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效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
关键词:多媒体 语言优美 启发想象
长期以来,如何将来自不同途径的多种信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成为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计算机将来自不同途径的信息像人的大脑一样进行了综合处理,将经过处理的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各种信息不再是简单的叠摞,而是建立了一种有机的、逻辑的连接,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起来,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节省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通过自己做课件,使用课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将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出来,与广大同仁交流。
一、多媒体的运用加大了课堂内信息的容量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效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
例如在初中第一册《春》的教学中,我使用自己做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怍者的头像与简介,使学生在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再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l、2、3、4、5来选择,另外再做一个退出按钮。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形式为屏幕左边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小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画、视频、图像、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出现该段文字,该段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最后,而要说明的是信息通道并不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能接受的程度,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信息的浪费或干扰。
二、多媒体的运用易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
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画,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如在讲《敕勒歌》时,开始学生觉得这首诗平自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这时,我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少的比例?你认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顿时,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在和风吹拂下,丰茂的草木府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而那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紫色远山,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广的恢宏气象。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有关草原景色的录像,使他们真正看到了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从而共同感受到了诗的美。教师随后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牛羊是这幅草原图画的主体形象,是绿色锦缎上托出的明珠,是画中的诗。美妙的是作者不是把这个主体形象死板地画在那里,也不是一開始就让看到,而是直到末了才时隐时现:风吹草低,现出了牛羊,言外之意,风吹草低,又隐没了牛羊。那么,草原深处还有多少牛羊,还有多少美的事物,那放牧牛羊的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天真活泼的姑娘,还是踏着牧歌归去的小伙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倘佯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充分地品味这“诗中有画”的美景。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带来强有力的冲击之后,也对广大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掌握这一工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多媒体 语言优美 启发想象
长期以来,如何将来自不同途径的多种信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成为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计算机将来自不同途径的信息像人的大脑一样进行了综合处理,将经过处理的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各种信息不再是简单的叠摞,而是建立了一种有机的、逻辑的连接,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起来,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节省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通过自己做课件,使用课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将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出来,与广大同仁交流。
一、多媒体的运用加大了课堂内信息的容量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效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
例如在初中第一册《春》的教学中,我使用自己做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怍者的头像与简介,使学生在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再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l、2、3、4、5来选择,另外再做一个退出按钮。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形式为屏幕左边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小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画、视频、图像、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出现该段文字,该段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最后,而要说明的是信息通道并不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能接受的程度,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信息的浪费或干扰。
二、多媒体的运用易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
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画,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如在讲《敕勒歌》时,开始学生觉得这首诗平自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这时,我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少的比例?你认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顿时,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在和风吹拂下,丰茂的草木府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而那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紫色远山,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广的恢宏气象。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有关草原景色的录像,使他们真正看到了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从而共同感受到了诗的美。教师随后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牛羊是这幅草原图画的主体形象,是绿色锦缎上托出的明珠,是画中的诗。美妙的是作者不是把这个主体形象死板地画在那里,也不是一開始就让看到,而是直到末了才时隐时现:风吹草低,现出了牛羊,言外之意,风吹草低,又隐没了牛羊。那么,草原深处还有多少牛羊,还有多少美的事物,那放牧牛羊的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天真活泼的姑娘,还是踏着牧歌归去的小伙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倘佯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充分地品味这“诗中有画”的美景。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带来强有力的冲击之后,也对广大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掌握这一工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