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从发展的角度讨论了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的现实意义,介绍了Arnold,J.所提出的“讲师”向“教师”学习、“教师”向“导师”学习的纵深发展过程,笔者结合自身实际与实践,阐述的是教师如何转变角色,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提高学习的效果。如何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最终明确了转变教师角色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和态度。
关键词:教师角色 转变
近年来,针对英语课程改革的试验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同时,转变其角色,要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反思性实践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目前的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历史或现实的原因,我们的学生素质堪忧,这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今后的长远发展与规划。从文化课角度,很多高职生最基本的文化基础都没有,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高职教师普遍感到组织教学困难,尤其是英语教学,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停留在抱怨和叹息的状态下,应该尽快地适应形势,调整自己的思路,积极进行准确的角色转换与定位,尽快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和新策略,以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一、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认识与理论依据
古往今来,人们对教师有很多形象的比喻和诠释,不同类型的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不同的作用。Arnold,J.(2000)提出并区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讲师(lecturer)、教师(teacher)和导师(facilitator)。当然这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称谓,其中,“讲师”指那些只熟悉学科知识而不了解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教师,实际上这也就是我们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师。人们把这类型教师定位于“塑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无私的蜡烛”,“甘为人梯的导师”,“桶水滴注的巨匠”。这种定位,无疑是对教师崇高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和肯定,教师们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在人们的阵阵称赞声中,很好的扮演着这种角色,有效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但他们很少关注学生本身真正需要什么。吴宗杰(2005)认为,他们成了知识的奴隶,在教学中失去了自我,也没有自己的语言。“教师”由于既熟悉专业知识又熟悉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能够组织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但问题是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教学时好时差,当学生出现抵制、厌倦等消极情绪时,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做。显然,问题不在于他们使用的方法本身的优劣,而在于这些方法是否与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吻合。“导师”类型的教师除了具备“讲师”和“教师”的素质外,最关键的是他们善于营造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的心理氛围。这种氛围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安全感、教师对学生内在情绪的敏感度、倾听并接受学生的意见、非评判性的师生交流、自尊心的保护以及权力的合理分配等等。
因而,从“讲师”到“教师”再到“导师”的发展过程,关键是逐渐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情感,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情感指导教学。
二、如何转变教师角色
学生们总是向笔者述说他们的苦恼与困惑: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他们都有满腔的学习热情,但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加大,很多学生就会感到越学越难,越学情绪越低,甚至失去学习信心,最后有的人就放弃了。除去他们自身的主观原因之外,最大的影响因素还是教师的素质。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听课,限答式提问多,对教材细致讲解的模式。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C. E. Ecksley)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特征是:能令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有序。从本质上讲,这表明学生是在向往一种“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语言使用能力的提高,我认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如下几种角色的转变:
(1) 由“统治者”向“组织者”转变。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这种转变要求教师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要通过组织英语教学活动,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通过全面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的过程,促使他们成长、成熟、成才。在任务型教学活动课中,教师扮演着总导演的角色、编剧角色、演员角色、观众角色和评委角色。一堂活动课的成功与否与英语教师的功底和自身素质是分不开的,在每堂英语活动课前,教师应当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认真分析所教课程与活动课的联系,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以及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当及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教师应当编排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供学生在活动课上使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参与表演,与学生打成一片,增加亲和力, 融洽师生关系。
(2)由“灌输者”向“引导者”转变。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传道、授业便是讲授知识,传授知识。新课标要求教师从“授业”转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英语活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此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因而教师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教师走出演讲的角色,退到幕后,做一个好的导演,以导为核心,关注学生,掌握啟发、点拨、调控主动权,真正地做好学生的“导师”。
(3) 由“主导者”向“参与者”转变。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这种转变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Tell me and I’ll forget;Teach me and I’ll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ll learn. 这是对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倡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最好诠释。 (4) 由“知识源泉”向“开发者”转变。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种观念也得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教师不要局限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 钻研教材,明确目标,不斷地对教材进行拓展、整合。教材只是范本,教师不能只拘泥于教材,要选择和开发英语教学资源,设计和展开多种英语教学活动,开放教学空间,拓展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渠道,加强英语语言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也就是教师要帮学生广泛开拓知识的源泉。如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将有助于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实现自如地与学生进行真正的交流、讨论,扮演好辅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5)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本质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教师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要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英语学习目标,并确认和修正学生为了达到目标所选择的途径,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认识学习英语的意义,教会学生注意并调整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与同学彼此理解、相互帮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励学生勇于接受并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三、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
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和态度,新方法加旧观念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因而我们要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个文件中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了“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这五个因素是:①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②学生的来源和素质;③教材的质量;④教学环境的条件;⑤教师的素质。一个公式是: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在5个因素中前4个因素是可变因素,第5个因素即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教师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由此可见,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个人的素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品格,二是知识。一个有良好品格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把好学多思、审时度势的工作作风,把正直诚实、任劳任怨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新课程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教育学科知识。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学习、反思、实践、研究活动,注重以“生”为本,逐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开放的师生交往形式以及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导师”,一个名副其实的教学艺术家,课堂变成我的舞台,学生和教材成为我创作的素材,对不同的素材我能展现不同的风景;我们的成功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努力。
四、结束语
有人说:教师是灵活的、艺术的、有创意的学者,是导演、设计师、魔术师……学生是自主的、愉快的、有责任的探索者,是演员、发明者、创造者……美国一位语言学家说过: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讲,语言学习和教学应该是一天中令人兴奋、精神愉快的一段时光。只要我们职高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角色定位,英语教学活动就会成为学生喜爱的活动,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3年:349-361.
[2]尹刚 陈静波,《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91-294.
关键词:教师角色 转变
近年来,针对英语课程改革的试验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同时,转变其角色,要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反思性实践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目前的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历史或现实的原因,我们的学生素质堪忧,这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今后的长远发展与规划。从文化课角度,很多高职生最基本的文化基础都没有,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高职教师普遍感到组织教学困难,尤其是英语教学,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停留在抱怨和叹息的状态下,应该尽快地适应形势,调整自己的思路,积极进行准确的角色转换与定位,尽快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和新策略,以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一、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认识与理论依据
古往今来,人们对教师有很多形象的比喻和诠释,不同类型的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不同的作用。Arnold,J.(2000)提出并区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讲师(lecturer)、教师(teacher)和导师(facilitator)。当然这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称谓,其中,“讲师”指那些只熟悉学科知识而不了解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教师,实际上这也就是我们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师。人们把这类型教师定位于“塑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无私的蜡烛”,“甘为人梯的导师”,“桶水滴注的巨匠”。这种定位,无疑是对教师崇高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和肯定,教师们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在人们的阵阵称赞声中,很好的扮演着这种角色,有效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但他们很少关注学生本身真正需要什么。吴宗杰(2005)认为,他们成了知识的奴隶,在教学中失去了自我,也没有自己的语言。“教师”由于既熟悉专业知识又熟悉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能够组织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但问题是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教学时好时差,当学生出现抵制、厌倦等消极情绪时,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做。显然,问题不在于他们使用的方法本身的优劣,而在于这些方法是否与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吻合。“导师”类型的教师除了具备“讲师”和“教师”的素质外,最关键的是他们善于营造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的心理氛围。这种氛围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安全感、教师对学生内在情绪的敏感度、倾听并接受学生的意见、非评判性的师生交流、自尊心的保护以及权力的合理分配等等。
因而,从“讲师”到“教师”再到“导师”的发展过程,关键是逐渐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情感,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情感指导教学。
二、如何转变教师角色
学生们总是向笔者述说他们的苦恼与困惑: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他们都有满腔的学习热情,但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加大,很多学生就会感到越学越难,越学情绪越低,甚至失去学习信心,最后有的人就放弃了。除去他们自身的主观原因之外,最大的影响因素还是教师的素质。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听课,限答式提问多,对教材细致讲解的模式。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C. E. Ecksley)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特征是:能令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有序。从本质上讲,这表明学生是在向往一种“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语言使用能力的提高,我认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如下几种角色的转变:
(1) 由“统治者”向“组织者”转变。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这种转变要求教师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要通过组织英语教学活动,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通过全面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的过程,促使他们成长、成熟、成才。在任务型教学活动课中,教师扮演着总导演的角色、编剧角色、演员角色、观众角色和评委角色。一堂活动课的成功与否与英语教师的功底和自身素质是分不开的,在每堂英语活动课前,教师应当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认真分析所教课程与活动课的联系,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以及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当及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教师应当编排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供学生在活动课上使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参与表演,与学生打成一片,增加亲和力, 融洽师生关系。
(2)由“灌输者”向“引导者”转变。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传道、授业便是讲授知识,传授知识。新课标要求教师从“授业”转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英语活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此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因而教师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教师走出演讲的角色,退到幕后,做一个好的导演,以导为核心,关注学生,掌握啟发、点拨、调控主动权,真正地做好学生的“导师”。
(3) 由“主导者”向“参与者”转变。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这种转变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Tell me and I’ll forget;Teach me and I’ll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ll learn. 这是对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倡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最好诠释。 (4) 由“知识源泉”向“开发者”转变。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种观念也得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教师不要局限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 钻研教材,明确目标,不斷地对教材进行拓展、整合。教材只是范本,教师不能只拘泥于教材,要选择和开发英语教学资源,设计和展开多种英语教学活动,开放教学空间,拓展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渠道,加强英语语言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也就是教师要帮学生广泛开拓知识的源泉。如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将有助于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实现自如地与学生进行真正的交流、讨论,扮演好辅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5)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本质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教师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要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英语学习目标,并确认和修正学生为了达到目标所选择的途径,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认识学习英语的意义,教会学生注意并调整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与同学彼此理解、相互帮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励学生勇于接受并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三、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
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和态度,新方法加旧观念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因而我们要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个文件中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了“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这五个因素是:①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②学生的来源和素质;③教材的质量;④教学环境的条件;⑤教师的素质。一个公式是: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在5个因素中前4个因素是可变因素,第5个因素即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教师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由此可见,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个人的素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品格,二是知识。一个有良好品格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把好学多思、审时度势的工作作风,把正直诚实、任劳任怨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新课程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教育学科知识。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学习、反思、实践、研究活动,注重以“生”为本,逐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开放的师生交往形式以及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导师”,一个名副其实的教学艺术家,课堂变成我的舞台,学生和教材成为我创作的素材,对不同的素材我能展现不同的风景;我们的成功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努力。
四、结束语
有人说:教师是灵活的、艺术的、有创意的学者,是导演、设计师、魔术师……学生是自主的、愉快的、有责任的探索者,是演员、发明者、创造者……美国一位语言学家说过: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讲,语言学习和教学应该是一天中令人兴奋、精神愉快的一段时光。只要我们职高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角色定位,英语教学活动就会成为学生喜爱的活动,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3年:349-361.
[2]尹刚 陈静波,《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9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