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形势下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存在“问题化”与“学科化”两条发展路径模式。“形势与政策”课程因不符合学术的基本特征而不宜走“学科化”发展道路,而应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一个专业方向和具体科目进行规划和建设,并从政策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手段、教材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问题化;学科化;建设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与此同时,我国的外部建设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面临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际贸易新秩序、国际政治形势新格局等方面的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武装、释疑解惑、教育引导的重要职能。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如何确保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第一时间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策略,是“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重要任务。
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这种重要地位和作用已得到了广大高校的高度认同并得到了各高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但在具体实施中,各校的做法却形式不一,差异较大。其中,也透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工作体制不一,缺乏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从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工作体制来看,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纳入学校整体的课程管理体系当中,由教务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按照与其他专业课程或公共基础课相同的方式,统一进行教学管理。二是通过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开展教学。三是将“形势与政策”课下放到各专业院系,由院系党委或党支部组织实施。
二是师资来源不一,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鉴于上述三种不同的工作体制,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教师来源主要有四类:一类是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第二类是高校辅导员及从事学生工作的其他人员;第三类是党务工作者;第四类是校外特聘人员,如专家、学者、政府领导、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
三是教学模式不一,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模式目前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采取常规化的人数通常少于90人的小班授课模式。第二种是大班授课模式,人数通常在200-500之间。第三种是规模千人以上的专题讲座模式。第四种是主题班会模式。不同规模的教学,教学质量效果差别很大。
四是教材使用情况不一,缺乏统一的教材内容体系。虽然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的规定,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制作《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时事报告》作为教师教学必备参考资料,但由于这些资料不符合教材的规范标准,部分地区高校自行组织了“形势与政策”教材的编写,从而形成了教材多元化、多样化的局面。
以上种种情况都反映了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建设。这一问题不解决,势必严重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的严肃性、长效性以及实效性。
二、两种路径的选择
一个课程要发展壮大、扎实有力、持续有效,规范化建设是必由之路。然而,不同的思想理念会引导课程建设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路径选择,一种是 “学科化”发展路径,另一种是“问题化”发展路径。
所谓“学科化”发展路径,是指“形势与政策”课在一定的学术体制和学术规范的约束下,以严格意义上的学科为界限,以学术研究为核心,建立自己的规范化学科体系。此种发展路径的重点在于学科体系框架的搭建。其优点在于有利于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有利于促进学术研究,有利于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科的深度发展。有学者指出,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学科化。在学科化的框架下,把握教學规律,探究教学方法。将“形势与政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来建设,从而为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提供教学、研究、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学科支撑。这是“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方向。[1]
所谓“问题化”发展路径,是指“形势与政策”课突破严格意义上的学科界限,以对问题的研究为核心,建立自己的课程和教育教学体系。此种发展路径的重点在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优点在于突破经院式的学术思维方式,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回到问题本身,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术思想,调配学术资源,有利于课程研究领域的拓展、资源的集中利用,便于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操作。从当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沿用的是“问题化”课程建设模式。其主要的表现是高度的实用性和灵活性。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教和学,即紧紧围绕国内外重大问题和事件,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一教育目标组织教学资源和开展课程建设。这种实用主义的发展路径,使得课程建设的重点往往落在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而忽略了对课程长远发展的规范化设计和对课程自身规律性的研究,包括政策制度的设计、课程规范性的探究、学术体系的搭建、课程框架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等,从而导致课程管理松散、工作体制多样、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差、教学效果不佳的尴尬局面,损害和削弱了“形势与政策”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要解决“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学科化”还是“问题化”的建设路径问题。
三、对“学科化”概念的厘清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科化”,实际上就是“形势与政策”到底是一个独立学科还是专业或科目的问题。
按照汉语辞典中对学科的定义,“学科”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在三种含义上使用学科的概念。一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数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哲学、法学等。二是指教学科目,即教学中按逻辑程序组织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范围的单位。如中小学的语数英等科目;高等学校通讯工程专业的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原理等。三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如各高校所在学科的研究所、实验室等。
以上三种含义是相互连通不能分割的。学术的分类是学科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科分类的标准和依据,没有学术的分类也就没有学科划分的必要性,而没有学科也就没有科目的存在。学科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
从“形势与政策”课的具体情况来看,该课程不构成独立学科。这是因为,我们判断一个研究领域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学科通常有三个标准,一是能否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一个分支,二是在某一研究领域是否产生了专门的知识,三是否有专门的人员和设施从事科研工作。分析“形势与政策”课,我们会发现,第一,它没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虽然课程内容涵盖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外交、司法等各个领域,但这些内容又有其各自的学科归属和专业研究领域,并且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不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所独有。第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缺乏能够独立支撑自己理论发展的专有知识体系,即对事物及其规律的科学论证而形成的系统专门的学问。第三,由于前两个原因的限制,“形势与政策”课也缺乏独立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业人员队伍、相应的研究机构和设施。因此,该课程不符合学术的基本特征,因而不构成独立的学科。但同时,“形势与政策”课又具有自己独特的课程特征。第一,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党的政策和国家发展形势的宣传教育,这就决定了它的一切教学的理论原点和思想基础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思维方法和理论原则,必须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義的理论创新要求,特别是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第二,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国家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的功能,是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工具。它以党的理论和政策宣传、国际国内形势的解读和释疑为主要任务,彰显政治性、国家意志性等国家意识形态性工具的重要特点。第三,它的研究对象有特殊性。“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对象为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足以影响党和国家政策和局势发展趋势和走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重大活动、事件和事实,这些研究对象往往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重要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目标,就是要全面准确地剖析这些活动、事件和事实的本质,细致准确地揭示这些活动、事件和事实的性质,正确科学地把握这些活动、事件和事实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目的。第四,“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依托一定的学科,通过学科为其提供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理论体系、严谨的学术思维方式和规范的研究方法的支撑以保证其专业性、规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不能脱离学科而独立发展。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问题实际上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专业化建设问题。
四、课程建设的路径规划
“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系统、有效地围绕当前在党的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针对我国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进行课程的发展和建设。这就涉及到政策设计、制度建设、资源统筹等多方面的系统规划问题。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第一,在建设思路上,将“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一个专业方向或具体科目进行规划和建设。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基础理论和内在规律性研究,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其他思政课程的关系研究,深化本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加大“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力度与水平,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系统性、外在保障性等方面的全面纵深发展。
第二,在政策设计上,应该更加规范、严谨、科学、合理,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定位。一是要明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形势与政策”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一样,是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二是要规范课程实施的统一标准和要求。2018年,为适应近几年快速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以及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要求,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从课程管理、学时学分、教学内容和资源、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制定了标准,统一了要求。明确“形势与政策”课要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管理体系,由学校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统一管理;明确“形势与政策”课要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由学校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统一组织开课;明确“形势与政策”课要达到规定的学时、学分(本科学校不低于8学时/每学期,2学分;专科不低于8学时/每学期,1学分)。 第三,在教学目标上,要重点突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政治引领作用。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2]“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坚决贯彻习近平这一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意识形态上的引领性、功能上的高效性、时间上的敏感性、工作机制上的灵活性等特点,把“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传播理论、解释政策、凝聚思想、统一认识、引导行为的课程,让“形势与政策”课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政治性、专业性、科学性、规范性和价值性,成为真正受学生欢迎的生动、有益、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第四,在教学内容上,要进一步规范和明确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形势与政策”课程承担的教育职能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必然要围绕党和国家形势的最新发展,围绕国际国内发展的大局和趋势,围绕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引领。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放在讲授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讲授党和国家的政策理念、讲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实践,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个人发展和时代的关系,自觉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自觉担当起新时代青年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第五,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扩大和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一是要利用好教育部组织建设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共同打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优质资源。二是要利用现有的、技术已经成熟的网络课程平台如MOOC中国、爱课程、智慧职教、超星慕课等,建设和打造一批优质“形势与政策”精品资源共享课。三是要充分利用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杂志、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新媒体技术,丰富和拓宽教学资源,革新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四是重视公共网络和手机移动终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新闻网等重要门户网站的新闻传播作用,充分利用好社交媒体如QQ、微信以及各类手机APP在知识传播、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第六,在教材建设上,要对“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做系统性设计,加强教材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一是要加强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完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材(包括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教学参考书等教学文件的编制。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确定“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体系。三是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编制能够体现内容现实性、理论科学性、知识系统性、结构规范性等特点的科学严謹的教材,改变当前教材实用性强、科学性弱,实效性强、系统性弱的局面。三是要从教材建设的角度,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和课程发展规律性的研究,为课程的持续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第七,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是一种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结构,师资来源主要为四种,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的专任思想政治论课教师;二是学校党政各部门及院系的领导;三是校外聘请的各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四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领导同志。每一种人员因其所从事的职业和业务专长,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均有其特殊的优势,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师资队伍也有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导致师资队伍的差异性比较大,教学队伍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不一;另一方面,因为实行的是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模式,师资队伍欠缺稳定性,尤其是兼职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提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队伍的专职化、专门化,培养一支政治素养好、理论水平高、知识结构宽及教学能力强的专业化“形势与政策”师资队伍。正如《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的那样,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组织工作,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遴选骨干教师,实行特聘教授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学科化视角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理念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42-43.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3-19)[2020-01-05].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19/c64094-30982234.html.
责任编辑 韩谦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问题化;学科化;建设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与此同时,我国的外部建设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面临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际贸易新秩序、国际政治形势新格局等方面的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武装、释疑解惑、教育引导的重要职能。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如何确保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第一时间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策略,是“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重要任务。
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这种重要地位和作用已得到了广大高校的高度认同并得到了各高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但在具体实施中,各校的做法却形式不一,差异较大。其中,也透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工作体制不一,缺乏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从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工作体制来看,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纳入学校整体的课程管理体系当中,由教务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按照与其他专业课程或公共基础课相同的方式,统一进行教学管理。二是通过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开展教学。三是将“形势与政策”课下放到各专业院系,由院系党委或党支部组织实施。
二是师资来源不一,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鉴于上述三种不同的工作体制,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教师来源主要有四类:一类是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第二类是高校辅导员及从事学生工作的其他人员;第三类是党务工作者;第四类是校外特聘人员,如专家、学者、政府领导、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
三是教学模式不一,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模式目前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采取常规化的人数通常少于90人的小班授课模式。第二种是大班授课模式,人数通常在200-500之间。第三种是规模千人以上的专题讲座模式。第四种是主题班会模式。不同规模的教学,教学质量效果差别很大。
四是教材使用情况不一,缺乏统一的教材内容体系。虽然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的规定,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制作《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时事报告》作为教师教学必备参考资料,但由于这些资料不符合教材的规范标准,部分地区高校自行组织了“形势与政策”教材的编写,从而形成了教材多元化、多样化的局面。
以上种种情况都反映了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建设。这一问题不解决,势必严重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的严肃性、长效性以及实效性。
二、两种路径的选择
一个课程要发展壮大、扎实有力、持续有效,规范化建设是必由之路。然而,不同的思想理念会引导课程建设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路径选择,一种是 “学科化”发展路径,另一种是“问题化”发展路径。
所谓“学科化”发展路径,是指“形势与政策”课在一定的学术体制和学术规范的约束下,以严格意义上的学科为界限,以学术研究为核心,建立自己的规范化学科体系。此种发展路径的重点在于学科体系框架的搭建。其优点在于有利于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有利于促进学术研究,有利于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科的深度发展。有学者指出,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学科化。在学科化的框架下,把握教學规律,探究教学方法。将“形势与政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来建设,从而为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提供教学、研究、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学科支撑。这是“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方向。[1]
所谓“问题化”发展路径,是指“形势与政策”课突破严格意义上的学科界限,以对问题的研究为核心,建立自己的课程和教育教学体系。此种发展路径的重点在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优点在于突破经院式的学术思维方式,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回到问题本身,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术思想,调配学术资源,有利于课程研究领域的拓展、资源的集中利用,便于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操作。从当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沿用的是“问题化”课程建设模式。其主要的表现是高度的实用性和灵活性。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教和学,即紧紧围绕国内外重大问题和事件,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一教育目标组织教学资源和开展课程建设。这种实用主义的发展路径,使得课程建设的重点往往落在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而忽略了对课程长远发展的规范化设计和对课程自身规律性的研究,包括政策制度的设计、课程规范性的探究、学术体系的搭建、课程框架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等,从而导致课程管理松散、工作体制多样、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差、教学效果不佳的尴尬局面,损害和削弱了“形势与政策”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要解决“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学科化”还是“问题化”的建设路径问题。
三、对“学科化”概念的厘清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科化”,实际上就是“形势与政策”到底是一个独立学科还是专业或科目的问题。
按照汉语辞典中对学科的定义,“学科”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在三种含义上使用学科的概念。一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数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哲学、法学等。二是指教学科目,即教学中按逻辑程序组织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范围的单位。如中小学的语数英等科目;高等学校通讯工程专业的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原理等。三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如各高校所在学科的研究所、实验室等。
以上三种含义是相互连通不能分割的。学术的分类是学科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科分类的标准和依据,没有学术的分类也就没有学科划分的必要性,而没有学科也就没有科目的存在。学科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
从“形势与政策”课的具体情况来看,该课程不构成独立学科。这是因为,我们判断一个研究领域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学科通常有三个标准,一是能否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一个分支,二是在某一研究领域是否产生了专门的知识,三是否有专门的人员和设施从事科研工作。分析“形势与政策”课,我们会发现,第一,它没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虽然课程内容涵盖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外交、司法等各个领域,但这些内容又有其各自的学科归属和专业研究领域,并且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不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所独有。第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缺乏能够独立支撑自己理论发展的专有知识体系,即对事物及其规律的科学论证而形成的系统专门的学问。第三,由于前两个原因的限制,“形势与政策”课也缺乏独立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业人员队伍、相应的研究机构和设施。因此,该课程不符合学术的基本特征,因而不构成独立的学科。但同时,“形势与政策”课又具有自己独特的课程特征。第一,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党的政策和国家发展形势的宣传教育,这就决定了它的一切教学的理论原点和思想基础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思维方法和理论原则,必须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義的理论创新要求,特别是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第二,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国家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的功能,是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工具。它以党的理论和政策宣传、国际国内形势的解读和释疑为主要任务,彰显政治性、国家意志性等国家意识形态性工具的重要特点。第三,它的研究对象有特殊性。“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对象为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足以影响党和国家政策和局势发展趋势和走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重大活动、事件和事实,这些研究对象往往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重要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目标,就是要全面准确地剖析这些活动、事件和事实的本质,细致准确地揭示这些活动、事件和事实的性质,正确科学地把握这些活动、事件和事实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目的。第四,“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依托一定的学科,通过学科为其提供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理论体系、严谨的学术思维方式和规范的研究方法的支撑以保证其专业性、规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不能脱离学科而独立发展。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问题实际上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专业化建设问题。
四、课程建设的路径规划
“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系统、有效地围绕当前在党的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针对我国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进行课程的发展和建设。这就涉及到政策设计、制度建设、资源统筹等多方面的系统规划问题。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第一,在建设思路上,将“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一个专业方向或具体科目进行规划和建设。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基础理论和内在规律性研究,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其他思政课程的关系研究,深化本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加大“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力度与水平,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系统性、外在保障性等方面的全面纵深发展。
第二,在政策设计上,应该更加规范、严谨、科学、合理,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定位。一是要明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形势与政策”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一样,是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二是要规范课程实施的统一标准和要求。2018年,为适应近几年快速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以及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要求,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从课程管理、学时学分、教学内容和资源、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制定了标准,统一了要求。明确“形势与政策”课要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管理体系,由学校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统一管理;明确“形势与政策”课要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由学校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统一组织开课;明确“形势与政策”课要达到规定的学时、学分(本科学校不低于8学时/每学期,2学分;专科不低于8学时/每学期,1学分)。 第三,在教学目标上,要重点突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政治引领作用。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2]“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坚决贯彻习近平这一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意识形态上的引领性、功能上的高效性、时间上的敏感性、工作机制上的灵活性等特点,把“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传播理论、解释政策、凝聚思想、统一认识、引导行为的课程,让“形势与政策”课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政治性、专业性、科学性、规范性和价值性,成为真正受学生欢迎的生动、有益、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第四,在教学内容上,要进一步规范和明确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形势与政策”课程承担的教育职能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必然要围绕党和国家形势的最新发展,围绕国际国内发展的大局和趋势,围绕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引领。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放在讲授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讲授党和国家的政策理念、讲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实践,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个人发展和时代的关系,自觉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自觉担当起新时代青年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第五,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扩大和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一是要利用好教育部组织建设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共同打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优质资源。二是要利用现有的、技术已经成熟的网络课程平台如MOOC中国、爱课程、智慧职教、超星慕课等,建设和打造一批优质“形势与政策”精品资源共享课。三是要充分利用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杂志、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新媒体技术,丰富和拓宽教学资源,革新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四是重视公共网络和手机移动终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新闻网等重要门户网站的新闻传播作用,充分利用好社交媒体如QQ、微信以及各类手机APP在知识传播、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第六,在教材建设上,要对“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做系统性设计,加强教材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一是要加强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完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材(包括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教学参考书等教学文件的编制。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确定“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体系。三是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编制能够体现内容现实性、理论科学性、知识系统性、结构规范性等特点的科学严謹的教材,改变当前教材实用性强、科学性弱,实效性强、系统性弱的局面。三是要从教材建设的角度,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和课程发展规律性的研究,为课程的持续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第七,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是一种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结构,师资来源主要为四种,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的专任思想政治论课教师;二是学校党政各部门及院系的领导;三是校外聘请的各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四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领导同志。每一种人员因其所从事的职业和业务专长,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均有其特殊的优势,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师资队伍也有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导致师资队伍的差异性比较大,教学队伍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不一;另一方面,因为实行的是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模式,师资队伍欠缺稳定性,尤其是兼职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提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队伍的专职化、专门化,培养一支政治素养好、理论水平高、知识结构宽及教学能力强的专业化“形势与政策”师资队伍。正如《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的那样,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组织工作,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遴选骨干教师,实行特聘教授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学科化视角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理念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42-43.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3-19)[2020-01-05].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19/c64094-30982234.html.
责任编辑 韩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