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陆机的《文赋》以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和富有开创性意义的文学理论而闻名于世。作家的文学观念往往在创作实践中形成,这些文学观念反过来又会影响作家的实际创作。本文尝试用《文赋》中提出的“绮靡说”来观照陆机的拟古诗,分析其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陆机;文赋;诗学理论;拟古诗
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是对其入洛人生选择的思考,此前对陆机的拟古诗研究大多从其袭故而弥新的角度来切入,认为其诗不仅是单纯地模仿古诗,而是将古诗作为一个范本,在语言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突破。“绮靡”代表了一代典雅的诗风,使诗歌更贵族化。本文在对绮靡诗风的理解基础上,将理论还原到其拟古诗作中,浅析理论和实际创作的相互作用。
一、《文赋》中的绮靡说
(一)绮靡的阐释
绮靡,本指华丽浮艳,文学中常用以描述语言形式和美学风格,尤其是诗作中。李善的《文选》注曰:“绮靡,精妙之音”;陆机在《文赋》中将诗与赋对举,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心雕龙·变骚》中也提及“《九歌》《九辨》,绮靡以伤情”;杜牧在《感怀诗》中说“至于贞元末,风流恣绮靡”;王士祯评苏轼《蝶恋花·春景》“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由此绮靡作为诗歌的形式,是文学的审美要求之一。
(二)绮靡的溯源
先秦时期的诗歌以雅正为主,政治抒情色彩浓厚,而建安时期文学开始走向自觉,“诗赋欲丽”(曹丕《典論·论文》)的提出使作家开始通过字斟句酌追求诗歌的形式美并使之成为诗代风尚。至西晋时陆机的“绮靡”说时,诗歌语言由平实走向繁缛,诗歌风格由质朴走向唯美,促使人们对诗歌的欣赏从功利性转向审美性。
(三)绮靡的理论
陆机注重诗歌语言表达的审美特征,“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不仅用词要美而且还要讲究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在《文赋》中陆机针对五种文病,即清唱而靡应、虽应而不和、虽和而不悲、虽悲而不雅,既雅而不艳,层叠而上地提出了文学语言的审美要求“应”、“和”、“悲”、“雅”、“艳”。所谓“应”是音声之间的相互响应;“和”是相互配合;“悲”是感人至深的情绪效力;“雅”是语言的高尚雅致;“艳”在这里不指现代意义上的艳丽和浮夸,而是指语言表达要精妙美艳,这体现了诗人“绮靡”的思想。[1]
二、“绮靡”在诗歌中的反映
陆机的诗歌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钟嵘在《诗品》中认为其“才高词瞻,举体华美”、“郁为文栋”,并将其列为上品。评价其拟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所谓“绮靡”,要求词采华美,声韵抑扬顿挫,既要“应”,又要达到“雅艳”,反映在具体的诗歌中有以下表现。
(一)形式上的绮靡
采用五言和对偶句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2]。与四言诗相比,四言诗虽文约意广,却不易创作,而五言诗多一字则变偶为奇,用字灵活多样,句式轻灵,能够穷情写物,有利于诗语的多样表达和诗人的自我情感抒发。对偶的运用更是使得诗歌呈现出结构的整饬性和节奏的错落有致。例如,“哀音绕梁宇,遗响入云汉”(《拟今日良宴会》)、“牵牛西北回,织女东南顾”(《拟迢迢牵牛星》)、“粲粲妖容姿,灼灼美颜色”(《拟青青河畔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拟明月何皎皎》)等。
用典。陆机继承了陈思王曹植的诗风,着意于字句的精心雕刻,“尚规矩,不贵绮错”,大量使用书面语和成语、化用典故通过将熟词陌生化,使拟古诗闲的雍容华贵,给读者呈现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描写游子、思妇的相思“此思亦何思,思君徽与音。音徽日夜离,缅邈若飞沉”(《拟行行重行行》)。“音徽”二字脱离了直言之俗,而借人物的容貌和声音来侧面衬托相思的程度,可见其用字之精切,用意之妥帖,但也因此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诗歌的抒情性,“有伤直致之奇”(钟嵘《诗品》)。还有些地方用典以充实诗中意象,构成声调和谐、内涵丰富的效果。例如,《拟今日良宴会》中“齐僮梁甫吟,秦娥张女弹”二句。“齐僮”出自张衡《南都赋》中“齐僮唱兮列赵女”,“梁甫吟”出自蔡邕《秦颂》中“梁甫悲吟”句,“娥”是古代秦地方言中对貌美女子的称呼,素称“秦娥”,这样不仅使得古诗参之以历史的风力,而且对仗工整,结构严谨,用典自然。
(二)内容上的绮靡
吸收赋的铺陈。其诗中的繁复描写使诗意层层递进,一方面增加了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具有富瞻之美;另一方面,通过铺陈描写,感物兴情,塑造了诗歌的形象性,渲染了诗歌的艺术氛围以更好地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用在《文赋》中即有意用“体物”来帮助“缘情”的“绮靡”[3]。如《拟行行重行行》中“游子眇天末,还期不可寻,惊飚褰反信,归云难寄音。伫立想万里,沉忧萃我心”不仅游子形象鲜明可感,而且也借以表达了陆机入洛之后因政治变动引起的感慨。又如《拟兰若生朝阳》:
嘉树生朝阳,凝霜封其条。执心守时信,岁寒终不凋。美人何其旷,灼灼在云霄。隆想弥年月,长啸入飞飚。引领望天末,譬彼向阳翘。
这首拟古诗借思妇的形象和情感来表达自己对美好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坚持,“嘉树生朝阳,凝霜封其条”以被严霜侵蚀的嘉树比喻“执心守时信,岁寒终不凋”的情操,“引领望天末,譬彼向阳翘”则以渴望阳光的枝叶来比喻自己的政治追求。
(三)风格上的绮靡
1.含蓄委婉的抒情。与古诗相比,陆机的拟古诗作没有完全因袭其直陈质朴的抒情方式,而是注重诗歌的形象性,在形象中寄托诗人的情感,使诗歌富于审美性。以《拟明月何皎皎》为例:
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
诗人以明月为背景,在凉风、寒蝉构成的环境氛围中,以揽月不得来暗喻思念的无穷无尽和个人处境的悲戚,通过主人公“看月”、“不眠”、“揽月”、“徘徊”等一连串的动作塑造出一个客行他乡,忧思难并的游子形象,它并不直陈自己内心的思念和忧愁,而是感物而发,借行动、心理和感情描写表现人人的内心世界,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2.典雅华美的用语。体现了魏晋整个时代文人诗的创作风格。在抒情意味增强的基础上,文辞由简单到繁杂,风格由淡雅到华美,走向绮靡之路。以《拟东城一何高》为例:
西山何其峻,层曲郁崔嵬。零露弥天坠,蕙叶凭林衰。寒暑相因袭,时逝忽如颓。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曷为牵世务,中心若有违。京洛多妖丽,玉颜侔琼蕤。闲夜抚鸣琴,蕙音清且翡。长歌赴促带,哀响逐高徽。一唱万夫叹,再唱梁飞尘。思为何曲鸟,双游丰水湄。
用“零”写露之形,“坠”摹露之态,崔嵬之山、衰败之叶等自然景物来烘托衰秋之景,以“琼蕤”来刻画美人形象,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但这种过于华丽典雅的刻画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极力于追求词采的华美削弱淡化了诗的文学性、诗性,甚至更为严重的是人为的牵强附会将使诗文丧失真美。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滋味说,用“味”来说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认为诗歌是以审美为特征的,反对用典过滥,句无虚语,语无虚字。以“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为诗之极致。
三、陆机的绮靡说与其创作实践的关系
陆机论诗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认为诗歌以抒情为其特性。作诗既要因情而生,又要富有绚丽的文辞,反映在《文赋》中为达到“应和悲雅艳”的审美理想。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陆机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运用多种创作手法,达到了“举体华美”的效果,极力追求刻画细致的詩歌形象,如拟古诗中的游子、思妇形象;多变的句式结构;“贵妍”的修辞手法;求新求异,得以称之“篇章之珠泽,文彩之邓林”(钟嵘《诗品序》)。
文学理论是从文学创作中分析概括而来,反过来又用于指导文学的创作。诗歌既要讲究外在的形式美,又要追求内在的情感韵味,最终要达到艺术的抒情特性。有滋味的诗作必须充满感情和激情,具有内容美,同时也必须“词采葱清,音韵铿锵”,具有形式美,“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只有这样诗人创造的形象才具有审美属性。
总之,陆机作为太康年间引领文坛的诗人,其拟古诗提高了五言诗的地位,推动它从俗到雅,这其间必定要经历理论上的扶持和纠正。绮靡的华美形式在诗歌的探索过程中逐渐成为诗歌的外在艺术表现,这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诗歌理论在创作中进行融会,在审美主体即读者的审美活动中进行主体和客体的情感交流,从而推动了文学和艺术的双重发展。
注释:
[1]张恩普.《文赋》文学创作心理学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2004(1).
[2]钟嵘.《诗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李剑清.“华亭鹤唳”与《拟古诗》(十二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4(2).
参考文献:
[1]钟嵘.《诗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刘红霞.陆机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互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4).
[3]王林莉.论陆机五言诗的典雅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4]刘亚男.应、和、悲、雅、艳——陆机《文学》音乐美学思想刍议[J],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2).
[5]林大志.试论陆机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的二元化特征[J],深圳大学学报,2014,1.
[6]陈雪莲.从《文赋》与陆机拟作看汉晋文学审美的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陆机;文赋;诗学理论;拟古诗
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是对其入洛人生选择的思考,此前对陆机的拟古诗研究大多从其袭故而弥新的角度来切入,认为其诗不仅是单纯地模仿古诗,而是将古诗作为一个范本,在语言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突破。“绮靡”代表了一代典雅的诗风,使诗歌更贵族化。本文在对绮靡诗风的理解基础上,将理论还原到其拟古诗作中,浅析理论和实际创作的相互作用。
一、《文赋》中的绮靡说
(一)绮靡的阐释
绮靡,本指华丽浮艳,文学中常用以描述语言形式和美学风格,尤其是诗作中。李善的《文选》注曰:“绮靡,精妙之音”;陆机在《文赋》中将诗与赋对举,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心雕龙·变骚》中也提及“《九歌》《九辨》,绮靡以伤情”;杜牧在《感怀诗》中说“至于贞元末,风流恣绮靡”;王士祯评苏轼《蝶恋花·春景》“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由此绮靡作为诗歌的形式,是文学的审美要求之一。
(二)绮靡的溯源
先秦时期的诗歌以雅正为主,政治抒情色彩浓厚,而建安时期文学开始走向自觉,“诗赋欲丽”(曹丕《典論·论文》)的提出使作家开始通过字斟句酌追求诗歌的形式美并使之成为诗代风尚。至西晋时陆机的“绮靡”说时,诗歌语言由平实走向繁缛,诗歌风格由质朴走向唯美,促使人们对诗歌的欣赏从功利性转向审美性。
(三)绮靡的理论
陆机注重诗歌语言表达的审美特征,“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不仅用词要美而且还要讲究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在《文赋》中陆机针对五种文病,即清唱而靡应、虽应而不和、虽和而不悲、虽悲而不雅,既雅而不艳,层叠而上地提出了文学语言的审美要求“应”、“和”、“悲”、“雅”、“艳”。所谓“应”是音声之间的相互响应;“和”是相互配合;“悲”是感人至深的情绪效力;“雅”是语言的高尚雅致;“艳”在这里不指现代意义上的艳丽和浮夸,而是指语言表达要精妙美艳,这体现了诗人“绮靡”的思想。[1]
二、“绮靡”在诗歌中的反映
陆机的诗歌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钟嵘在《诗品》中认为其“才高词瞻,举体华美”、“郁为文栋”,并将其列为上品。评价其拟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所谓“绮靡”,要求词采华美,声韵抑扬顿挫,既要“应”,又要达到“雅艳”,反映在具体的诗歌中有以下表现。
(一)形式上的绮靡
采用五言和对偶句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2]。与四言诗相比,四言诗虽文约意广,却不易创作,而五言诗多一字则变偶为奇,用字灵活多样,句式轻灵,能够穷情写物,有利于诗语的多样表达和诗人的自我情感抒发。对偶的运用更是使得诗歌呈现出结构的整饬性和节奏的错落有致。例如,“哀音绕梁宇,遗响入云汉”(《拟今日良宴会》)、“牵牛西北回,织女东南顾”(《拟迢迢牵牛星》)、“粲粲妖容姿,灼灼美颜色”(《拟青青河畔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拟明月何皎皎》)等。
用典。陆机继承了陈思王曹植的诗风,着意于字句的精心雕刻,“尚规矩,不贵绮错”,大量使用书面语和成语、化用典故通过将熟词陌生化,使拟古诗闲的雍容华贵,给读者呈现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描写游子、思妇的相思“此思亦何思,思君徽与音。音徽日夜离,缅邈若飞沉”(《拟行行重行行》)。“音徽”二字脱离了直言之俗,而借人物的容貌和声音来侧面衬托相思的程度,可见其用字之精切,用意之妥帖,但也因此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诗歌的抒情性,“有伤直致之奇”(钟嵘《诗品》)。还有些地方用典以充实诗中意象,构成声调和谐、内涵丰富的效果。例如,《拟今日良宴会》中“齐僮梁甫吟,秦娥张女弹”二句。“齐僮”出自张衡《南都赋》中“齐僮唱兮列赵女”,“梁甫吟”出自蔡邕《秦颂》中“梁甫悲吟”句,“娥”是古代秦地方言中对貌美女子的称呼,素称“秦娥”,这样不仅使得古诗参之以历史的风力,而且对仗工整,结构严谨,用典自然。
(二)内容上的绮靡
吸收赋的铺陈。其诗中的繁复描写使诗意层层递进,一方面增加了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具有富瞻之美;另一方面,通过铺陈描写,感物兴情,塑造了诗歌的形象性,渲染了诗歌的艺术氛围以更好地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用在《文赋》中即有意用“体物”来帮助“缘情”的“绮靡”[3]。如《拟行行重行行》中“游子眇天末,还期不可寻,惊飚褰反信,归云难寄音。伫立想万里,沉忧萃我心”不仅游子形象鲜明可感,而且也借以表达了陆机入洛之后因政治变动引起的感慨。又如《拟兰若生朝阳》:
嘉树生朝阳,凝霜封其条。执心守时信,岁寒终不凋。美人何其旷,灼灼在云霄。隆想弥年月,长啸入飞飚。引领望天末,譬彼向阳翘。
这首拟古诗借思妇的形象和情感来表达自己对美好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坚持,“嘉树生朝阳,凝霜封其条”以被严霜侵蚀的嘉树比喻“执心守时信,岁寒终不凋”的情操,“引领望天末,譬彼向阳翘”则以渴望阳光的枝叶来比喻自己的政治追求。
(三)风格上的绮靡
1.含蓄委婉的抒情。与古诗相比,陆机的拟古诗作没有完全因袭其直陈质朴的抒情方式,而是注重诗歌的形象性,在形象中寄托诗人的情感,使诗歌富于审美性。以《拟明月何皎皎》为例:
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
诗人以明月为背景,在凉风、寒蝉构成的环境氛围中,以揽月不得来暗喻思念的无穷无尽和个人处境的悲戚,通过主人公“看月”、“不眠”、“揽月”、“徘徊”等一连串的动作塑造出一个客行他乡,忧思难并的游子形象,它并不直陈自己内心的思念和忧愁,而是感物而发,借行动、心理和感情描写表现人人的内心世界,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2.典雅华美的用语。体现了魏晋整个时代文人诗的创作风格。在抒情意味增强的基础上,文辞由简单到繁杂,风格由淡雅到华美,走向绮靡之路。以《拟东城一何高》为例:
西山何其峻,层曲郁崔嵬。零露弥天坠,蕙叶凭林衰。寒暑相因袭,时逝忽如颓。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曷为牵世务,中心若有违。京洛多妖丽,玉颜侔琼蕤。闲夜抚鸣琴,蕙音清且翡。长歌赴促带,哀响逐高徽。一唱万夫叹,再唱梁飞尘。思为何曲鸟,双游丰水湄。
用“零”写露之形,“坠”摹露之态,崔嵬之山、衰败之叶等自然景物来烘托衰秋之景,以“琼蕤”来刻画美人形象,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但这种过于华丽典雅的刻画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极力于追求词采的华美削弱淡化了诗的文学性、诗性,甚至更为严重的是人为的牵强附会将使诗文丧失真美。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滋味说,用“味”来说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认为诗歌是以审美为特征的,反对用典过滥,句无虚语,语无虚字。以“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为诗之极致。
三、陆机的绮靡说与其创作实践的关系
陆机论诗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认为诗歌以抒情为其特性。作诗既要因情而生,又要富有绚丽的文辞,反映在《文赋》中为达到“应和悲雅艳”的审美理想。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陆机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运用多种创作手法,达到了“举体华美”的效果,极力追求刻画细致的詩歌形象,如拟古诗中的游子、思妇形象;多变的句式结构;“贵妍”的修辞手法;求新求异,得以称之“篇章之珠泽,文彩之邓林”(钟嵘《诗品序》)。
文学理论是从文学创作中分析概括而来,反过来又用于指导文学的创作。诗歌既要讲究外在的形式美,又要追求内在的情感韵味,最终要达到艺术的抒情特性。有滋味的诗作必须充满感情和激情,具有内容美,同时也必须“词采葱清,音韵铿锵”,具有形式美,“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只有这样诗人创造的形象才具有审美属性。
总之,陆机作为太康年间引领文坛的诗人,其拟古诗提高了五言诗的地位,推动它从俗到雅,这其间必定要经历理论上的扶持和纠正。绮靡的华美形式在诗歌的探索过程中逐渐成为诗歌的外在艺术表现,这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诗歌理论在创作中进行融会,在审美主体即读者的审美活动中进行主体和客体的情感交流,从而推动了文学和艺术的双重发展。
注释:
[1]张恩普.《文赋》文学创作心理学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2004(1).
[2]钟嵘.《诗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李剑清.“华亭鹤唳”与《拟古诗》(十二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4(2).
参考文献:
[1]钟嵘.《诗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刘红霞.陆机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互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4).
[3]王林莉.论陆机五言诗的典雅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4]刘亚男.应、和、悲、雅、艳——陆机《文学》音乐美学思想刍议[J],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2).
[5]林大志.试论陆机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的二元化特征[J],深圳大学学报,2014,1.
[6]陈雪莲.从《文赋》与陆机拟作看汉晋文学审美的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