我这边却只有我自己,我才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这一点,并且多少有些落寞。”
我没有告诉哈利,作为独生女,我的婚礼上会有三代、四代的亲戚出席,而更多的将是一些我从没见过的人,他们会把一个既是舞台又是饭店的四不像的处所挤满,我会敬许多酒,他们会送上许多祝福,而我会比当年他在托斯卡纳山区更感到落寞。
从哈利家出来时,恰好遇到一群犹太教徒去一条街外本市最大的会堂做礼拜,二人一排走在路沿石上,蓝色基帕帽醒目地戴在后脑,几乎没有人说话。不远处还有一座清真寺,一座大学,一所精神病院。
我想,这的确是一个让人感到安心的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