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有关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学校承担着完成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任。要实现农村由“人口负担”向“人力资源”的转变,就需要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然而,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以及自身管理等方面的因素,我们通过对周边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并与周边学校相互交流,认为我们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面临如下困境:
1、面临挑战,任务艰巨。近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逐步确立,西部“两基”攻坚计划顺利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除杂费,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取得进展,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但今后的任务依然很艰巨。随着义务教育发展的重点逐渐转向提高质量,均衡发展的要求更高,工作难度增大。同时,学龄人口流动与城乡分布结构变化也给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挑战。
2、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配置不合理,一些农村学校到退休年龄的教师逐年增加,学校教师年龄两极化极为严重,中年教师断层。学科不配套,尤其是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这些学科在农村学校缺乏专业教师执教,这就很大程度上无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再是教师职称评定受到指标限制,有的教师工作到退休还不能评到相应的职称。加之现在留守儿童、独生子女较多,隔代教育娇生惯养,已成为当今农村普遍现象,造成教师对学生难管难教育。还有教师经济待遇与其他行业相比相差较大,特别是青年教师仅靠工资维持基本的家庭开支都困难,还要承担房贷等多方面的经济压力,造成不少的人不愿从事教师工作。因此,合理调配教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势在必行。
原因探析及其进一步思考:农村学校在管理和发展过程中之所以面临诸多困境或阻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农村的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与农村中小学应该良性互动
事实上,农村学校陷入了一个不良的循环当中: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落后—→对学校投入的不足和农村教育风气的不浓—→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教育质量下降—→教育投入的不足和教育风气的不浓。因此,教师、学生、教育质量的问题更加突出……
在教育经费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应该怎么办?转变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在质量立校的前提下,面向市场、面向农村社会的需求,是农村学校谋生存、图发展的必然选择。落后地区农村的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与农村学校尚未良性互动的根源在于,它们二者之间是脱节的,农村学校的育人理念与农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宜。农村学校不应只满足于升学率的提高,不应忽视绝大多数学生的教育需求。农村学校不仅要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更要教给学生谋生的本领,使学生的生产、生活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是对当今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和生活关爱,帮助他(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2、农村学校应该积极主动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
应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上级部门的统一管理极大地推进了农村学校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市场因素介入到教育领域,上级部门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农村中小学的自主管理和发展。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农村学校积极主动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和经费投入,发挥上级的宏观调控和学校的微观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深层次讲要获得上级部门的支持,首先必须明晰上级部门管理、督导和监控的权限,明晰学校管理的自主权限,实现权力的再分配和制衡,这涉及到整个农村教育的体制改革,这也是我们改革的方向;其次从学校自身角度讲,农村学校要转变管理理念,在处理与上级的关系时,要主动去争取,争取上级部门的经费扶持、政策支持和舆论渲染。同时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是获得上级部门支持的前提,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农村学校的内部管理要改进
农村学校往往将管理定位于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按部就班,忽视学校办学特色和长远发展规划的确立。一方面它适应了农村中小学管理较低层面的定位和要求,另一方面它又限制了学校更高层面的管理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学校内部的这种传统管理模式,在管理中体现人性化色彩,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农村学校谋生存、图发展,必须转变育人理念、明确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这一切都要靠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努力,改革学校内部管理势在必行。学校内部管理的核心是教师,教师的积极主动性高、业务水平强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结构配置合理、教研课改高效就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有了特色、质量和声誉,上级就会支持、社会就会关注、学校的生源就会更好,学校的经费来源渠道就能畅通,办学条件就易于改善,教师的积极性就更易调动,师资队伍建设就会更加科学合理……学校就会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轨道。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中重视激发人、调动人,明确树立学校的办学特色和长远发展规划,并在管理中努力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学校的“内功”。农村中小学管理和发展要靠教师,即有效的学校管理者在管理中要重视教师、依靠教师,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农村中小学管理的人性化和科学化。学校自身的管理有了生机和活力,就能真正实现与农村的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就能获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就能克服农村学校管理所面临诸多困境和阻力,就能把农村学校的管理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和层次,使其走上“强校之路”。
总之,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适应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作者电话:13896925508;信箱:[email protected])
1、面临挑战,任务艰巨。近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逐步确立,西部“两基”攻坚计划顺利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除杂费,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取得进展,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但今后的任务依然很艰巨。随着义务教育发展的重点逐渐转向提高质量,均衡发展的要求更高,工作难度增大。同时,学龄人口流动与城乡分布结构变化也给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挑战。
2、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配置不合理,一些农村学校到退休年龄的教师逐年增加,学校教师年龄两极化极为严重,中年教师断层。学科不配套,尤其是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这些学科在农村学校缺乏专业教师执教,这就很大程度上无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再是教师职称评定受到指标限制,有的教师工作到退休还不能评到相应的职称。加之现在留守儿童、独生子女较多,隔代教育娇生惯养,已成为当今农村普遍现象,造成教师对学生难管难教育。还有教师经济待遇与其他行业相比相差较大,特别是青年教师仅靠工资维持基本的家庭开支都困难,还要承担房贷等多方面的经济压力,造成不少的人不愿从事教师工作。因此,合理调配教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势在必行。
原因探析及其进一步思考:农村学校在管理和发展过程中之所以面临诸多困境或阻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农村的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与农村中小学应该良性互动
事实上,农村学校陷入了一个不良的循环当中: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落后—→对学校投入的不足和农村教育风气的不浓—→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教育质量下降—→教育投入的不足和教育风气的不浓。因此,教师、学生、教育质量的问题更加突出……
在教育经费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应该怎么办?转变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在质量立校的前提下,面向市场、面向农村社会的需求,是农村学校谋生存、图发展的必然选择。落后地区农村的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与农村学校尚未良性互动的根源在于,它们二者之间是脱节的,农村学校的育人理念与农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宜。农村学校不应只满足于升学率的提高,不应忽视绝大多数学生的教育需求。农村学校不仅要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更要教给学生谋生的本领,使学生的生产、生活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是对当今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和生活关爱,帮助他(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2、农村学校应该积极主动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
应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上级部门的统一管理极大地推进了农村学校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市场因素介入到教育领域,上级部门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农村中小学的自主管理和发展。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农村学校积极主动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和经费投入,发挥上级的宏观调控和学校的微观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深层次讲要获得上级部门的支持,首先必须明晰上级部门管理、督导和监控的权限,明晰学校管理的自主权限,实现权力的再分配和制衡,这涉及到整个农村教育的体制改革,这也是我们改革的方向;其次从学校自身角度讲,农村学校要转变管理理念,在处理与上级的关系时,要主动去争取,争取上级部门的经费扶持、政策支持和舆论渲染。同时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是获得上级部门支持的前提,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农村学校的内部管理要改进
农村学校往往将管理定位于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按部就班,忽视学校办学特色和长远发展规划的确立。一方面它适应了农村中小学管理较低层面的定位和要求,另一方面它又限制了学校更高层面的管理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学校内部的这种传统管理模式,在管理中体现人性化色彩,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农村学校谋生存、图发展,必须转变育人理念、明确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这一切都要靠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努力,改革学校内部管理势在必行。学校内部管理的核心是教师,教师的积极主动性高、业务水平强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结构配置合理、教研课改高效就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有了特色、质量和声誉,上级就会支持、社会就会关注、学校的生源就会更好,学校的经费来源渠道就能畅通,办学条件就易于改善,教师的积极性就更易调动,师资队伍建设就会更加科学合理……学校就会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轨道。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中重视激发人、调动人,明确树立学校的办学特色和长远发展规划,并在管理中努力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学校的“内功”。农村中小学管理和发展要靠教师,即有效的学校管理者在管理中要重视教师、依靠教师,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农村中小学管理的人性化和科学化。学校自身的管理有了生机和活力,就能真正实现与农村的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就能获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就能克服农村学校管理所面临诸多困境和阻力,就能把农村学校的管理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和层次,使其走上“强校之路”。
总之,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适应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作者电话:13896925508;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