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有效对话,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hexia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在平等的对话中引发共鸣,提高实效,就要关注有效对话:首先,要精心创设真诚、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动员学生全体参与,促进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共同发展。再次,要善于设计适当的话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关键词:有效对话 氛围 尊重 话题 高效
  有一位同事在教学秦牧的散文《土地》时,要学生赏析这样两句话:“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当时一位学生问道:“老师,野马怎么还有缰绳?”这一问让同事一时语塞,支吾了半天后,他尴尬又不耐烦地说:“你如果不钻牛角尖,不耍小聪明,学习成绩能不好吗?”同事的评价让这位学生非常难堪,课上再也没有参与学习。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又得知,这个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此全无,成绩自然一降再降。
  同事武断地否定了学生的质疑,使师生对话陷入死胡同,让本该掀起的课堂高潮落入低谷。我记得伏尔泰说过:“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语文学科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需要读者经过感悟、体验、理解,而后归结为审美和创新的共鸣。《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见 ,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也是师生与文本之间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灵活的运用对话教学,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推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有利于激励学生的积极创新,从而让对话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的桥梁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精心创设真诚、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倡导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教师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学生才能想说、敢说,也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对话的深入开展。课例中的教师武断地扑灭了学生灵感的火花,霸道地遏制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这实在不可取。
  因此,我认为,教师要从传统的权威里走出来,归还学生的话语权,真正做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即使学生有时认识有误,也应让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被揭示和认识,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动员学生全体参与,促进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共同发展。
  教师组织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引导对话、促进对话的有效开展。但学生的家庭背景、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各有千秋,因此,教师要正视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每一位学生的见解都作出或肯定、或补充、或纠正、或期待的积极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尊严地坐下,以此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对话,勇敢地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 进而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共同发展。
  教学作家孙犁的《荷花淀》时,我让学生交流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有一个学生提出“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里的句号应改为逗号。我一时愣了,这个平时不起眼的孩子难道要我出丑?或者,难道名家也出错?不可能!既然问题是学生提出的,就叫学生解决吧。于是,我要求学生联系文章背景和语境对这里究竟该用什么标点符号进行探讨。一会儿,学生的交流渐渐平静,脸上还洋溢着喜悦,都争着要展示自己。他们说:“这个句号用得好,它不仅表现出了水生嫂坚定的支持丈夫从军抗日的决心,还表现出了水生嫂要丈夫理解家里难处的复杂心理,一改就改变作者本意了。”太好了,这一探讨既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和人物情感,也有力地促进了课堂交流,提升了学生的评价水平。我适时地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了表扬,也高度评价了学生的交流学习,化解了学生对提问者的鄙视。后来,我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多的提问和越来越多的创意不断出现,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提升很快。
  再次,要善于设计适当的话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对话本身具有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对话过程也能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与融合,在某种程度上能克服自己的认识偏见,不断探究出新的真理。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紧随时代步伐,努力创设开放性启发式的话题,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汲取营养,增长智慧,提高素养。随着对话的不断深入,又使学生产生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对话。让对话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最能培养学生回旋喷涌的思辨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关注有效对话,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认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才,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懈的努力。
其他文献
摘 要:激励指的是激发和鼓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成为强化课堂组织、推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动力保证。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激励策略  激励指的是激发和鼓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强化课堂组织、推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动力保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样离不开激励策略的应用。下面结合教学工
期刊
教师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评语,能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地发展。通常,我们习惯于用“√”和“×”来评判正误,打上分值,或者是批上优、良、中、差等。这种方法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影响了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不能全面
期刊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赢得学生的信
期刊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学会用探索性、研究性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读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行走,不轻易地放过一个字,尤其是学会在关键词句处驻足流连,反复品味、推敲——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思言外之意,想言外之情,与自己的生活相链接,与相似的经历相链接,可以认同,可以质疑……  一、抓住重点词,凸显语文味  如《可贵的沉默》一课,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是“沉默”还是“可贵”?文本中“
期刊
创新意识也可称作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索的兴趣、创新的欲望等。创新意识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呢?以下是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中的几点体会:  一、鼓励“脱颖”。  例如:四年级的一堂体育课,在准备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时,突然,一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我马上请他发言,他说:“
期刊
小学班主任面对6、7岁—11、12岁的儿童,工作更加繁重。我相信,任何一位班主任都希望胜任这项工作并把自己从繁重中尽量解脱出来,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就至关重要。  下面我谈谈我做班主任工作的体会:  一、亲近学生,研究学生;展现自我,树立威望。  一要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二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
期刊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理念形成的过程,用哲学的观点可将其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是一切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数学学习的第一步,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要想让学生在数学中得到发展、学会发展,就要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就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提出问题这一环节狠下功夫,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笔
期刊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十几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实例导入法  教学中设计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例导入,能体现数学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并强调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呈现方式。利用身边的实例导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解直角三角形
期刊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把课堂的温度建立在思维的深度上,注重触发和点拨,静水投“石”,激起思维的涟漪,撞击出创新的火花,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珍视差异 触发点拨 激活思维 收获精彩  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