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共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治疗组,并选取同期治疗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参照组。两组均给予继续饮食与运动治疗,参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FBG、2hBG、FINS、HbAlc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糖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2型糖尿病;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效果
引言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致死率高等特点。目前,该症已成为世界上第三高发病率的疾病[1]。由于病程具有进展性特征,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都要应用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值。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均为临床胰岛素增敏剂,能够有效糖代谢,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我院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了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具体报告。
1.临床资料与方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治疗组,并选取同期治疗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参照组。1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45例;年龄范围42~70岁,平均年龄55.3±2.2岁;病程1.2~10年,平均病程3.2±1.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者均满足以下条件:①控制饮食与运动治疗28d,血糖值得不到控制,空腹血糖(FBG)超过7.8mmol/L,或餐后2h(2hBG)超过10.0mmol/L,持续4周以上者;②无使用降糖药物物史的患者;③3个月内无应用降脂药史或4周内未使用过影响血糖及血脂代谢药物者[2]。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②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及缺氧性疾病者;③酮症酸中毒者。
1.3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继续饮食及运动治疗。在此基础上参照组加用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加用二甲双胍及吡格列酮治疗。吡格列酮:每次4mg,每天1次,早餐前服用;二甲双胍:每次250mg,每天3次,进餐时或餐后服用;参照组的二甲双胍服用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
1.4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两组的静脉血糖FBG、2hBG(采用葡萄糖化酶法测定)及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hAlc(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肝肾功能等指标进行检测与观察组,并认真做好详细记录;比较两组不良反应。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种指标对比
治疗后,治疗组的FBG、2hBG、FINS、HbAlc水平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也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BG、2hBG、FINS、HbAlc水平对比
组别
时间
FBG(mmol/L)
2hBG(mmol/L)
FINS(mu/L)
HbAlc(%)
治疗组
治疗前
9.2±2.1
17.5±4.4
17.3±5.7
8.5±1.5
治疗后
6.9±1.2*
8.0±3.3*
14.1±4.2*
7.0±1.1*
参照组
治疗前
9.6±2.1
18.3±3.2
18.4±4.8
8.2±1.4
治疗后
8.2±1.6
9.5±3.1
17.2±4.8
7.5±1.2
注:与参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中3例下肢出现轻度浮肿,未行特殊处理,14d后自行消失。两组均未见低血糖、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异常等变化。
3.讨论
吡格列酮是一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属于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酮类是过氧化物酶增殖因子激活受体γ,选择性较强,通过对细胞内受体γ的活化,能够实现对胰岛素效应相关基因的转录,促进了多种蛋白质的合成,生成游离脂肪酸,对肝糖的产生及输出起到抑制作用,进而达到控制血糖生成、转运及利用的目的。除此之外,吡格列酮还具有减少脂肪分解、降低血糖、调脂及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等功能。该药还具有保护β细胞的作用,故适合单一口服降血糖药控制效果不佳者或单纯给予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者,特别是胰岛抵抗者。二甲双胍则能有效抑制肝糖异生,阻止肠道吸收葡糖糖,提高胰岛素对血糖的清除作用力,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对肠道副作用较小。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给予了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结果FBG、2hBG、FINS、HbAlc水平均较治疗前有了显著改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尽管参照组各项指标也较之前有了变化,但效果远远不如治疗组。曾有文献[3]指出,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值,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本文结果与文献观点并无太大差异。至于本次治疗组中出现的轻度下肢浮肿现象,可能和药物剂量或患者本身因素有关,但还需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血糖,且能显著降低FBG、2hBG、FINS、HbAlc水平,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洪亚君,郭维英.吡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药房.2258-2259.
[2]杨建新.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肥胖2型糖尿病24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05):77.
[3]梁文杰.二甲双肌配伍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巾国医药导刊.2013,15(03):473-474.
关键词:2型糖尿病;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效果
引言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致死率高等特点。目前,该症已成为世界上第三高发病率的疾病[1]。由于病程具有进展性特征,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都要应用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值。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均为临床胰岛素增敏剂,能够有效糖代谢,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我院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了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具体报告。
1.临床资料与方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治疗组,并选取同期治疗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参照组。1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45例;年龄范围42~70岁,平均年龄55.3±2.2岁;病程1.2~10年,平均病程3.2±1.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者均满足以下条件:①控制饮食与运动治疗28d,血糖值得不到控制,空腹血糖(FBG)超过7.8mmol/L,或餐后2h(2hBG)超过10.0mmol/L,持续4周以上者;②无使用降糖药物物史的患者;③3个月内无应用降脂药史或4周内未使用过影响血糖及血脂代谢药物者[2]。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②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及缺氧性疾病者;③酮症酸中毒者。
1.3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继续饮食及运动治疗。在此基础上参照组加用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加用二甲双胍及吡格列酮治疗。吡格列酮:每次4mg,每天1次,早餐前服用;二甲双胍:每次250mg,每天3次,进餐时或餐后服用;参照组的二甲双胍服用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
1.4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两组的静脉血糖FBG、2hBG(采用葡萄糖化酶法测定)及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hAlc(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肝肾功能等指标进行检测与观察组,并认真做好详细记录;比较两组不良反应。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种指标对比
治疗后,治疗组的FBG、2hBG、FINS、HbAlc水平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也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BG、2hBG、FINS、HbAlc水平对比
组别
时间
FBG(mmol/L)
2hBG(mmol/L)
FINS(mu/L)
HbAlc(%)
治疗组
治疗前
9.2±2.1
17.5±4.4
17.3±5.7
8.5±1.5
治疗后
6.9±1.2*
8.0±3.3*
14.1±4.2*
7.0±1.1*
参照组
治疗前
9.6±2.1
18.3±3.2
18.4±4.8
8.2±1.4
治疗后
8.2±1.6
9.5±3.1
17.2±4.8
7.5±1.2
注:与参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中3例下肢出现轻度浮肿,未行特殊处理,14d后自行消失。两组均未见低血糖、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异常等变化。
3.讨论
吡格列酮是一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属于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酮类是过氧化物酶增殖因子激活受体γ,选择性较强,通过对细胞内受体γ的活化,能够实现对胰岛素效应相关基因的转录,促进了多种蛋白质的合成,生成游离脂肪酸,对肝糖的产生及输出起到抑制作用,进而达到控制血糖生成、转运及利用的目的。除此之外,吡格列酮还具有减少脂肪分解、降低血糖、调脂及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等功能。该药还具有保护β细胞的作用,故适合单一口服降血糖药控制效果不佳者或单纯给予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者,特别是胰岛抵抗者。二甲双胍则能有效抑制肝糖异生,阻止肠道吸收葡糖糖,提高胰岛素对血糖的清除作用力,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对肠道副作用较小。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给予了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结果FBG、2hBG、FINS、HbAlc水平均较治疗前有了显著改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尽管参照组各项指标也较之前有了变化,但效果远远不如治疗组。曾有文献[3]指出,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值,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本文结果与文献观点并无太大差异。至于本次治疗组中出现的轻度下肢浮肿现象,可能和药物剂量或患者本身因素有关,但还需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血糖,且能显著降低FBG、2hBG、FINS、HbAlc水平,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洪亚君,郭维英.吡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药房.2258-2259.
[2]杨建新.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肥胖2型糖尿病24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05):77.
[3]梁文杰.二甲双肌配伍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巾国医药导刊.2013,15(03):473-474.