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度阅读叩开文本解读之门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发现学生读课文后,大多数学生都感觉自己读得懂,但课堂教学中却常表现出阅读得不到位。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阅读停留于浅表层的阅读,读懂了词语的意思,却没读出词语背后表情达意的含义;读懂了句子意思,却没读出句子的深层意味;读懂了段落的内容,却没读出构段间的联系;读懂了故事情节,却没读出故事蕴含的主旨。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常常无法深入。教师应该通过精要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关注与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教师要提炼出对文本适切的精要问题,就须自身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有深度。而且这个深度,并不仅仅是指向理解层次的深度,还包括对情感价值观的构建,对语料的选取等。
  统编本教材的使用,更是让我们通过课文感受到了编者对阅读本身的重视。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量出现,即使在低年级也出现了许多高级词汇、阅读策略的强调……教材中的变化,都在提醒我们应该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阅读教学的课堂不应仅仅停留在逐字逐句的讲解,而应该梳理出主线,“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并且,不同的文本价值需要不同的课型来表现,而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要逐段讲读。教师备课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是编者、教师与文本的三方交流,教师应进行深度阅读,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一、理解文章内容时,要读出作者行文的路径
  在低年级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多朗读,以读促悟,但此时“多读”要读准确字音,读通顺语句,更要读准感情。笔者在听一位教师教学《咕咚》(统编本一年级下册)一文时,在指导学生读“咕咚”的感叹号时直接要求重重地读,虽然这样的环节可以看出有教师的指导意识,但过于简单机械,形式取代了实质。如果学生对课文没有理解到位,仅是读懂了故事情节,要读出感情就很难。这样的难点,正是教师应该有所作为的地方。而前提是,教师必须能够在对教材进行文本解读时,就读出作者的行文层次和写作意图。
  第一次的“咕咚来了”,是因为小兔子本身个性胆小,都不敢看是什么情况,所以臆想出“咕咚”是怪物来了。第二次的“咕咚来了”,是因为猴子好事爱起哄,所以一邊跑一边大叫让大家跑起来,属于凑热闹。第三次的“咕咚来了”,是人云亦云后动物们不知所措的慌张,仿佛是大灾难降临般的恐惧。教师基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层解读,梳理出了作者的写作层次,引导学生顺着这样的路径去读,才能体会三个相同的“咕咚”一词,却指向三种不同的意味,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读出三次“咕咚”后感叹号所蕴含的情感。
  另外,童话故事中常常采用复沓结构,这篇课文也是如此。学生阅读后很容易就能感知到这样的情节结构,但未必能够读出其中的递进层次。为什么作者要安排三次“咕咚”?如果只截取小兔子的恐惧后直接转向水牛的质疑,虽然生硬些,但也可以通过两者的对比推导出寓意的不能偏听偏信。这样的复沓结构用意指向的是什么?如此一问一思,追问深思,教师才能去关注到作者的行文路径。而这恰恰是单凭学生的眼光会容易忽略的。教师须在备课前解读文本时就如此细读,才能为之后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奠定基础。
  二、体悟文章主旨时,要读出建构的多层含义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基于自身的人生经历和阅读积淀所能读出的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相对有限。因而教师应该首先作为一个文本的阅读者,敏锐地感知文本主旨,细思文本的内涵,之后才能对文本进行准确的运用。
  小小说单元中《桥》(统编本六年级上册)一文中,大多数学生能自主体会到课题“桥”指向村子里那座逃生的“窄窄的木桥”。但如果仅停留于此,文本中蕴含的主旨就会有所缺失。如果学生深度阅读,还能读出多重的意旨。因为是唯一的逃生通道,作者多次描写了这座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呈现了木桥的脆弱,作为环境描写烘托了情势的危急与村民的恐慌。但小说中,鲜明呈现的是老汉(村支书)这一人物。无论是正面的描写还是环境方面的衬托,都是为表现人物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形象服务的。如果没有老支书“如山一般”的镇定指挥与铁面无私的引导秩序,那么,面对可怕的暴雨山洪、唯一却脆弱的木桥和因恐惧而慌乱的人群这样的危急场面,村民是难以安全逃生的。老支书的作用也是一座无形的“生命桥”,护送着村民们顺利通过有形的“木桥”得以安全。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如果在感悟“桥”这一课题的意蕴时仅局限于对小说环境中的实物“桥”的描写,那么对于小说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与主题指向的感知就显得浅显与单薄了。
  在文本细读时,教师不仅要与文本的作者进行交流,体会其借助人物形象和事件历程所要展现的主旨,还应该揣摩编者对文本的择取与处理意图,结合教学目标、单元主题以及课后的练习,综合观照文本的情感内蕴与价值观意图。学生读不清、读不透的地方,正是作为教师需要用功、有所作为之处。教师只有在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并形成立体的阅读感知后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针对教学目标读到位、读丰满。如果教师只停留于浅层的理解,那么对学生的引领效果就很有限。
  三、选取文章语料时,要读出语言的范式结构
  语文课本并不是单纯的阅读教学教材,同样可以指向表达。阅读作为一种输入,对于学生完成输出(写作表达)具有促进作用。统编本教材中,文学性文本的大量出现,不仅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着力点,也为教师对学生进行习作能力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支撑。但是,教学中存在着学生阅读数量多,甚至阅读材料质量颇高,但在进行写作时却无法将这种积累转化的现象。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生在阅读时无法敏锐感知其中的语言范式,其中包括词语构成、短语范式、句群段式乃至谋篇布局。教师在备课进行文本解读时,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阅读价值,也可以将之作为例文充分梳理其中的语料,引导学生于语言范式处体会。
  《火烧云》(统编本三年级下册)所在单元主要目标是学习描写景物从不同方面展开,《火烧云》是实现单元主要目标的典范文章,而且文中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词,对于学生在日常写作中描写颜色总是比较枯燥又不够细致是非常值得借鉴和积累的。“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的“半(
其他文献
今年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就业率逾96%    11月26日,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研讨会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装备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主办。大会吸引了包括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内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突出强调了语文学科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建构主义认为,儿童对外界环境的知识架构,不能够缺少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认知结构的建立与发展。小学语文的单元主题教学正是立足于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阅读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有效整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采取的是单元主题的编排方式,所以单元内的相关课文不管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统编本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写字情况,在低年级教材中以语文要素的形式对如何写字进行了具体的说明,汉字书写整体呈现出渐进的规律,并以组块的形式把书写规则、要领呈现给学生,或偏旁相同,或结构相同,或书写规则相同,抑或是相同笔画、部件在不同的字中呈现……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书写的基本要领,提升学生的书写质量呢?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曾在《书谱》中说道:“察之者尚精,拟
统编本低年级教材中有几篇比较特殊的课文,这些课文有的是部分注音,有的完全没有注音,课后习题中要求学生认读的生字也没有注音,并且对学生提出了猜认生字的要求。这些特殊的课文分别是《小蜗牛》《咕咚》《小壁虎借尾巴》《纸船和风筝》《风娃娃》,其中《小蜗牛》《咕咚》《小壁虎借尾巴》这三篇课文属于部分生字注音课文,《纸船和风筝》《风娃娃》则是全文无注音。这样的编排正是统编本教材的创新亮点之一,旨在让学生从认知
童话是“照亮人类童年的阿拉丁神灯”,儿童对童话具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故事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亲近童话,走进童话,在童话的世界中尽情徜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的天性在童话阅读中得到充分绽放。那么,在教学童话时,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策略呢?  一、有滋有味读童话  在
中职学生是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毕业后将源源不断地充实到我国各条战线的生产、服务第一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突破2000万人,其中,广东省为153.6万人。  在中等职业教育优先发展、规模发展、强力推进的今天,特别要注重其内涵的提升;在强化中职学生技能培养和能力提升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加强其思想道德教育。这样
《大自然的声音》(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是结构分明、语言活泼但又不失细腻的一篇优美散文。所处单元的语文要素也与这篇文本的特点相得益彰——“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一训练点与课标提出的“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完全契合。因此,教师需要着力围绕这一训练要素,努力培养学生围绕文本语言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从三年级学生的基本学情来看,对语文要素中提出的“感受生动语言”
《司马光》《伯牙绝弦》《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小古文,遣词造句凝练,富有音韵节奏与气势,有独特的辞采之美、音乐之美、意境之美。但小古文却因年代久远,给学生阅读、理解等带来一定难度。学习小古文难就难在“古”字上,学生不容易理解其中的字词、韵味、妙趣等。因此,利用小古文教学,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一、在小古文教学中,捕捉发展学生思维的点  小古文中有一些不常用的字
对话人  刘合群(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  陈昭庆(左):广东教育杂志社副社长,《广东教育·职教》杂志执行主编    近年来,广东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号召,准确把握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推动了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不断有创新,不断出亮点,在全国处于突出的位置。  如何处理好职业技术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五业”—— 事业、学业、
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然而,在课堂上,许多教师提问的指向性太明显,过于单一,学生缺乏了深度思考的机会。具有一定深度的提问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帮助学生形成有效思维。  那么,该如何设计有深度的问题呢?我认为细读文本很重要。现在一线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直接展示自己所谓的设计,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强势。因此,只有教师做到细读文本,才能进行深度问题的设计。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