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1世纪,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中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储备军。这样的人才要求使看中学生必须全面发展才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如何缓解中学生的压力,增强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显得犹为重要。因此,本文就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起因、表现及其提高对策,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承受能力 原因 表现 对策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政治信仰素养, 知识广博,体魄强健和心理素质良好。这样的人才标准对中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怎么样缓解中学生的压力,提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则提上了日程。下面结合我的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经验,谈谈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起因、表现及其提高对策。
一、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概述
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作用表现出来,会影响活动进行的效果及结果。心理承受能力是指个体对待挫折、困难、逆境时所引起的心理上需承担的压力和对负面情绪调适能力。个体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在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是中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人不可能一直是顺利的,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其次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重;最后中学阶段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和生理成熟阶段,这个阶段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发展。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会使中学生的成长受到影响,产生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中学生学习和成才,甚至会为其适应社会留下隐患。因此,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直接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智力发展非常关注,要求孩子“100分”,对子女寄予过高期望,使孩子压力越来越大,而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如喜好、兴趣、朋友等却缺少关心或者根本不予理会,很少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这使中学生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
(二)学校教育的原因。
现在的学校教育虽然将目标转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但是在大部分学校,考试的压力仍然给中学生很大的影响。家长期望过高、学习时间过长、考试次数过多、升学压力过重,严重伤害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使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一旦在某个环节出现了不满,他们就极易产生消极心理,或做出与他们的年龄不相吻合的行为;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教育的重点放在数语外等学科,根本谈不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 社会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中学生的面临的诱惑越来愈多。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化”流行于中学生之中, 网上学习、聊天、交友流行起来。但是这种“网络化”交往主要是“人—机—人”的交往,少了最重要也是最必要的情感交流。中学生把精力投入到网络世界中,完全放弃了作为一名学生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现实毕竟不同于网络,一旦在学习、生活中碰到挫折,有些中学生可能就不知所措, 无法处理。心理承受能力也因此变得脆弱。
三、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具体表现
(一)家庭教育导致中学生承受能力低下。
家长常常以孩子的学习为重,与孩子缺乏交流。成绩好就夸奖,成绩不好就批评,使孩子遇事畏首畏尾,更没有与人交往的勇气与习惯。有的父母不让孩子自己面对挑战及失败,使孩子出现不敢直面挫折的心理;有的中学生缺乏家庭温暖,孩子为吸引注意,故意出现反常行为,期望在家庭之外寻找安慰;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使孩子信心减退。
(二)德育能力较弱。
知行脱节的问题是目前中学生道德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中学生说的与做的不一样。中学生行为规范成了摆设,学生倒背如流,可是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随地乱扔垃圾、课间打闹、上课讲话、不尊重老师、不敬重长辈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知与行的严重脱节使中学生形成畸形心理。
(三)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较差。
一些中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由于对环境的不熟悉、不接受,或是对环境期望过高,或是缺乏交往的技巧,不能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这些会使中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孤独和抑郁;一些中学生对学习、生活所定的目标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差太远,或是前进路上受到打击,因此自我放弃,这种情绪只能挫伤自己的信心;一些中学生对自己估计过低,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害怕失败,畏惧困难,不敢给自己提高目标,这些情绪都会使自己身体健康受到伤害。
四、提高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对策
第一,培养自控能力,适当解压,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帮助中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培养自尊、自爱的品质。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该不论对优生、差生, 都应该一视同仁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活动,表现自我。当学生争得荣誉时及时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带来的成就感, 同时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二,参加实践,培养坚强毅力。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帮助孩子分析困难与挫折形成的原因,汲取经验教训。教育学生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明白只有面对挫折,培养战胜挫折的积极态度。参加社会实践,让中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到心灵和意志的磨练。
第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郑日昌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谈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达到学生的自我肯定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教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采取有效的教育和医疗措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 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承受能力 原因 表现 对策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政治信仰素养, 知识广博,体魄强健和心理素质良好。这样的人才标准对中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怎么样缓解中学生的压力,提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则提上了日程。下面结合我的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经验,谈谈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起因、表现及其提高对策。
一、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概述
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作用表现出来,会影响活动进行的效果及结果。心理承受能力是指个体对待挫折、困难、逆境时所引起的心理上需承担的压力和对负面情绪调适能力。个体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在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是中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人不可能一直是顺利的,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其次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重;最后中学阶段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和生理成熟阶段,这个阶段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发展。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会使中学生的成长受到影响,产生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中学生学习和成才,甚至会为其适应社会留下隐患。因此,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直接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智力发展非常关注,要求孩子“100分”,对子女寄予过高期望,使孩子压力越来越大,而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如喜好、兴趣、朋友等却缺少关心或者根本不予理会,很少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这使中学生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
(二)学校教育的原因。
现在的学校教育虽然将目标转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但是在大部分学校,考试的压力仍然给中学生很大的影响。家长期望过高、学习时间过长、考试次数过多、升学压力过重,严重伤害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使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一旦在某个环节出现了不满,他们就极易产生消极心理,或做出与他们的年龄不相吻合的行为;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教育的重点放在数语外等学科,根本谈不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 社会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中学生的面临的诱惑越来愈多。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化”流行于中学生之中, 网上学习、聊天、交友流行起来。但是这种“网络化”交往主要是“人—机—人”的交往,少了最重要也是最必要的情感交流。中学生把精力投入到网络世界中,完全放弃了作为一名学生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现实毕竟不同于网络,一旦在学习、生活中碰到挫折,有些中学生可能就不知所措, 无法处理。心理承受能力也因此变得脆弱。
三、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具体表现
(一)家庭教育导致中学生承受能力低下。
家长常常以孩子的学习为重,与孩子缺乏交流。成绩好就夸奖,成绩不好就批评,使孩子遇事畏首畏尾,更没有与人交往的勇气与习惯。有的父母不让孩子自己面对挑战及失败,使孩子出现不敢直面挫折的心理;有的中学生缺乏家庭温暖,孩子为吸引注意,故意出现反常行为,期望在家庭之外寻找安慰;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使孩子信心减退。
(二)德育能力较弱。
知行脱节的问题是目前中学生道德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中学生说的与做的不一样。中学生行为规范成了摆设,学生倒背如流,可是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随地乱扔垃圾、课间打闹、上课讲话、不尊重老师、不敬重长辈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知与行的严重脱节使中学生形成畸形心理。
(三)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较差。
一些中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由于对环境的不熟悉、不接受,或是对环境期望过高,或是缺乏交往的技巧,不能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这些会使中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孤独和抑郁;一些中学生对学习、生活所定的目标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差太远,或是前进路上受到打击,因此自我放弃,这种情绪只能挫伤自己的信心;一些中学生对自己估计过低,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害怕失败,畏惧困难,不敢给自己提高目标,这些情绪都会使自己身体健康受到伤害。
四、提高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对策
第一,培养自控能力,适当解压,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帮助中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培养自尊、自爱的品质。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该不论对优生、差生, 都应该一视同仁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活动,表现自我。当学生争得荣誉时及时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带来的成就感, 同时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二,参加实践,培养坚强毅力。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帮助孩子分析困难与挫折形成的原因,汲取经验教训。教育学生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明白只有面对挫折,培养战胜挫折的积极态度。参加社会实践,让中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到心灵和意志的磨练。
第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郑日昌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谈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达到学生的自我肯定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教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采取有效的教育和医疗措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 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