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存在文学价值薄弱、趣味性不足、阅读价值不够充分的缺陷。原因在于中国儿童教育历史习惯和应试教育阻碍,以及小学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不足。因此,本文针对目前儿童文学选文的状况提出建议——增加教育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从而提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增强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功能和实践
当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并非尽善尽美。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学习动机上来看,有些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认为语文课很枯燥,除了默写就是背诵;其二,从学习结果上来看,不少学生阅读能力差,看不懂文章字词、句子理解不够准确,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灵活,能陈述概念但不能准确使用;其三,从课外学习来看,大部分小学生没时间读课外儿童文学书籍,甚至渐渐变得不喜欢读这些文学书籍,导致知识面狭窄、思维闭塞、想象力差。此外,现在的小学生存在模仿成人思维的严重问题,遇事喜欢用成人式语言表达。这些都促使笔者在审视小学语文教育活动时,不禁思考:现在的孩子需要什么?他们的需要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将如何得到满足?
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其中一个可行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儿童文学,提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原因在于,从阅读习惯来看,小学阶段的“儿童”构成了儿童文学最主要的读者群体,他们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不像婴幼儿阶段的儿童,需要教师的领读或家长的配合;也不像青少年,阅读范围变得相对宽广,阅读内容变得相对复杂。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来看,在一至十八岁的儿童之间,孩子们的心理年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小学阶段的儿童多数年龄在六至十三岁之间,分别处于童年中期和青少年早期。这两个时期的认知发展特点是,在童年中期,发展了阅读、写作及其他课程方面的基本技能;通过具体操作,能进行有逻辑的推理;通过与同学的比较,逐渐意识到个人能力的高低。在青少年早期,开始出现对抽象事物的思维和推理能力;非正式的教育经历开始在某一特殊领域显露出它的优越性。
因此,针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这一论题,立足于追问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儿童文学的缺失,呈现问题并提出关于教学实践策略的构想。
一、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具有审美性,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审美塑造和审美情感表达,构建一个诗意的、纯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儿童的天性得以舒展,儿童的童真得以存留。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它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即儿童本位性。以儿童为中心,也即以儿童文学的服务对象和接受对象为中心,使儿童文学契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思维特征和社会化特征,充分考虑与儿童体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和教育者,尽可能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进行创作和引导,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的特殊性。尊重儿童的人格、不以成人的理想预设去驯化儿童,真正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与儿童对话。
儿童文学的语文教育价值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儿童文学阅读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写作及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人格的养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儿童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儿童文学是儿童精神世界里主要的文化资源。儿童文学通过它的语言符号、文学形象、文学蕴含对儿童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逐渐提高儿童的认知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联想能力。这些能力均为语文教育期望达到的目标。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发展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儿童教育历史习惯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习惯于道德教化,教育味太浓,总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片面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二)狭隘的应试教育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教育受功利主义的阻力巨大
首先,多数的教师往往以一个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儿童,并不考虑儿童的接受程度和欣赏趣味。其二,教师对儿童的教育目的也更经常地表现为对儿童未来命运的关心,这种关心不是使他们更加关心儿童当下的内心感受,而是更关心他们成人后的状况。直到今天,“学而优则仕”,“考试成绩是区分学生优劣的第一标准”,这些观念依然处于统治地位。传统的观念和固有的制度机制,依然在深刻影响着当下的中国教育,造成了很多的恶果:如“缺腿”教育思想,家长、老师依靠分数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而学生依靠分数评价学校工作和教师水平,形成身心疲惫的基层教师群体和发展畸形的学生群体。
(三)小学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不足
在各类师范院校,儿童文学专业课程依然不受重视,没有开设系统的儿童文学课程,师范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相当有限,未受到良好的儿童文学甚至文学的熏陶,缺少儿童文学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导致小学教师在儿童文学教育方面明显先天不足。另外,在职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教学培训,其中关于儿童文学教学指导的培训更是少之又少,这都造成了小学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不足。虽然很多老师已经开始注意向学生推荐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但面对这些作品,该怎样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怎样指导孩子们进行阅读,老师们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许多教师把选入教材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更多地当作语言教学的材料,注重的是知识的教育,而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开发不够;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当前的语文教学怎样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结合,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老师们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
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迫使孩子把时间用在可以直接获得知识的自然学科学习上,即使有些家长和教师能意识到阅读儿童文学书籍对儿童有着受益终生的积极影响,但由于这种影响短期内很难见效,使得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增加儿童文学的比重变得很困难。所以,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扭转以上不利局面,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大力发展儿童文学
首先,增加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着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要胜任儿童文学的教学工作,必须具有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由于当下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缺失,使得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清楚甚至不知道儿童文学是什么,也不重视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但是面对这样优质的资源,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修养,把真正的儿童文学带进课堂,带到小学生面前。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途径有多种。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来了解儿童文学,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来加深自己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可以阅读前人对儿童文学、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文献提升自身理论上的修养。
其次,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能力。教师以发散性思维解读文本,结合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当下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存在主题过于突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结合生活经验、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解读,以发散性的思维理解儿童文学作品,并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思维特点对课堂进行设计,将对生命、对儿童的认识融入语文课的教学。对于主旨鲜明,需要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老师在课堂上不应该武断地进行价值观念的灌输,而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呈现出来的价值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最后,注重教学方法,适当弥补儿童文学文本存在的缺陷。笔者通过对叙事性儿童文学选文的分析,发现小学中低年级段的儿童文学选文往往在叙述方面存在缺陷。文本通常为了突出主题,只注重与主旨相关情节的叙述,而忽略其他,使得文本在完整性、合理性以及人物塑造方面存在不足。这些存在缺陷的文本,对儿童叙述思维的发展、判断力的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不利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环节的设计、其他教学资源的运用等方法来弥补教科书中存在的文本缺陷。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功能和实践
当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并非尽善尽美。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学习动机上来看,有些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认为语文课很枯燥,除了默写就是背诵;其二,从学习结果上来看,不少学生阅读能力差,看不懂文章字词、句子理解不够准确,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灵活,能陈述概念但不能准确使用;其三,从课外学习来看,大部分小学生没时间读课外儿童文学书籍,甚至渐渐变得不喜欢读这些文学书籍,导致知识面狭窄、思维闭塞、想象力差。此外,现在的小学生存在模仿成人思维的严重问题,遇事喜欢用成人式语言表达。这些都促使笔者在审视小学语文教育活动时,不禁思考:现在的孩子需要什么?他们的需要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将如何得到满足?
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其中一个可行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儿童文学,提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原因在于,从阅读习惯来看,小学阶段的“儿童”构成了儿童文学最主要的读者群体,他们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不像婴幼儿阶段的儿童,需要教师的领读或家长的配合;也不像青少年,阅读范围变得相对宽广,阅读内容变得相对复杂。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来看,在一至十八岁的儿童之间,孩子们的心理年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小学阶段的儿童多数年龄在六至十三岁之间,分别处于童年中期和青少年早期。这两个时期的认知发展特点是,在童年中期,发展了阅读、写作及其他课程方面的基本技能;通过具体操作,能进行有逻辑的推理;通过与同学的比较,逐渐意识到个人能力的高低。在青少年早期,开始出现对抽象事物的思维和推理能力;非正式的教育经历开始在某一特殊领域显露出它的优越性。
因此,针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这一论题,立足于追问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儿童文学的缺失,呈现问题并提出关于教学实践策略的构想。
一、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具有审美性,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审美塑造和审美情感表达,构建一个诗意的、纯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儿童的天性得以舒展,儿童的童真得以存留。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它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即儿童本位性。以儿童为中心,也即以儿童文学的服务对象和接受对象为中心,使儿童文学契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思维特征和社会化特征,充分考虑与儿童体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和教育者,尽可能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进行创作和引导,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的特殊性。尊重儿童的人格、不以成人的理想预设去驯化儿童,真正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与儿童对话。
儿童文学的语文教育价值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儿童文学阅读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写作及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人格的养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儿童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儿童文学是儿童精神世界里主要的文化资源。儿童文学通过它的语言符号、文学形象、文学蕴含对儿童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逐渐提高儿童的认知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联想能力。这些能力均为语文教育期望达到的目标。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发展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儿童教育历史习惯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习惯于道德教化,教育味太浓,总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片面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二)狭隘的应试教育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教育受功利主义的阻力巨大
首先,多数的教师往往以一个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儿童,并不考虑儿童的接受程度和欣赏趣味。其二,教师对儿童的教育目的也更经常地表现为对儿童未来命运的关心,这种关心不是使他们更加关心儿童当下的内心感受,而是更关心他们成人后的状况。直到今天,“学而优则仕”,“考试成绩是区分学生优劣的第一标准”,这些观念依然处于统治地位。传统的观念和固有的制度机制,依然在深刻影响着当下的中国教育,造成了很多的恶果:如“缺腿”教育思想,家长、老师依靠分数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而学生依靠分数评价学校工作和教师水平,形成身心疲惫的基层教师群体和发展畸形的学生群体。
(三)小学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不足
在各类师范院校,儿童文学专业课程依然不受重视,没有开设系统的儿童文学课程,师范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相当有限,未受到良好的儿童文学甚至文学的熏陶,缺少儿童文学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导致小学教师在儿童文学教育方面明显先天不足。另外,在职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教学培训,其中关于儿童文学教学指导的培训更是少之又少,这都造成了小学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不足。虽然很多老师已经开始注意向学生推荐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但面对这些作品,该怎样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怎样指导孩子们进行阅读,老师们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许多教师把选入教材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更多地当作语言教学的材料,注重的是知识的教育,而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开发不够;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当前的语文教学怎样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结合,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老师们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
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迫使孩子把时间用在可以直接获得知识的自然学科学习上,即使有些家长和教师能意识到阅读儿童文学书籍对儿童有着受益终生的积极影响,但由于这种影响短期内很难见效,使得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增加儿童文学的比重变得很困难。所以,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扭转以上不利局面,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大力发展儿童文学
首先,增加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着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要胜任儿童文学的教学工作,必须具有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由于当下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缺失,使得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清楚甚至不知道儿童文学是什么,也不重视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但是面对这样优质的资源,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修养,把真正的儿童文学带进课堂,带到小学生面前。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途径有多种。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来了解儿童文学,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来加深自己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可以阅读前人对儿童文学、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文献提升自身理论上的修养。
其次,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能力。教师以发散性思维解读文本,结合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当下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存在主题过于突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结合生活经验、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解读,以发散性的思维理解儿童文学作品,并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思维特点对课堂进行设计,将对生命、对儿童的认识融入语文课的教学。对于主旨鲜明,需要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老师在课堂上不应该武断地进行价值观念的灌输,而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呈现出来的价值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最后,注重教学方法,适当弥补儿童文学文本存在的缺陷。笔者通过对叙事性儿童文学选文的分析,发现小学中低年级段的儿童文学选文往往在叙述方面存在缺陷。文本通常为了突出主题,只注重与主旨相关情节的叙述,而忽略其他,使得文本在完整性、合理性以及人物塑造方面存在不足。这些存在缺陷的文本,对儿童叙述思维的发展、判断力的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不利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环节的设计、其他教学资源的运用等方法来弥补教科书中存在的文本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