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动情以情解文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ly1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如果我们的每一个教学设计、每一节语文课,都能因文动情,以情解文,那么,语文的这种丰富内涵和广博情怀就会滋养学生的心灵,成就学生的人格,成为学生人生美丽与高尚的通衢。
  让诗情在语文课上流淌。
  语文老师不是诗人,但必须是一个具备詩心的人。因为有诗心,我们才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波澜,才能体察到作者字里行间的思想与情操,才能发现一切的美好。老师发现了一切的美好就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一切的美好。带着诗心去朗读,尤其是名篇名文,古诗佳句,读多了,不但了然于心——“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并且感染别人。这样的美读不乏先贤:春秋时,孔子花很多时间教授弟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孔子自己也善读《春秋》,曾引得老聃津津有味地聆赏;唐代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清代桐城派学者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强调通过熟读吟咏古人的作品领会古人的神气。
  让激情在语文课上飞扬。
  一个课上激情飞扬、情感充沛的语文老师,他的课堂一定不是一潭死水;一个“入境着魔”,随着语文课文本内容的变换或喜或忧、时嗔时怒的学生,他一定是逐渐触及语文神髓的学生。老师的阅历、体悟比学生丰富,激情容易获得;学生的经历相对较少,激情不易获得。但语文老师的激情可以感染和点燃学生的激情,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被激活,并且可以进入思考的世界,获得来自思考引发的思维愉悦。记起曾经听过的一节语文课,那节课所学的内容是李清照的《声声慢》,语文老师创设了情景后,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从诵读到分析意象及意象所包含的情感,都是学生来完成,课堂比较活跃。虽说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以训练,总觉得学生于这节课中是缺少情感体验的。快下课时,语文老师边吟诵: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边在黑板上挥洒而就一“愁”字,然后转过身来,饱含深情地望着学生,一字一顿:“丧夫之痛、孀居之愁、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学生寂然无声,却个个愁眉紧蹙。老师猝然提高嗓门:“罢、罢、罢!愁如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久久沉默,不知何时老师开始轻轻吟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一个女生加入背诵,一个男生加入背诵……一个个学生加入了进来,从他们凝重的表情中和闪亮的目光中,分明能看到他们正在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让我们构建这样的课堂:点燃了激情,主动获得激情,生活的激情,生命的激情,或扼腕长叹,或拍案而起,或黯然神伤,或仰天大笑……让激情在语文课上飞扬!
  让感情在语文课上升华。
  语文之所以谓之语文,或者说语文的学科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说工具性强调的是教师“教”学生,那么人文性更强调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学”,即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我创造,在创造中升华感情、提升能力。而不关注感情升华、能力提升与成长价值的语文课,注定是干瘪的。
  语文文本丰盛的人文养料,为语文教学活动中“人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但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更要走进生活,走进文化和走进灵魂。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不但可以感受到文学美感,同时也很容易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情感产生共鸣。比如《陈情表》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苏轼曾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这种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对学生是一个不错的教育素材。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更走进生活,走进文化和走进灵魂。他们不但能够自然而然地理解其中的内涵感情,引发自己对祖母等长辈的赤子之心和拳拳孝意, 而且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让感情在语文课上升华吧!因为,能够唤醒生活积淀、启发心灵感悟的语文课才是好的语文课。
其他文献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近年来,针对日益严峻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校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1、我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  档案资料能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
期刊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那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怎样激活“情感”这一关键因素呢?方法很多,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文章是人的情感产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每一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自然
期刊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人类精神园地里的长生果。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含蓄深沉,意象丰富,是中华文化的至宝,是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古文化的窗口,是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渠道。有效地进行诗歌教学,让学生沐浴经典的芬芳,感受诗意的魅力,是所有高中语文教师的梦想。  一、诵读让诗意轻舞  诗歌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学诗歌,明意境,悟情感,需诵读,诵读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
期刊
议论文是最能够体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文体,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立意、论据到论证,每个环节都是作者逻辑思维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更多学生写出更为优秀的议论文。  把批判性思维巧妙地渗透到写作训练中,在训练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精神,实现作文的创新,应该是高中写作课程最主要的任务。遍观近
期刊
在高中阶段,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阅读应该是小说这一文体了。但不少学生阅读小说就是看故事情节,了解一下故事梗概,并且很多学生对名著缺少了解,总喜欢在上课时教师说情节,自己却懒于翻阅原著,不会用方法去分析小说,教师布置写鉴赏文章,就更不知从何下手了。因此,如何让学生喜欢看名著,掌握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是中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课题。  一、互动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比较
期刊
吕剧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中国戏曲艺术园地中一朵散发着浓郁泥土芳香的绚丽之花。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吕剧在东营市时家村一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不仅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自身渊源,而且也有着独特的地域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源于劳动,源于生活,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文化艺术。吕剧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发源于黄河尾闾的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
期刊
下课铃声响起,学生抬头做着深呼吸,教师意犹未尽,争分夺秒归纳总结,然后是布置作业,边撤出边说了一句:明天讲xx,请大家预习。一下课,学生就将教师的话忘得一干二净,即使记着也不知道怎样预习,大多是看一遍课文,查查生字词就完事了。教师下节上课时,或大发雷霆,或无奈摇头,要么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要么硬着头皮上,结果课上得结结巴巴,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教师只好自问自答、满堂灌,可谓“师
期刊
语文基础知识,常常制约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制约学生考试的分数。如何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实实在在提高学生考分,是每个语文教师需要钻研的课题。总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坚持自主学习的原则  对于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等常考基础知识,教师要坚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多读、多写、多记、多理解、多练习,这是教师无法灌输的。辅导资料上讲了很多方法,分了很多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理论上有点
期刊
一、亲近学生  以前,我是高二(12)班任课教师。这学期,我荣幸在接任他们班的班主任之职,走进教室立刻能感觉异样的气氛。曾经和学生频频接触,是熟悉的。然而此时,却深深地感到是那样的陌生。一下子统领52员大军奔赴高考前线,直感到手心发凉,不知所措,有种“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觉。学校领导郑重地把班主任这份担子交到我手上时,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和学生多接触接触,有空的时候和他们多聊聊。是
期刊
语文是对语言文字的传承,文字又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它融进了人的所思所感,是唤起我们生命记忆的符号。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情育”,是美育。语文教材从来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语文教学要把求知与求实、真情与诗情结合起来。  自古以来,“文以载道”,今天的语文教學仍然担负着育人重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爱因斯坦说过“爱并打动人心才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语文教学最终要体现这种爱,这种爱就是以真诚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