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阐述校内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根据自身特点,挖掘教师的能力资源;关注教学过程,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成长,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品德课堂;开发利用;实效
在实际的教学中,品德学科大多没有配备专职教师,基本上是由语文教师或班主任兼任的。开发品德课程资源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费时又费力,而一线教师平时的教学任务就比较繁重,因而很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方面,家长对品德课不重视,加上绝大多数学生家庭没有打印机、摄像机等设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或者课后进行调查实践等任务,效果往往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活动经常无法顺利开展,教师只能简单化地将自己开发的资源分发给学生,草草收兵。
课程资源的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品德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理智地分析课程资源的现状,立足品德教学实际,开发一切能提高品德教学实效的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开发校内人力资源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挖掘自身能力,努力开发教师资源
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实质上的开发者,其自身也是课程实施的首要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支持者的教师在与儿童合作的同时,要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服务,为他们的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尝试。因此,要真正提高品德教育教学的实效,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1.挖掘教师潜在的搜集能力
品德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以大量的资料准备为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多渠道搜集资料的能力,才能准备好必需的资源,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如,在教学“科技造福人类”时,课前,教师不仅要准备蜡烛、油灯的图片(或实物),而且得搜集有关电流发明的历史资料及各种人造卫星的相关资料等,并做成课件。只有教师积极搜集资料,精心整合、重构各种资源,才能把这些主题活动演绎得更加生动、活泼。
2.挖掘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学生及其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很好地领会编者的意图。这是保证教育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设计具体活动方案的重要依据。
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儿童的长期观察,逐步积累他们的有关信息,形成每个儿童的发展档案,以确保每次活动的开展受到儿童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資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确保每个儿童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
3.挖掘教师灵活的设计能力
除了教材中提供的主题活动之外,教师要根据编者的意图、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灵活地确定主题,巧妙地设计活动。
如,“家乡特产知多少”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各地特产。第二部分是特产形成的相关因素。第三部分是介绍具体的特产。在上该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教材中的资源是否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是否体现了生活性、可参与性和可接受性。因此,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前两个板块作为一种欣赏或课外补充,把重点放在了解、介绍新昌特产上。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真正起到了求真、求实的功效。
4.挖掘教师高超的操作能力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倡导“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类活动包括模拟情景、角色扮演、操作实践、教学游戏、练习等多种形式。所以,教师具备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是巧妙设计活动并顺利开展活动的根本保证。
如,在预设模拟看红绿灯过十字路口的活动时,教师需要事先到大街上实地勘察,并制作好创设情境所需要的道具,如,可以用手举起来的“红绿灯”教具和扮演“司机”的头饰等。
二、关注教学过程,合理利用学生资源
在诸多的课程资源中,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这一宝贵资源最容易被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潜在价值的主体性因素,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课程,而且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设计目标更明确,更有针对性。同时,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互为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这样说,如果缺失了学生这一重要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品德教师应积极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充分挖掘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知识内化
品德课程是一门社会学科,它要求教师是一个“杂家”。但作为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人数多,所学知识也比较新,比较全面,有的学生甚至对某方面知识很精通。所以,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在语文、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中学到的一些知识,拿到品德课中,为我所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为品德课服务,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把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如,“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在交流小京生这种特产的资料时,我发现有位学生说得特别详细,于是夸奖说:“你真能干,了解得这么清楚。”这时,有学生告诉我:“老师,他们家是专门做小京生生意的。”学生的这一提示启发了我,我立即改变教学流程,让这位学生介绍小京生的加工制作过程。由于他每天都亲眼目睹小京生的加工制作,而且还有过亲身体验,因此说得非常详尽。下面的学生也听得格外认真。大家对耳熟能详的小京生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一个新昌人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2.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活动,实现教学创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了锻炼,教学经验得到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充实,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精神世界得到了熏陶和升华。
(1)学生新颖的思维火花,使课堂充满生机
新课程下,学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學习的主人。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有时,学生的眼睛比教师还要明亮,能发现更有价值的信息;有时,学生所能提供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比教师的更有说服力。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结合体,实现“预设”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出现“生成”才是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真正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活”的课堂。
如,在教学“我们一起做”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有些事情只有大家一起合作才能提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画自己的一只手,学生很快完成了。然后,我提高了难度:“我们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画出自己的两只手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一个孩子说:“我可以先画一只手,再画另外一只手。”另一个孩子说:“我可以和同桌合作,互相帮对方画双手。”我灵机一动,组织了一场画双手的比赛,看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比赛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于是,我在及时表扬2个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大大地肯定了第2个孩子提出的合作精神。这样,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合作的美好,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使课堂处处洋溢着和谐、生机。
(2)学生偶尔的学习错误,为教学增添新路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从单纯地注重知识结果的获得转向强调教学过程的体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成功的经历,也会有错误的产生和感悟。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简单粗暴地、不负责任地对待错误。其实,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最能直接反映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思索与需求,是学生成长中最具潜力的内部因素。研究表明,人都有一种自我修正的特性,别人的错误也会成为自己的警戒。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让这些“错误资源”为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错误非但不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唯恐避之而不及的东西,反而是一笔来自学生弥足珍贵的课程资源。
如,在教学“寸金难买寸光阴”时,有位学生认为:放学就回家,回家就做作业,吃完晚饭就睡觉是最节约时间的。显然,这位学生对珍惜时间的认识是有偏差的。课堂上,教师没有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而是紧紧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两轮讨论,第一轮针对认识的准确性,第二轮针对如何解决,给同学提些可行性的建议。通过这一环节的引导,纠正了学生的认识偏差,明白了怎样才算是合理的珍惜时间。
总之,品德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品德教育的资源。作为学生品质养成的引导者,我们每个品德教师都应该具有强烈的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做个有心人,立足教学实际,从多角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努力构建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使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提高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
[2]吴永军,王一军.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诊断[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2.
关键词:品德课堂;开发利用;实效
在实际的教学中,品德学科大多没有配备专职教师,基本上是由语文教师或班主任兼任的。开发品德课程资源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费时又费力,而一线教师平时的教学任务就比较繁重,因而很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方面,家长对品德课不重视,加上绝大多数学生家庭没有打印机、摄像机等设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或者课后进行调查实践等任务,效果往往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活动经常无法顺利开展,教师只能简单化地将自己开发的资源分发给学生,草草收兵。
课程资源的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品德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理智地分析课程资源的现状,立足品德教学实际,开发一切能提高品德教学实效的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开发校内人力资源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挖掘自身能力,努力开发教师资源
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实质上的开发者,其自身也是课程实施的首要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支持者的教师在与儿童合作的同时,要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服务,为他们的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尝试。因此,要真正提高品德教育教学的实效,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1.挖掘教师潜在的搜集能力
品德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以大量的资料准备为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多渠道搜集资料的能力,才能准备好必需的资源,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如,在教学“科技造福人类”时,课前,教师不仅要准备蜡烛、油灯的图片(或实物),而且得搜集有关电流发明的历史资料及各种人造卫星的相关资料等,并做成课件。只有教师积极搜集资料,精心整合、重构各种资源,才能把这些主题活动演绎得更加生动、活泼。
2.挖掘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学生及其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很好地领会编者的意图。这是保证教育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设计具体活动方案的重要依据。
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儿童的长期观察,逐步积累他们的有关信息,形成每个儿童的发展档案,以确保每次活动的开展受到儿童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資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确保每个儿童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
3.挖掘教师灵活的设计能力
除了教材中提供的主题活动之外,教师要根据编者的意图、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灵活地确定主题,巧妙地设计活动。
如,“家乡特产知多少”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各地特产。第二部分是特产形成的相关因素。第三部分是介绍具体的特产。在上该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教材中的资源是否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是否体现了生活性、可参与性和可接受性。因此,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前两个板块作为一种欣赏或课外补充,把重点放在了解、介绍新昌特产上。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真正起到了求真、求实的功效。
4.挖掘教师高超的操作能力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倡导“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类活动包括模拟情景、角色扮演、操作实践、教学游戏、练习等多种形式。所以,教师具备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是巧妙设计活动并顺利开展活动的根本保证。
如,在预设模拟看红绿灯过十字路口的活动时,教师需要事先到大街上实地勘察,并制作好创设情境所需要的道具,如,可以用手举起来的“红绿灯”教具和扮演“司机”的头饰等。
二、关注教学过程,合理利用学生资源
在诸多的课程资源中,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这一宝贵资源最容易被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潜在价值的主体性因素,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课程,而且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设计目标更明确,更有针对性。同时,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互为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这样说,如果缺失了学生这一重要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品德教师应积极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充分挖掘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知识内化
品德课程是一门社会学科,它要求教师是一个“杂家”。但作为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人数多,所学知识也比较新,比较全面,有的学生甚至对某方面知识很精通。所以,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在语文、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中学到的一些知识,拿到品德课中,为我所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为品德课服务,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把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如,“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在交流小京生这种特产的资料时,我发现有位学生说得特别详细,于是夸奖说:“你真能干,了解得这么清楚。”这时,有学生告诉我:“老师,他们家是专门做小京生生意的。”学生的这一提示启发了我,我立即改变教学流程,让这位学生介绍小京生的加工制作过程。由于他每天都亲眼目睹小京生的加工制作,而且还有过亲身体验,因此说得非常详尽。下面的学生也听得格外认真。大家对耳熟能详的小京生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一个新昌人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2.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活动,实现教学创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了锻炼,教学经验得到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充实,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精神世界得到了熏陶和升华。
(1)学生新颖的思维火花,使课堂充满生机
新课程下,学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學习的主人。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有时,学生的眼睛比教师还要明亮,能发现更有价值的信息;有时,学生所能提供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比教师的更有说服力。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结合体,实现“预设”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出现“生成”才是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真正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活”的课堂。
如,在教学“我们一起做”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有些事情只有大家一起合作才能提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画自己的一只手,学生很快完成了。然后,我提高了难度:“我们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画出自己的两只手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一个孩子说:“我可以先画一只手,再画另外一只手。”另一个孩子说:“我可以和同桌合作,互相帮对方画双手。”我灵机一动,组织了一场画双手的比赛,看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比赛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于是,我在及时表扬2个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大大地肯定了第2个孩子提出的合作精神。这样,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合作的美好,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使课堂处处洋溢着和谐、生机。
(2)学生偶尔的学习错误,为教学增添新路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从单纯地注重知识结果的获得转向强调教学过程的体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成功的经历,也会有错误的产生和感悟。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简单粗暴地、不负责任地对待错误。其实,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最能直接反映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思索与需求,是学生成长中最具潜力的内部因素。研究表明,人都有一种自我修正的特性,别人的错误也会成为自己的警戒。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让这些“错误资源”为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错误非但不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唯恐避之而不及的东西,反而是一笔来自学生弥足珍贵的课程资源。
如,在教学“寸金难买寸光阴”时,有位学生认为:放学就回家,回家就做作业,吃完晚饭就睡觉是最节约时间的。显然,这位学生对珍惜时间的认识是有偏差的。课堂上,教师没有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而是紧紧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两轮讨论,第一轮针对认识的准确性,第二轮针对如何解决,给同学提些可行性的建议。通过这一环节的引导,纠正了学生的认识偏差,明白了怎样才算是合理的珍惜时间。
总之,品德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品德教育的资源。作为学生品质养成的引导者,我们每个品德教师都应该具有强烈的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做个有心人,立足教学实际,从多角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努力构建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使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提高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
[2]吴永军,王一军.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诊断[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