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终于完成了教学任务——用一节课教完了两篇课文,虽然教学效果不见得有多好,但我还是挺开心的。毕竟,这在我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是破天荒的一件事儿。
这么多年来,对于重要的讲读课文,我从来不敢怠慢,总是带领着学生精讲细读的,一般都要讲上两课时,生怕学生不懂。有些名家的经典课文甚至要讲上三课时,才觉得“讲透”“讲深”,心里才会稍稍地感到有些踏实。这还是已经多年不考课内阅读的今天,如果搁在基本不考课外阅读的十多年前,对一些像《春》《故乡》之类的课文讲上个四五课时,也是平常的事儿。现在想起来,那哪里是什么教学啊,纯粹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折磨着老师的“才智”,折磨着学生的“耐心”。
记得当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每个学期的语文教材都划定了若干“基本篇目”,因为期末测试题中必有一篇阅读来自其中,所以,没有哪个语文老师不神情紧张地小心“侍弄”着,生怕落下哪一点没有讲透,而恰恰又“中了大奖”。所以,那时候,几乎每个语文老师都带领着全体学生在跟出卷老师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教育对峙”和“文字游戏”。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学生真苦,学语文真是没意思,同样,那时候的语文老师也特没幸福感。
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语文教育的状况仍然不容乐观,虽然语文教育改革仍旧步履蹒跚,但平心而论,终究还是有些进步的。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说今天的语文老师就轻松到哪里去,就有多么幸福,事实上,精神上的折磨还是不容小觑的,不过,可以稍稍喘口气倒是真的,至少,现在不考课内阅读了,语文老师不要再跟出卷老师“捉迷藏”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语文老师的空间比起以前来还是是大了许多的。
所以,今天我能用一节课的时间把两篇课文讲完,虽然讲得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讲读课”那么“精、深、透”,但是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能让学生阅读三四千字,我觉得已经是开了一个不错的头。当然,对于“海量阅读”来说,这样的开头仍旧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不过,相对于我以往的语文教学来讲,还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的。所以,我很开心。
不过,光我一个人感到开心,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从本质上讲,语文是老师和学生的心灵共同飞翔的天空。只有让学生跟我一起走进更广阔的语文天地里,从一个个必须死记硬背的具体的字词中走出来,从一段段看似优美其实早已被咀嚼得“面黄肌瘦”“了无生趣”的所谓的语段赏析中走出来,从一个个看似高大崇高,其实早已虚无缥缈的人物形象的阴影中走出来,学生才会真正觉得生活原来是这样的真实,语文原来是这样的醇美。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语文教育状态,现在,我还没有做到。事实上,我的学生尚没有从过去的语文学习状态中走出来,他们中的不少人还在等待着老师带领着他们一个字一句话的细嚼慢咽,他们甚至会怀疑如此“走马观花”般的语文学习。因此,我现在要做的是帮助学生从过去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要让他们明白不要老是指望着老师讲多少,也不要指望着从教辅材料上学到多少所谓的知识,要让自己做学习的主人。重要的不是听老师如何讲,不是看教辅材料上如何注解,而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自己读了多少遍,理解了多少,有什么样的感悟上来。要多写写读后感,写写随笔。让自己从概念化的解读逐渐走向生命化的理解,走向表现与存在。
所以,接下来,我便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重在读书,重在写批注,写读后感,写生活随笔,课上不再拘泥于词句理解、主题的挖掘和写作特色的概括,而更为看重的是学生与文本的生命意义上的交融与碰撞,看重的是学生与作者的灵魂的理解和互通。上课时,更多的是朗读,是交流,而不是所谓的讲解,不是所谓的伪合作、伪讨论。
我觉得只有这样,学生和老师才能一起飞翔在语文的天地里。
(江苏省宝应县山阳镇中心初级中学)
这么多年来,对于重要的讲读课文,我从来不敢怠慢,总是带领着学生精讲细读的,一般都要讲上两课时,生怕学生不懂。有些名家的经典课文甚至要讲上三课时,才觉得“讲透”“讲深”,心里才会稍稍地感到有些踏实。这还是已经多年不考课内阅读的今天,如果搁在基本不考课外阅读的十多年前,对一些像《春》《故乡》之类的课文讲上个四五课时,也是平常的事儿。现在想起来,那哪里是什么教学啊,纯粹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折磨着老师的“才智”,折磨着学生的“耐心”。
记得当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每个学期的语文教材都划定了若干“基本篇目”,因为期末测试题中必有一篇阅读来自其中,所以,没有哪个语文老师不神情紧张地小心“侍弄”着,生怕落下哪一点没有讲透,而恰恰又“中了大奖”。所以,那时候,几乎每个语文老师都带领着全体学生在跟出卷老师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教育对峙”和“文字游戏”。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学生真苦,学语文真是没意思,同样,那时候的语文老师也特没幸福感。
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语文教育的状况仍然不容乐观,虽然语文教育改革仍旧步履蹒跚,但平心而论,终究还是有些进步的。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说今天的语文老师就轻松到哪里去,就有多么幸福,事实上,精神上的折磨还是不容小觑的,不过,可以稍稍喘口气倒是真的,至少,现在不考课内阅读了,语文老师不要再跟出卷老师“捉迷藏”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语文老师的空间比起以前来还是是大了许多的。
所以,今天我能用一节课的时间把两篇课文讲完,虽然讲得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讲读课”那么“精、深、透”,但是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能让学生阅读三四千字,我觉得已经是开了一个不错的头。当然,对于“海量阅读”来说,这样的开头仍旧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不过,相对于我以往的语文教学来讲,还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的。所以,我很开心。
不过,光我一个人感到开心,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从本质上讲,语文是老师和学生的心灵共同飞翔的天空。只有让学生跟我一起走进更广阔的语文天地里,从一个个必须死记硬背的具体的字词中走出来,从一段段看似优美其实早已被咀嚼得“面黄肌瘦”“了无生趣”的所谓的语段赏析中走出来,从一个个看似高大崇高,其实早已虚无缥缈的人物形象的阴影中走出来,学生才会真正觉得生活原来是这样的真实,语文原来是这样的醇美。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语文教育状态,现在,我还没有做到。事实上,我的学生尚没有从过去的语文学习状态中走出来,他们中的不少人还在等待着老师带领着他们一个字一句话的细嚼慢咽,他们甚至会怀疑如此“走马观花”般的语文学习。因此,我现在要做的是帮助学生从过去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要让他们明白不要老是指望着老师讲多少,也不要指望着从教辅材料上学到多少所谓的知识,要让自己做学习的主人。重要的不是听老师如何讲,不是看教辅材料上如何注解,而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自己读了多少遍,理解了多少,有什么样的感悟上来。要多写写读后感,写写随笔。让自己从概念化的解读逐渐走向生命化的理解,走向表现与存在。
所以,接下来,我便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重在读书,重在写批注,写读后感,写生活随笔,课上不再拘泥于词句理解、主题的挖掘和写作特色的概括,而更为看重的是学生与文本的生命意义上的交融与碰撞,看重的是学生与作者的灵魂的理解和互通。上课时,更多的是朗读,是交流,而不是所谓的讲解,不是所谓的伪合作、伪讨论。
我觉得只有这样,学生和老师才能一起飞翔在语文的天地里。
(江苏省宝应县山阳镇中心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