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正迅速普及到中小学,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各种课外知识和身边的事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手段、方法,并运用各种媒体,采用探索式教学,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探索;指导
“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正迅速普及到中小学,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各种媒体,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采用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一、 增设课外知识,使学生产生新欲望和兴趣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满足于“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的低层次的教学思想。教材一经采用,至少一年,而关于计算机的新动态几乎每天都有,就跟看仙人下棋的樵夫一样,转眼人间已过数百年,已经不是他所处的年代了,所以,教师应该走在知识的前沿,博览群书,给学生最新的信息。
因此,我将在网络、报纸、新闻、杂志上看到的,以“新动态专栏”的形式公布给大家。如将电脑里的信件、图片或视频片段通过互联网上的电子邮箱立刻就能寄到远在千里的亲戚朋友那里,让他们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分享到你的感受。这些信息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创新欲望。原来奇迹的产生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敢去想,敢去尝试。另外,利用实际现象讲解,这样会更直观。例如,在操作计算机过程中,电脑可能会突然弹出一些奇怪的窗口或出现长时间没有响应的现象,这时电脑很可能感染了病毒,我会先演示如何清除病毒,再利用这个机会,讲解有关病毒的知识——病毒是人为编的小程序,它的目的是破坏电脑使用者的正常操作或窃取别人电脑上的资料。有人制造病毒,就得有人阻止它搞破坏,鼓励学生为计算机的“健康”想一想。再者,多举我们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的事物作为例子会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下,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QQ聊天和网络游戏了,但他们没有人知道QQ为什么可以聊天,两个人在相隔几千千米的两个不同的地方可以一起玩游戏,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讲解,以激发他们继续深学电脑的兴趣。记得有一次,有个学生问我“老师,听说有什么软件可以看到其他国家的房子,也可以看到我自己家的房子”,看得出来,他对电脑知识懂得不多,又比较关心有关电脑的一些新知识,更觉得电脑神奇,在他的脑子里想着“电脑究竟能够做哪些事情呢”,当时我告诉他,Google Earth这个软件可以让你看见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房子,我跟他说如何从网上下载这个软件,如何安装再使用,还帮他找到了他家的房子,从那以后,这位学生对电脑学习更感兴趣了。
二、营造探索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动手操作,营造参与学习的氛围。
在研究性的学习中,被动式、接受性的学习仍占主流,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如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地去与计算机进行交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方法——人机交流,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提出要求,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去完成梦想。在学习Word某一“向导”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利用“Award向导”为自己制作一张奖状,每个学生都在为自己的奖状忙碌,有了乐趣,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奖状的内容五花八门:学习进步第一名、世界和平奖贡献、科学研究发明奖……我表扬了那些“敢想”的学生,因为他们的理想远大,而丰富的想象力能使童话变成现实。
2. 教知识,更要教方法。
未来的教育,重要的不再是教会学生什么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计算机的普及正改变着学习的内容和速度,一张光盘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互联网上的知识如大海一般,教师已不可能传一切之道,授一切之业,解一切之惑,其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去学习。
(1)学习方法的指导——对理论课知识的学法指导。学习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书。向人学习的方法是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揣摩,用实际行动去学习。而向书学,就存在着一个读书的方法问题。读书分为泛读和精读。泛读是找到书中的“主干”;而精读则是为每一部分“主干”添枝加叶。在上理论课时,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表现学生的能力。当然,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习”,还要教师给学生适当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泛读,找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几个内容,有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有的却找不到,我就让找到的学生说出他是怎么找到的,标志是什么,这样学生就知道怎么找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该精读了。精读的目的就是了解这些内容具体讲解的知识是什么。在一个范围内,提出若干个问题,学生就有目标和范围了。这种方法掌握以后,学生就找到了探索和解决问题的“钥匙”。
(2)实验指导——对学生的操作实验作现场指导。学生在上机实践时,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除了亲自巡回指导外,还可以安排学生中的优秀者参与指导,让这些学生把探索的过程“再现”一次。另外,学生在完成既定的任务后,总是喜欢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当出现新奇的画面时,常引得周围的同学观望,此时,我并不认为他是“故意捣乱”,而是觉得他这是在尝试探索新的东西,所以,我总是耐下心来对他的实验给予指导,让他在实践中去学习。
(3)线索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体系的线索。例如,在学习了画图和Word中打开、保存和退出等基本操作后,鼓励学生到没有学过的Excel中去试一试打开文件,保存文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它们内在的联系,感受探索的乐趣。另外,让学生观察在“另存为”的对话框中多了一个“选项”按扭,它是干什么用的?试试看!它会带你走进另一个窗口,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为学生提供线索去探索。
三、 不教打句号的课,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
一节打了句号的课,看起来很圆满,但却把学生圈在一个圈子里,使学生没有了继续探索和创新的动力。没有了问号,怎么去“探索”?所以我每节课下来,都要给学生留下一个(或多个)问题,例如,学习了怎么删除文件后,问:“还能不能再恢复了?”让学生到书本上去寻找答案,上机实践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给学生留下展示聪明才智、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机会。这样学生不是只会模仿,也会去创新。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能创造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作为教师,就应该冲破应试教育的陈规,树立创新教育教学新观念,为国家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东莞理工学校)
关键词:创新;探索;指导
“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正迅速普及到中小学,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各种媒体,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采用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一、 增设课外知识,使学生产生新欲望和兴趣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满足于“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的低层次的教学思想。教材一经采用,至少一年,而关于计算机的新动态几乎每天都有,就跟看仙人下棋的樵夫一样,转眼人间已过数百年,已经不是他所处的年代了,所以,教师应该走在知识的前沿,博览群书,给学生最新的信息。
因此,我将在网络、报纸、新闻、杂志上看到的,以“新动态专栏”的形式公布给大家。如将电脑里的信件、图片或视频片段通过互联网上的电子邮箱立刻就能寄到远在千里的亲戚朋友那里,让他们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分享到你的感受。这些信息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创新欲望。原来奇迹的产生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敢去想,敢去尝试。另外,利用实际现象讲解,这样会更直观。例如,在操作计算机过程中,电脑可能会突然弹出一些奇怪的窗口或出现长时间没有响应的现象,这时电脑很可能感染了病毒,我会先演示如何清除病毒,再利用这个机会,讲解有关病毒的知识——病毒是人为编的小程序,它的目的是破坏电脑使用者的正常操作或窃取别人电脑上的资料。有人制造病毒,就得有人阻止它搞破坏,鼓励学生为计算机的“健康”想一想。再者,多举我们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的事物作为例子会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下,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QQ聊天和网络游戏了,但他们没有人知道QQ为什么可以聊天,两个人在相隔几千千米的两个不同的地方可以一起玩游戏,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讲解,以激发他们继续深学电脑的兴趣。记得有一次,有个学生问我“老师,听说有什么软件可以看到其他国家的房子,也可以看到我自己家的房子”,看得出来,他对电脑知识懂得不多,又比较关心有关电脑的一些新知识,更觉得电脑神奇,在他的脑子里想着“电脑究竟能够做哪些事情呢”,当时我告诉他,Google Earth这个软件可以让你看见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房子,我跟他说如何从网上下载这个软件,如何安装再使用,还帮他找到了他家的房子,从那以后,这位学生对电脑学习更感兴趣了。
二、营造探索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动手操作,营造参与学习的氛围。
在研究性的学习中,被动式、接受性的学习仍占主流,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如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地去与计算机进行交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方法——人机交流,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提出要求,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去完成梦想。在学习Word某一“向导”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利用“Award向导”为自己制作一张奖状,每个学生都在为自己的奖状忙碌,有了乐趣,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奖状的内容五花八门:学习进步第一名、世界和平奖贡献、科学研究发明奖……我表扬了那些“敢想”的学生,因为他们的理想远大,而丰富的想象力能使童话变成现实。
2. 教知识,更要教方法。
未来的教育,重要的不再是教会学生什么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计算机的普及正改变着学习的内容和速度,一张光盘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互联网上的知识如大海一般,教师已不可能传一切之道,授一切之业,解一切之惑,其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去学习。
(1)学习方法的指导——对理论课知识的学法指导。学习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书。向人学习的方法是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揣摩,用实际行动去学习。而向书学,就存在着一个读书的方法问题。读书分为泛读和精读。泛读是找到书中的“主干”;而精读则是为每一部分“主干”添枝加叶。在上理论课时,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表现学生的能力。当然,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习”,还要教师给学生适当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泛读,找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几个内容,有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有的却找不到,我就让找到的学生说出他是怎么找到的,标志是什么,这样学生就知道怎么找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该精读了。精读的目的就是了解这些内容具体讲解的知识是什么。在一个范围内,提出若干个问题,学生就有目标和范围了。这种方法掌握以后,学生就找到了探索和解决问题的“钥匙”。
(2)实验指导——对学生的操作实验作现场指导。学生在上机实践时,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除了亲自巡回指导外,还可以安排学生中的优秀者参与指导,让这些学生把探索的过程“再现”一次。另外,学生在完成既定的任务后,总是喜欢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当出现新奇的画面时,常引得周围的同学观望,此时,我并不认为他是“故意捣乱”,而是觉得他这是在尝试探索新的东西,所以,我总是耐下心来对他的实验给予指导,让他在实践中去学习。
(3)线索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体系的线索。例如,在学习了画图和Word中打开、保存和退出等基本操作后,鼓励学生到没有学过的Excel中去试一试打开文件,保存文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它们内在的联系,感受探索的乐趣。另外,让学生观察在“另存为”的对话框中多了一个“选项”按扭,它是干什么用的?试试看!它会带你走进另一个窗口,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为学生提供线索去探索。
三、 不教打句号的课,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
一节打了句号的课,看起来很圆满,但却把学生圈在一个圈子里,使学生没有了继续探索和创新的动力。没有了问号,怎么去“探索”?所以我每节课下来,都要给学生留下一个(或多个)问题,例如,学习了怎么删除文件后,问:“还能不能再恢复了?”让学生到书本上去寻找答案,上机实践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给学生留下展示聪明才智、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机会。这样学生不是只会模仿,也会去创新。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能创造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作为教师,就应该冲破应试教育的陈规,树立创新教育教学新观念,为国家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东莞理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