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银川工业发展现状
自 “兴工强市”战略实施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工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形成了“一强五优”的产业结构,并不断发展壮大,工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工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2003年的29.8%提高到41.1%,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1、工业经济高速运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2008年,银川市工业总产值完成639.19亿元,同比增长23.4%,比2003年年均增长33.2%。完成工业增加值211.46亿元,同比增长16.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3.1%,比2003年的94.9%提高118.3个百分点。2009年1-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9.44亿元,同比下降0.9%;完成工业增加值134.61亿元,同比增长6.1%。
2、工业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29.8%提高到2008年的41.1%,工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46.6%,一、二、三产的比例由2003年的9.2:47.9:42.9发展到2008年的5.9:48.8:45.3,工业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
3、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骨干企业发展加快
自2004年以来,全市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优势骨干企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4876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3年的173户增加到2008年的325户,增长88%,有大型企业7户,中型企业43户,大中型企业占规模的15.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97.93亿元,增长24.3%,占全部的93.5%;实现增加值200.95亿元,增长17%,占全区总量的41.4%;实现利税21.69亿元。
4、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竞争力日益增强
“一强五优”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一强五优”优势特色产业企业197家,占60.6%,实现工业总产值533.54亿元,同比增长23.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9.2%;其中能源化工产业48户,完成产值362.21亿元,增长27.6%;机械电器制造产业58户,完成产值48.28亿元,增长25.2%;发酵及生物制药产业11户,完成产值18.95亿元,增长13.2%;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产业29户,完成产值19.61亿元,增长4.9%;新材料产业26户,完成产值34.32亿元,增长5.2%;羊绒加工产业25户,完成产值50.17亿元,增长23.9%;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区域经济特色初步显现。
5、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取得新发展
全市已组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工程技术中心2家、重点实验室1家,培育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工程技术中心10家、重点实验室7家;规模以上325户企业60%建立科技开发机构。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体系。
6、企业争创品牌产品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
全市有2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占全区“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40%;有3个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占全区“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60%;有8个产品取得了国家“免检产品”资格,占全区 “免检产品” 总数的50%;有107个产品被评为“宁夏名牌产品”,占全区“宁夏名牌产品”总数的54.6%。
二、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总量低、规模小。银川市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工业化还有明显差距。工业增加值位于全国47个中心城市倒数,在西北五个首府城市中排名也不在前列。工业经济总量低、规模小是难以支撑我市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一强”产业独大,“五优”产业支撑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集群不明显。银川市除了能源化工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外,羊绒、发酵与生物制药产业在产品量上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但在资源的精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方面尚需努力;机械电器制造、新材料、清真食品等产业还不具备优势,初级产品、中低档产品比重大,高精产品不多,产品关联度不高,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不强,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和市场价格波动及原材料供应影响较大。市属企业没有一个进入国内500强企业行列,市域范围内具有明显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十分有限,优势骨干企业群体尚未形成。2008年全市能源化工、机械电器制造、发酵与生物制药、羊绒、新材料、清真食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0.6%、8.1%、3.2%、8.4%、5.7%和3.3%。今年1-8月份全市机械电器制造、发酵与生物制药、羊绒、新材料、清真食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分别为27.47亿元、13.71亿元、29.53亿元、20.32亿元和12.0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2%、3.6%、7.8%、5.4%和3.2%,“五优”产业带动左右不明显。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企业少。全市企业技术创新、研发能力较弱,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进步机制还未真正形成,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新产品开发滞后,技术装备水平低,缺乏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支撑全局、有较强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企业。目前,全市仅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7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3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为2.2%、11.1%,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4、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优势骨干企业。银川市工业结构偏重于能源、基础性材料,经济体系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缺乏在全国同行业处于排头兵地位的生产企业。2008年,重工业完成产值467.98亿元,占总数的的78.3%;轻工业完成产值129.95亿元,占21.7%。规模以上325户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为318户,占总数的97.8%;1亿元的只有54户,占19.1%;10亿元以上的仅有2户,占0.7%。
5、各类人才短缺使企业发展缺少智力支持。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短缺,严重制约企业经营管理、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数据显示,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人员3945人,其中7户大型企业科技人员1239人,占31.4%,户均177人;中小工业企业科技人员2706人,占总量的68.6%,但户均仅有10人.有高中级职称的1779人,其中大型工业企业中有688人,占38.7%,户均98人;中小企业有1091人,占61.3%,户均仅有4人,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三、促进工业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面对银川工业有产业没集群、有企业没龙头、有产品没品牌、有精英没团队、有人员没人才的现状,市委、市政府于今年明确提出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和实施机械装备制造业“铸龙”工程,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抓手,坚持扶优扶强、重点培育的原则,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为加快实施“兴工强市”方略,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1、坚定不移的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和“铸龙”工程
“两个工程”是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程和工业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全市上下要在首批“小巨人企业”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坚定不移地扎实、稳定地推进,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培育成果。通过政府引导、政策驱动、行业推动,加快培育一批成长型、创新型、科技型、效益型、规模型群体和产业集群,力争到2010年底培育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小巨人企业”100户;实现税金超100万元的“小巨人企业”达到80户。培育形成一批在数控机床、铸造、风力发电设备、变电、配电设备、汽车等领域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引进聚集一批为龙头企业进行零部件加工、配套的中小企业,本地配套率达到60%以上,形成专业化分工明确,产品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成龙配套产业体系。力争全市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2、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必要的支持,促进集群产品的升级,加快产业集群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发展水平。一是依托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大力发展煤炭开采、火电能源、煤化工产业,把宁东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逐步形成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二是择时提出羊产业“铸龙”工程,引导企业加快产品设计开发与人才引进,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羊绒产业集群发展。三是以宁夏启元药业有限公司和宁夏多维药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培育发酵及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延伸产品的产业链,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中的高端占有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四是实施机械装备制造业“铸龙”工程,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五是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基础,重点发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逐步形成产业基地。
3、扶优扶强,培育优势骨干企业
加强服务,支持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宁夏电力公司、宁夏发电集团、中石油宁夏炼化有限公司4户企业成为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大企业,把宁夏宝塔石化集团公司、中石油宁夏石化公司、银川佳通轮胎公司、宁夏启元药业公司4户企业培为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把宁夏伊品集团、宁夏中银绒业集团、宁夏天马冶化有限公司等10户企业培育为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
4、加强产学研联合开发,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拓宽产学研合作交流渠道。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开展广泛的产学研联合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力争2010年全市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达到60家以上。二是重点抓好“一强五优”产业产学研联合,提升行业技术水平,促进支柱产业发展,对联合产生明显效果的企业给予奖励。三是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鼓励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5、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
培养一支精通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强烈敬业精神、创新意识、能够适应国内外竞争需要的高层次企业家队伍是实现银川市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是完善企业家培养机制。组织企业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参加MBA培训活动;择时开办《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与《市场营销》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市举办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现场咨询会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继续推进企业“把脉问诊”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战略、营销策划、形象设计、品牌推广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不定期地组织企业家到国内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拓宽视野,开拓思路,提高企业家队伍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同时积极寻求合作机会,为外地企业配套生产。四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大力培养产业和企业所需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引进、留住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为企业人才需求提供保障。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充分利用品牌的无形资产,加快优质资产向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企业聚集整合步伐,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对品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贷款担保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宁夏名牌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借外力、借品牌提升自身实力,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与产业链的延伸。通过重点培育力争到2010年底,“中国名牌产品”达到7个以上,“宁夏名牌产品”达到120个。
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紧紧抓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机遇,重点抓好宝丰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宁东墙材集团年产4亿块粉煤灰蒸压砖等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改善环境,节约资源,促进我市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完善全市节能工作体系,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商贸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积极推进全民节能行动,加强节能考核与执法监察,确保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任务。
自 “兴工强市”战略实施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工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形成了“一强五优”的产业结构,并不断发展壮大,工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工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2003年的29.8%提高到41.1%,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1、工业经济高速运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2008年,银川市工业总产值完成639.19亿元,同比增长23.4%,比2003年年均增长33.2%。完成工业增加值211.46亿元,同比增长16.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3.1%,比2003年的94.9%提高118.3个百分点。2009年1-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9.44亿元,同比下降0.9%;完成工业增加值134.61亿元,同比增长6.1%。
2、工业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29.8%提高到2008年的41.1%,工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46.6%,一、二、三产的比例由2003年的9.2:47.9:42.9发展到2008年的5.9:48.8:45.3,工业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
3、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骨干企业发展加快
自2004年以来,全市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优势骨干企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4876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3年的173户增加到2008年的325户,增长88%,有大型企业7户,中型企业43户,大中型企业占规模的15.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97.93亿元,增长24.3%,占全部的93.5%;实现增加值200.95亿元,增长17%,占全区总量的41.4%;实现利税21.69亿元。
4、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竞争力日益增强
“一强五优”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一强五优”优势特色产业企业197家,占60.6%,实现工业总产值533.54亿元,同比增长23.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9.2%;其中能源化工产业48户,完成产值362.21亿元,增长27.6%;机械电器制造产业58户,完成产值48.28亿元,增长25.2%;发酵及生物制药产业11户,完成产值18.95亿元,增长13.2%;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产业29户,完成产值19.61亿元,增长4.9%;新材料产业26户,完成产值34.32亿元,增长5.2%;羊绒加工产业25户,完成产值50.17亿元,增长23.9%;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区域经济特色初步显现。
5、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取得新发展
全市已组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工程技术中心2家、重点实验室1家,培育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工程技术中心10家、重点实验室7家;规模以上325户企业60%建立科技开发机构。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体系。
6、企业争创品牌产品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
全市有2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占全区“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40%;有3个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占全区“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60%;有8个产品取得了国家“免检产品”资格,占全区 “免检产品” 总数的50%;有107个产品被评为“宁夏名牌产品”,占全区“宁夏名牌产品”总数的54.6%。
二、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总量低、规模小。银川市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工业化还有明显差距。工业增加值位于全国47个中心城市倒数,在西北五个首府城市中排名也不在前列。工业经济总量低、规模小是难以支撑我市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一强”产业独大,“五优”产业支撑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集群不明显。银川市除了能源化工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外,羊绒、发酵与生物制药产业在产品量上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但在资源的精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方面尚需努力;机械电器制造、新材料、清真食品等产业还不具备优势,初级产品、中低档产品比重大,高精产品不多,产品关联度不高,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不强,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和市场价格波动及原材料供应影响较大。市属企业没有一个进入国内500强企业行列,市域范围内具有明显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十分有限,优势骨干企业群体尚未形成。2008年全市能源化工、机械电器制造、发酵与生物制药、羊绒、新材料、清真食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0.6%、8.1%、3.2%、8.4%、5.7%和3.3%。今年1-8月份全市机械电器制造、发酵与生物制药、羊绒、新材料、清真食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分别为27.47亿元、13.71亿元、29.53亿元、20.32亿元和12.0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2%、3.6%、7.8%、5.4%和3.2%,“五优”产业带动左右不明显。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企业少。全市企业技术创新、研发能力较弱,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进步机制还未真正形成,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新产品开发滞后,技术装备水平低,缺乏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支撑全局、有较强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企业。目前,全市仅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7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3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为2.2%、11.1%,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4、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优势骨干企业。银川市工业结构偏重于能源、基础性材料,经济体系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缺乏在全国同行业处于排头兵地位的生产企业。2008年,重工业完成产值467.98亿元,占总数的的78.3%;轻工业完成产值129.95亿元,占21.7%。规模以上325户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为318户,占总数的97.8%;1亿元的只有54户,占19.1%;10亿元以上的仅有2户,占0.7%。
5、各类人才短缺使企业发展缺少智力支持。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短缺,严重制约企业经营管理、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数据显示,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人员3945人,其中7户大型企业科技人员1239人,占31.4%,户均177人;中小工业企业科技人员2706人,占总量的68.6%,但户均仅有10人.有高中级职称的1779人,其中大型工业企业中有688人,占38.7%,户均98人;中小企业有1091人,占61.3%,户均仅有4人,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三、促进工业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面对银川工业有产业没集群、有企业没龙头、有产品没品牌、有精英没团队、有人员没人才的现状,市委、市政府于今年明确提出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和实施机械装备制造业“铸龙”工程,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抓手,坚持扶优扶强、重点培育的原则,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为加快实施“兴工强市”方略,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1、坚定不移的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和“铸龙”工程
“两个工程”是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程和工业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全市上下要在首批“小巨人企业”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坚定不移地扎实、稳定地推进,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培育成果。通过政府引导、政策驱动、行业推动,加快培育一批成长型、创新型、科技型、效益型、规模型群体和产业集群,力争到2010年底培育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小巨人企业”100户;实现税金超100万元的“小巨人企业”达到80户。培育形成一批在数控机床、铸造、风力发电设备、变电、配电设备、汽车等领域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引进聚集一批为龙头企业进行零部件加工、配套的中小企业,本地配套率达到60%以上,形成专业化分工明确,产品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成龙配套产业体系。力争全市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2、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必要的支持,促进集群产品的升级,加快产业集群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发展水平。一是依托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大力发展煤炭开采、火电能源、煤化工产业,把宁东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逐步形成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二是择时提出羊产业“铸龙”工程,引导企业加快产品设计开发与人才引进,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羊绒产业集群发展。三是以宁夏启元药业有限公司和宁夏多维药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培育发酵及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延伸产品的产业链,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中的高端占有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四是实施机械装备制造业“铸龙”工程,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五是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基础,重点发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逐步形成产业基地。
3、扶优扶强,培育优势骨干企业
加强服务,支持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宁夏电力公司、宁夏发电集团、中石油宁夏炼化有限公司4户企业成为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大企业,把宁夏宝塔石化集团公司、中石油宁夏石化公司、银川佳通轮胎公司、宁夏启元药业公司4户企业培为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把宁夏伊品集团、宁夏中银绒业集团、宁夏天马冶化有限公司等10户企业培育为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
4、加强产学研联合开发,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拓宽产学研合作交流渠道。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开展广泛的产学研联合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力争2010年全市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达到60家以上。二是重点抓好“一强五优”产业产学研联合,提升行业技术水平,促进支柱产业发展,对联合产生明显效果的企业给予奖励。三是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鼓励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5、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
培养一支精通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强烈敬业精神、创新意识、能够适应国内外竞争需要的高层次企业家队伍是实现银川市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是完善企业家培养机制。组织企业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参加MBA培训活动;择时开办《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与《市场营销》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市举办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现场咨询会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继续推进企业“把脉问诊”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战略、营销策划、形象设计、品牌推广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不定期地组织企业家到国内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拓宽视野,开拓思路,提高企业家队伍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同时积极寻求合作机会,为外地企业配套生产。四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大力培养产业和企业所需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引进、留住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为企业人才需求提供保障。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充分利用品牌的无形资产,加快优质资产向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企业聚集整合步伐,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对品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贷款担保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宁夏名牌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借外力、借品牌提升自身实力,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与产业链的延伸。通过重点培育力争到2010年底,“中国名牌产品”达到7个以上,“宁夏名牌产品”达到120个。
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紧紧抓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机遇,重点抓好宝丰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宁东墙材集团年产4亿块粉煤灰蒸压砖等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改善环境,节约资源,促进我市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完善全市节能工作体系,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商贸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积极推进全民节能行动,加强节能考核与执法监察,确保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