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创意经济时代,发展创意产业成为时代大潮,而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艺术设计教育的紧密配合,为其输送具有原创精神的新型设计人才。提出创意教学的模式就是为了将这种概念强化起来,在把握创意新经济“社会与市场需求”,把握国际发展的大潮流的前提下,在对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创意经济艺术设计教学方法
21世纪,繁荣社会经济的产业类型正在发生改变:由以制造业为主的旧经济类型向创意产业新经济类型过渡。在创意经济时代,发展创意产业成为时代大潮。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是涵盖面极广的新兴产业,包括建筑、广告、数字娱乐、设计、电影、软件、IT电视、无线通信等多条分支,与文化领域特别是艺术设计联系紧密。
一、经济类型的改变导致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经济类型以制造业为主,传统的设计教育目标也定位在制造业,向其输送人才。制造业的市场运作规律为:设计促进消费,消费促进再生产。在这里,设计的实质是差异化,即:通过在外形式样上的变化来争取市场,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沿袭的是20世纪中期欧美消费社会发展起来的以样式翻新促进销售的设计观念。而今天,单一的样式变化不再能打动消费者,如果没有内容的原创性,设计再难以产生经济奇迹。要改变中国设计在国际上的落后地位,必须大力发展创意产业,而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艺术设计教育的紧密配合,为其输送具有原创精神的新型设计人才。
今天的创意观念内容以更新,不同于以往的创意内涵。创意概念的内容已被拓宽,它不仅仅要求有使人眼前一亮的外表,合理的功能分配,更注重的是精神内涵,心理抚慰,情感认同。创意产业往往是跨门类的,不再局限于某一行业。与制造业本质的不同在于:创意产业获得高附加值的关键是深置其于表象之下的“内容的创新”。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新的就业岗位,但也同时对人才产生了新的要求。艺术设计教学应积极调整和改革以顺应创意经济发展的大潮流,适应新的现代设计环境。
二、广泛扩招带来的学生素质变化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对创意设计教学的支持。
设计教育应面向社会,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特别是在当今的新经济时代,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正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广泛扩招带来了壮观的艺术设计学生队伍,但同时也产生了生源质量严重滑坡和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等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正在逐渐脱节,招生的超常规扩大和培养模式的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正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
设计教育的迅速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但对于很多设计院校而言,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网络时代,知识的汰旧和更新更加迅速,对传统的学科建构是一个挑战,另外,不断的对于事物的质疑也改变了新一带学生对于“正确”二字的态度,学生素质发生了变化,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也无法再继续沿袭旧有的体系。传统的教学体系,通常是按照形式法则与技巧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有扎实的基础,但对实际目标的多样要素整合能力却明显不够。艺术教育的更本是创造,现代设计的本质是达到目标的解决方案,创造是基于一定的目标的创造,从实际目标开始思考而不是首先把注意力放在形式上。
三、创意教学方法的提出
提出创意教学的模式就是为了将这种概念强化起来,在把握创意新经济“社会与市场需求”,把握国际发展的大潮流的前提下,在对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兼容并蓄、广纳博采的学术品格为本色,以当代技术与地域文化的并重交融为导向,以国际学科前沿的跟踪交流为背景,着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眼界开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未来设计师,培养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创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发挥不同气质的学生的独特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整合性与创造性思考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这里,标准化的价值体系将消逝,单向的传授方式被淡化,对话式的讨论将成为更为正常的施教形态,传授知识不再作为教学的核心。技能上的不完善不再构成巨大的压力,知识的自我拼盘反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心理获得极大自由的状态下,找到学生独特的自我和创造力,改变学生过去等待答案的学习习惯,使“主动”贯穿于直觉、认知、知觉、思维、理解、创新的全过程。经过持续创新的教学体系与课程改革和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感知力、表达力、创造力、企划力以及研究能力,培养出具有全面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1.打破专业界限,建立共同的基础教育平台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跨门类、跨专业为教学内容的特色,打破界限,不仅在纵向上跨度更大,在横向的涵盖面也更广。建立共同的基础教育平台,重新梳理设计基础课程之间、设计基础与专业之间、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关系,打破专业界限。对于专业基础课可以不分专业方向进行统一的规划,多个设计专业使用同一平台,以便于专业与专业之间,专业与文化课之间的融合与交叉。根据专业间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在专业与专业之间建立相互融合的大设计概念,以本专业为核心,辐射相近或相关的专业方向,建立不同专业之间相互交叉的共同专业课程体系,打破专业之间,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加强复合型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灵活机动地将课题设计与课堂教学穿插进行。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以利于学科交叉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设计综合开发能力。
2.建立起自主学习的观念
对于教师而言,在观念上注重的是“怎么教”而不是“教什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引入改变单向的视角为多向的视角,从习惯于惟一到发展多种可能性 。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每个课题的设置都有明确的训练意图和教学关键点。通过教学课题的设置,以及相对应的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细腻的感受力、灵活的创造力,同时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
对学生的要求侧重于提高综合处理设计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做尽可能多的功能类型练习。这一改革缩短了必修课程,将内容和方式多样的限选课范围扩大,使多数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向了主动的“我要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以各自的特点和兴趣分流学习,又对教师发挥专业特长、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构成了压力和动力。
强调教与学的互动,使教与学都能够保持一种自由开放的状态。活跃的课堂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交流场,教师和学生都将获益匪浅。
3.对传统教学方法及现代技术的合理利用
随着空间想象力的不断发掘和设计软件的持续升级,学生们的电脑表达水平在飞速提高,但与此同时,徒手表达的能力却在显著退化。不可否认的是,在设计中,图像思维表达是最便捷的途径之一,它是手、眼、脑三位一体的瞬间配合,可以快速而明确表达设计意图。这一基本功训练,是传统教学中的宝贵财富,非但不应弱化或取消,反而应当保留并增强,把它作为一个必要的选项保留在教学环节之中。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理论素养,这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可或缺。让学生理解艺术设计学科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征,熟悉现代设计发展的全过程,并使他们在专业问题上的质疑、判断、选择、表达、操作、交流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此基础上,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相关课程的教学也因研究视野的扩大而形成了新的特色。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组织,将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技术运用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许江《一米的守望》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关键词:创意经济艺术设计教学方法
21世纪,繁荣社会经济的产业类型正在发生改变:由以制造业为主的旧经济类型向创意产业新经济类型过渡。在创意经济时代,发展创意产业成为时代大潮。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是涵盖面极广的新兴产业,包括建筑、广告、数字娱乐、设计、电影、软件、IT电视、无线通信等多条分支,与文化领域特别是艺术设计联系紧密。
一、经济类型的改变导致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经济类型以制造业为主,传统的设计教育目标也定位在制造业,向其输送人才。制造业的市场运作规律为:设计促进消费,消费促进再生产。在这里,设计的实质是差异化,即:通过在外形式样上的变化来争取市场,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沿袭的是20世纪中期欧美消费社会发展起来的以样式翻新促进销售的设计观念。而今天,单一的样式变化不再能打动消费者,如果没有内容的原创性,设计再难以产生经济奇迹。要改变中国设计在国际上的落后地位,必须大力发展创意产业,而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艺术设计教育的紧密配合,为其输送具有原创精神的新型设计人才。
今天的创意观念内容以更新,不同于以往的创意内涵。创意概念的内容已被拓宽,它不仅仅要求有使人眼前一亮的外表,合理的功能分配,更注重的是精神内涵,心理抚慰,情感认同。创意产业往往是跨门类的,不再局限于某一行业。与制造业本质的不同在于:创意产业获得高附加值的关键是深置其于表象之下的“内容的创新”。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新的就业岗位,但也同时对人才产生了新的要求。艺术设计教学应积极调整和改革以顺应创意经济发展的大潮流,适应新的现代设计环境。
二、广泛扩招带来的学生素质变化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对创意设计教学的支持。
设计教育应面向社会,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特别是在当今的新经济时代,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正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广泛扩招带来了壮观的艺术设计学生队伍,但同时也产生了生源质量严重滑坡和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等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正在逐渐脱节,招生的超常规扩大和培养模式的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正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
设计教育的迅速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但对于很多设计院校而言,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网络时代,知识的汰旧和更新更加迅速,对传统的学科建构是一个挑战,另外,不断的对于事物的质疑也改变了新一带学生对于“正确”二字的态度,学生素质发生了变化,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也无法再继续沿袭旧有的体系。传统的教学体系,通常是按照形式法则与技巧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有扎实的基础,但对实际目标的多样要素整合能力却明显不够。艺术教育的更本是创造,现代设计的本质是达到目标的解决方案,创造是基于一定的目标的创造,从实际目标开始思考而不是首先把注意力放在形式上。
三、创意教学方法的提出
提出创意教学的模式就是为了将这种概念强化起来,在把握创意新经济“社会与市场需求”,把握国际发展的大潮流的前提下,在对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兼容并蓄、广纳博采的学术品格为本色,以当代技术与地域文化的并重交融为导向,以国际学科前沿的跟踪交流为背景,着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眼界开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未来设计师,培养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创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发挥不同气质的学生的独特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整合性与创造性思考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这里,标准化的价值体系将消逝,单向的传授方式被淡化,对话式的讨论将成为更为正常的施教形态,传授知识不再作为教学的核心。技能上的不完善不再构成巨大的压力,知识的自我拼盘反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心理获得极大自由的状态下,找到学生独特的自我和创造力,改变学生过去等待答案的学习习惯,使“主动”贯穿于直觉、认知、知觉、思维、理解、创新的全过程。经过持续创新的教学体系与课程改革和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感知力、表达力、创造力、企划力以及研究能力,培养出具有全面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1.打破专业界限,建立共同的基础教育平台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跨门类、跨专业为教学内容的特色,打破界限,不仅在纵向上跨度更大,在横向的涵盖面也更广。建立共同的基础教育平台,重新梳理设计基础课程之间、设计基础与专业之间、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关系,打破专业界限。对于专业基础课可以不分专业方向进行统一的规划,多个设计专业使用同一平台,以便于专业与专业之间,专业与文化课之间的融合与交叉。根据专业间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在专业与专业之间建立相互融合的大设计概念,以本专业为核心,辐射相近或相关的专业方向,建立不同专业之间相互交叉的共同专业课程体系,打破专业之间,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加强复合型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灵活机动地将课题设计与课堂教学穿插进行。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以利于学科交叉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设计综合开发能力。
2.建立起自主学习的观念
对于教师而言,在观念上注重的是“怎么教”而不是“教什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引入改变单向的视角为多向的视角,从习惯于惟一到发展多种可能性 。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每个课题的设置都有明确的训练意图和教学关键点。通过教学课题的设置,以及相对应的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细腻的感受力、灵活的创造力,同时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
对学生的要求侧重于提高综合处理设计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做尽可能多的功能类型练习。这一改革缩短了必修课程,将内容和方式多样的限选课范围扩大,使多数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向了主动的“我要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以各自的特点和兴趣分流学习,又对教师发挥专业特长、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构成了压力和动力。
强调教与学的互动,使教与学都能够保持一种自由开放的状态。活跃的课堂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交流场,教师和学生都将获益匪浅。
3.对传统教学方法及现代技术的合理利用
随着空间想象力的不断发掘和设计软件的持续升级,学生们的电脑表达水平在飞速提高,但与此同时,徒手表达的能力却在显著退化。不可否认的是,在设计中,图像思维表达是最便捷的途径之一,它是手、眼、脑三位一体的瞬间配合,可以快速而明确表达设计意图。这一基本功训练,是传统教学中的宝贵财富,非但不应弱化或取消,反而应当保留并增强,把它作为一个必要的选项保留在教学环节之中。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理论素养,这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可或缺。让学生理解艺术设计学科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征,熟悉现代设计发展的全过程,并使他们在专业问题上的质疑、判断、选择、表达、操作、交流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此基础上,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相关课程的教学也因研究视野的扩大而形成了新的特色。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组织,将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技术运用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许江《一米的守望》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