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之再思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566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黎圣母院》主要是围绕着三个人展开的一系列故事,他们分别是埃斯梅拉达、卡西莫多以及克洛德。这三个人分别象征着外在美心灵美、外在丑陋心灵美以及外在美心灵丑陋的三种人。雨果借由他们三个人所发生的事情,阐述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现状。
  一、埃斯梅拉达的人物形象
  (一)心地善良
  善良的埃斯梅拉达在诗人甘果要被处死时,救下了诗人甘果。因为必须要有人嫁给诗人,才可以免去他的死刑。为了拯救一条无辜的人命,埃斯梅拉达舍得清白救下了诗人。这突出表现了埃斯梅拉达的心地善良以及当时社会的盲目。当她看到那个丑陋的男人卡西莫多在广场上被人绑起来且被辱骂示众、实施鞭刑,他傻傻地跪在地上讨要水喝,却只有无数的污言秽语攻击着那个丑陋的“怪物”。善良的埃斯梅拉达变得心软了,她不计前嫌地赶紧走上前去,在众目睽睽之下给卡西莫多喂了大量的水,使丑陋笨拙的卡西莫多流下了感动的眼泪。然而这样一个内心善良的女孩,竟然因此被教会的法院诬告,称之为“女巫”“歹人犯”,并将其判处以绞刑,这无疑是一件无法理喻的事情。更加不幸的一点是,她已经彻底爱上了一个花花公子弗比斯,他曾经邀请她在某个大型高层民宅里私会,随后因为克洛德的设计,弗比斯被刺伤,她摔晕在地上并被嫁祸。从那以后,她已经开始背上了一个“杀人”的罪名,被判处死刑。但是尽管这样,埃斯梅拉达仍没有为自己辩解,反而是痴情地询问,不断向别人大声询问她所心爱的男人是否仍然有希望活着,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担心他的一切。可见她是多么善良,把自己心上人的生命安危完全放置于自己的生死之上,展现了她对待爱情的坚贞与勇气。
  (二)坚韧勇敢
  小说中的埃斯梅拉达,她的顽强和勇敢被雨果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即将宣判死刑的最后关头,埃斯梅拉达却没有任何软弱。在克洛德的威逼利诱之下,埃斯梅拉达选择勇往直前,她宁愿死也不愿意苟活。这正可以说明她确实是一个纯洁善良、坚韧勇敢的青年女性。她心中一直深知自己真实想要的那种东西究竟是什么,爱的那种东西究竟是什么,她不僅仅只是希望为了活着而努力寻找工作,更不是为了活着而刻意屈服于卑鄙无耻的财政大臣或者副主教。对于自己喜欢和相爱的每一个好男人,她最终都会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所有,并且不会要求得到任何经济回报;对于自己不喜欢的男人,她不惜付出一切昂贵的代价努力对他进行反抗,并坚决不向邪恶的社会势力屈服。
  二、卡西莫多的人物形象
  (一)身世悲惨
  卡西莫多的家庭生活悲惨而丑陋。他从小因为丑陋的外表被父母抛弃,被社会嫌弃。克洛德因为怜悯和对弟弟的缺憾而收养了卡西莫多,虽说他们之间在本质上有亲缘关系,但实际只是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对他只有利用和少得可怜的同情,从来没有人给他带来真正的温暖和关爱。在克洛德眼中,卡西莫多是低等的,是没有地位的,也没有资格被当作人来对待。克洛德的言行似乎只是命令他做一只忠诚的狗,一个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奴隶,没有尊严,没有平等,从来没有把他当作人。他对养父克洛德有着绝对的忠诚,克洛德在他心中的领导地位似乎永远是至高无上的。卡西莫多的悲惨已经完全渗透到这部短篇小说的每一个故事中。他卑微而渺小,自视甚低,受尽屈辱,不被任何人理解。他把克洛德放在他心中最高领导的位置上,仿佛生来就要完全服从克洛德的个人指示和发号施令。似乎他本来就应该天生听话,从没有任何理由期望自己得到一个正常的普通人真正希望拥有的那种尊重。
  在这篇小说中,当克洛德突然转身闯入卡西莫多的房间,试图占据埃斯梅拉达时,埃斯梅拉达吹响哨子向卡西莫多求救,虽然悲哀的是他是个聋子,但是他一直在暗中守护她,才得以及时相救。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个欺负埃斯梅拉达的中年人就是克洛德。卡西莫多“浑身颤抖,放开克洛德,一次又一次地后退”。他害怕克洛德,从一开始的愤怒变成对养父的惊恐。虽然他已经有了彪悍的身材,看起来像一头强壮的牛,但是他不愿意伤害到自己敬仰的养父。“只要克洛德做个手势,卡西莫多就会从钟楼顶上跳下去”。这充分说明了卡西莫多对养父的绝对忠诚,和一种被恶灵无穷的力量所克制的毅力。他真正需要人们尊敬的人是他的养父克洛德,是他把自己真正爱的少女带上了绞刑架,他彻底失去了理智。最后,他悄悄地躺在埃斯梅拉达的尸体旁边,永远地静静看着和默默照顾她。
  (二)正义勇敢
  卡西莫多拥有着善良的道德人格和内心。他也并非仅仅只是一个丑陋的妖怪,他其实拥有着与自己本人外貌不相匹配的性格。雨果对他的描写中充满了温柔、善良。雨果运用巧妙夸张的色彩绘画表现手法,向广大读者们真实地呈现出一种有了鲜血也不能没有鲜肉的、活泼鲜艳的漫画人物形象。他虽然曾经是一个绝对爱情悲剧的典型代表性人物,无论真实长相或者真实身世都悲惨至极,但是他依旧一直拥有对于美妙爱情的无限幻想,他始终希望自己真正喜欢的那个人最终能够幸福。但当亲情与爱情之间产生矛盾与对立时,巨大的心理冲击使得他逐渐失去了理智,导致最终的家庭悲剧。也或许正是这种丧失理智的言谈举止行为,给予了读者一种精神上的巨大震惊与强烈精神冲击,看到了丑陋的气质下那颗微妙、细腻而又英勇的心。
  三、克洛德的人物形象
  (一)邪恶狡诈
  与卡西莫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克洛德。克洛德本来就是自私的恶。虽然他收养了卡西莫多,但他拒绝给予卡西莫多真正的关心和爱。他的精神和思想完全抛弃了宗教。失去父母后,他渐渐长大,变得郁郁寡欢,又因为皈依宗教而禁欲,从未结过婚。当时他对上帝的信仰是毋庸置疑的。他就像一台宗教机器,虔诚地生活着,没有任何多余的情感。但很长一段时间,在寒冷环境的影响下,当他看到埃斯梅拉达这样的年轻女子时,胸中有了一种燃烧的欲望。埃斯梅拉达被判入狱后,他威胁诱导她,只是想让她最后能全身而退。但是埃斯梅拉达是一个有素质、有节操、正直的人。为了生存而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是绝对不可能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克洛德的邪恶和狡猾。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他无视事实,甚至捏造事实诋毁无辜少女。只要自己的利益得到充分地满足,他就不在乎别人会落到怎样的境地,在用尽一切手段的情况下也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克洛德本会像所有神职人员一样保持着终生信仰,在知识与人性的探索下顺利度过一生,却因为禁欲产生了更大的错误,在小说中他既是罪人又是中世纪禁欲主义的牺牲品。宗教禁欲主义的极端化终将给自身造就可怕的对立面,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的性道德的全面崩溃和极端纵欲主义的蔓延,作家控诉了封建教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对人民、对自然和对真善美的摧残扼杀。
  (二)性格扭曲
  每当看到埃斯梅拉达在靠近巴黎圣母院前的一个行人广场上唱歌跳舞时,克洛德就会阴沉着一张脸,甚至会企图出手赶走这位喜欢跳舞、努力卖艺的少女。他的心理行为和精神表现与任何普通人都不会不同,在我们眼中遇到自己真心喜欢的年轻人时,通常的一种行为就是他应该向喜欢的人表露他的心声,或者默默地去欣赏别人的一举一动,而且心情应该是既高涨又害羞的。但克洛德则并没,并且恰好与之相反,他见到自己每天日思夜想的人时总会保持一副阴云密布的面孔,心里一直在打着不为人知的恶作剧和坏主意。
  他对埃斯梅拉达没有产生真正的热恋,那仅仅是一种欲望,一种占有欲。但凡他对埃斯梅拉达包含一点真正的爱情,他就绝不会利用对方的死亡来满足自己,弥补这种得不到的缺憾。他虽然很可悲,但这个可怜的男子必有可憎之处,他惨无人道地迫害自己心爱的女子和卡西莫多的行为,最终还是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四、结论
  《巴黎圣母院》是一本值得深思的书,是一本值得反复观看的书。人性的善良和丑恶,世人对外在的重视,这种种人性让雨果描写得淋漓尽致。经历了长久的努力,法国人离开了封建社会,人们虽然进入了新时期,但是也正是这个时候各方势力开始蠢蠢欲动,雨果《巴黎圣母院》的出现,开始点化人们,点化这个腐朽动荡的社会。雨果借助《巴黎圣母院》这部中世纪社会小说,向人们展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通过三个人的言语和行为,雨果不断在揭露人性的丑恶与善良,这本书无一不是在向人们传递一个信息:世界盲目,世人愚蠢。
其他文献
奥尔罕·帕慕克是土耳其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斯坦布尔是他的故乡,也是其诸多作品中的地理空间.其2016年发表的作品《红发女人》就以这座城市
期刊
《简·爱》和《飘》都反映了男权社会下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反抗。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都明确提出要追求独立与平等的社会地位,并且为之付出不懈努力。只不过,基于时代背景的不同,《简·爱》还只是追求平等的爱情,渴望平等的男女地位;斯嘉丽·奥哈拉则直接走出家庭,在社会上与男性争夺权力。两位不同国家和年代的伟大女性接连向传统的父权社会发出挑战,追求经济独立和人格平等。  一、创作背景与小说背景  (一)《简·爱》的
期刊
《儒林外史》是一部经典的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儒生形象。在家道没落之后,他把目光转向底层社会,发现了底层人民的美与善,而这其中便包括那一群苦苦挣扎的女性。《儒林外史》没有直接涉及对父权制的批判,但是科举是父权制话语体系下封建制度的重要部分,探讨女性在这一制度下如何被压迫、被异化,需要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去重新解读。  一、《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一)沈琼枝:徒有进步外形的空
期刊
隐喻作为人类语言表达的一种基本形式,其发展历史悠久,被人们广泛使用。从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隐喻表达无处不在,它也是人们表達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此,很多研究人员并没有深入探究隐喻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事实上,只是将隐喻当作一种修辞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深入挖掘、突破,从多层次上深入理解。本文针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在英国文学评论文章中的作用与应用,希望可以帮助更多英语学习者透过隐喻了解英国文化与
期刊
伍绮诗是一名美国华裔作家,其代表作《无声告白》讲述了莉迪亚在被家庭给予过多的厚望而无法忍受后走向不归路的故事,作者先把死亡的结局交代了,再回过头来带着我们抽丝剥茧追踪原因。“成长”与“爱、死亡、生命”一样,是文学主要探索与表现的对象,是具有经典性与永恒性的文学主题。小说聚焦莉迪亚的成长历程,在经历成长的困惑、成长的磨难,付出成长的代价后,放弃从外界寻找认同,最终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成长的困惑 
期刊
乔安娜·凯瑟琳·罗琳(Joanne Kathleen Rowling)是英国女作家,一次偶然的倫敦之行,她看到一个瘦弱且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盯着她笑,于是便产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的想法,其不仅对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从1997年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以来,吸引了世界上近百万的读者阅读。《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讲的是一个名叫哈利·波特的十一岁小孤儿,
期刊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2009)是集长、短篇小说作家、诗人、评论家和剧作家于一身的美国当代文学大师。他一生出版了很多不同体裁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兔子四部曲”系列、“贝克三部曲”系列,还有短篇小说集、诗集和评论集等。曾获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欧·亨利奖等众多奖项多达数十次,且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厄普代克的诗歌动人之处在于他的诗完全来源于日常生活,他具备着对语
期刊
《舞姬》一作之所以深入人心、感人肺腑,是因为森鸥外把自身经历融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我”(日本精英青年太田丰太郎)奉命留学德国,在此期间与德国贫困舞女爱丽
期刊
1843年,亨利·詹姆斯在美国出生。在他创作时期的美国正处于从传统现实主义过渡到现代主义的阶段,当时的作家们不满文学界现状,正在追求文体和创作题材的创新。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通过不断尝试,亨利·詹姆斯则成功突破了写作技巧和题材的局限性,创作出小说《贵妇画像》这样的伟大作品。《贵妇画像》运用对人物个性特点的描述,对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做出了深刻的反应,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在写作方法上,区别于以
期刊
20世纪的英国文坛,走进了一个多元发展的局面,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此消彼长,相互融汇。同时,女性文学也伴随着战争风雨和女权主义运动,悄然发展和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20世纪的女性文学,镌刻出一个颠覆传统、反模仿的新时代。叙事手法日趋成熟,主题方向日益多元化,表达技巧也迈入了后现代的大门,她们在英国文坛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地。本文将从女性小说的实验性入手,将20世纪英国女性实验小说分成三个阶段,并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