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挪威民族乐派奠基人——愛德华·格里格,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起作品多以描绘人民的生活、田园风光或是以民间歌舞为素材进行创作,他深深的吸取祖国的养料,为自己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藏。他创作的《霍尔堡组曲》是为纪念”丹麦文学之父“——路德维希·霍尔堡诞辰两百周年创作的钢琴作品,后改变为管弦乐作品。本文针对《霍尔堡组曲》的曲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霍尔堡舞曲》;曲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2
一、前奏曲
《霍尔堡组曲》的第一乐章为单三部曲式,G大调,4/4拍子,速度为极速。
A段(呈示部)由两个不等长的乐句构成,第二乐句较第一乐句扩充了两小节,其外部结构呈非方整性。该乐段的调性为G大调,终止部分通过离调收束到属和弦(D大调)的主音上,形成收拢性乐段。两个乐句的音乐素材各异,构成对比乐段。
B段(对比部)在D大调的平行调G大调上进行四小节的陈述,随后转到G大调的关系小调e和声小调上陈述,由两个乐句和连接过度构成。第一句由两个乐节构成(2+2),后者是前者的变化重复,第二句微观的结构为(2+2),乐段的终止为不完满终止,收束在主和弦的三音上。随后加入四小节的连接部,其陈述方式为开放性,收束在主和弦的三音上。随后加入新的旋律动机,调性回归到了G大调后又转向B小调,同样也是由两个乐句和连接过度构成。随后扩充四小节,在G大调的主和弦上收拢,接下来是再现的属准备,音块式的经过句、四组六连音自然的引出了再现段。
C段为呈示部的变化发展,加入新的素材,和声、织体、力度、速度,都较呈示段有某些细微的变化,形成了动力化再现,这部分也是由两个不等长的乐句构成,第二乐句较第一乐句缩减了两小节,其外部结构呈非方整性,但其后面加入了七小节的扩充。呈示部一直都是开放性的结构,而其终止则由开放式改变为收拢式,在主和弦上结束全曲。
二、萨拉班德舞曲
《霍尔堡组曲》的第二乐章为单三部曲式
A段(呈示部)G大调, 3/4拍子,行板,速度舒缓,四个声部。由两个等长的乐句构成,第二乐句和第一乐句都为四小节,其外部结构为方整性。该乐段的调性为G大调,终止通过离调收束到属调(D大调)上,形成开放性乐段,最后在D大调的主音上结束。两个乐句的音乐材料各异,构成对比乐段。
B段(对比部)在D大调的平行小调B旋律小调上陈述,又加入了新的素材,由两个乐句和连接过渡构成。第一句由两个乐节构成(2+2),后者是前者的变化重复。第二句的微观结构为1+1+2,乐段的终止为不完满终止,收束在主和弦的三音上。而后的八小节是连接过度, 其陈述方式是展开性的,调性的走向是:G-e-c-a,一开始的摸进动机为两小节的乐节短句(G大调),以下采用主题分裂的手法将动机紧缩为一小节半(E小调)而后紧缩为一小节(C大调、A小调),接下来是再现的属准备,音块式的经过句自然平稳的引出了再现段。
再现段无论是调性、和声还是织体、力度、速度,都较呈示部有某些细微的变化,形成了动力化再现。其辉煌的旋律曲调,再加上强有力的力度支持,突显出其特有的民族音乐风格。其终止由呈示段的开放性(收束在属调)改变为收拢性(收束在主调)本在情理之中,是该乐章完结的必然。
三、加沃特舞曲
这个乐章的曲式结构比较独特,即不是地道的回旋曲式也不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形曲式。笔者暂且称之为“回旋曲式为首部的三部性结构”;也可戏称之为非典型性的复三部曲式,G大调。
乐曲的第一部分相当于复三部曲式的首部。其结构是回旋曲式。主部由两个乐句构成平行乐段。第二乐句有一小节的扩充,其外部结构呈非方整性。第一乐句是落在属和旋的半终止,第二乐句是落在主和旋的完满终止,和声结构是收拢性的,充分体现了古典回旋曲式的特点。第一插部还不足以达到一个乐段的规模,只是一个六小节的扩展乐句。其微观机构为1+1+4,首先是两个乐汇的变化重复,其后是音形式的四小节走句。因为这个插部的陈述方式是展开性的,所以缺乏自身的独立性,更像是两个乐段之间的连接过渡。调性倾向于属方向D大调,这样连接主部非常自然。
第二插部的结构规模达到了一个完整的乐段,由两个完全重复的四小节的常规乐句构成。每个乐句的微观结构为2+2,由两个节奏雷同的乐节构成。虽然和声结构是开放的,旋律的节奏也显得不很稳定,因为陈述方式具有呈示性的特点,使得这个插部仍然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而后是主部的完全再现。
乐曲的第二部分相当于复三部曲式的中部,与第一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其结构是单三部曲式。第一乐段长度只有四小节,只是通过反复才达到了乐章的规模。调性转到C大调,是主属双重持续音上的轻俏的舞曲音调,织体具有三声中部的特征。第二乐段由两个六小节的非典型乐句构成,第一句是两个三小节的乐句的摸进,第二句开始两小节是主题的分裂与变形,后转向音型式的走句至结束终止。这里的调性比较活跃,开始在D小调和F大调,后结束在C大调,明显的具有展开性陈述特征。而后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乐曲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记谱简略为D.C---Fine。
四、咏叹调
此乐章为单三部曲式,G小调,行板,3/4拍子。
A段(呈示部)由四个乐句构成,前三个乐句均为两个乐节的组合(2+2),第四个乐句缩减了一小节(3小节),形成非方整性乐段。乐段最后通过离调结束在属和弦上。
B段(展开部)的调性转到了降B大调(平行大调),句法结构比较自由,旋律富于变化。首先展开的是呈示段的第一乐句,接下来通过引申、摸进、重复等创作手法将音乐发展变化并引入高潮,最后通过终止四六——属七——主的和声进行,完成结束终止。因为音乐还要继续发展,所以节奏并没有在终止的主和弦上站稳,通过五个八分音符的均分节奏,把音乐直接带入了连接部。 连接部的第一小节既是延续重复前面主和弦的节奏。和声是前调的VII级六和弦、后调的II级六和弦的共通和弦。连接部的调性为G小调,其材料同时兼有AB两段的某些特点(无论旋律线条还是节奏),体现了连接承上启下的功能特性。这里通过重复、摸进、紧缩、分裂等手法将主导动机不断发展变化,最后音乐停顿在属和弦上,随即进入带有调式变音的音型走句,而这个以下方辅助音位为特点的音型恰好是再现段的主导伴奏音型。
再现段进入得非常自然,是带有稍许变化的完全再现。前两个乐句只是将旋律移低八度转到中音区,第三个乐句有两小节的扩充,最后的结束句移高了四度,将原呈示部结束在属音上变为结束在主音上,获得G小调的完满终止。
五、里戈东舞曲
第五乐章《里戈东舞曲》为复三部曲式,G大调,2/2拍子。呈示部一共40小节,是由单二部曲式结构,并加入尾声,中间出现了主题的展开和分裂形式,体现出活泼、俏皮、明朗、喜悦的心情;展开部共35小节,由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组成,并有三小节对音乐进行补充,旋律对比强烈,加入了十六分音符的不断模进,增强渲染力。随后出现带有歌唱性、抒情性以及郁抑心情的元素,与之形成对比;D第三部分是对呈示部的准确再现,由D.C开始演奏到Fine结束。
该舞曲的呈示部为并置式两段体结构。A段是由两個材料各异的乐句构成的对比乐段(1—8小节)。虽然两个乐句都是4小节的常规乐句,但两个乐句的微观结构有所不同:第一乐句是(2+1+1);第二乐句是(1+1+2),形成鲜明对比,而乐段的终止离调到属和弦,形成了开发性终止,随后重复演奏一遍。接下来是A段的主题开展与分裂(9—18小节),这里采用模仿复调是的织体(五度卡农)形式,旋律不断地向下方二度模进,也是对主题的分裂和展开,调性主要在D大调上。B段包含四个乐句:首句四小节与尾句六小节的音乐材料相同,是以附点节奏为主建立在属音上的颇具动感与活力的音调;第二句与第三句音乐材料也相同,右手是连音与断音相同的不断上行的活泼音调,左手是依附主持续音分解和弦式下行音调,(注:主持续音在弱势节拍位置)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句高八度演奏并且伴有加花装饰。由于终止的需要,第四乐句在主和弦上扩充了两小节,这里用不和谐的大小七和旋缓解乐段结束终止的完满性,以达到继续扩张乐段的目的。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那个极富个性的尾声结束句。
该舞曲的中部B采用了三声中部的形式,这在复三部曲式中是非常典型的。中部的调性转到了同住音小调G小调上,结构为单一主题的单三段曲体。A段呈示段(41—48)是两个材料各异的乐句构成的对比乐段,收束在属和弦上形成开放性终止。B段对比段第一乐句完全采用A段第一句的材料,只是将旋律移高三度,调性转到关系大调上,第二乐句是新材料,收束在降B大调主和弦上构成收拢性终止。再现段的结构规模有着大幅度的扩充。由于同时再现了A、B的材料,属于综合再现。首先再现的是A段的全部,三小节的扩充后是B段的第二乐句,有所不同的是将旋律移低三度,调性转到关系小调上,目的是回到主调上,达到调性的统一。结束终止后有一个乐句的补充,使得该段落的终止感更加稳固。补充的手法很简洁,只是把最后的结束句移低八度而已。
再现部A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从开头一直演奏到40小节的fine处结束,唯一不同是,对于之间存在的反复记号,可忽略不计,在欢快的旋律和情绪中结束全曲。
参考文献:
[1]《和声学教程》伊·杜波夫斯基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4月
[2]《复调音乐》段平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9月
[3]《曲式与作品分析》吴祖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6月
关键词:《霍尔堡舞曲》;曲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2
一、前奏曲
《霍尔堡组曲》的第一乐章为单三部曲式,G大调,4/4拍子,速度为极速。
A段(呈示部)由两个不等长的乐句构成,第二乐句较第一乐句扩充了两小节,其外部结构呈非方整性。该乐段的调性为G大调,终止部分通过离调收束到属和弦(D大调)的主音上,形成收拢性乐段。两个乐句的音乐素材各异,构成对比乐段。
B段(对比部)在D大调的平行调G大调上进行四小节的陈述,随后转到G大调的关系小调e和声小调上陈述,由两个乐句和连接过度构成。第一句由两个乐节构成(2+2),后者是前者的变化重复,第二句微观的结构为(2+2),乐段的终止为不完满终止,收束在主和弦的三音上。随后加入四小节的连接部,其陈述方式为开放性,收束在主和弦的三音上。随后加入新的旋律动机,调性回归到了G大调后又转向B小调,同样也是由两个乐句和连接过度构成。随后扩充四小节,在G大调的主和弦上收拢,接下来是再现的属准备,音块式的经过句、四组六连音自然的引出了再现段。
C段为呈示部的变化发展,加入新的素材,和声、织体、力度、速度,都较呈示段有某些细微的变化,形成了动力化再现,这部分也是由两个不等长的乐句构成,第二乐句较第一乐句缩减了两小节,其外部结构呈非方整性,但其后面加入了七小节的扩充。呈示部一直都是开放性的结构,而其终止则由开放式改变为收拢式,在主和弦上结束全曲。
二、萨拉班德舞曲
《霍尔堡组曲》的第二乐章为单三部曲式
A段(呈示部)G大调, 3/4拍子,行板,速度舒缓,四个声部。由两个等长的乐句构成,第二乐句和第一乐句都为四小节,其外部结构为方整性。该乐段的调性为G大调,终止通过离调收束到属调(D大调)上,形成开放性乐段,最后在D大调的主音上结束。两个乐句的音乐材料各异,构成对比乐段。
B段(对比部)在D大调的平行小调B旋律小调上陈述,又加入了新的素材,由两个乐句和连接过渡构成。第一句由两个乐节构成(2+2),后者是前者的变化重复。第二句的微观结构为1+1+2,乐段的终止为不完满终止,收束在主和弦的三音上。而后的八小节是连接过度, 其陈述方式是展开性的,调性的走向是:G-e-c-a,一开始的摸进动机为两小节的乐节短句(G大调),以下采用主题分裂的手法将动机紧缩为一小节半(E小调)而后紧缩为一小节(C大调、A小调),接下来是再现的属准备,音块式的经过句自然平稳的引出了再现段。
再现段无论是调性、和声还是织体、力度、速度,都较呈示部有某些细微的变化,形成了动力化再现。其辉煌的旋律曲调,再加上强有力的力度支持,突显出其特有的民族音乐风格。其终止由呈示段的开放性(收束在属调)改变为收拢性(收束在主调)本在情理之中,是该乐章完结的必然。
三、加沃特舞曲
这个乐章的曲式结构比较独特,即不是地道的回旋曲式也不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形曲式。笔者暂且称之为“回旋曲式为首部的三部性结构”;也可戏称之为非典型性的复三部曲式,G大调。
乐曲的第一部分相当于复三部曲式的首部。其结构是回旋曲式。主部由两个乐句构成平行乐段。第二乐句有一小节的扩充,其外部结构呈非方整性。第一乐句是落在属和旋的半终止,第二乐句是落在主和旋的完满终止,和声结构是收拢性的,充分体现了古典回旋曲式的特点。第一插部还不足以达到一个乐段的规模,只是一个六小节的扩展乐句。其微观机构为1+1+4,首先是两个乐汇的变化重复,其后是音形式的四小节走句。因为这个插部的陈述方式是展开性的,所以缺乏自身的独立性,更像是两个乐段之间的连接过渡。调性倾向于属方向D大调,这样连接主部非常自然。
第二插部的结构规模达到了一个完整的乐段,由两个完全重复的四小节的常规乐句构成。每个乐句的微观结构为2+2,由两个节奏雷同的乐节构成。虽然和声结构是开放的,旋律的节奏也显得不很稳定,因为陈述方式具有呈示性的特点,使得这个插部仍然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而后是主部的完全再现。
乐曲的第二部分相当于复三部曲式的中部,与第一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其结构是单三部曲式。第一乐段长度只有四小节,只是通过反复才达到了乐章的规模。调性转到C大调,是主属双重持续音上的轻俏的舞曲音调,织体具有三声中部的特征。第二乐段由两个六小节的非典型乐句构成,第一句是两个三小节的乐句的摸进,第二句开始两小节是主题的分裂与变形,后转向音型式的走句至结束终止。这里的调性比较活跃,开始在D小调和F大调,后结束在C大调,明显的具有展开性陈述特征。而后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乐曲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记谱简略为D.C---Fine。
四、咏叹调
此乐章为单三部曲式,G小调,行板,3/4拍子。
A段(呈示部)由四个乐句构成,前三个乐句均为两个乐节的组合(2+2),第四个乐句缩减了一小节(3小节),形成非方整性乐段。乐段最后通过离调结束在属和弦上。
B段(展开部)的调性转到了降B大调(平行大调),句法结构比较自由,旋律富于变化。首先展开的是呈示段的第一乐句,接下来通过引申、摸进、重复等创作手法将音乐发展变化并引入高潮,最后通过终止四六——属七——主的和声进行,完成结束终止。因为音乐还要继续发展,所以节奏并没有在终止的主和弦上站稳,通过五个八分音符的均分节奏,把音乐直接带入了连接部。 连接部的第一小节既是延续重复前面主和弦的节奏。和声是前调的VII级六和弦、后调的II级六和弦的共通和弦。连接部的调性为G小调,其材料同时兼有AB两段的某些特点(无论旋律线条还是节奏),体现了连接承上启下的功能特性。这里通过重复、摸进、紧缩、分裂等手法将主导动机不断发展变化,最后音乐停顿在属和弦上,随即进入带有调式变音的音型走句,而这个以下方辅助音位为特点的音型恰好是再现段的主导伴奏音型。
再现段进入得非常自然,是带有稍许变化的完全再现。前两个乐句只是将旋律移低八度转到中音区,第三个乐句有两小节的扩充,最后的结束句移高了四度,将原呈示部结束在属音上变为结束在主音上,获得G小调的完满终止。
五、里戈东舞曲
第五乐章《里戈东舞曲》为复三部曲式,G大调,2/2拍子。呈示部一共40小节,是由单二部曲式结构,并加入尾声,中间出现了主题的展开和分裂形式,体现出活泼、俏皮、明朗、喜悦的心情;展开部共35小节,由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组成,并有三小节对音乐进行补充,旋律对比强烈,加入了十六分音符的不断模进,增强渲染力。随后出现带有歌唱性、抒情性以及郁抑心情的元素,与之形成对比;D第三部分是对呈示部的准确再现,由D.C开始演奏到Fine结束。
该舞曲的呈示部为并置式两段体结构。A段是由两個材料各异的乐句构成的对比乐段(1—8小节)。虽然两个乐句都是4小节的常规乐句,但两个乐句的微观结构有所不同:第一乐句是(2+1+1);第二乐句是(1+1+2),形成鲜明对比,而乐段的终止离调到属和弦,形成了开发性终止,随后重复演奏一遍。接下来是A段的主题开展与分裂(9—18小节),这里采用模仿复调是的织体(五度卡农)形式,旋律不断地向下方二度模进,也是对主题的分裂和展开,调性主要在D大调上。B段包含四个乐句:首句四小节与尾句六小节的音乐材料相同,是以附点节奏为主建立在属音上的颇具动感与活力的音调;第二句与第三句音乐材料也相同,右手是连音与断音相同的不断上行的活泼音调,左手是依附主持续音分解和弦式下行音调,(注:主持续音在弱势节拍位置)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句高八度演奏并且伴有加花装饰。由于终止的需要,第四乐句在主和弦上扩充了两小节,这里用不和谐的大小七和旋缓解乐段结束终止的完满性,以达到继续扩张乐段的目的。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那个极富个性的尾声结束句。
该舞曲的中部B采用了三声中部的形式,这在复三部曲式中是非常典型的。中部的调性转到了同住音小调G小调上,结构为单一主题的单三段曲体。A段呈示段(41—48)是两个材料各异的乐句构成的对比乐段,收束在属和弦上形成开放性终止。B段对比段第一乐句完全采用A段第一句的材料,只是将旋律移高三度,调性转到关系大调上,第二乐句是新材料,收束在降B大调主和弦上构成收拢性终止。再现段的结构规模有着大幅度的扩充。由于同时再现了A、B的材料,属于综合再现。首先再现的是A段的全部,三小节的扩充后是B段的第二乐句,有所不同的是将旋律移低三度,调性转到关系小调上,目的是回到主调上,达到调性的统一。结束终止后有一个乐句的补充,使得该段落的终止感更加稳固。补充的手法很简洁,只是把最后的结束句移低八度而已。
再现部A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从开头一直演奏到40小节的fine处结束,唯一不同是,对于之间存在的反复记号,可忽略不计,在欢快的旋律和情绪中结束全曲。
参考文献:
[1]《和声学教程》伊·杜波夫斯基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4月
[2]《复调音乐》段平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9月
[3]《曲式与作品分析》吴祖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