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不到位,使课堂教学不能有效进行的现状,提供解决学生厌读、懒读问题的方法,即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要学生养成有目的朗读的习惯、养成有严谨朗读态度的习惯、养成有效利用时间,有计划朗读的习惯、养成用科学的朗读方法朗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变厌读为乐读,使课堂教学再显波澜。
关键词:朗读 方法 教学质量
正文:
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接触到了多种版本的语文课本。每种版本的课本,毋庸置疑都是立足于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语文老师执教的过程中,却发现一个不好的现象,以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变得静默,变得沉闷!这是为什么?我们的朗朗书声呢?语文课堂听不到书声,没有了语文的那种激情和美感,何谈语文课!《课标》明确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所以才流传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这样的古训。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生疮”,韩愈“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最后终成大家。
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也曾经是我们中小学校园里最最令人陶醉的晨曲。但纵观整个语文教学活动过程,朗读训练依然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朗读指导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甚至存在理解的误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首先要重视示范诵读。或是在课上给学生们配乐朗诵,或是让一些有朗读特长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或是用电教手段给学生播放名家的朗诵名品。总之,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其次保证有充足的朗读时间。“朗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朗读也是一项技能,只看、只听、只分析,不反復实践是不能形成朗读的技能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问、答”让位于朗读,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叶老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许多语文课上,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反反复复抓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独具慧眼地发现文本的内在价值。如我上《背影》一课时,文中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找出描写背影的句子仔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文中有四处描写我的眼泪,每次流泪我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带着体会再读这段话,接着再读,再通过对比朗读,使学生更能体会朱自清的复杂心情,许多学生在读时都带着眼泪,进而理解深深的父子之情。
第三是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但真正做到“美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在朗读的方法上加以指导和训练。具体来说: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
2朗读要有感情,语气语调恰当。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示肯定、沉重、感叹、请求等句子,朗读时语调要前高后低。
3轻重适当。将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把握得当才能将课文读得生动悦耳。
4停顿准确。注意语法停顿,即注意把句子当中的各个成分读完整,不可打乱。注意逻辑停顿,即在为了突出某个词,让读者更好地领会其意思时,可在这个词后稍有间歇。
5注意速度。朗读感情热烈、气氛紧张、欢乐愉快的句子时,速度加快。朗读沉郁、凄凉的句子时,速度可适当放慢。
第四,朗读一定要与点拨精讲相结合
再好的朗读也绝对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朗读必须与启发式的精点精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只讲不读,学生难知书中味;只读不讲,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这一点毋须赘言。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教师只有通过平时教学中点点滴滴的熏陶,严格扎实地指导,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使学生具有很浓的朗读兴趣,很强的朗读能力,很好的朗读习惯,形成终身会读书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年07期
[2]惠林丽.浅谈对学生朗读指导.新课程(小学)[J].2014
关键词:朗读 方法 教学质量
正文:
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接触到了多种版本的语文课本。每种版本的课本,毋庸置疑都是立足于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语文老师执教的过程中,却发现一个不好的现象,以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变得静默,变得沉闷!这是为什么?我们的朗朗书声呢?语文课堂听不到书声,没有了语文的那种激情和美感,何谈语文课!《课标》明确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所以才流传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这样的古训。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生疮”,韩愈“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最后终成大家。
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也曾经是我们中小学校园里最最令人陶醉的晨曲。但纵观整个语文教学活动过程,朗读训练依然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朗读指导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甚至存在理解的误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首先要重视示范诵读。或是在课上给学生们配乐朗诵,或是让一些有朗读特长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或是用电教手段给学生播放名家的朗诵名品。总之,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其次保证有充足的朗读时间。“朗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朗读也是一项技能,只看、只听、只分析,不反復实践是不能形成朗读的技能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问、答”让位于朗读,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叶老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许多语文课上,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反反复复抓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独具慧眼地发现文本的内在价值。如我上《背影》一课时,文中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找出描写背影的句子仔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文中有四处描写我的眼泪,每次流泪我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带着体会再读这段话,接着再读,再通过对比朗读,使学生更能体会朱自清的复杂心情,许多学生在读时都带着眼泪,进而理解深深的父子之情。
第三是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但真正做到“美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在朗读的方法上加以指导和训练。具体来说: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
2朗读要有感情,语气语调恰当。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示肯定、沉重、感叹、请求等句子,朗读时语调要前高后低。
3轻重适当。将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把握得当才能将课文读得生动悦耳。
4停顿准确。注意语法停顿,即注意把句子当中的各个成分读完整,不可打乱。注意逻辑停顿,即在为了突出某个词,让读者更好地领会其意思时,可在这个词后稍有间歇。
5注意速度。朗读感情热烈、气氛紧张、欢乐愉快的句子时,速度加快。朗读沉郁、凄凉的句子时,速度可适当放慢。
第四,朗读一定要与点拨精讲相结合
再好的朗读也绝对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朗读必须与启发式的精点精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只讲不读,学生难知书中味;只读不讲,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这一点毋须赘言。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教师只有通过平时教学中点点滴滴的熏陶,严格扎实地指导,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使学生具有很浓的朗读兴趣,很强的朗读能力,很好的朗读习惯,形成终身会读书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年07期
[2]惠林丽.浅谈对学生朗读指导.新课程(小学)[J].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