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生为例,选取苗族、侗族、汉族三个民族,旨在探讨不同群体大学生择偶偏好的异同以及当代大学生择偶标准的特点。方法:研究采用问卷法对260名大学生进行择偶偏好和择偶标准的调查。结果:(1)经济地位、人品事理、个性条件、气质四个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情趣、生理条件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气质这一维度在城镇和农村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城镇大学生更重视对方的气质。(3)人品事理这一维度在汉族和苗族、侗族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苗族、侗族大学生更注重另一半的人品事理。(4)在选择配偶方面,男生更愿意选自己爱的,而女生更愿意选择爱自己的;大学生对于对方是否是独生子女持中立态度。(5)在大学生群体中,排名前五的择偶标准分别为上进心、志趣相投、包容、理解对方以及精神交流。
关键词:大学生 择偶观 苗族 侗族 汉族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24-02
择偶是婚姻观与爱情观的实践,作为青年人步入婚姻的重要抉择,备受大学生的关注。择偶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正式开始对择偶的研究。
许多心理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择偶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其中,Darwin(187l)认为“性别选择”是物种成员之间为了获取资源而赢得最终的繁殖成功,在男性与女性的行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适应性问题”,在各自不同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的择偶偏好或择偶行为。[1]Edward(1969)将择偶定义为一种交换行为,为寻求最大的物质和精神回报,双方将交换各自的资源。[2]Buss(1985)认为择偶是双方从生理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方面构建起的类似的情感反应。[3]在此前,我国已有大量关于择偶观的研究,但大多以汉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而忽視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群体,而本研究对象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民族特性。主要从择偶偏好、择偶标准、不同群体大学生择偶偏好的异同以及当代大学生择偶标准的特点等几方面进行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随机选取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回收率为778% 。样本构成:男生132人(471%),女生148人(529%);大一学生106人(379%),大二学生86人(307%),大三学生81人(289%),大四学生7人(25%);城镇学生104人(371%),农村学生176人(629%);汉族学生112(400%),苗族学生110人(393%),侗族学生58人(207%)。
(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民族4个项目。第二部分为朱许强编制的《理想择偶条件偏好量表》(2008),(信度0885,效度062)。包括6个维度,分别是社会经济地位8项、人品事理7项、情趣5项、个性条件4项、生理条件3项、气质4项,共31题。采用五级评分,“1”表示某一条件在择偶时“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第三部分为改编后的择偶标准调查问卷,共6项,前5项均为单选题,主要用于调查大学生的择偶态度。最后1项为开放式问题“您认为还有哪些条件对您择偶是至关重要的”。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差异检验。
二、研究结果
(1)性别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择偶偏好六个维度在性别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地位、人品事理、个性条件、气质四个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情趣、生理条件则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经济地位这一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女生:M±SD=256±48,男生:M±SD=218±58 P<001);女生在人品事理这一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女生:M±SD=310±29,男生:M±SD=299±30 P<001);女生在个性条件这一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女生:M±SD=128±15,男生:M±SD=122±18 P<001);男生更重视女生的气质(男生:M±SD=142±22 ,女生:M±SD=154±23 P<001)。
(2)生源地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择偶偏好六个维度在生源地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气质这一维度在城镇和农村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城镇大学生更重视另一半的气质(城镇:M±SD=152±24,农村145±23 P<05)但在其他五个维度上则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3)民族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择偶偏好六个维度汉族和苗族、侗族学生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人品事理这一维度在汉族和苗族、侗族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苗族、侗族大学生更重视对方的人品事理,(苗族、侗族:M±SD=309±28,汉族:M±SD=299±33 P<001)但在其他五个维度上则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4)择偶标准调查。对大学生择偶标准调查问卷各项进行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在选择配偶方面,女生更愿意选择爱自己的;男生女生对于对方是否是独生子女持中立态度;大多数学生对大学恋爱的理解为“遇到对的人就在一起”,而选择“迫于家长要求在一起的”大学生人数为“0”;大多数学生认为恋爱中的男女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超过半数大学生理想的结婚年龄是25-30岁。
(5)开放式问题统计。共有63名学生回答开放式问题,对被试填写答案进行分类编号,将频数>1的择偶标准降序排列,结果显示:排名前五的择偶标准分别为上进心、志趣相投、包容、理解对方以及精神交流。
三、讨论
(一)性别差异情况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女性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择偶时会考虑到具有身份地位、高学历等条件的男性,给予她们安全感;现代女性接受新式教育,同时也注重男性的内在,在择偶时会考虑到男方的为人处世能力、个性品质等条件,这也是维系一份婚姻的重要保障。因为社会化的影响,男女两性被赋予不同的性别角色。男性被赋予地位、权利的形象,而女性则被赋予贤妻良母的形象。因此,男性在择偶时更关注女性温柔、文静的气质,以便在家相夫教子,从事家务劳动等。而情趣作为人的高级需要,很难满足,因此,在择偶时往往会忽略,生理条件则作为最基本的需要,在择偶时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这两个维度在性别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二)生源地差异情况分析
城镇大学生受到现代化社会的影响,交际圈较广,经常参加各种聚会,而在这些场所中,礼仪、谈吐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城镇大学生会更加关注对方外在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品德修养。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经济条件这一维度在农村与城镇大学生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三)大学生择偶偏好六个维度的民族差异情况分析
苗族崇尚的做人标准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孝、勤、和、善,侗族大歌中有不少歌曲体现出尊老睦邻的思想。因此,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侗族苗族青年在择偶时更注重对方对人好、有孝心等品质。而在其他维度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3个:①选取被试时未做到完全随机抽样。因为分发问卷是从熟人开始的,这就有选择地选取了被试。②被试填写问卷时态度不认真。因为分发问卷的成员人数有限,因此,未能关注到每一个被试的填写情况,造成了一些被试随意填写的情况。③被试汉化严重。少数民族汉化是指少数民族在与汉族接触中逐渐在意识形态及社会生活等诸方面趋同于汉文化传统并不断与汉族融合的过程。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因为汉化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已经改变了原有的民族意识,本研究的少数民族被试很可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因此,未能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择偶特征。
(四)大学生择偶标准调查问卷各项选择情况分析
(1)在择偶方面,男性的态度更“自我”一些,只需要根据自己喜欢的标准寻找另一半即可,而女生则更多地考虑到爱自己的,因为这样才能保证爱情的稳定。这是因为在恋爱中,大多是男性占据主动地位,比如追求心仪的女生,而女生则大多是处于被动地位,被男生追求,被男生保护等。(2)大学生对于对方是否是独生子女持中立态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家庭都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因此也不存在子女多、经济条件差的情况,这也不再成为择偶的主要考虑因素。(3)大多数学生对大学恋爱的理解为“遇到对的人就在一起”,而选择“迫于家长要求在一起的”大学生人数为“0”。随着时代的变迁,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都不再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而是自由恋爱,遇到对的人就在一起,体现了恋爱的自由性。(4)大多数学生认为恋爱中的男女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说明女生也更多追求恋爱上的尊重。(5)超过半数大学生理想的结婚年龄是25-30岁。作为新时代青年,早婚早育的旧思想已经基本被大学生摈除了,而且,当代的知识型社会促使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读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也不再早早考虑成家了。
(五)对开放式问题进行情况分析
由调查可知,当代大学生更注重对方的上进心、志趣相投、包容、理解对方以及精神交流。说明大学生更注重对方的人格特质以及双方精神上的共鸣。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且受过高等教育,对人的看法也不再那么浅显,而是更加关注对方的价值观是否一致,是否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也明白只有思想合拍,爱情才能够长久。
四、结语
由调查可知:不同群体大学生的择偶偏好存在差异。第一,性别差异。女生对于经济地位、人品事理、个性条件这三个择偶维度显著偏好于男生;男生对于气质这一择偶维度显著偏好于女生。在此前,朱许强(2009)对于不同类型民族大学生择偶偏好的研究结果中,女大学生在择偶的经济地位、人品事理、情趣、个性、生理维度上平均值都高于男性,而男性在气质维度上则高于女性。[4]本研究结果在情趣、生理条件两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但其他四个维度均体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因此,本研究较好地验证了这一结论。第二,生源地差异。气质这一维度在城镇和农村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城镇大学生更重视另一半的气质。第三,民族差异。人品事理这一维度在汉族和苗族、侗族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苗族、侗族大学生显著偏高于汉族大学生。朱许强(2009)对于不同类型民族大学生择偶偏高的研究结果中,汉族、苗族、侗族三个民族均在人品事理这一维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4],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品事理这一维度与民族文化有关,本研究也得出苗族、侗族与汉族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的结论。
由调查可知:当代大学生呈现出一种新的择偶观,即雙方更注重相互尊重、精神交流。虽然男生和女生仍然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比如:女生更重视男方的经济地位,男方更重视女方的气质,但是,男女两性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一种趋于平等的择偶观。比如:都重视精神上的交流,更强调恋爱中的相互尊重,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性别差异在逐渐缩小,大学生更追求平等恋爱,而不再是传统婚姻的男尊女卑。并且,现代大学生更注重双方思想上合拍,而不是对方的经济条件、家庭地位等外在条件,体现出择偶观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Darin,T.M..A world wide wed-based research project.Teaching of psychology,1999.
[2]Edward,J.N..Familiar Behavior as social Exchan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69(31):518-526.
[3]Buss,D.M.Human mate selection.American scientist,1985(73):47-51.
[4]朱许强.不同性格类型民族大学生择偶偏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5]李银河.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J].中国社会科学,1989(4):61-74.
责任编辑:杨国栋
关键词:大学生 择偶观 苗族 侗族 汉族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24-02
择偶是婚姻观与爱情观的实践,作为青年人步入婚姻的重要抉择,备受大学生的关注。择偶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正式开始对择偶的研究。
许多心理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择偶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其中,Darwin(187l)认为“性别选择”是物种成员之间为了获取资源而赢得最终的繁殖成功,在男性与女性的行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适应性问题”,在各自不同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的择偶偏好或择偶行为。[1]Edward(1969)将择偶定义为一种交换行为,为寻求最大的物质和精神回报,双方将交换各自的资源。[2]Buss(1985)认为择偶是双方从生理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方面构建起的类似的情感反应。[3]在此前,我国已有大量关于择偶观的研究,但大多以汉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而忽視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群体,而本研究对象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民族特性。主要从择偶偏好、择偶标准、不同群体大学生择偶偏好的异同以及当代大学生择偶标准的特点等几方面进行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随机选取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回收率为778% 。样本构成:男生132人(471%),女生148人(529%);大一学生106人(379%),大二学生86人(307%),大三学生81人(289%),大四学生7人(25%);城镇学生104人(371%),农村学生176人(629%);汉族学生112(400%),苗族学生110人(393%),侗族学生58人(207%)。
(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民族4个项目。第二部分为朱许强编制的《理想择偶条件偏好量表》(2008),(信度0885,效度062)。包括6个维度,分别是社会经济地位8项、人品事理7项、情趣5项、个性条件4项、生理条件3项、气质4项,共31题。采用五级评分,“1”表示某一条件在择偶时“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第三部分为改编后的择偶标准调查问卷,共6项,前5项均为单选题,主要用于调查大学生的择偶态度。最后1项为开放式问题“您认为还有哪些条件对您择偶是至关重要的”。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差异检验。
二、研究结果
(1)性别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择偶偏好六个维度在性别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地位、人品事理、个性条件、气质四个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情趣、生理条件则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经济地位这一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女生:M±SD=256±48,男生:M±SD=218±58 P<001);女生在人品事理这一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女生:M±SD=310±29,男生:M±SD=299±30 P<001);女生在个性条件这一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女生:M±SD=128±15,男生:M±SD=122±18 P<001);男生更重视女生的气质(男生:M±SD=142±22 ,女生:M±SD=154±23 P<001)。
(2)生源地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择偶偏好六个维度在生源地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气质这一维度在城镇和农村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城镇大学生更重视另一半的气质(城镇:M±SD=152±24,农村145±23 P<05)但在其他五个维度上则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3)民族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择偶偏好六个维度汉族和苗族、侗族学生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人品事理这一维度在汉族和苗族、侗族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苗族、侗族大学生更重视对方的人品事理,(苗族、侗族:M±SD=309±28,汉族:M±SD=299±33 P<001)但在其他五个维度上则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4)择偶标准调查。对大学生择偶标准调查问卷各项进行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在选择配偶方面,女生更愿意选择爱自己的;男生女生对于对方是否是独生子女持中立态度;大多数学生对大学恋爱的理解为“遇到对的人就在一起”,而选择“迫于家长要求在一起的”大学生人数为“0”;大多数学生认为恋爱中的男女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超过半数大学生理想的结婚年龄是25-30岁。
(5)开放式问题统计。共有63名学生回答开放式问题,对被试填写答案进行分类编号,将频数>1的择偶标准降序排列,结果显示:排名前五的择偶标准分别为上进心、志趣相投、包容、理解对方以及精神交流。
三、讨论
(一)性别差异情况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女性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择偶时会考虑到具有身份地位、高学历等条件的男性,给予她们安全感;现代女性接受新式教育,同时也注重男性的内在,在择偶时会考虑到男方的为人处世能力、个性品质等条件,这也是维系一份婚姻的重要保障。因为社会化的影响,男女两性被赋予不同的性别角色。男性被赋予地位、权利的形象,而女性则被赋予贤妻良母的形象。因此,男性在择偶时更关注女性温柔、文静的气质,以便在家相夫教子,从事家务劳动等。而情趣作为人的高级需要,很难满足,因此,在择偶时往往会忽略,生理条件则作为最基本的需要,在择偶时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这两个维度在性别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二)生源地差异情况分析
城镇大学生受到现代化社会的影响,交际圈较广,经常参加各种聚会,而在这些场所中,礼仪、谈吐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城镇大学生会更加关注对方外在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品德修养。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经济条件这一维度在农村与城镇大学生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三)大学生择偶偏好六个维度的民族差异情况分析
苗族崇尚的做人标准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孝、勤、和、善,侗族大歌中有不少歌曲体现出尊老睦邻的思想。因此,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侗族苗族青年在择偶时更注重对方对人好、有孝心等品质。而在其他维度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3个:①选取被试时未做到完全随机抽样。因为分发问卷是从熟人开始的,这就有选择地选取了被试。②被试填写问卷时态度不认真。因为分发问卷的成员人数有限,因此,未能关注到每一个被试的填写情况,造成了一些被试随意填写的情况。③被试汉化严重。少数民族汉化是指少数民族在与汉族接触中逐渐在意识形态及社会生活等诸方面趋同于汉文化传统并不断与汉族融合的过程。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因为汉化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已经改变了原有的民族意识,本研究的少数民族被试很可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因此,未能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择偶特征。
(四)大学生择偶标准调查问卷各项选择情况分析
(1)在择偶方面,男性的态度更“自我”一些,只需要根据自己喜欢的标准寻找另一半即可,而女生则更多地考虑到爱自己的,因为这样才能保证爱情的稳定。这是因为在恋爱中,大多是男性占据主动地位,比如追求心仪的女生,而女生则大多是处于被动地位,被男生追求,被男生保护等。(2)大学生对于对方是否是独生子女持中立态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家庭都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因此也不存在子女多、经济条件差的情况,这也不再成为择偶的主要考虑因素。(3)大多数学生对大学恋爱的理解为“遇到对的人就在一起”,而选择“迫于家长要求在一起的”大学生人数为“0”。随着时代的变迁,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都不再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而是自由恋爱,遇到对的人就在一起,体现了恋爱的自由性。(4)大多数学生认为恋爱中的男女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说明女生也更多追求恋爱上的尊重。(5)超过半数大学生理想的结婚年龄是25-30岁。作为新时代青年,早婚早育的旧思想已经基本被大学生摈除了,而且,当代的知识型社会促使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读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也不再早早考虑成家了。
(五)对开放式问题进行情况分析
由调查可知,当代大学生更注重对方的上进心、志趣相投、包容、理解对方以及精神交流。说明大学生更注重对方的人格特质以及双方精神上的共鸣。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且受过高等教育,对人的看法也不再那么浅显,而是更加关注对方的价值观是否一致,是否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也明白只有思想合拍,爱情才能够长久。
四、结语
由调查可知:不同群体大学生的择偶偏好存在差异。第一,性别差异。女生对于经济地位、人品事理、个性条件这三个择偶维度显著偏好于男生;男生对于气质这一择偶维度显著偏好于女生。在此前,朱许强(2009)对于不同类型民族大学生择偶偏好的研究结果中,女大学生在择偶的经济地位、人品事理、情趣、个性、生理维度上平均值都高于男性,而男性在气质维度上则高于女性。[4]本研究结果在情趣、生理条件两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但其他四个维度均体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因此,本研究较好地验证了这一结论。第二,生源地差异。气质这一维度在城镇和农村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城镇大学生更重视另一半的气质。第三,民族差异。人品事理这一维度在汉族和苗族、侗族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苗族、侗族大学生显著偏高于汉族大学生。朱许强(2009)对于不同类型民族大学生择偶偏高的研究结果中,汉族、苗族、侗族三个民族均在人品事理这一维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4],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品事理这一维度与民族文化有关,本研究也得出苗族、侗族与汉族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的结论。
由调查可知:当代大学生呈现出一种新的择偶观,即雙方更注重相互尊重、精神交流。虽然男生和女生仍然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比如:女生更重视男方的经济地位,男方更重视女方的气质,但是,男女两性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一种趋于平等的择偶观。比如:都重视精神上的交流,更强调恋爱中的相互尊重,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性别差异在逐渐缩小,大学生更追求平等恋爱,而不再是传统婚姻的男尊女卑。并且,现代大学生更注重双方思想上合拍,而不是对方的经济条件、家庭地位等外在条件,体现出择偶观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Darin,T.M..A world wide wed-based research project.Teaching of psychology,1999.
[2]Edward,J.N..Familiar Behavior as social Exchan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69(31):518-526.
[3]Buss,D.M.Human mate selection.American scientist,1985(73):47-51.
[4]朱许强.不同性格类型民族大学生择偶偏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5]李银河.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J].中国社会科学,1989(4):61-74.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