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关于非洲非殖民化研究的简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ick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外学者对非洲的非殖民化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对非洲非殖民化进行了探讨,主要围绕在联合国与非洲非殖民、欧洲殖民宗主国与非洲非殖民、美国与非洲非殖民和非洲国家与非洲非殖民化等领域展开专题研究。
  【关键词】:非洲;非殖民化
  世界殖民体系开始于15世纪末,终结于19世纪末,历时约400年。在这四百年间,英法两国在非洲大陆的殖民盛行一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到20世纪90年代初,最后一个殖民国家获得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瓦解。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欧洲殖民帝国的崩溃,非洲的非殖民化进程逐步开始,尤其是在非洲拥有最大殖民地面积的两个国家——法国和英国。本文是从1945-1965年英法两国在非洲非殖民化的过程中,分析其对非洲的外交政策,研究其在対非洲的外交政策做出改变的原因,以及比较英法两国在対非的外交政策上有何异同。
  非洲殖民主义的终结以及非洲殖民地的独立和非洲的非殖民化,是20世纪世界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也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经历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它不仅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而且也深深影响了20世纪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美国和联合国在非洲非殖民化的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英法两国从非洲殖民地撤出时,其遗留下的“根”还深深影响着非洲原殖民地,尤其是表现在撤退以后对非洲的外交政策方面。在1945-1965年间,英法对非洲的外交政策,不仅影响着非洲原殖民地的經济、政治和社会各个方面,还影响着非洲非殖民化进程的发展速度。
  殖民掠夺从15世纪末开始,到19世纪末形成世界殖民体系,历时约40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到20世纪90年代初,最后一个殖民国家获得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瓦解。殖民主义的终结以及殖民地的独立,是20世纪世界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欧洲殖民帝国的崩溃,非洲的非殖民化[1]进程逐步开始。
  “非殖民化”一词最早出现于1920年的英国[2],而后在1927年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创始人马·纳·罗易受共产国际的委托草拟《关于印度问题的决议草案》中正式提出了“非殖民化”理论,对“非殖民化”理论进行了概括。[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殖民国家殖民体系的逐渐瓦解、美苏的反殖民主义立场以及联合国的活动,促进了“非殖民化”研究的兴起。国内学者虽然对“非殖民化”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但并没有阻止他们的研究热情。
  西方学界早就开始关注“非殖民化”问题,只是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则是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欧美国家有关档案的逐步解密公开,西方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著作先后问世。
  1.关于殖民宗主国的非洲非殖民化的整体性研究
  从研究的视角看,很多学者从殖民宗主国的角度研究非殖民化问题。一些学者对西欧殖民宗主国的非殖民化进行整体研究。如,霍兰德在《1918-1981年欧洲的非殖民化:一种介绍性的观察》中从总的方面概述了欧洲各主要殖民国家的属地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非殖民化过程,并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探讨了非殖民化的动因。对欧洲非殖民化的整体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还有亨利·格里马尔的《非殖民化:1919-1963年的英、法、荷及比利时帝国》和约翰·斯普林霍尔的《1945年以来的非殖民化:欧洲海外殖民地的瓦解》。这些著作对20世纪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非殖民化过程进行了总体的考察。
  在评论非洲非殖民化问题时,西方学者多强调西方殖民国家在这一进程中的主动行为和主导行为。即使以非洲殖民地为切入点探讨非洲非殖民化问题,也是以欧美国家为中心。如,L.H.甘南和皮特·杜伊格兰主编的四卷本《殖民主义在非洲1870-1960》的第二卷《殖民主义历史与政策:1914-1960》汇集了有关非殖民化的论文,其中克劳福德·杨撰写的《非洲的非殖民化》长篇论文中综合阐述了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殖民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殖民政策的调整及从非洲撤退的过程。巴哈·哈桑尔的《1945-1960年法属西非的政策演变》一文描述了法国在非洲非殖民化初期政策演变的原因和过程。
  2.关于殖民宗主国的非洲非殖民化的个体性研究
  更多的学者则以某个殖民宗主国为视角研究非殖民化问题。其中以英帝国的非殖民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十分丰富。如,加拉格尔的《大英帝国的衰落、复兴和衰亡》;埃德的《大英帝国1558-1983》;克里斯托弗的《处于巅峰的大英帝国》;詹姆斯的《大英帝国的兴亡》;拉平的《帝国斜阳》(布赖恩·拉平:《帝国斜阳》,钱乘旦等译,香港三联书店,1994年版);达尔文的《英国与非殖民化》,等等。这些著作或概述英帝国衰落和“撤出”殖民地的过程,或探讨英国在非殖民化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等措施及非殖民化的原因。有关法国非殖民化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既有综合研究,也有专题研究,同时还有个案研究。如,1986年出版的“法兰西殖民帝国非殖民化的先兆”研讨会的成果《法兰西帝国的非殖民化之路》,这本文集包括了法国国内以及非洲历史工作者40余篇以及论文,内容涉及法国第四共和国建立以及法国殖民地非殖民化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的种种先兆;阿兰·卢西奥的著作《悲剧性的非殖民化:法国非殖民化史(1945-1962)》在1987年出版,作者对法国政府的非殖民化政策进行了深刻批判与反思;而雷蒙·德罗纳的《非殖民化:一个帝国的存在与消亡》,这本书则充满了对法兰西帝国怀念;雷蒙德·F·贝茨的《法国与非殖民化:1900-1960》,这本书把法兰西帝国的兴衰置于20世纪的历史大背景下,比法国学者更为客观、理性地阐述了法国实行非殖民化的必然性。
  3.关于美国和联合国与非殖民化的研究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非殖民化态度直接关系到联合国托管制度的产生。威廉·R·路易斯在《帝国主义陷入绝境,1941-1945:美国与英帝国的非殖民化》一书中运用了大量的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档案材料和战时主要领导人的私人文件,论述了美英对《大西洋宪章》的不同理解和对包括国联委任地、亚、非、中东的西方殖民地等附属地的前途的不同规划。维克托·蓬贡在《美国与国际托管制度》一文中揭示了战后罗斯福出于保持欧洲战时联盟和维护美国战后安全的需要,在非殖民化问题上日益保守,但美国无疑是国际托管从理念变为现实的重要推动者和实践者。亚森·叶尔-奥图的《联合国与非殖民化:亚非的作用》,指出尽管8这些国家在旧金山会议上未能成功地让所有附属地独立的目标写进联合国宪章,但他们坚持同殖民地国家斗争,从而使联合国的非殖民化机制不断完善,使联合国的非殖民化工作不断改进且富有成效。
  注释:
  [1]英文为decolonisation(英)或decolonization(美),法文为décolonisation,中文译为“非殖民化”或“非殖民地化”。
  [2]Ramond F. Betts, France and decolonisation 《法国和非殖民化,1900—1960》.Macmillan,1991,转引自陈晓红:《戴高乐与非洲的非殖民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7页。
  [3]李安山:《论“非殖民化”:一个概念的缘起与演变》,《世界历史》,1998年第4期。
其他文献
“伟大”,是一个很“伟大”的词,略带有俗气夸张,很遗憾我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顾颉刚先生,但是当我阅读完《古史辨》第一册自序后,着手写这篇小文时,脑中不断闪现的是“伟大”这个词,简单却贴合我对这位先生的评价。  一、伟大其主张  先生作为疑古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超脱众人,独树一帜。但是当大部分人朝着一个方向行进时,一人反其道而行,那么这个人所受的评价定是两极分化的。对顾先生的疑古主张,支持者称为“烛
期刊
【摘要】:当代艺术喜欢使用日常媒介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它想以其独特的制作方式区别于日常用品。也在用自己的图像对抗这种大众图像潮流。杜尚《大玻璃》设定了观看的逻辑让作品走向自我矛盾。山本博司通过反思照相机本身使它和被拍摄的图像产生了复杂的关联。杰夫·沃尔如同魔术师一般的让《女子图像》产生了双重混淆的“思维眩晕”。矛盾空间不证自明的模糊了二维和三维,表示了自身的不真实性。从平面,半平面,立体的角度看
期刊
【摘要】:《红楼梦评论》由国学大师王国维所作,1904年连载于《教育世界》杂志,是红学史上的第一篇红学专论,更是第一篇运用西方哲学、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红楼梦》的专著。至今,这篇论文已经问世一百多年,它的观点及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和美学评论的发展。与此同时,这部著作自身也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历来也引起不少反对者的批评。本文将对《红楼梦评论》一书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其对红学、中国文学及
期刊
【摘要】:几何艺术的发展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几何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许多艺术家通过不同的创作方式赋予几何不同的感受。维克托·瓦萨雷里作为欧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不仅是以光学的运用著称,对以几何形式的创作的可能性也具有深入研究。本文从瓦萨雷里的艺术发展阶段探究其艺术特色形成的根源,通过对建筑中几何展现的几种方式发现其在实际运用中的规律。在这里,艺术不仅是理想的创作,也能够将艺术传统与现代新技术、新材
期刊
【摘要】:陆机的《文赋》以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和富有开创性意义的文学理论而闻名于世。作家的文学观念往往在创作实践中形成,这些文学观念反过来又会影响作家的实际创作。本文尝试用《文赋》中提出的“绮靡说”来观照陆机的拟古诗,分析其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陆机;文赋;诗学理论;拟古诗  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是对其入洛人生选择的思考,此前对陆机的拟古诗研究大多从其袭故而弥新的角度来切入,
期刊
【摘要】:作为身体的一种常态展示,服饰的表征意味和文化内涵丰富。萧红作品中的服饰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东北黑土地上女性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将服饰的种种文化意味还原,我们可以抵达萧红文学叙事的真相。  【关键词】:萧红;服饰;女性;客体  服饰作为身体的他者,是一种意义符码。经过人类社会漫长的演化,服饰从最初的遮羞、保暖功能演变为对美的进一步追求,这使得服饰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于一体的特征。服饰在特定的社
期刊
【摘要】:一幅画需要考虑经营位置,构图完整,便需要考虑一定的章法,虚实相间、轻重相间、繁简相间,层层相隔,使章法显现。画面要会取势,用笔要提得起、放得下。一幅画的轻处、重处,细部很关键,细部里轻重的小差异,影响整个画面的精神面貌。画贵虚灵,不宜刻实。在章法上,各个部位间要呼应顾盼。绘画要赋予变化,技法、构图多变,使画面有新面目。  【关键词】:经营位置;章法;虚实;取势;规律;变化  一、画的章法
期刊
【摘要】: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新兴视觉媒介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一部小小的手机早已突破了接打电话的功能,正通过他的摄影功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它不仅颠覆了传统摄影的概念,还把摄影这种精英文化普及到了大众。特别是手机摄影功能的进步,实现了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梦想。  【关键词】:手机:摄影;历史;特点  手机、钥匙、钱包成为现代人出门必不可少的三件事。随着e时代的到来,现代手机早已突破了通话的
期刊
【摘要】: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群众文艺活动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群众文艺活动水平的提高是文艺活动发展的前提。要想提高群众文艺活动的水平首先要提高人们对文艺活动的认识,其次要提高文艺活动的组织能力,最后要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  【关键词】:文艺活动;意识;组织;专业;水平  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的充足让人们更加希望拥有更充裕的精神生活。中国提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傣族文化在室内空间的体现和应用,主要论述图案和色彩在酒吧空间里的应用,对傣族图案和色彩进行提取、分析,具体到对用途及功能进行阐述,设计装饰主要从材料运用、制作方式、和空间构成关系方面进行考虑关  【关键词】:傣族;民族文化;应用  傣族,是一个文化悠久.沂水而居的民族,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有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游戏和民间竞技等。显著的民族特征缔造了独特民族艺术,也就是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