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妙的导语能吸引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自己在教学中的设计心得总结一下。
关键词:导语设计 激趣 注意力
一节课如何能抓住学生的目光,关键在于导语。也就是首先要能吸引学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那么导语设计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奇好胜是中学生突出的心理特征,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奇异的刺激物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一节课的开头就要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
那么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呢?现在把我自己在教学中所用到的、所想到总结如下:
一、充满激情
教师在刚开始上课时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的情绪。可以渲染气氛,描摹景物,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使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同新课内容产生共鸣,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必备能力。或许缺少对课文内容的热爱就缺少了一种教学的热情。
都德的《最后一课》要传达的就是爱国的热情。为了激发学生的这种爱国情感,我以这样的内容导入:“上个世纪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了中国东北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开始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在统治期间还禁止学习汉语,改教日语。这是怎样的耻辱啊。他们会如何面对这一切呢?”这时课堂上洋溢着当时祖国遭受殖民统治的愤恨之情及对法国的同情。学生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法国的同情之情进入了课文。激发了感情,又点明了文章主旨。以情动人,以景引人。它利用感情的共鸣,像演员入戏一样进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事和物息息相通,达到学习目的。
二、设置悬念
通过设置悬念,利用学生的期待和乞求的心理,诱导他们对作品的情节或思维内容急于了解,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力,加大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力度,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思考中体验到愉悦感。利用悬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的火花,活跃课堂气氛,愉悦身心。
如在教蒲松龄的《狼》时,先给学生讲故事:“有一个屠夫,傍晚卖肉回家再路上遇见了两只狼。两只狼紧紧跟随在他的后面……最终屠夫有怎样的命运呢?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还有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小说时,以这样的导语引入:“一艘轮船在漆黑的大洋中航行,被迎面而来的另一艘货船撞上了,船体破裂,船上的乘客会面临怎样的境遇,人性的光辉将如何体现?”这样的导语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思维会高度集中,认真研读对课文深入理解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应有的目标。
三、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記忆。”它是成才成长的起点,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吸引人的有趣的问题或讲述有趣的故事,往往让学生乐意去学习,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口语交际:“一姿一容总关情”时,我以这样的内容导入:“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同学们知道这个故事的结果吗?这就是马价十倍的故事。这说明了什么呢?”这样的导语吸引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这时候充满了灵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解析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富有特点的标题往往较好地展示文章的重点。那么在通过对标题的解析中会引出若干重点问题,把这些重点问题串联,以此深入文本。它就如同一根线头,再乱的丝,只要找到了线头也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如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这样设计导语:“看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从这个标题中你会产生哪些想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内容会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风光;会写转变过程;会写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情况;也可能告诉我们为什么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去等等。通过巧妙地解题打开了一条通道,为直入课文,理解主旨铺设了一条捷径。
如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我问学生:“你看到这个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课堂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有的说:“沙漠里有哪些奇怪现象?”“对这些奇怪现象人们不害怕吗?是如何认识的?”有的问:“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有的问:“为什么会有这些奇怪现象?”这些问题使这篇说明文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五、图片导引
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针对那些文体如说明文、游记之类稍显单调的文章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降低了教学难度。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针对它是说明文的特点,如果直接讲显得有点枯燥,那么采用一些相关的图片,请学生描述这些景物,或用几个词语说说景物的特征。这样在比较的基础上加深对说明文这种文体的认识。更好地指导本文的教学,理解了景物的特征。
总之,不管导语的种类是如何得多样,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兴趣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全方位启动心智。爱上语文课这样就实现了它独特的担负着塑造民族灵魂、建设精神家园的重任,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神圣使命。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钱威.《语言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北校区
关键词:导语设计 激趣 注意力
一节课如何能抓住学生的目光,关键在于导语。也就是首先要能吸引学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那么导语设计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奇好胜是中学生突出的心理特征,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奇异的刺激物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一节课的开头就要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
那么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呢?现在把我自己在教学中所用到的、所想到总结如下:
一、充满激情
教师在刚开始上课时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的情绪。可以渲染气氛,描摹景物,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使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同新课内容产生共鸣,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必备能力。或许缺少对课文内容的热爱就缺少了一种教学的热情。
都德的《最后一课》要传达的就是爱国的热情。为了激发学生的这种爱国情感,我以这样的内容导入:“上个世纪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了中国东北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开始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在统治期间还禁止学习汉语,改教日语。这是怎样的耻辱啊。他们会如何面对这一切呢?”这时课堂上洋溢着当时祖国遭受殖民统治的愤恨之情及对法国的同情。学生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法国的同情之情进入了课文。激发了感情,又点明了文章主旨。以情动人,以景引人。它利用感情的共鸣,像演员入戏一样进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事和物息息相通,达到学习目的。
二、设置悬念
通过设置悬念,利用学生的期待和乞求的心理,诱导他们对作品的情节或思维内容急于了解,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力,加大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力度,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思考中体验到愉悦感。利用悬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的火花,活跃课堂气氛,愉悦身心。
如在教蒲松龄的《狼》时,先给学生讲故事:“有一个屠夫,傍晚卖肉回家再路上遇见了两只狼。两只狼紧紧跟随在他的后面……最终屠夫有怎样的命运呢?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还有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小说时,以这样的导语引入:“一艘轮船在漆黑的大洋中航行,被迎面而来的另一艘货船撞上了,船体破裂,船上的乘客会面临怎样的境遇,人性的光辉将如何体现?”这样的导语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思维会高度集中,认真研读对课文深入理解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应有的目标。
三、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記忆。”它是成才成长的起点,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吸引人的有趣的问题或讲述有趣的故事,往往让学生乐意去学习,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口语交际:“一姿一容总关情”时,我以这样的内容导入:“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同学们知道这个故事的结果吗?这就是马价十倍的故事。这说明了什么呢?”这样的导语吸引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这时候充满了灵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解析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富有特点的标题往往较好地展示文章的重点。那么在通过对标题的解析中会引出若干重点问题,把这些重点问题串联,以此深入文本。它就如同一根线头,再乱的丝,只要找到了线头也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如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这样设计导语:“看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从这个标题中你会产生哪些想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内容会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风光;会写转变过程;会写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情况;也可能告诉我们为什么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去等等。通过巧妙地解题打开了一条通道,为直入课文,理解主旨铺设了一条捷径。
如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我问学生:“你看到这个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课堂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有的说:“沙漠里有哪些奇怪现象?”“对这些奇怪现象人们不害怕吗?是如何认识的?”有的问:“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有的问:“为什么会有这些奇怪现象?”这些问题使这篇说明文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五、图片导引
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针对那些文体如说明文、游记之类稍显单调的文章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降低了教学难度。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针对它是说明文的特点,如果直接讲显得有点枯燥,那么采用一些相关的图片,请学生描述这些景物,或用几个词语说说景物的特征。这样在比较的基础上加深对说明文这种文体的认识。更好地指导本文的教学,理解了景物的特征。
总之,不管导语的种类是如何得多样,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兴趣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全方位启动心智。爱上语文课这样就实现了它独特的担负着塑造民族灵魂、建设精神家园的重任,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神圣使命。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钱威.《语言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