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幼儿区域材料投放的相关问题,全文从幼儿园区域活动概念为切入点,分别从表现性、探索性、运动性、欣赏性活动区等四个大的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而这四个大的活动区域中,又各自包含不同的小活动区域,比如表现性活动区包括装扮区、表演区、建构区、美工区;探索性活动区包括益智区、科学区、沙水区、种植饲养区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在文中都一一分析该活动所需投放的区域材料,在最后还从活动取得设计原则、空间安排、空间位置、空间规则的建立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幼儿区域;材料投放
一、幼儿园活动区域概述
(一)活动区域的含义
根据活动内容的类别对空间进行划分的区域表现:
1.将每个班级的活动室隔成若干个小型的区角。
2.延伸到走廊、大厅和户外等公共区域,供多个班级的幼儿共同使用。
3.扩展为专门的功能室,组织各班幼儿轮流活动。
(二)活动区域的功能
1.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2.可以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经验,是他们在一种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3.幼儿分组学习和个别学习的主要场所,能促使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
(三)活动区域的类型
活动区类型分为:表现性活动区、探索性活动区、运动性活动区、欣赏性活动区。
二、表现性活动区
表现性活动区是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导向的,通过各种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为幼儿提供自己表现与表达的机会。
具体功能区包括:
装扮区、表演区、建构区、美工区。
(一)装扮区
装扮区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场所,主要包含主题情境和模拟物,装扮区中预设的情景必须是幼儿熟悉的,如医院、家庭、超市等。布置主题的投放材料应是与主题相应的模拟物,如餐厅的主题要投入餐具材料、医院的主题需要听诊器等投放材料、而银行则需要收银机等投放材料。
装扮区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幼儿对生活常规的认识、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情感的宣泄和补偿以及幼儿的叙事能力。
(二)表演区
表演区中幼儿的表演一类是表演故事情节,另一类是表现已经学会的歌舞。
就故事表演而言,主要区域投放材料应是故事中角色的形象头饰面具等,或者不用道具,仅以约定俗成的动作来表现。当幼儿用手偶、指偶、木偶表现故事角色时,需要一个投放一个简单的小舞台架。就表演歌舞而言,幼儿表演时,除了需要投放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表演服装和装点性服饰、头饰,还可以投放一面立镜,纱巾、飘带、床单、被面及其他废旧物品等可以做代替物投放。
表演区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幼儿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有助于幼儿发挥再造性想象和增强表现力,更能促进幼儿开朗、自信、合作品质的发展。
(三)建构区
建构区是幼儿通过各种基本材料进行结构造型游戏的场所。
室内建构区的操作材料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积木,一类是插塑,两种材料各有其价值。其中结构造型游戏对材料投放的要求很高,材料的尺寸、数量、颜色、种类以及摆放的方式,都会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而在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单色比彩色更有利于幼儿搭出造型复杂的作品,但审美规则在彩色搭建中更早出现。对插塑而言,种类多,但同一种材料的数量少,不如种类少,同一种材料数量多,更容易使幼儿接插出复杂而高水平的作品。其中分类摆放比混合摆放更有助于幼儿搭建,所以提供插塑框和积木柜就显得很重要。另外,单元积木的尺寸大小一致且构成比例,更有利于幼儿获得搭建经验。
建构区的功能:建构游戏是融思维、操作、艺术、创造为一体的活动。经常玩建构游戏的幼儿能获得大量数、形、空间方面的核心经验,主要表现在搭建和接插各种作品的过程中對审美规则的运用上,比如对称、有序排列、均衡等形式美的体现,需要运用到许多数学经验。
(四)美工区
教师在美工区所投放材料,主要诱发绘画和手工活动。手工包括了泥工、纸工和多种材料的综合手工。其中黏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可任意变形,特别能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锻炼幼儿的搓、揉、捏、压等技能,因此泥工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而纸工对幼儿精细动作要求更高,幼儿通过折、剪、粘贴等基本动作进行多种创作。至于多种材料的综合手工,则是在泥工、纸工的基础上加上更多的手工技巧,比如穿、编,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进行组合性创作,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手工。
美工区的功能主要是为幼儿提供了练习精细动作的机会,为幼儿审美表征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在美工区锻炼从简单创作逐步走向复杂创作。
三、探索性活动区
探索性活动区是指未知为导向的,目的是使幼儿通过活动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从而获得新知,以充实自己的认知结构。
具体功能区:
益智区(教学区)、科学区、沙水区、种植饲养区。
(一)益智区
在益智区,教师可根据课程的目标投放各种有益于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操作材料,比如数学材料。
益智区的材料主要有这样几类构成:
第一类是教师设计的结构化材料。
第二类材料是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材料,如拼图类材料、测量工具等。
第三类是一定数量的基本件(如一盒纽扣、一盒珠子)、一定数量的迷你形象玩具(如相同的水果、蔬菜、昆虫、人物、动物等),这类材料会使幼儿自发地进入情景性的活动,在游戏情景中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经验。
(二)科学区
在科学区,教师通过投放各种低结构化的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相作用,获得物体属性和事物关系的知识。因此,科学区是幼儿探索发现客观世界物理经验的场所。科常区就好比是幼儿的科学实验室。课题必须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解决的问题必须是幼儿身边的科学。 (二)教材设置
高校在教材设置时应重视中国文化的内容,增加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例。许多出版社也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把中国文化融入大学教材,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采用现有的中国文化相关教材,例如《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读本(英文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文化教程(英文版)》(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基础教程(英文版)》(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等教材。或组建专业团队编撰校本教材,在教材中加入本土历史、文化、文学和艺术等内容,以及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如“中国梦”(the Chinese Dream), “一带一路倡议”(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二孩经济”(second- child economy),“精准扶贫”(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文房四宝:笔墨纸砚”(The Four Treasure of the Study: Brush, Inkstick, Paper, and Inkstone)等等,只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词汇,才能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故事的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才能落实。
(三)构建课型
大学英语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分为两种形式:课内兼容或独立课程。高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培训常态化,提升教师的中国文化教育施教能力;教师应与时俱进,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养,填补知识上的空缺。中国文化教学可采取在课堂上与外语教学同步进行的课内兼容方式,在教学中不仅要对西方文化导入介绍,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类型的中国文化必修课,扩大选修课范围,辅之配套教材,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使教师和学生更能系统地进行教授和学习。总之,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创新,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保持目标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均衡教学,在大学英语课程中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完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评估教育活动价值和效果的过程,是检测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推动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外语教学评价侧重于目地语语言知识技能的评价,很少涉及到本土文化知识的内容,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批判思维能力更少涉略,实际上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外语水平。为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可行地融入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与测试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反馈教学。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将对学习者产生导向性的影响,例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段落翻译,考研英语作文也出现过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考察,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反拨效应。与此同时,还应有机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不以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促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建立一个多维度、多元化的立体评价和动态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五)明确教师文化身份定位
有学者研究发现,中高级外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容易产生削减性双语现象,即学习者的母语会受到第二语言的威胁,使其对母语文化疏离或产生民族文化身份丧失感,越精通外语,则本民族文化疏离感越强10[10]。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而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定位,会对学生处理外来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倘若教师采取唯一的外来文化身份传授外语,偏重外来文化的传授,忽视母语文化的传承,学生一直浸泡在外来语言文化环境中,本土文化积淀削弱,则极易使学生的母语文化流失,过分认同外来文化,甚至盲目崇拜外来文化11[11]。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进行正确的定位,要肩负起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才能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成为沟通中外交往的“桥梁”。
(六)创建学习环境
课堂上进行文化学习毕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应该广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独特的优势12[12],高校应积极建设第二课堂,创建文化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主动性。如邀请文化专家开设中国文化的英文专题讲座,开展“爱我中华,传承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知识竞赛比拼,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学生体验传统文化习俗的活动,举行关于中国文化的演讲比赛,学生录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充分利用互联网、校园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渗透中国文化,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加深对母语文化的深入理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自觉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时代语言教学不再只是简单的语言知识的传输和文化技能的培养,更应看作是学习者身份构建的关键手段。将母语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既能有效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人文精髓的理解,在中西方文化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增强其民族文化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完善人格修养,自觉地肩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责任,并用英语将中国故事推向世界舞台。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只甘当语言教学的附庸,应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更多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9. “Globalization with a Human Face.” [C].New York: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33.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 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17.《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J]. 2000-10-19(C01).
[5] 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34-40.
[6] 劉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1):29-32.
[7] 肖萌.寓中国传统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路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5(23):19-22.
[8] 朱敏,解华,高晓茜.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成因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23(5):28-32.
[9] 肖龙福,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39-46.
[10] 边永卫.试论外语/二语学习者的自我认同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27-34.
[11] 夏笑娟.外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定位与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2):111-113.
[12] 徐贺兵,赵鹤. “走出去”战略下大学英语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6(3): 89-92.
作者简介:
班炜,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广西北海,出生年月:1978年12月,单位: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职称:讲师,学位: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和跨文化研究。
*本成果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全球化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融合”(项目编号:LB19-B04)资助。
关键词: 幼儿区域;材料投放
一、幼儿园活动区域概述
(一)活动区域的含义
根据活动内容的类别对空间进行划分的区域表现:
1.将每个班级的活动室隔成若干个小型的区角。
2.延伸到走廊、大厅和户外等公共区域,供多个班级的幼儿共同使用。
3.扩展为专门的功能室,组织各班幼儿轮流活动。
(二)活动区域的功能
1.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2.可以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经验,是他们在一种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3.幼儿分组学习和个别学习的主要场所,能促使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
(三)活动区域的类型
活动区类型分为:表现性活动区、探索性活动区、运动性活动区、欣赏性活动区。
二、表现性活动区
表现性活动区是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导向的,通过各种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为幼儿提供自己表现与表达的机会。
具体功能区包括:
装扮区、表演区、建构区、美工区。
(一)装扮区
装扮区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场所,主要包含主题情境和模拟物,装扮区中预设的情景必须是幼儿熟悉的,如医院、家庭、超市等。布置主题的投放材料应是与主题相应的模拟物,如餐厅的主题要投入餐具材料、医院的主题需要听诊器等投放材料、而银行则需要收银机等投放材料。
装扮区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幼儿对生活常规的认识、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情感的宣泄和补偿以及幼儿的叙事能力。
(二)表演区
表演区中幼儿的表演一类是表演故事情节,另一类是表现已经学会的歌舞。
就故事表演而言,主要区域投放材料应是故事中角色的形象头饰面具等,或者不用道具,仅以约定俗成的动作来表现。当幼儿用手偶、指偶、木偶表现故事角色时,需要一个投放一个简单的小舞台架。就表演歌舞而言,幼儿表演时,除了需要投放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表演服装和装点性服饰、头饰,还可以投放一面立镜,纱巾、飘带、床单、被面及其他废旧物品等可以做代替物投放。
表演区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幼儿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有助于幼儿发挥再造性想象和增强表现力,更能促进幼儿开朗、自信、合作品质的发展。
(三)建构区
建构区是幼儿通过各种基本材料进行结构造型游戏的场所。
室内建构区的操作材料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积木,一类是插塑,两种材料各有其价值。其中结构造型游戏对材料投放的要求很高,材料的尺寸、数量、颜色、种类以及摆放的方式,都会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而在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单色比彩色更有利于幼儿搭出造型复杂的作品,但审美规则在彩色搭建中更早出现。对插塑而言,种类多,但同一种材料的数量少,不如种类少,同一种材料数量多,更容易使幼儿接插出复杂而高水平的作品。其中分类摆放比混合摆放更有助于幼儿搭建,所以提供插塑框和积木柜就显得很重要。另外,单元积木的尺寸大小一致且构成比例,更有利于幼儿获得搭建经验。
建构区的功能:建构游戏是融思维、操作、艺术、创造为一体的活动。经常玩建构游戏的幼儿能获得大量数、形、空间方面的核心经验,主要表现在搭建和接插各种作品的过程中對审美规则的运用上,比如对称、有序排列、均衡等形式美的体现,需要运用到许多数学经验。
(四)美工区
教师在美工区所投放材料,主要诱发绘画和手工活动。手工包括了泥工、纸工和多种材料的综合手工。其中黏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可任意变形,特别能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锻炼幼儿的搓、揉、捏、压等技能,因此泥工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而纸工对幼儿精细动作要求更高,幼儿通过折、剪、粘贴等基本动作进行多种创作。至于多种材料的综合手工,则是在泥工、纸工的基础上加上更多的手工技巧,比如穿、编,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进行组合性创作,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手工。
美工区的功能主要是为幼儿提供了练习精细动作的机会,为幼儿审美表征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在美工区锻炼从简单创作逐步走向复杂创作。
三、探索性活动区
探索性活动区是指未知为导向的,目的是使幼儿通过活动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从而获得新知,以充实自己的认知结构。
具体功能区:
益智区(教学区)、科学区、沙水区、种植饲养区。
(一)益智区
在益智区,教师可根据课程的目标投放各种有益于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操作材料,比如数学材料。
益智区的材料主要有这样几类构成:
第一类是教师设计的结构化材料。
第二类材料是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材料,如拼图类材料、测量工具等。
第三类是一定数量的基本件(如一盒纽扣、一盒珠子)、一定数量的迷你形象玩具(如相同的水果、蔬菜、昆虫、人物、动物等),这类材料会使幼儿自发地进入情景性的活动,在游戏情景中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经验。
(二)科学区
在科学区,教师通过投放各种低结构化的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相作用,获得物体属性和事物关系的知识。因此,科学区是幼儿探索发现客观世界物理经验的场所。科常区就好比是幼儿的科学实验室。课题必须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解决的问题必须是幼儿身边的科学。 (二)教材设置
高校在教材设置时应重视中国文化的内容,增加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例。许多出版社也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把中国文化融入大学教材,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采用现有的中国文化相关教材,例如《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读本(英文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文化教程(英文版)》(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基础教程(英文版)》(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等教材。或组建专业团队编撰校本教材,在教材中加入本土历史、文化、文学和艺术等内容,以及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如“中国梦”(the Chinese Dream), “一带一路倡议”(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二孩经济”(second- child economy),“精准扶贫”(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文房四宝:笔墨纸砚”(The Four Treasure of the Study: Brush, Inkstick, Paper, and Inkstone)等等,只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词汇,才能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故事的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才能落实。
(三)构建课型
大学英语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分为两种形式:课内兼容或独立课程。高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培训常态化,提升教师的中国文化教育施教能力;教师应与时俱进,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养,填补知识上的空缺。中国文化教学可采取在课堂上与外语教学同步进行的课内兼容方式,在教学中不仅要对西方文化导入介绍,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类型的中国文化必修课,扩大选修课范围,辅之配套教材,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使教师和学生更能系统地进行教授和学习。总之,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创新,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保持目标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均衡教学,在大学英语课程中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完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评估教育活动价值和效果的过程,是检测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推动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外语教学评价侧重于目地语语言知识技能的评价,很少涉及到本土文化知识的内容,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批判思维能力更少涉略,实际上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外语水平。为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可行地融入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与测试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反馈教学。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将对学习者产生导向性的影响,例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段落翻译,考研英语作文也出现过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考察,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反拨效应。与此同时,还应有机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不以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促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建立一个多维度、多元化的立体评价和动态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五)明确教师文化身份定位
有学者研究发现,中高级外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容易产生削减性双语现象,即学习者的母语会受到第二语言的威胁,使其对母语文化疏离或产生民族文化身份丧失感,越精通外语,则本民族文化疏离感越强10[10]。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而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定位,会对学生处理外来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倘若教师采取唯一的外来文化身份传授外语,偏重外来文化的传授,忽视母语文化的传承,学生一直浸泡在外来语言文化环境中,本土文化积淀削弱,则极易使学生的母语文化流失,过分认同外来文化,甚至盲目崇拜外来文化11[11]。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进行正确的定位,要肩负起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才能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成为沟通中外交往的“桥梁”。
(六)创建学习环境
课堂上进行文化学习毕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应该广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独特的优势12[12],高校应积极建设第二课堂,创建文化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主动性。如邀请文化专家开设中国文化的英文专题讲座,开展“爱我中华,传承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知识竞赛比拼,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学生体验传统文化习俗的活动,举行关于中国文化的演讲比赛,学生录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充分利用互联网、校园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渗透中国文化,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加深对母语文化的深入理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自觉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时代语言教学不再只是简单的语言知识的传输和文化技能的培养,更应看作是学习者身份构建的关键手段。将母语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既能有效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人文精髓的理解,在中西方文化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增强其民族文化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完善人格修养,自觉地肩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责任,并用英语将中国故事推向世界舞台。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只甘当语言教学的附庸,应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更多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9. “Globalization with a Human Face.” [C].New York: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33.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 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17.《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J]. 2000-10-19(C01).
[5] 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34-40.
[6] 劉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1):29-32.
[7] 肖萌.寓中国传统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路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5(23):19-22.
[8] 朱敏,解华,高晓茜.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成因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23(5):28-32.
[9] 肖龙福,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39-46.
[10] 边永卫.试论外语/二语学习者的自我认同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27-34.
[11] 夏笑娟.外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定位与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2):111-113.
[12] 徐贺兵,赵鹤. “走出去”战略下大学英语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6(3): 89-92.
作者简介:
班炜,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广西北海,出生年月:1978年12月,单位: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职称:讲师,学位: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和跨文化研究。
*本成果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全球化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融合”(项目编号:LB19-B04)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