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尝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ai5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学会自主体会文字传达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阅读获得新的体会。学生虽然不具备完善的理解能力,但是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适合的教学计划,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激发探究性阅读兴趣
  主题阅读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主题明确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学生有更多查阅资料的渠道,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更全面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作业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唯一途径,还有另外一种更高效的学习方式叫作阅读。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好主题阅读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教师要以课本为依托,查阅各种课外相关阅读片段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为了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搜集课外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也可以学习到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如,在教学统编本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课前可以查阅一些相关的寓言故事,并在课上展示给学生,也可以要求学生自行查找与课文相关的寓言故事与同学一同分享。有了教师所举的例子之后,学生在进行查阅的过程中能够更具针对性。课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阅读资料,并发表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方式能够大大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做到了主动学习,课堂的参与感和主动性也会更强。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对寓言故事这种文体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多阅读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以上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阅读资料,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大量的阅读寓言文本让学生对寓言故事的规律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升探究性阅读能力
  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年龄。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后,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把阅读的趣味性充分展示给学生,这样让学生产生对阅读的热情,从而自主地探究阅读的奥秘。如果教师在学生刚刚接触阅读时就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枯燥之处,那么学生便会慢慢失去阅读的兴趣,便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这样长期下去就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借助多媒体,促进阅读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这样能够把原本教材中抽象的文字内容生动化,从而促进学生的探究性阅读理解,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在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秋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将课本中描述的秋景图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秋天的美景,從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在观赏图片后,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景物,描述自己喜欢什么景物,不喜欢什么景物,以及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结合景物想象作者所描述的“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深化学生对“秋”的感受。教师通过播放大雁南飞的视频,让学生说一说大雁是怎样南飞的,从而促进学生对秋天的感受、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借助趣味游戏,理解文本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推进他们阅读水平的有效提升。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趣味游戏,在游戏中帮助他们在探究性阅读中深入理解文本中表现出的情感。
  如,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影子》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课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玩“互相踩影子”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到影子的特点。这种方式将课本中的内容引入到生活中,再返回到课堂上,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课文传达的含义。游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除了借助游戏的方法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和创设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一种方式:可以将故事和课文融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理解。第二种方式:可以通过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为了探究故事的后续发展,会自主地去探究课文的深层内涵。这样学生将会累积更多的阅读经验,从而轻而易举地提高阅读效率。
  三、教给探究性阅读方法
  聚集探究性阅读是指针对一个主题进行的专项阅读。课堂教师讲解结束后,学生通常还会有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这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先通过各种方式自己寻找答案,然后与同学交流,得出结论。这种方式能够升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如,教学统编本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开展聚集探究活动。这篇课文是一首儿童诗,教师让学生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儿童诗的特点。完成任务后,教师提出问题:“儿童诗与一般诗歌的不同之处在哪里?怎样才算得上是一篇优秀的儿童诗?”学生积极讨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现。有的学生说:“诗歌每一句为一行。”还有学生说:“刚刚同学所说的是诗歌与一般文章的区别,我还发现一些诗歌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我觉得一首好的诗歌必须要押韵。”有学生指出:“我认为押韵只是一个基本条件,好的诗歌应该还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通过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都对诗歌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
  借助聚集探究性阅读方法,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猜想,最后大家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这种阅读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不断提升。
  四、拓展探究性阅读平台
  辐射探究性阅读是丰富学生知识广度的一种阅读方式,其基本特点是“拓展”。教师应该常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为了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文学知识,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如在课堂上教学了古典诗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自己喜欢的其他古典诗歌片段,并对其进行理解和感悟,从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当在教学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望洞庭》《饮湖上初晴后雨》三首诗歌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辐射探究性阅读。教师创设了一个探究情境:“课本中的这三首诗歌都描写了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去找一找其他诗人在面对优美自然风光时的慷慨陈词吧,并去体会诗人寄托在诗中的情感。”教师让学生每个人完成一首诗歌点评,然后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祖国更多的美丽风光,还可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并能够很好地开阔自己的阅读视野。
  教师在进行辐射探究性阅读时,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如通过微信分享,学生可以一同讨论,每个人都能获得不同的收获。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所讨论知识的认识,还可以形成自己的诗词理解方式,为日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教师在为学生搭建探究性阅读平台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突出语用训练,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水平,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小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还较薄弱。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探究的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进行探究性阅读,比如互动探究性阅读和言意探究性阅读等,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实施,提升学生的整体探究能力,并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阜阳市清河路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童话是“照亮人类童年的阿拉丁神灯”,儿童对童话具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故事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亲近童话,走进童话,在童话的世界中尽情徜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的天性在童话阅读中得到充分绽放。那么,在教学童话时,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策略呢?  一、有滋有味读童话  在
中职学生是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毕业后将源源不断地充实到我国各条战线的生产、服务第一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突破2000万人,其中,广东省为153.6万人。  在中等职业教育优先发展、规模发展、强力推进的今天,特别要注重其内涵的提升;在强化中职学生技能培养和能力提升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加强其思想道德教育。这样
《大自然的声音》(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是结构分明、语言活泼但又不失细腻的一篇优美散文。所处单元的语文要素也与这篇文本的特点相得益彰——“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一训练点与课标提出的“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完全契合。因此,教师需要着力围绕这一训练要素,努力培养学生围绕文本语言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从三年级学生的基本学情来看,对语文要素中提出的“感受生动语言”
《司马光》《伯牙绝弦》《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小古文,遣词造句凝练,富有音韵节奏与气势,有独特的辞采之美、音乐之美、意境之美。但小古文却因年代久远,给学生阅读、理解等带来一定难度。学习小古文难就难在“古”字上,学生不容易理解其中的字词、韵味、妙趣等。因此,利用小古文教学,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一、在小古文教学中,捕捉发展学生思维的点  小古文中有一些不常用的字
对话人  刘合群(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  陈昭庆(左):广东教育杂志社副社长,《广东教育·职教》杂志执行主编    近年来,广东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号召,准确把握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推动了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不断有创新,不断出亮点,在全国处于突出的位置。  如何处理好职业技术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五业”—— 事业、学业、
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然而,在课堂上,许多教师提问的指向性太明显,过于单一,学生缺乏了深度思考的机会。具有一定深度的提问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帮助学生形成有效思维。  那么,该如何设计有深度的问题呢?我认为细读文本很重要。现在一线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直接展示自己所谓的设计,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强势。因此,只有教师做到细读文本,才能进行深度问题的设计。下面,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发现学生读课文后,大多数学生都感觉自己读得懂,但课堂教学中却常表现出阅读得不到位。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阅读停留于浅表层的阅读,读懂了词语的意思,却没读出词语背后表情达意的含义;读懂了句子意思,却没读出句子的深层意味;读懂了段落的内容,却没读出构段间的联系;读懂了故事情节,却没读出故事蕴含的主旨。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常常无法深入。教师应该通过精要的提问引导学生进
教学是重复的,但这种重复不能是机械重复,而应当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生动的重复。要走出重复的机械性,在教学中就需要寻找一个参照物,我们寻找到的参照物就是课时教学档案,而这要从一次磨课说起。  一、一节公开课的三次打磨  我校青年教师参加市级赛课,所选的课文是一首古诗《望洞庭》。在磨课过程中,对“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话的理解,历经了三次打磨,这三次打磨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次打磨,教学中采用的
2019年9月,对统编本教材的研究成了小语界的热点。新的教材,新的尝试,有关这一主题的教学研讨如雨后春笋般林立。然而,笔者认为追“新”可为,不应失“度”。找到新旧教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充分解读统编本教材的特质,这是第一步;依托统编本教材,明晰方向,合理创新乃为第二步。  仔细研读统编本教材,可以发现一方面教材很重视立德树人,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另一方面也重视语文素养,关注学生语文实践的落实。在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中去。习作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但并不妨碍从一年级开始。笔者以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为例,谈谈读写结合的策略,在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为写话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借助填空融入表达,助力学生概括文本  概括是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如果直接让他们进行完整表达,难度较大。如果采用填空进行概括,不仅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