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公共卫生事件,人们存在公共卫生意识淡薄、鉴别网络谣言的能力不强和极易产生恐慌等心理问题,公共图书馆可以启动应急响应、推荐非接触性的信息服务、常态化的公共卫生科普教育等策略,提供公共阅读文化服务,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新冠疫情;应急服務
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各级各部门启动应急响应,提出应对措施,各地公共图书馆响应中图学会的号召,开展了许多服务活动,以保障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平稳进行。
1提高公共卫生意识的必要性
公共卫生往往与公众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当生命受到威胁,因公共卫生意识淡薄、鉴别谣言能力不能,公众会产生恐惧、不安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1.1公共卫生意识淡薄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代表《鼠疫》中有句台词说:“人间的罪恶,几乎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专家建议,病毒会通过飞沫传播,建议人们出门佩戴口罩。很多人自认为身体素质良好,或者低估病毒的传染性,仍然走亲访友,酒席不断甚至聚众赌博,不听众专家建议,压根不带口罩。不愿意戴口罩的以老人和农村人居多。他们不愿意戴口罩,大多数是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其次,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公共卫生意识去判断这件事。
1.2鉴别网络谣言的能力不强
在Web2.0、3.0时代,网络上的流言、谣言纷呈四起,媒体的消费者不再仅仅是数字内容的接收者,而是在线上活跃的评论员和创作者。网络、微信等流行的谣言很多,如:谣言一:深呼吸再憋10秒钟可测是否有肺炎。谣言二:有人(应该不是官方的)建议把室内温度开到25摄氏度以上,使病毒不能生存。谣言三:口罩用过后要剪碎或消毒。谣言四:电吹风对手和面部吹30秒能消毒?人们往往人云亦云,鉴别网络谣言能力不强,究其原因是科学素养不够、知识面较窄和卫生安全知识储备不足等。
1.3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公民极易产生恐慌等心理问题
2020年元月,几乎每天的头条新闻都是关于公共卫生的。在公共场所,多数人都戴上口罩。企业延长假期,学校推迟开课,路上行人与汽车都寥寥可数,人心惶惶。面对新冠疫情,恐慌是在所难免的。依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谣言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卫生安全通常与人类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在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因医学研究等不够深入和人们对事情了解不甚清楚,极易产生恐慌和焦虑,从而迫切地寻找周围一切信息作为心理慰藉,缺乏理性思考的时间与能力,对搜集到的信息难辨真伪,并做出一些不合理、不合作的行为,但过度的恐慌导致的后果往往会导致比突发事件本身导致的后果严重的多。
2公共图书馆提供应急服务策略
2.1启动应急响应
通过查询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湖北省图书馆率先闭馆,其后重庆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省级公共图书馆纷纷闭馆,启动应急响应。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加强公众应急意识和常识普及的培训力度图书馆应将应急服务列入常态化读者工作中,定期以多种形式开展以应急防控为主题的各类公共文化活动,开展图书馆应急防控相关培训,实现应急资源和应急服务标准化,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
2.2推荐非接触性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在特殊时期暂时停止服务,但公共图书馆要要推广非接触式服务,降低面对面服务风险,真正以读者为中心,提供读者需要的服务,避免人与人的直接接触。各相关单位需要提前谋划,主动应对,减少科普知识太少带来的负向冲击。国家图书馆上线“资源专题”,其中涵盖了移动图书、公开课、科研数据库等; 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推出“资源专栏”,为专业人士和公众提供有关研究的可靠信息; 超星推出类似专题等。公共图书馆通过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读者宣传相关资源的获取渠道和使用方法,引导用户获取可靠的信息。同时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知识服务的功能,针对服务人群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作专题为读者提供线的突发卫生事件相关知识。
2.3常态化的公共卫生科普教育
网络技术资源共享和便于即时学习的特性为解决公共卫生教育“经常性”不足的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科普工作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馆内LED屏、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以及编印宣传资料、印发倡议书和公开信、电话微信通知等多种方式,加强突发性信息通报和知识以及科普知识的宣传,及时准确将卫生防控和健康科普等知识传播到每个家庭、每个人,引导人们养成勤洗手、多通风、不滥食野生动物的文明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群众健康意识、科学意识,提高防病能力和鉴别谣言的能力,全面提升防控意识、防护能力和科普知识。
3结论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图书馆要在应急服务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把非接触性的信息服务作为重点发展的服务手段,同时结合线下文献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专题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好应急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邓成功.疫苗事件引爆舆论背后的反思[N].中国产新闻,2016-03-26.
[2]李卫东,刘祁.突发公共事件引发公众恐慌的原因及应对——以山东“疫苗事件”为例,2016(07):27-30.
作者简介
余凯璇(1987—),女,江西省南昌市人,硕士,江西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采编、阅读推广。
本文系江苏图书馆学会课题《科学传播理论视角下图书馆科普教育服务模式构建研究》系列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20YB52。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新冠疫情;应急服務
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各级各部门启动应急响应,提出应对措施,各地公共图书馆响应中图学会的号召,开展了许多服务活动,以保障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平稳进行。
1提高公共卫生意识的必要性
公共卫生往往与公众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当生命受到威胁,因公共卫生意识淡薄、鉴别谣言能力不能,公众会产生恐惧、不安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1.1公共卫生意识淡薄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代表《鼠疫》中有句台词说:“人间的罪恶,几乎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专家建议,病毒会通过飞沫传播,建议人们出门佩戴口罩。很多人自认为身体素质良好,或者低估病毒的传染性,仍然走亲访友,酒席不断甚至聚众赌博,不听众专家建议,压根不带口罩。不愿意戴口罩的以老人和农村人居多。他们不愿意戴口罩,大多数是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其次,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公共卫生意识去判断这件事。
1.2鉴别网络谣言的能力不强
在Web2.0、3.0时代,网络上的流言、谣言纷呈四起,媒体的消费者不再仅仅是数字内容的接收者,而是在线上活跃的评论员和创作者。网络、微信等流行的谣言很多,如:谣言一:深呼吸再憋10秒钟可测是否有肺炎。谣言二:有人(应该不是官方的)建议把室内温度开到25摄氏度以上,使病毒不能生存。谣言三:口罩用过后要剪碎或消毒。谣言四:电吹风对手和面部吹30秒能消毒?人们往往人云亦云,鉴别网络谣言能力不强,究其原因是科学素养不够、知识面较窄和卫生安全知识储备不足等。
1.3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公民极易产生恐慌等心理问题
2020年元月,几乎每天的头条新闻都是关于公共卫生的。在公共场所,多数人都戴上口罩。企业延长假期,学校推迟开课,路上行人与汽车都寥寥可数,人心惶惶。面对新冠疫情,恐慌是在所难免的。依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谣言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卫生安全通常与人类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在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因医学研究等不够深入和人们对事情了解不甚清楚,极易产生恐慌和焦虑,从而迫切地寻找周围一切信息作为心理慰藉,缺乏理性思考的时间与能力,对搜集到的信息难辨真伪,并做出一些不合理、不合作的行为,但过度的恐慌导致的后果往往会导致比突发事件本身导致的后果严重的多。
2公共图书馆提供应急服务策略
2.1启动应急响应
通过查询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湖北省图书馆率先闭馆,其后重庆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省级公共图书馆纷纷闭馆,启动应急响应。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加强公众应急意识和常识普及的培训力度图书馆应将应急服务列入常态化读者工作中,定期以多种形式开展以应急防控为主题的各类公共文化活动,开展图书馆应急防控相关培训,实现应急资源和应急服务标准化,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
2.2推荐非接触性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在特殊时期暂时停止服务,但公共图书馆要要推广非接触式服务,降低面对面服务风险,真正以读者为中心,提供读者需要的服务,避免人与人的直接接触。各相关单位需要提前谋划,主动应对,减少科普知识太少带来的负向冲击。国家图书馆上线“资源专题”,其中涵盖了移动图书、公开课、科研数据库等; 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推出“资源专栏”,为专业人士和公众提供有关研究的可靠信息; 超星推出类似专题等。公共图书馆通过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读者宣传相关资源的获取渠道和使用方法,引导用户获取可靠的信息。同时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知识服务的功能,针对服务人群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作专题为读者提供线的突发卫生事件相关知识。
2.3常态化的公共卫生科普教育
网络技术资源共享和便于即时学习的特性为解决公共卫生教育“经常性”不足的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科普工作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馆内LED屏、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以及编印宣传资料、印发倡议书和公开信、电话微信通知等多种方式,加强突发性信息通报和知识以及科普知识的宣传,及时准确将卫生防控和健康科普等知识传播到每个家庭、每个人,引导人们养成勤洗手、多通风、不滥食野生动物的文明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群众健康意识、科学意识,提高防病能力和鉴别谣言的能力,全面提升防控意识、防护能力和科普知识。
3结论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图书馆要在应急服务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把非接触性的信息服务作为重点发展的服务手段,同时结合线下文献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专题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好应急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邓成功.疫苗事件引爆舆论背后的反思[N].中国产新闻,2016-03-26.
[2]李卫东,刘祁.突发公共事件引发公众恐慌的原因及应对——以山东“疫苗事件”为例,2016(07):27-30.
作者简介
余凯璇(1987—),女,江西省南昌市人,硕士,江西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采编、阅读推广。
本文系江苏图书馆学会课题《科学传播理论视角下图书馆科普教育服务模式构建研究》系列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20YB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