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要尽量让情节具有现实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因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那么,如何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应有的味道,使“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挖掘生活素材,体现“生活味”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身边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无处不在。这样的教学,学生更感兴趣,也更具实效性。这节课可以说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优美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习惯,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亲切感,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买文具》时,首先我用情境引入,让学生整体感知人民币;然后以下面几个问题切入教学:买这些物品要用多少钱购买呢?(电脑播放小朋友奇奇在超市购买物品的情景,然后定在书中情景图的画面上);这些面值的人民币你认识吗?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吗?(电脑出示本节课要认识的相关人民币);最后开展购物活动、模拟逛商店,让学生真正认识人民币。
  从以上的教学程序可以看到,把教学模拟成生活实践,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课堂教学更具实效,学生身临其境,实现了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教师成为导演,让学生成为演员。
  二、内化数学思想,体验“数学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 “数学味”的重要体现。例如,三年级上册《搭配》一课,要求安排学生一周的菜谱,从周一到周五,要写很多菜谱,学生写、看都会感觉不方便。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其明确地体现呢?这时,教师可有效引导学生利用列举、画图、数字表示等简洁明了的方法进行搭配,同时引导学生搭配时学会遵循“有序、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
  本节课的内容是排列和组合的简单知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地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一一列举出来,才能够保证计数时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学生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会“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方法,这样的数学课堂,充满了浓浓的“数学味”。
  三、活化学习经验,提升数学本质
  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把联系生活作为唯一的方法,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淡化了对数学知识的研究。很大一部分数学课堂表面浮华、热热闹闹,实质却缺少必需的理性思考与分析,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培养力度过低,使得数学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数学味”。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性时,教师总是仅限于知识的表象,而没有就这一知识进行深层次的追问与探究。在探究“3的倍数”时,笔者认为,应回到思维的原点,从数学本质的角度考虑,先从“2和5的倍数为什么只看个位就行”入手进行研究,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究,将学生拉回知识的原点,然后将这一问题带到3的倍数的研究过程中,在根本处加以追问,从而引导学生尝试探究数学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研究数的特征则更为抽象。为了克服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难点,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规律,我在教学时设计了用小棒图以及动态地分小棒的过程。在观察动态图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各数位上的数2个2个地分的情景;在3个3个地分的过程中,又让学生借助画图操作,经历并感受到3个3个地分的情况,逐步明白“百位是几就剩下几,十位是几就剩下几”的道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3的倍数的特征。
  这样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和5的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的直观教学是学生认知的需要;这些直观手段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更为学生的后续推理和想象提供了依据和支撑。这种从根本处追问,回到思维原点的做法,让学生不仅看到了表象,更理解了本质,也体验到了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做到“生活味”与“数学味”相结合,还需要我们积极地探索、归纳、总结。真正做到郑毓信教授所说的:“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要让数学“生活味”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就必须注意“生活味”和“数学味”的有机融合,真正做到“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各级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更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得出激趣、操作、交流、优练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以凝激思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对于思维犹如能源之于发动机。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乐观的良好智力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心理潜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超前学习。  例如在教学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构建有意义的数学复习课,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关键词]复习教学 多边形 面积计算 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1  复习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摘 要]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主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具体的活动获得。在课堂中,教师使用的电子白板与学生的Pad实行最优化的互动,及时进行抢答与随机抽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Pad互动课堂,电子白板的交互使用,多元发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三角形 Pad 互动课堂 释放潜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案例描述]  片断一:在动手制作中认识钟表  1.教师用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的闹钟、挂钟、手表,最后定格于一闹钟。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个钟,它的上面都有些什么?  生:它的上面有1~12个数字。  生:钟的里面有3根针,有的长,有的短。  生:钟的上面画着一只小狗。(钟面图案)  生:钟的上面有两个铃铛。(手提的部位)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钟的上面有这么多的东西。如果我们只看钟面,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其他知识的学习,是展开其他学习活动的基础,因此,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容忽视。放眼现在的数学课堂,提到数学概念,教师更多的是细致、透彻地讲解,希望学生能赢在起跑线上,第一次就对概念有个正确的认识。但往往事与愿违,对于教师硬塞的概念,学生的认识并不深刻,反而是一知半解。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不妨换种方法,也让学生在探究中
新课程强调,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
街舞是爵士舞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的产物,它的动作是由各种走、跑、跳组合而成,并通过头、颈、肩、上肢、躯干等关节的屈伸、转动、绕环、摆振、波浪形扭动等连贯动作组合而成。街舞的各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健身效果,既要求上肢与下肢、腹部与背部、头部与躯干动作的协调,又讲究组合动作各环节各部分的独立运动。20世纪80年代,街舞传入中国,并逐渐作为健身运动传播开来。一、街舞的起源与发展  (一)街舞的起源  街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做过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充分说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自生活,还要回归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让能我们的数学课堂走出枯燥,处处开花,且花开别样红。  一、生活,激趣数学  小学生尽管年纪小,但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尽量从生活中引入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精选学习素材,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让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实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避免出现少数替代多数、个别替代整体、预设替代生成等现象,使合作学习不再流于形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不替换——尊重生成现实  例如,在教学“分米和毫米”一课的巩固练习环节中,我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一根黄瓜长2( )。”有的学生认为应当填“分米”,有的学生则认为应当填“厘米”。看着答案为后者的学生自信满满的表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