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得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要把现成的知识和理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有目的、有计划的悉心指导,把发现和创造这些知识的思维过程交还给学生,使他们在观察、思考、分析、综合中掌握所学的内容,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42-0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操作能力,是新的世纪、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如何才能有效的培养创新意识、实践操作能力,使之成为善于思考、乐于创造个性鲜明的人才呢?
在我的数学课堂 教学上,我是这样做的:
1 巧设导语,激思启疑,调动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好奇、好胜心强,情感容易触发。我正是利用这一心理特点,设计导语时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设可感情景,让他们置身其中,由此积聚情感,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使学生的思维在我还未讲解新知识之前已置身于求知的前沿,由此来唤起创新意识。
如:讲小学五年制第八册课本中《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一上课教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平时都是老师出题考大家,你们想考考老师吗?好,今天,我们调换角色,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我很快就会判断出是否有约数2、3、5。相信吗?来,试一试。
这样一说,同学们可高兴了,尤其平时学习差的,更是绞尽脑汁出数,想难倒我。有的说:867461 有的说:9999999988......因为,我已经掌握规律,当然对答如流。这下学生傻眼了、服气了,一个个迫不及待的问:"老师,你是咋知道的?"这时,我慢慢地非常自豪神秘地说:"其实,老师也不是神仙,只不过比你们领先掌握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而已。你们想知道?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另外,我还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不同对象的学生采用了直接导入法、设问导入法、启迪导入法、组装导入法、添字导入法、变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
"学起与思,思源于疑"。产生了疑惑、困惑,引起了思考、好奇,便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知识,创新从这里开始起步。
2 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已明确指出: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得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要把现成的知识和理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有目的、有计划的悉心指导,把发现和创造这些知识的思维过程交还给学生,使他们在观察、思考、分析、综合中掌握所学的内容,培养提高创新能力。因而,无论讲什么类型的课我都精心钻研教材,查阅资料,设计合理的教法学法,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再现过程中来。
比如在讲五年制小学第九册课本中《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概念总结法则的。
①、请每位同学拿出准备好的12跟小棒,让他们根据算式12×12 1234×12×1412× 56的意义取相应根数的小棒,让学生说说如何想的?
生答:因为12×12表示12的12也就是把12平均分成2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所以
12×12=12÷2=6 12×34=12÷4×3=9
12×56=12÷6×5=10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②、练习:20×35 100×710
③初步尝试:4×23 12×37
使学生产生矛盾,并引导学生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解决矛盾(4×23=4÷3×2=34×2)由此转化成分数乘以整数
④再次尝试2×512 19×217
⑤引导观察,总结法则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内容,而且完全成为探索新知识的主人,参与到知识的再现过程中来,学会了学习,增长知识和智慧,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
3 大胆创新,精设议论题,还给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思维
每一个当过教师的人都知道,教师最怕学生在课堂上胡扯乱说一气,尤其是做公开课时,因此就像大禹治水一样,上课总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得紧紧的,让他们的思维总沿着自己挖好的渠道走,但我认为作为跨世纪的青年教师,应扯下怕出丑的面纱。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平等的、新型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由的、大胆的思维空间翱翔,使他们在辩驳争论中获得新知。
比如小学五年制第七册有这样一道归一应用题:
"某修路队要修一条长3600米的公路,5人修了1500米照这样计算,余下的几天修完?"
我除了引导学生用课本上的解除法外3600÷(1500÷5)-5,(3600-1500)÷(1500÷5)外,还启发学生开动脑子,小组讨论,又发现了
5×(3600÷1500)-5 5×(3600÷1500-1)
5×[(3600-1500)÷1500] 5÷1500×3600-5
5÷1500×(3600-1500)等五种方法。
由于我的数学课学生发言自由惯了。而且提错了,不指责。疑对了,疑好了,更是给予鼓励,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求疑的积极性,形成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过有时,说真的会出现令我很难堪,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件,那是今年三月份的事。
一天,县教研室组织几个学校五年级数学教师来听课,提前又没有给我打招呼。当我进教室准备上课时,抬头一看,慌了!这一节是复习课处理练习十的10-12题和学习巩固39页的9-11题,这怎么办?没办法复习课就复习课吧!你说气人不气人,当处理学习巩固39页的第11题:
"加工一批零件,甲4小时加工了120个,乙5小时加工了175个,甲乙两人的工效比是多少?甲的工效比乙的低百分之几?"时,在我和学生一块解答出了这道题,并让学生说出了思路:
第一问(120÷4):(175÷5)=30:35=6:7
第二问(35-30)÷35 1-30÷35
可就在离下课仅剩不到2分钟的时候,又十几名学生的灵感来了呼呼啦啦的举起了,更有甚者一边用肘将桌子碰的咚咚响,一边嘴里嚷着:"老师,我又发现一种方法。"你让不让说?说吧,时间快到了,不让说吧?那么多老师都在听课,再看看学生那势头,大有不让说不甘罢休的势头,让步吧!这一说又一争论,一下子用去五六分钟,超时了。但我心里很满足,很踏实,我对得起我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呵护了他们创新的火花。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42-0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操作能力,是新的世纪、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如何才能有效的培养创新意识、实践操作能力,使之成为善于思考、乐于创造个性鲜明的人才呢?
在我的数学课堂 教学上,我是这样做的:
1 巧设导语,激思启疑,调动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好奇、好胜心强,情感容易触发。我正是利用这一心理特点,设计导语时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设可感情景,让他们置身其中,由此积聚情感,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使学生的思维在我还未讲解新知识之前已置身于求知的前沿,由此来唤起创新意识。
如:讲小学五年制第八册课本中《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一上课教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平时都是老师出题考大家,你们想考考老师吗?好,今天,我们调换角色,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我很快就会判断出是否有约数2、3、5。相信吗?来,试一试。
这样一说,同学们可高兴了,尤其平时学习差的,更是绞尽脑汁出数,想难倒我。有的说:867461 有的说:9999999988......因为,我已经掌握规律,当然对答如流。这下学生傻眼了、服气了,一个个迫不及待的问:"老师,你是咋知道的?"这时,我慢慢地非常自豪神秘地说:"其实,老师也不是神仙,只不过比你们领先掌握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而已。你们想知道?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另外,我还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不同对象的学生采用了直接导入法、设问导入法、启迪导入法、组装导入法、添字导入法、变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
"学起与思,思源于疑"。产生了疑惑、困惑,引起了思考、好奇,便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知识,创新从这里开始起步。
2 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已明确指出: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得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要把现成的知识和理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有目的、有计划的悉心指导,把发现和创造这些知识的思维过程交还给学生,使他们在观察、思考、分析、综合中掌握所学的内容,培养提高创新能力。因而,无论讲什么类型的课我都精心钻研教材,查阅资料,设计合理的教法学法,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再现过程中来。
比如在讲五年制小学第九册课本中《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概念总结法则的。
①、请每位同学拿出准备好的12跟小棒,让他们根据算式12×12 1234×12×1412× 56的意义取相应根数的小棒,让学生说说如何想的?
生答:因为12×12表示12的12也就是把12平均分成2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所以
12×12=12÷2=6 12×34=12÷4×3=9
12×56=12÷6×5=10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②、练习:20×35 100×710
③初步尝试:4×23 12×37
使学生产生矛盾,并引导学生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解决矛盾(4×23=4÷3×2=34×2)由此转化成分数乘以整数
④再次尝试2×512 19×217
⑤引导观察,总结法则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内容,而且完全成为探索新知识的主人,参与到知识的再现过程中来,学会了学习,增长知识和智慧,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
3 大胆创新,精设议论题,还给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思维
每一个当过教师的人都知道,教师最怕学生在课堂上胡扯乱说一气,尤其是做公开课时,因此就像大禹治水一样,上课总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得紧紧的,让他们的思维总沿着自己挖好的渠道走,但我认为作为跨世纪的青年教师,应扯下怕出丑的面纱。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平等的、新型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由的、大胆的思维空间翱翔,使他们在辩驳争论中获得新知。
比如小学五年制第七册有这样一道归一应用题:
"某修路队要修一条长3600米的公路,5人修了1500米照这样计算,余下的几天修完?"
我除了引导学生用课本上的解除法外3600÷(1500÷5)-5,(3600-1500)÷(1500÷5)外,还启发学生开动脑子,小组讨论,又发现了
5×(3600÷1500)-5 5×(3600÷1500-1)
5×[(3600-1500)÷1500] 5÷1500×3600-5
5÷1500×(3600-1500)等五种方法。
由于我的数学课学生发言自由惯了。而且提错了,不指责。疑对了,疑好了,更是给予鼓励,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求疑的积极性,形成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过有时,说真的会出现令我很难堪,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件,那是今年三月份的事。
一天,县教研室组织几个学校五年级数学教师来听课,提前又没有给我打招呼。当我进教室准备上课时,抬头一看,慌了!这一节是复习课处理练习十的10-12题和学习巩固39页的9-11题,这怎么办?没办法复习课就复习课吧!你说气人不气人,当处理学习巩固39页的第11题:
"加工一批零件,甲4小时加工了120个,乙5小时加工了175个,甲乙两人的工效比是多少?甲的工效比乙的低百分之几?"时,在我和学生一块解答出了这道题,并让学生说出了思路:
第一问(120÷4):(175÷5)=30:35=6:7
第二问(35-30)÷35 1-30÷35
可就在离下课仅剩不到2分钟的时候,又十几名学生的灵感来了呼呼啦啦的举起了,更有甚者一边用肘将桌子碰的咚咚响,一边嘴里嚷着:"老师,我又发现一种方法。"你让不让说?说吧,时间快到了,不让说吧?那么多老师都在听课,再看看学生那势头,大有不让说不甘罢休的势头,让步吧!这一说又一争论,一下子用去五六分钟,超时了。但我心里很满足,很踏实,我对得起我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呵护了他们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