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其策略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ry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诸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尤其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有条不紊地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以及学习独立性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学习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健康成长,除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外,还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关调查显示,农村小学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余大部分皆是实时跟进课程,被迫性学习。
   一、任务驱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调查显示,农村中有90%的学生不会课前预习,剩下的学生虽然预习了课程内容,但由于没有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效果也并不如意。预习的主要目的是提前了解课程所学知识,让学生了解课文作者、写作背景,以及认识一些生字词,对课文内容有大概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构建知识框架的良好习惯,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但学生需要长期坚持,短期并无效果。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師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预习任务。例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前,教师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其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了解双龙洞。其二,自主拼读生字,在第二日课程开始前,能正确认读文中生字并能够组词,开课后不定时抽查。其三,教师指定词语,如“拥挤”“仰卧”等词语让学生解释具体含义,学生预习后要在教材或作业上标注。其四,阅读课文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课文意义讲述出来。
   通过如此方法,教师从词语到课文内容对学生一步一步引导,带入预习任务,日积月累形成习惯后,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切记,此类活动务必长期坚持,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二、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合作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阅读,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只有让学生主动阅读,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学生才能主动加入阅读。另外,新课标提倡合作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多与同学互相交流,合作探讨,让学生有充实的学习体验。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小学还在进行传授式教学,致使学生多是听师授课,没有自我意识,很少与同学交流,学习体验感极差。就当前时代而言,小学教师应以新课程为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活动,多与学生展开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但要注意提问时机以及问题难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了解牛郎的孤苦伶仃,将牛郎“小时候”和“长大后”进行对比,从吃、喝、睡等多种角度来体现牛郎的“难”,让学生围绕此展开讨论。读完一段后,教师要向学生提问:“这一段的核心点是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挑很好的草地”“让它喝最干净的水”等,学生会说感受到牛郎的善良、细心等。运用此种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主动思考能力明显不足。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多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牛郎织女》中有一段文章是织女对自由向往的表述。教师可以借此向学生设问:“织女生活在天上,她快乐吗?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来?”由此让学生交流,学生通过熟读文章,如“织女身子老在机房里……实在难受”来体会织女的辛苦,从而展开交流。最后学生会得出结论:织女渴望离开天上,得到自由。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家长要配合教师共同辅助学生坚持养成。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放弃传统教学方法,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大胆创新,多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健康成长。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强化训练逐步形成。因此,家长、教师等多方面要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让不良习惯有滋生余地。
   参考文献:
   [1]李茂芳.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J].新课程(综合版),2018(11):147.
   [2]肖庆全.为农村孩子语文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浅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师,2015(25):45,56.
其他文献
摘 要:STEM課程具有重实践、综合性强、周期长等特点,与传统的科学课堂相比,利用弹性离校时间段开展的科学社团更适合实施STEM课程。以“自制净水器”为例,分享了STEM课程在社团实践过程中的优势。   关键词:STEM教育;社团;实践   与以往的科学教育不同,STEM教育以工程设计为基石,引导学生用他们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各个领域的知识来解决真实世界中有意义的问题[1]。它是通过学生完整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变得更有自信。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创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达到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问题指导;信息技术;写作指导   阅读对于学生而言属于难点,通常情况
摘 要:小学写作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综合成效。从日常积累素材、准确运用技巧和调动创新思维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扎实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写作素材;创新思维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全面贯彻,教师的写作教学活动应该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与调整,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应该通过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还要融入自身情感
摘 要: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改指导下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重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小学生开展更高层面的知识讲解,立足学校课堂教学,开辟家庭“第二课堂”,在语文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网络信息技术能丰富课程教育资源,也能拓展课程教育空间并革新知识讲解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与创新性。语文教师应该关注网络信息技术体现出的应用价值,结合学科特色和班级学生的课程基础进行创新性知识讲解,以课堂教学为主
摘 要:通过梳理当下语文课堂与美育的现状,分析了因材施教进行美育的必要性,并从生活发现、语文课堂、文学创作三个角度,相应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以因材施教的策略进行美育的渗透。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因材施教   一、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美育的现状   谈及因材施教,清代郑观应于《盛世危言》就曾说:“别类分门,因材施教。”再者即是孔子所言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个词屡见不鲜
摘 要: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压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大大提高高考备考复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高三课堂中几个教学情境实例的研究,对如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寻找途径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问题意识,提高高考备考复习效率作出初步反思。   关键词:问题意识;高三备考;高效课堂;创新精神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变革,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用现代教育,学校逐渐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引进各个科目教学中,经过实践均获得了不错的成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学生为主体;高效课堂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即老师以引导原则为先,学生投入更多自主学习时间为主,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模式。但我国学校长时间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激发兴趣、独立思考、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例谈采用情境教学把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熟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提炼、加工后再影响学生的美术创作,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启发绘画创作灵感,从熟悉的情景中获得绘画的领悟,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绘
摘 要: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均会受环境的影响,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对学生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等成长过程具有突出的影响作用。家长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形成的家风以及家长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心理、认知以及为人处世等行为产生教育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力,将从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等角度,简要分析家庭教育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并提出有效的教育路径。   关键词:家庭教育;思想品德;学生教
摘 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更好地改善教学成效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提出,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自主养成学习习惯,同时提高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探索   新课程改革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义务教育初期阶段,课程学习的出发点是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