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多次言称,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是本人现场聆赏最多的经典之一。2016年开春以来,3月18日先听了张国勇指挥上海歌剧院“邮轮”版首演,4月23日又听了余隆指挥国家大剧院‘镜面”版复排演出。重要的是,这两个“茶花女”之间正巧留出一段“空白”,因此两个版本似有“无痕对接”的意味。本来并无类比的主观故意——何谈“最”喜欢,但说“更”喜欢——这就是审美体验与艺术欣赏的眼光与口味的个体差异和不同。
一部作品、一轮演出的前期造势,基本对自身已产生“免疫抗体”的人不起作用。但有时也难免受其“煽动”与“诱惑”。同样是《茶花女》,3月18日听上海版是受“邮轮”的诱惑,4月23日听国家大剧院版最大的动力则来自“余隆率中国爱乐乐团首度加盟国家大剧院版歌剧”的宣传语。张立萍、莫华伦和廖昌永的“黄金组合”耳熟能详,国家大剧院驻院生旦金郑建和宋元明联袂领衔并首次同张峰搭戏,我相当好奇且寄予期许。所以,国家大剧院2010年首轮首演的“镜面”版歌剧《茶花女》,经过数轮复排演出,2016年因有新的焦点和亮点而格外引人注目。
在视觉方面,“镜面”上的所有创意在新版中得以完整保留。在此基础上,意大利的复排导演略作修改并重新编舞,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调整和变化。但这些调整和变化,似乎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
三分多钟时长的序曲,一朵在巨幅天幕上盛放的茶花,从纯白到艳红的渐变过程,这次在舞台上增添了一段哑剧表演,阿尔弗雷多在一侧驻足静观,薇奥莱塔与三个花花公子一边调笑游戏。想说明什么?表现女主曾经的骄奢浪荡醉生梦死的生活场景吗?这种“看图说话”式的处理,我不喜欢。
二幕二场,在芙洛拉客厅伴随“吉普赛姑娘”合唱的舞蹈,新版的服装和语汇与我们的审美经验无不相去甚远。想起上海“邮轮”上这一段美人鱼式的舞蹈,总算是和“邮轮”搭调的靠谱翻新。这个算什么?马甲马裤中性装扮,感觉和“吉普赛”和“姑娘”都不沾边,怎么也看不惯。还有,导演所谓要强调角色的“个性”,无非就是让“优雅”“温柔”的巴黎名媛“长脾气”,薇奥莱塔变得像“烈性”的卡门,急了就把椅子“咣当”掀翻在地上。
经典的活力与魅力,在于一部作品可以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循环往复持久不断重新诠释。国家大剧院2016年复排的《茶花女》,在视觉上,谈不上有多么出彩的新意。那么,在听觉上呢?真的如某些评论所言,“音乐,这一版甚至超越2010年的洛林·马泽尔指挥版”?以余所见,“超越”一词,慎用;“有别于”或“不同于”,绝对毋庸置疑。同一位指挥家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现场效果绝对不会如唱片重复播放一样,每一遍都不走样。我并非要反驳别人的观点说法,可能那一场就是好得无可挑剔。但,我现场聆听余隆指挥的2016年4月23日现场演出,音乐,在总体上肯定无法超越我现场聆听马泽尔指挥的2010年6月1日和4日的现场演出。
实际上,在4月23日演出之前,我说服自己几乎、差点相信“超越”之说。因为耄耋之年的马泽尔已过了指挥艺术的黄金时段,而今的余隆却是如日中天正当其时,奇迹也许就会出现在他的手里?序曲第一个乐句轻柔飘出,我心一阵狂喜!真美啊!这正是我熟悉并钟爱的、中国爱乐弦乐特有的美妙之音!可从第二主题开始,我开始一阵心惊,呀,超快的速度,同我既定而习惯的心理律动拉开了距离。我努力说服自己要平静、淡定,你不可能要求每位指挥按照统一速度前行。好吧,平静、淡定,接着往下听。
开场,薇奥莱塔在男女宾客之间周旋客套打招呼,零散而细碎的宣叙段落,器乐与声乐基本圆融交集。而接下来的重唱、合唱却很快出现了不应有的明显错位。我特别注意到乐池里的指挥家,用夸张的手势力图按照自己的处理,带动舞台上的演员与歌队跟上、接上,但听觉效果并不理想。虽然《饮酒歌》引来第一阵掌声,但也未能达到心理预期的华彩。薇奥莱塔和阿尔弗雷多的爱情二重唱和薇奥莱塔著名的咏叹调,感觉声乐与器乐的配合总是有些拧巴,不那么顺畅流利,好像无法回避某些问题。
这些问题,二幕一场似有所缓解。从二幕二场到三幕,总的印象是指挥与乐队潇洒自如,可演员与歌队演唱起来恐怕就不会有那么舒服妥帖。《茶花女》毕竟就是《茶花女》,她不是器乐作品而是歌剧音乐。如果抛弃了“歌”与“剧”,演奏得再出色,那也不能算是高手。这些问题,无需一一列举。总之,曾经多次聆赏余隆和中国爱乐乐团最佳状态的歌剧音乐,2016年4月23日晚在国家大剧院听《茶花女》,音乐总体上低于我的预期。
我的失望还不仅仅在于乐队是否出现差错,而是那晚我听到他们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实在不能算作其最佳现场演奏的歌剧作品。音乐,有意识高调强化了戏剧性的激情、高潮与紧张度,无意识忽略弱化了歌唱性的抒情、层次与精细度。音乐力争成为“绝对主角”,薇奥莱塔、阿尔弗雷多等及其歌队,基本被动处于从属地位。你跟不上、接不上,你进不去、出不去,那么,Sorry,那就是你自己有问题。因为,那晚我没听到音乐中应有的浑然一体的密切关系。所以,我无法说服自己表示满意。
我更愿意为两位年轻的薇奥莱塔、阿尔弗雷多留下些笔墨。宋元明和金郑建担纲《茶花女》男女一号的“首秀”,超出了我的预期。
还记得国家大剧院“镜面”版《茶花女》2010年6月首轮公演的“卡司”阵容:薇奥莱塔、阿尔弗雷多、热尔蒙,1、3、6日为美国女高音玛丽·邓利维、墨西哥籍男高音阿图罗·查孔一克鲁斯与乌拉圭籍男中音的组合;2、4、5日则清一色中国阵容:张立萍、丁毅、廖昌永。刘珊、金郑建、陈佩鑫、杨毅、关致京、徐婧神分饰芙洛拉、子爵、男爵、侯爵、医生、侍女。洛林·马泽尔指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合唱团。
那一次我听完两组演出后,写文章着意提及,薇奥莱塔这个角色,中外两组主演,张立萍堪称最大亮点。她唱功精湛无以伦比,表演自然松弛精准到位,“茶花女”的光彩夺目艳压群芳。她的好,大家早有感受。这一次没去听张立萍和莫华伦,正想好好领略一番两位年轻人的风采。 从2011年国家大剧院版《蝙蝠》开始认识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宋元明,她扮演A组女仆阿黛拉,一首《笑之歌》圆熟轻灵的花腔令人印象深刻。五年过去了,她先后担纲首演多部中国原创歌剧新作,如郭文景《骆驼祥子》里的小福子、金湘《日出》里的陈白露。真巧,这两个角色和《茶花女》里的薇奥莱塔都属于风月场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女子。历经风霜面对真爱,她们都会不同程度表现出深藏于心的喜悦与惊惧、矛盾与挣扎的心理过程。
宋元明这是首次正式登台饰演薇奥莱塔。因为复排导演的刻意要求?因为薇奥莱塔的理解表达?总之,宋元明演出了我所看过的最“烈性”的茶花女。一幕的声音造型略有一些“虚张声势”,Size撑得过大过宽。“啊!那就是他吗?”这段篇幅长、起伏大的著名咏叹调,女高音完成得基本顺畅。我想我不能以2010年张立萍的薇奥莱塔作类比标准,经年常演和今年初练,怎么比?“我的心在跳动,我单身一人孤独寂寞……”张立萍唱来头头是道,“我的生活是在寻欢作乐的小径徘徊……”华丽中的缠绵,奔放中的怅惘,将精微的分寸感与饱和度拿捏得恰到好处令人信服。宋元明,己然竭尽全力,只是尚欠火候。
二幕一场,薇奥莱塔最具本体魅力与个性光彩的段落,体现于她和热尔蒙的对手戏。青年女高音的角色感自然入位,表演上也渐次生动。三幕是薇奥莱塔的重头戏,宋元明的声音造型与肢体动态贴近人物。茶花女的生命绝唱,声情并茂凄婉动人。应该说,第一次饰演茶花女,在歌剧表演艺术上,宋元明又迈向了新的台阶。
同宋元明一样,金郑建这也是第一次饰演阿尔弗雷多。还记得2010年《茶花女》首轮演出中,将阿尔弗雷多引荐给薇奥莱塔的加斯顿子爵吗?那就是金郑建的角色。现在,他“华丽转身”,从男三变成男一。阿尔弗雷多,前面的莫华伦、王传越,他们都演过数十遍或数遍,金郑建却是第一次。
2007年6月3日,第一次在韦瑟指挥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音乐会版)里,听到青年男高音金郑建一人担纲梅洛特、水手、牧童三个人物,他音色纯净圆润,富于很好的穿透力和表现力,在特邀外籍演员主力阵容中毫不逊色。后来又多次听他在《原野》里演唱焦大星,在《再别康桥》里演唱徐志摩,在《青春之歌》里演唱余永泽,在《纳布科》里演唱以实玛利……最近这些年,金郑建在国家大剧院制作和原创的歌剧里十分活跃。已然挑梁担纲《骆驼祥子》巡演意大利,《茶花女》的难度,又能难到哪里?
第一次面对心仪已久的“女神”,这位来自普罗旺斯的青年表现出略带羞涩拘谨放不开的表情,尽在情理之中。阿尔弗雷多举杯高唱《饮酒歌》时,金郑建美妙的歌喉,纯美舒朗又热情洋溢。他的中声区特别美妙动听,High c唱得通透顺畅,且兼具亮度力度站得稳立得住。如果整个高音区的状态与技能,再做些有效调整,演唱会更自然舒展。
二幕一场开始,阿尔弗雷多的重头戏,“她那温柔的微笑,温暖了我这年轻火热的心”,金郑建声美情真,演唱出角色内心满满的幸福感。在这部戏里,男高音注重音乐性的独特优势,表现得相当突出。在那些宣叙调式的“对话”“插白”中,他口语化的音乐性也更胜一筹。二幕二场与三幕,阿尔弗雷多虽几无长篇“独白”,金郑建的状态却越发活络自如,“你们知道这个女人吗?”的狂怒、“我们离开巴黎”的悲痛,无不自然自觉于人物与剧情之中。
同组的张峰饰演热尔蒙,与宋元明、金郑建搭戏,他音色宽厚结实,富于戏剧性。二幕一场,既表现出怨恼的情绪,又流露出善意的感怀,还不时有一些情不自禁的小动作,也让这个人物显出人性复杂的多面性。但某些段落也不可避免地略显紧促,“老先生”可以更松弛些。三幕表现热尔蒙的自责悔恨痛惜之情,再处理得更充分、更细致一些,塑造角色就会更有说服力。
国家大剧院2016年新版《茶花女》本轮公演,张立萍、莫华伦、廖昌永的好,早已是有口皆碑。宋元明、金郑建以及其他年轻人的表现,更需要大家的欣赏与鼓励。他们需要得到前人的示范提携,需要得到艺术实践的宝贵机会,我要为国内歌剧舞台终于又出现一组薇奥莱塔、阿尔弗雷多的新人而喝彩!
一部作品、一轮演出的前期造势,基本对自身已产生“免疫抗体”的人不起作用。但有时也难免受其“煽动”与“诱惑”。同样是《茶花女》,3月18日听上海版是受“邮轮”的诱惑,4月23日听国家大剧院版最大的动力则来自“余隆率中国爱乐乐团首度加盟国家大剧院版歌剧”的宣传语。张立萍、莫华伦和廖昌永的“黄金组合”耳熟能详,国家大剧院驻院生旦金郑建和宋元明联袂领衔并首次同张峰搭戏,我相当好奇且寄予期许。所以,国家大剧院2010年首轮首演的“镜面”版歌剧《茶花女》,经过数轮复排演出,2016年因有新的焦点和亮点而格外引人注目。
在视觉方面,“镜面”上的所有创意在新版中得以完整保留。在此基础上,意大利的复排导演略作修改并重新编舞,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调整和变化。但这些调整和变化,似乎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
三分多钟时长的序曲,一朵在巨幅天幕上盛放的茶花,从纯白到艳红的渐变过程,这次在舞台上增添了一段哑剧表演,阿尔弗雷多在一侧驻足静观,薇奥莱塔与三个花花公子一边调笑游戏。想说明什么?表现女主曾经的骄奢浪荡醉生梦死的生活场景吗?这种“看图说话”式的处理,我不喜欢。
二幕二场,在芙洛拉客厅伴随“吉普赛姑娘”合唱的舞蹈,新版的服装和语汇与我们的审美经验无不相去甚远。想起上海“邮轮”上这一段美人鱼式的舞蹈,总算是和“邮轮”搭调的靠谱翻新。这个算什么?马甲马裤中性装扮,感觉和“吉普赛”和“姑娘”都不沾边,怎么也看不惯。还有,导演所谓要强调角色的“个性”,无非就是让“优雅”“温柔”的巴黎名媛“长脾气”,薇奥莱塔变得像“烈性”的卡门,急了就把椅子“咣当”掀翻在地上。
经典的活力与魅力,在于一部作品可以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循环往复持久不断重新诠释。国家大剧院2016年复排的《茶花女》,在视觉上,谈不上有多么出彩的新意。那么,在听觉上呢?真的如某些评论所言,“音乐,这一版甚至超越2010年的洛林·马泽尔指挥版”?以余所见,“超越”一词,慎用;“有别于”或“不同于”,绝对毋庸置疑。同一位指挥家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现场效果绝对不会如唱片重复播放一样,每一遍都不走样。我并非要反驳别人的观点说法,可能那一场就是好得无可挑剔。但,我现场聆听余隆指挥的2016年4月23日现场演出,音乐,在总体上肯定无法超越我现场聆听马泽尔指挥的2010年6月1日和4日的现场演出。
实际上,在4月23日演出之前,我说服自己几乎、差点相信“超越”之说。因为耄耋之年的马泽尔已过了指挥艺术的黄金时段,而今的余隆却是如日中天正当其时,奇迹也许就会出现在他的手里?序曲第一个乐句轻柔飘出,我心一阵狂喜!真美啊!这正是我熟悉并钟爱的、中国爱乐弦乐特有的美妙之音!可从第二主题开始,我开始一阵心惊,呀,超快的速度,同我既定而习惯的心理律动拉开了距离。我努力说服自己要平静、淡定,你不可能要求每位指挥按照统一速度前行。好吧,平静、淡定,接着往下听。
开场,薇奥莱塔在男女宾客之间周旋客套打招呼,零散而细碎的宣叙段落,器乐与声乐基本圆融交集。而接下来的重唱、合唱却很快出现了不应有的明显错位。我特别注意到乐池里的指挥家,用夸张的手势力图按照自己的处理,带动舞台上的演员与歌队跟上、接上,但听觉效果并不理想。虽然《饮酒歌》引来第一阵掌声,但也未能达到心理预期的华彩。薇奥莱塔和阿尔弗雷多的爱情二重唱和薇奥莱塔著名的咏叹调,感觉声乐与器乐的配合总是有些拧巴,不那么顺畅流利,好像无法回避某些问题。
这些问题,二幕一场似有所缓解。从二幕二场到三幕,总的印象是指挥与乐队潇洒自如,可演员与歌队演唱起来恐怕就不会有那么舒服妥帖。《茶花女》毕竟就是《茶花女》,她不是器乐作品而是歌剧音乐。如果抛弃了“歌”与“剧”,演奏得再出色,那也不能算是高手。这些问题,无需一一列举。总之,曾经多次聆赏余隆和中国爱乐乐团最佳状态的歌剧音乐,2016年4月23日晚在国家大剧院听《茶花女》,音乐总体上低于我的预期。
我的失望还不仅仅在于乐队是否出现差错,而是那晚我听到他们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实在不能算作其最佳现场演奏的歌剧作品。音乐,有意识高调强化了戏剧性的激情、高潮与紧张度,无意识忽略弱化了歌唱性的抒情、层次与精细度。音乐力争成为“绝对主角”,薇奥莱塔、阿尔弗雷多等及其歌队,基本被动处于从属地位。你跟不上、接不上,你进不去、出不去,那么,Sorry,那就是你自己有问题。因为,那晚我没听到音乐中应有的浑然一体的密切关系。所以,我无法说服自己表示满意。
我更愿意为两位年轻的薇奥莱塔、阿尔弗雷多留下些笔墨。宋元明和金郑建担纲《茶花女》男女一号的“首秀”,超出了我的预期。
还记得国家大剧院“镜面”版《茶花女》2010年6月首轮公演的“卡司”阵容:薇奥莱塔、阿尔弗雷多、热尔蒙,1、3、6日为美国女高音玛丽·邓利维、墨西哥籍男高音阿图罗·查孔一克鲁斯与乌拉圭籍男中音的组合;2、4、5日则清一色中国阵容:张立萍、丁毅、廖昌永。刘珊、金郑建、陈佩鑫、杨毅、关致京、徐婧神分饰芙洛拉、子爵、男爵、侯爵、医生、侍女。洛林·马泽尔指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合唱团。
那一次我听完两组演出后,写文章着意提及,薇奥莱塔这个角色,中外两组主演,张立萍堪称最大亮点。她唱功精湛无以伦比,表演自然松弛精准到位,“茶花女”的光彩夺目艳压群芳。她的好,大家早有感受。这一次没去听张立萍和莫华伦,正想好好领略一番两位年轻人的风采。 从2011年国家大剧院版《蝙蝠》开始认识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宋元明,她扮演A组女仆阿黛拉,一首《笑之歌》圆熟轻灵的花腔令人印象深刻。五年过去了,她先后担纲首演多部中国原创歌剧新作,如郭文景《骆驼祥子》里的小福子、金湘《日出》里的陈白露。真巧,这两个角色和《茶花女》里的薇奥莱塔都属于风月场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女子。历经风霜面对真爱,她们都会不同程度表现出深藏于心的喜悦与惊惧、矛盾与挣扎的心理过程。
宋元明这是首次正式登台饰演薇奥莱塔。因为复排导演的刻意要求?因为薇奥莱塔的理解表达?总之,宋元明演出了我所看过的最“烈性”的茶花女。一幕的声音造型略有一些“虚张声势”,Size撑得过大过宽。“啊!那就是他吗?”这段篇幅长、起伏大的著名咏叹调,女高音完成得基本顺畅。我想我不能以2010年张立萍的薇奥莱塔作类比标准,经年常演和今年初练,怎么比?“我的心在跳动,我单身一人孤独寂寞……”张立萍唱来头头是道,“我的生活是在寻欢作乐的小径徘徊……”华丽中的缠绵,奔放中的怅惘,将精微的分寸感与饱和度拿捏得恰到好处令人信服。宋元明,己然竭尽全力,只是尚欠火候。
二幕一场,薇奥莱塔最具本体魅力与个性光彩的段落,体现于她和热尔蒙的对手戏。青年女高音的角色感自然入位,表演上也渐次生动。三幕是薇奥莱塔的重头戏,宋元明的声音造型与肢体动态贴近人物。茶花女的生命绝唱,声情并茂凄婉动人。应该说,第一次饰演茶花女,在歌剧表演艺术上,宋元明又迈向了新的台阶。
同宋元明一样,金郑建这也是第一次饰演阿尔弗雷多。还记得2010年《茶花女》首轮演出中,将阿尔弗雷多引荐给薇奥莱塔的加斯顿子爵吗?那就是金郑建的角色。现在,他“华丽转身”,从男三变成男一。阿尔弗雷多,前面的莫华伦、王传越,他们都演过数十遍或数遍,金郑建却是第一次。
2007年6月3日,第一次在韦瑟指挥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音乐会版)里,听到青年男高音金郑建一人担纲梅洛特、水手、牧童三个人物,他音色纯净圆润,富于很好的穿透力和表现力,在特邀外籍演员主力阵容中毫不逊色。后来又多次听他在《原野》里演唱焦大星,在《再别康桥》里演唱徐志摩,在《青春之歌》里演唱余永泽,在《纳布科》里演唱以实玛利……最近这些年,金郑建在国家大剧院制作和原创的歌剧里十分活跃。已然挑梁担纲《骆驼祥子》巡演意大利,《茶花女》的难度,又能难到哪里?
第一次面对心仪已久的“女神”,这位来自普罗旺斯的青年表现出略带羞涩拘谨放不开的表情,尽在情理之中。阿尔弗雷多举杯高唱《饮酒歌》时,金郑建美妙的歌喉,纯美舒朗又热情洋溢。他的中声区特别美妙动听,High c唱得通透顺畅,且兼具亮度力度站得稳立得住。如果整个高音区的状态与技能,再做些有效调整,演唱会更自然舒展。
二幕一场开始,阿尔弗雷多的重头戏,“她那温柔的微笑,温暖了我这年轻火热的心”,金郑建声美情真,演唱出角色内心满满的幸福感。在这部戏里,男高音注重音乐性的独特优势,表现得相当突出。在那些宣叙调式的“对话”“插白”中,他口语化的音乐性也更胜一筹。二幕二场与三幕,阿尔弗雷多虽几无长篇“独白”,金郑建的状态却越发活络自如,“你们知道这个女人吗?”的狂怒、“我们离开巴黎”的悲痛,无不自然自觉于人物与剧情之中。
同组的张峰饰演热尔蒙,与宋元明、金郑建搭戏,他音色宽厚结实,富于戏剧性。二幕一场,既表现出怨恼的情绪,又流露出善意的感怀,还不时有一些情不自禁的小动作,也让这个人物显出人性复杂的多面性。但某些段落也不可避免地略显紧促,“老先生”可以更松弛些。三幕表现热尔蒙的自责悔恨痛惜之情,再处理得更充分、更细致一些,塑造角色就会更有说服力。
国家大剧院2016年新版《茶花女》本轮公演,张立萍、莫华伦、廖昌永的好,早已是有口皆碑。宋元明、金郑建以及其他年轻人的表现,更需要大家的欣赏与鼓励。他们需要得到前人的示范提携,需要得到艺术实践的宝贵机会,我要为国内歌剧舞台终于又出现一组薇奥莱塔、阿尔弗雷多的新人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