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由此看来,诗歌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绘画的艺术,更是“立体”的艺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由于诗歌语言的简洁、凝练,特别是想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与现代文表意的通俗性上有所区别,导致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上就有些力不从心,从而失去对诗歌的兴趣,更别说是诗歌艺术欣赏了。如何突破诗歌教学中这个瓶颈,让学生主动去感知这种“立体”的艺术。笔者认为,只有以培养他们的兴趣为中心,通过“立体”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借助音乐的手法,培养学生感知诗歌的兴趣。音乐艺术可以说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而唐诗宋词等古代诗歌,又都喜欢押韵,讲究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它的音韵运用手法与现代音乐的艺术还是有一些关联的,所以容易通过给古代诗歌配乐的方法来理解诗歌。当然,这里讲的配乐并不是从专业角度讲的,而是告诉学生用他最熟悉的旋律来给诗歌配乐,就是用现在的旋律去套这些诗歌,通过这种办法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去立体感知古代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特别是处理一些篇幅相对较长、内容比较深奥且不容易理解的诗词,这种办法应该是比较有效的。比如《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诗歌内容较丰富,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如果对于这种诗歌,我们仅仅是自己讲解,学生可能就难以体悟。笔者在讲这首诗歌的时候,就尝试着运用了这种办法,让学生自读,根据一切已知和自己对诗情的理解,然后选择一种合适的旋律来给这首诗谱曲。学生踊跃参与,《你知我知》、《外婆的澎湖湾》、《哪有一天不想你》、《再见亦是泪》等等曲调都被他们选了出来,虽然他们的选择未必是合适的,但是通过这种形式,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即使有些不当,通过老师的点拨,理解张若虚的感情可能就容易得多了。更重要的是,这种参与可以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喜欢上古代诗歌,对他们的古诗兴趣的培养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借助美术的手法,培养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中国古代诗歌常常是抒情、写景相结合,情因景生,景因情设,情景不分家。如何让学生通过景的理解来推演诗歌的内容呢?笔者常常借助美术的笔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是感官的艺术,是立体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简单的美术手法,粗笔勾勒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可以让其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描摹一个图画出来,把黑板让位给学生,把讲台让位给学生,让他们画,让他们讲,让其充分发挥其想象能力,动脑、动手。这样他们通过简单的绘画,不但可以充分地与老师进行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会使自己自觉不自觉地提高了借助一切语言信息去理解了诗歌本身的能力。比如在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笔者就想,此诗是一首悼亡词,是苏轼纪念亡妻所作,诗情比较简单,情感相对清楚。但是要教会学生结合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全面透彻地挖掘诗歌的所有情愫,学会挖掘诗词的画外之音,就应让学生尝试通过绘画的方式来理解诗歌所呈现的内容。在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有的学生重点描摹了“千里孤坟”、“尘满面,鬓如霜”,有的重点描摹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还有的重点描摹了“明月夜,短松冈”。最后让学生陈述这样描摹的原因,围绕学生的绘画和他们的陈述展开集体评价,然后通过老师对这些图画的点评,学生很好理解了苏轼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的这种特殊的感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白了诗词处处都有真情在的道理。
借助表演的手法,培养学生透悟诗歌的能力。古代诗词是非常讲究炼字的,每一个字的选择都是有讲究的,有情感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所以,一字之差,意思可能真是“天壤之别”了。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为什么用“木”而不用“叶”呢?那肯定是有讲究的。因此,提高学生透彻理解诗歌的能力就是必须的。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这种透悟诗词的能力呢?人们常说,文艺是不分家的,艺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它们的互通性。表达方式的不同与互通可以更好地挖掘创作者的思想内涵,渎懂作者的写作用意。所以,通过表演这种形式,可能对于理解诗歌的意思有一些帮助。在笔者看来,诗歌一般不是老师能够讲出来的,可能你讲得非常的透彻,学生对于这种讲解也是认同的,但依葫芦画瓢就不那么简单了。因此,要很好地悟出诗歌的艺术美,学生的主动接近和参与才是最重要的。笔者就常常在诗歌的阅读教学中让出舞台,把课堂让给学生去活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互动,参与表演,来提高他们透彻理解诗歌的能力。特别是一些有一定的情节,情感又相对浓烈的诗词,便于表演。比如:《孔雀东南飞》是以爱情为主线的诗歌,学生喜欢,学生参与热情很高,他们会主动捕捉每一个生活细节,每一个场景来表演,而这个过程中学生体悟诗情的意识自觉不自觉地得到了增强。再比如岳飞的《满江红》,这是一首爱国情感非常浓烈的诗歌,学生通过改写,然后进行惟妙惟肖的表演,无疑提高了自己的体悟诗歌的能力。
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奇葩,是美的化身,如何教会学生理解、吸收、继承这种文化本身也是一门艺术。笔者常常以为,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诗歌的教学应该不仅仅是讲的教学,而更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与其面面俱到地单一机械地讲授诗歌,还不如借助音乐、美术、表演等“立体”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起他们对诗歌的兴趣,有侧重地提高学生透悟诗词的能力,从而喜爱这种文化,传承这种文化。
借助音乐的手法,培养学生感知诗歌的兴趣。音乐艺术可以说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而唐诗宋词等古代诗歌,又都喜欢押韵,讲究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它的音韵运用手法与现代音乐的艺术还是有一些关联的,所以容易通过给古代诗歌配乐的方法来理解诗歌。当然,这里讲的配乐并不是从专业角度讲的,而是告诉学生用他最熟悉的旋律来给诗歌配乐,就是用现在的旋律去套这些诗歌,通过这种办法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去立体感知古代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特别是处理一些篇幅相对较长、内容比较深奥且不容易理解的诗词,这种办法应该是比较有效的。比如《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诗歌内容较丰富,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如果对于这种诗歌,我们仅仅是自己讲解,学生可能就难以体悟。笔者在讲这首诗歌的时候,就尝试着运用了这种办法,让学生自读,根据一切已知和自己对诗情的理解,然后选择一种合适的旋律来给这首诗谱曲。学生踊跃参与,《你知我知》、《外婆的澎湖湾》、《哪有一天不想你》、《再见亦是泪》等等曲调都被他们选了出来,虽然他们的选择未必是合适的,但是通过这种形式,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即使有些不当,通过老师的点拨,理解张若虚的感情可能就容易得多了。更重要的是,这种参与可以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喜欢上古代诗歌,对他们的古诗兴趣的培养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借助美术的手法,培养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中国古代诗歌常常是抒情、写景相结合,情因景生,景因情设,情景不分家。如何让学生通过景的理解来推演诗歌的内容呢?笔者常常借助美术的笔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是感官的艺术,是立体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简单的美术手法,粗笔勾勒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可以让其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描摹一个图画出来,把黑板让位给学生,把讲台让位给学生,让他们画,让他们讲,让其充分发挥其想象能力,动脑、动手。这样他们通过简单的绘画,不但可以充分地与老师进行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会使自己自觉不自觉地提高了借助一切语言信息去理解了诗歌本身的能力。比如在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笔者就想,此诗是一首悼亡词,是苏轼纪念亡妻所作,诗情比较简单,情感相对清楚。但是要教会学生结合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全面透彻地挖掘诗歌的所有情愫,学会挖掘诗词的画外之音,就应让学生尝试通过绘画的方式来理解诗歌所呈现的内容。在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有的学生重点描摹了“千里孤坟”、“尘满面,鬓如霜”,有的重点描摹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还有的重点描摹了“明月夜,短松冈”。最后让学生陈述这样描摹的原因,围绕学生的绘画和他们的陈述展开集体评价,然后通过老师对这些图画的点评,学生很好理解了苏轼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的这种特殊的感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白了诗词处处都有真情在的道理。
借助表演的手法,培养学生透悟诗歌的能力。古代诗词是非常讲究炼字的,每一个字的选择都是有讲究的,有情感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所以,一字之差,意思可能真是“天壤之别”了。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为什么用“木”而不用“叶”呢?那肯定是有讲究的。因此,提高学生透彻理解诗歌的能力就是必须的。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这种透悟诗词的能力呢?人们常说,文艺是不分家的,艺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它们的互通性。表达方式的不同与互通可以更好地挖掘创作者的思想内涵,渎懂作者的写作用意。所以,通过表演这种形式,可能对于理解诗歌的意思有一些帮助。在笔者看来,诗歌一般不是老师能够讲出来的,可能你讲得非常的透彻,学生对于这种讲解也是认同的,但依葫芦画瓢就不那么简单了。因此,要很好地悟出诗歌的艺术美,学生的主动接近和参与才是最重要的。笔者就常常在诗歌的阅读教学中让出舞台,把课堂让给学生去活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互动,参与表演,来提高他们透彻理解诗歌的能力。特别是一些有一定的情节,情感又相对浓烈的诗词,便于表演。比如:《孔雀东南飞》是以爱情为主线的诗歌,学生喜欢,学生参与热情很高,他们会主动捕捉每一个生活细节,每一个场景来表演,而这个过程中学生体悟诗情的意识自觉不自觉地得到了增强。再比如岳飞的《满江红》,这是一首爱国情感非常浓烈的诗歌,学生通过改写,然后进行惟妙惟肖的表演,无疑提高了自己的体悟诗歌的能力。
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奇葩,是美的化身,如何教会学生理解、吸收、继承这种文化本身也是一门艺术。笔者常常以为,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诗歌的教学应该不仅仅是讲的教学,而更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与其面面俱到地单一机械地讲授诗歌,还不如借助音乐、美术、表演等“立体”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起他们对诗歌的兴趣,有侧重地提高学生透悟诗词的能力,从而喜爱这种文化,传承这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